学科分类
/ 14
265 个结果
  • 简介:【目的】近年来,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获取境外珍贵多肉物种资源已成为一种重要渠道,大量濒危物种通过第三方物流方式非法流人我国.甄别濒危物种并梳理出多肉物种资源重点查验名单,能够为物种资源查验尤其植物多肉类濒危物种查验提供参考.【方法】以跨境多肉物种资源交易热门平台“多肉之家”为研究对象,基于网络爬虫技术平台,获取电商多肉植物926条种类数据,并对数据进行筛选和归类分析.【结果】“多肉之家”平台上交易多肉植物共涉及23科878种,其中包含18种CITES附录I以及120种CITES附录n濒危物种,约占16%.进一步对濒危植物进行归类分析发现,濒危植物中仙人掌科和大戟科多肉植物种类最多,分别为66和36种,两者占总计濒危植物种类74%.【结论】网络爬虫技术在获取电商类平台交易植物种类数据上具有较好实用性.

  • 标签: 多肉 濒危物种 电商 网络爬虫 CITES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潜在感效应可能其具有极强入侵性重要原因。目前,针对紫茎泽兰潜在感活性物质研究主要集中于偏小极性萜烯类化合物,而对大极性化学物质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活性跟踪分析法对紫茎泽兰乙酸乙酯提取物大极性亚组分进行潜在感活性物质跟踪分离,并用现代波谱技术解析其化学结构,最后就分离获得单体成分与已报道感活性物质羟基泽兰酮(2)和泽兰二酮(3)以及信号分子JA-Ile在抑制拟南芥种子萌发和幼苗根生长方面进行潜在感活性对比分析。【结果】分离鉴定出一个具有潜在强化感活性大极性化合物2.香豆酸葡萄糖苷(1),研究发现该化合物虽然对拟南芥种子萌发抑制作用不显著,但在0.1mmol·L^-1浓度条件下对拟南芥幼苗根生长却有着比羟基泽兰酮和泽兰二酮更为显著抑制活性,且其抑制作用浓度一活性关系与信号分子JA-Ile类似。【结论与意义】紫茎泽兰中潜在大极性非萜烯类化感活性物质对于紫茎泽兰综合感效应可能同样具有重要而不可或缺作用,化合物1等潜在大极性感活性物质逐步揭示对于系统解析紫茎泽兰感效应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紫茎泽兰 2-香豆酸葡萄糖苷 化感 拟南芥 种子萌发 根生长
  • 简介:【背景】空心莲子草难以防除恶性入侵杂草,因此,探索高效无毒感防治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利用水浸提法研究了博落回、苦瓜、樟树、柳杉、凤尾蕨、柑橘、夹竹桃、洋葱及大蒜9种植物不同器官对空心莲子草感作用。【结果】与对照相比,博落回叶、苦瓜果肉与种子、凤尾蕨、樟树叶和柳杉叶水浸提液对空心莲子草具有较强感作用,主要表现为空心莲子草叶片数和茎节数减少,株高与生物量增长受到抑制。【结论与意义】不同植物水浸提液对空心莲子草感作用有所差异。本研究为利用植物感作用控制空心莲子草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空心莲子草 水浸提液 化感作用 生物量
  • 简介:长期大量实践说明,引进天敌防治外来入侵杂草传统生物防治方法治理外来入侵杂草一条切实可行有效途径,但对其潜在生态风险——对本土生物直接或间接不良影响不容忽视。利用传统评价方法预测候选天敌生态风险存在缺陷,主要表现在:(1)寄主专一性测定过分依赖室内进行生理寄主范围测定结果,对生态寄主范围(实际寄主范围)问题重视不够,后者指在新环境中一系列物理和生物条件下寄主利用预测;(2)在生理寄主范围测定中,过分依赖完成生长发育可能性,对行为、遗传性状以及系统发育关系重视不够;(3)在风险评估中,过多强调对经济作物风险,而对自然生态系统风险重视不够。对此,建议:(1)鼓励对已释放天敌进行回顾性跟踪研究,从而为杂草生物防治实践提供生态学理论支撑;(2)在运用生物防治手段对付外来入侵杂草实践中,建议采用“有害推论”预防性原则,以避免在面临入侵生物重大威胁时草率做出释放天敌决策;(3)在评估候选天敌风险中重视生态效应风险评估。

  • 标签: 生物入侵 生物防治 杂草 非靶标效应 风险评估
  • 简介:【背景】紫茎泽兰一种入侵我国世界性恶性杂草,给当地农、林、畜牧业生产造成严重经济损失,使生态环境面临"绿色灾难"。紫茎泽兰感作用是其成功入侵重要原因,其感物质对当地植物生长具有明显抑制作用。【方法】利用培养皿滤纸法研究了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对9种草本植物种子萌发影响,这些植物包括紫茎泽兰入侵早期直接与之竞争云南草本植物:鲁梅克斯、高丹红、鸭茅(安巴)、苕子、胡枝子,以及为替代控制紫茎泽兰而引进外来优良牧草:紫花苜蓿(敖汉)、白三叶(海发)、红三叶、黑麦草(速达)。【结果】紫茎泽兰叶片提取液对9种受体植物种子萌发均具有感作用。低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感作用较弱(对部分植物种子萌发有促进作用);高浓度提取液对受体植物感作用较强,且能降低种子发芽率及发芽速率,其中,发芽速率对感作用更敏感。不同植物对紫茎泽兰感作用敏感程度不同,鲁梅克斯、鸭茅和苕子对紫茎泽兰感作用较敏感;黑麦草、胡枝子和高丹红最不敏感;紫花苜蓿、红三叶和白三叶对低浓度紫茎泽兰叶片水提液不敏感,对高浓度提取液较敏感。【结论与意义】不同植物种子对紫茎泽兰感作用敏感性存在差异,研究结果有利于了解紫茎泽兰成功入侵机制,并可为筛选具有替代控制潜力优良牧草奠定基础。

  • 标签: 紫茎泽兰 化感作用 种子萌发 入侵性
  • 简介:[背景]2-乙基-3,6-二甲基吡嗪红火蚁告警信息主要成分,本研究旨在分离、鉴定红火蚁工蚁浸提液中告警信息素成分,分析红火蚁工蚁对告警信息素合成样品混合物电生理反应。[方法]200g红火蚁工蚁正己烷浸提液过硅胶柱,正己烷—丙酮体系洗脱,气相色谱(GC)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GC-MS)分析检测浸提液中含告警信息流分,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仪(GC-EAD)分析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5(6)-二甲基吡嗪混合物电生理活性。[结果]红火蚁工蚁正己烷浸提液硅胶柱层析分离能够得到含2-乙基-3,6-二甲基吡嗪流分,GC-MS分析保留时间在11.45min。经过GC-EAD分析,发现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5(6)-二甲基吡嗪混合物有显著电生理反应。[结论与意义]红火蚁工蚁对2-乙基-3,6-二甲基吡嗪电生理反应比2-乙基-3,5-二甲基吡嗪高。

  • 标签: 红火蚁 告警信息素 气相色谱-触角电位联用
  • 简介:【目的】二水稻重要害虫之一,钙黏蛋白(cadherin,CAD)一类重要Bt杀虫蛋白受体,在获得二螟钙黏蛋白基因(CsCAD1)基础上,明确CsCAD1蛋白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能力。【方法】利用PCR技术克隆CsCAD1基因片段,构建pET-28a-(+)-CsCAD1重组质粒转入原核表达菌株BL21(DE3)中,IPTG诱导表达。目的蛋白经Ni柱亲和纯化后SDS-PAGE电泳检测,利用westernblot和ligandblot技术分析其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能力。【结果】重组载体可在表达菌株BL21中表达一个约44ku蛋白,原核表达载体构建成功。SDS-PAGE显示该蛋白条带单一,且纯度较好。Ni柱亲和层析纯化该目的蛋白后进行Ligandblot分析,结果显示CsCAD1重组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结论】CsCAD1蛋白可以与Cry1Ac和Cry2Aa蛋白结合,潜在Cry蛋白受体,所得结果有助于阐明Cry1Ac和Cry2Aa蛋白对二作用机制。

  • 标签: 二化螟 钙黏蛋白 原核表达 蛋白结合
  • 简介:【目的】松材线虫作为林业重大外来入侵种,扩散型幼虫形成对其传播扩散起着非常重要作用,但扩散虫态形成与维持机制尚未阐明.【方法】通过构建松材线虫数字基因表达谱(DGE),从滞育状态维持、化学感受、代谢途径等方面分析松材线虫不同虫态基因表达差异.【结果】参考松材线虫基因组数据,鉴定出2种扩散型幼虫(LⅢ,LⅣ)和繁殖型幼虫(Ln)各有11184、8533和10781个基因.相对于繁殖型虫态,大多数基因在LⅣ中下调表达,该虫态中特异上调表达基因有感受体基因、核受体基因以及一些代谢相关基因.推测这可能与扩散型线虫滞育状态维持相关,并在其生理功能如化学感受和媒介/寄主互作中发挥作用.GO和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多数代谢相关通路在L,中下调表达,而在LⅢ中表达均活跃.【结论】以上结果与LⅣ处于不进食、总体代谢水平较低等生理状态表型相一致.

  • 标签: 松材线虫 扩散型虫态 数字基因表达谱 差异表达基因
  • 简介:本文1998年6月作者在广州召开国际有害生物学术讨论会上大会发言稿。撰写本文主旨就在于促进有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思想探索与评议。当今在世界各国,甚至在一国之内,对IPM看法和认识颇不一致。本文内容首先评论这些看法和认识。接着,对IPM实施得好而有成绩地方,探索它们具有哪些共同性。最后,对理想IPM所展示能发挥最佳作用内容进行了讨论,特别是农民参予IPM研究和怎样把IPM技术交到农民手中。这是未来IPM在很多地区和在很多作物能成功要素,特别对农业户更有意义。

  • 标签: 发展英文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综合治理发展
  • 简介:自英国生态学家查尔斯.艾尔顿1958年撰写《动植物入侵生态学》出版至今,半个世纪已经过去,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生物入侵在科学研究方面的开端。这期间生物入侵研究经历了萌芽期(20世纪80年代之前)、成长期(20世纪80年代)和快速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期至今)。在这个过程中,越来越多概念、假说、方法和技术被提出和整合到生物入侵研究之中,由此催生了一门生态学领域新兴学科——入侵生物学。本文在对近50年来生物入侵专著和论文统计分析基础上,介绍了国际生物入侵研究发展脉络和现状。同时综述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在基础和应用研究方面的相关进展,着重阐述了主要科学问题("入侵潜力与成功入侵关系"、"入侵种种群扩张与扩散"、"入侵种生态适应性与进化"及"本地生态系统对入侵响应及可入侵性")和预防与控制技术体系(风险评估与早期预警、检测与监测、狙击与灭除、生物防治、生态修复与干扰调控),并进一步介绍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体系构建和框架,提出入侵生物学研究外来物种入侵性与生态系统可入侵性,以及外来物种预防与控制科学,一门多领域交叉学科。最后展望和讨论了中国入侵生物学学科发展可能遇到一些问题。

  • 标签: 生物入侵 入侵生物学 学科构建 基础研究 应用研究 科学问题
  • 简介:[背景]在中国,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经常混合发生,但有关苹果蠹蛾迷向设置对梨小食心虫影响研究却较少。[方法]在苹果蠹蛾和梨小食心虫同时发生果园中设置2种迷向发散,使用三角胶粘式信息素诱捕监测2种昆虫发生动态,以观察苹果蠹蛾性信息素是否会对梨小食心虫产生诱捕效果或类似的迷向作用。[结果]无论是否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均能诱集到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在2009~2011年田间试验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对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最多能达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1.1倍,占2种诱捕诱集总量51.7%。在设置性信息素迷向发散果园中,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量受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影响而下降:相比无迷向设置对照果园,同时设置2种昆虫迷向发散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0.9%,梨小食心虫自身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92.4%;在仅设置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发散果园中,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87.5%,梨小食心虫性信息素诱捕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诱集总量最高下降了60.6%。[结论与意义]苹果蠹蛾迷向发散对于梨小食心虫雄性成虫存在"迷向"作用。在2种害虫同时发生情况下使用2种迷向发散,对于2种害虫能够达到比较好防治效果。

  • 标签: 梨小食心虫 苹果蠹蛾 性信息素 诱捕 迷向
  • 简介:薇甘菊大湄公河次区域重要恶性入侵杂草,其种群跨境入侵扩张备受区域各国政府高度重视和社会广泛关注。2011年以来在我国相关农业科研机构、团队和专家科技支撑下,中国云南与周边五国科研机构成立“大湄公河次区域植物保护工作组”。本文简要介绍工作组围绕该入侵杂草在生态异质性条件下种群扩展与灾变过程预警监测、阻截防控带建设、替代控制与选择性除草剂协同应用取得阶段性成效,为积极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实施,服务于中国云南经济国境线、绿色国境线和生态国境线发挥建设性作用。

  • 标签: 大湄公河次区域 入侵杂草 薇甘菊 持续治理 显著成效
  • 简介:转座子基因组中一段可移动DNA重复片段。越来越多研究表明,转座子真核生物基因组主要组成成分,基因组和表型进化主要动力之一,并且对基因表达调控网络进化具有重要贡献。由于转座子在基因组内具有可移动性,使其在生物技术和分子生物学领域备受重视,尤其在转基因技术上得到了广泛应用。本文综述了转座子在昆虫中分布、类型及功能,重点阐述不同昆虫转座子在转基因技术应用,并对转基因安全性和转座子稳定性进行了讨论。

  • 标签: 转座子 昆虫 转基因 安全性
  • 简介:基于遗传修饰手段昆虫不育技术(SIT)作为一类物种特异、环境友好、科学高效新兴策略,在害虫防治中具有广阔应用前景。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技术(RIDL)改进传统SIT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四环素调控系统、特异性启动子、性别特异剪接系统和特异性致死基因等重要元件,其中根据不同昆虫特点选择合适特异性致死基因对于构建遗传不育品系至关重要。这些致死基因或受到阻遏调控系统控制、或特异在雌虫中表达、亦或直接作用于x染色体,导致后代在特定发育阶段或特定性别中条件致死。本文综述了RHG家族(reapr、hid、grim、michelob_x)细胞凋亡基因、转录激活因子tTA及NipplDm、归巢内切酶基因等在害虫遗传不育技术研究和应用,讨论了特定致死基因效应机理和应用特点,并对其可能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由于不同效应基因致死作用和调控机理尚未完全明晰,因此深入研究特异致死基因凋亡机制和在不同物种中兼容作用,将为害虫遗传防控提供更多研究思路和手段。

  • 标签: 昆虫不育技术 致死基因 细胞凋亡基因 转录激活因子 归巢内切酶基因
  • 简介:【目的】谷斑皮蠹一种重要检疫性害虫,在新疆周边多个国家分布,口岸检疫人员多次从进境货物中截获谷斑皮蠹,该虫对新疆农业生产极具威胁。【方法】以谷斑皮蠹16SrDNA基因为靶序列,用昆虫通用引物对4种供试皮蠹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用生物软件设计检测谷斑皮蠹特异性引物与探针。【结果】设计特异性引物(TG-SNP-F/TG-SNP-R)及所建立常规PCR方法能有效检测出谷斑皮蠹,其扩增产物片段大小为250bp,灵敏度为3ng·μL^-1设计特异性引物(TG-F/TG-R)和探针(TG-probe),以及所建立实时荧光PCR方法,对谷斑皮蠹检测特异性强,灵敏度达0.8fg·μL^-1【结论】建立常规PCR方法和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能够对谷斑皮蠹进行准确鉴定,为口岸检疫人员检测进境货物中携带谷斑皮蠹提供技术支持。

  • 标签: 谷斑皮蠹 16S RDNA 常规PCR 实时荧光PCR
  • 简介:利用昆虫遗传转化技术对害虫进行遗传控制害虫防治研究新方向,该技术具有物种特异、防效高且对环境友好特点。启动子基因表达调控重要元件,选择合适启动子外源基因高效、准确表达关键,对获得高效、稳定遗传修饰昆虫品系至关重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昆虫基因启动子结构特征,重点描述了昆虫种群遗传防治中组成型启动子、性别和组织特异型启动子、特定发育时期启动子和诱导型启动子研究和应用概况,并对这几类启动子在害虫遗传控制中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遗传转化 组成型启动子 特异性启动子 诱导型启动子
  • 简介:列当是一种根寄生种子植物,我国进境植物检疫对象,同时也是我国内检对象。新疆我国列当发生面积最大、危害最重和种类最多地区,对新疆主要经济作物,如加工番茄、向日葵、甜瓜等已造成严重危害。在新疆文献记载列当种类有18种,常见有埃及列当、大麻列当、向日葵列当和弯管列当,并已广泛分布于新疆各县、市、团场。列当防治技术主要包括检疫、田间管理、轮作等,但目前防治效果均不理想。本文通过对新疆列当相关文献搜集、整理分析,总结了目前新疆列当种类、分布情况,以及综合防治技术,为今后列当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

  • 标签: 新疆 寄生植物 列当 种类 防治技术
  • 简介:疟疾、登革热等重大传染性蚊媒疾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且目前缺乏有效药物和疫苗,防治埃及伊蚊、冈比亚按蚊等媒介昆虫控制和消除这些疾病有效手段。化学杀虫剂大规模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疾病传播,但其抗药性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也随之而来。分子生物学飞速发展为昆虫不育技术(SIT)更新及害虫防治提供了新策略,由此发展起来以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RIDL)为代表一系列遗传不育技术为蚊虫种群防控提供了更加有效选择。本文概述了遗传技术在蚊虫防控中应用进展,包括蚊虫遗传防治历史和策略,阐述了RIDL技术体系原理,同时介绍了相关遗传控制品系和已经开展田间释放研究,展示了遗传修饰不育技术在蚊媒疾病防治中巨大潜力。

  • 标签: 蚊媒昆虫 遗传防治 昆虫不育技术 释放携带显性致死基因昆虫的技术
  • 简介:[目的]苹果蠹蛾我国进境检疫性有害生物.库尔勒香梨苹果蠹蛾在新疆果树种植区主要寄主.研究苹果蠹蛾性信息素迷向防控技术在新疆库尔勒香梨产区应用效果,可为该害虫绿色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持续监测与调查,掌握苹果蠹蛾在库尔勒香梨上发生规律和危害特点,并通过定期调查诱蛾量和蛀果率,比较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对苹果蠹蛾防治效果.[结果]库尔勒香梨产区苹果蠹蛾一年发生2~3代,以老熟幼虫越冬,且死亡率较低.4月中旬越冬代羽化出土,5月开始为害?第1代成虫高峰期为7月上中旬,第2代成虫高峰期为8月下旬至9月中旬.微胶囊迷向剂、迷向丝、常规化学农药处理区每周平均诱蛾量分别为2.85、2.98、4.95头·台-1,平均蛀果率分别为2.25%、0.8%、0.99%,与空白对照区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结论]使用性信息迷向剂能够降低苹果蠹蛾第1代、第2代幼虫及成虫数量.

  • 标签: 库尔勒香梨 苹果蠹蛾 发生规律 迷向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