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4 个结果
  • 简介:本文揭示和讨论了小波变换时频谱分析中随频率而变化的部效应现象;提出和叙述了跳步时间序列分析的模型和方法,用以限制小波变换的部效应,改进信号检测的分辨率;并通过模拟天文资料序列的试验,证实了跳上不时序模型对限制小波变换部效应的显著贡献。

  • 标签: 小波变换 端部效应 时序分析 频谱分析 跳步时间序列分析
  • 简介:简单介绍SVD(奇异值分解)算法的数学基础、背景和解算过程,并基于模拟数据检验结果分析,说明了SVD算法的特性和功能。SVD算法不但能够解决最小二乘方法所能解决的各种问题,而且还能够对后者所不能解决的部分问题给出判据。因而有利于问题的深入和解决。推荐对SVD算法,预以关注和应用。

  • 标签: 数据处理 最小二乘法 SVD算法 奇异值分解 数据分析 建模
  • 简介:本文介绍了一种GPS台站保持算法。将GPS卫星高度和方位角预报值与实际跟踪值比较,进行了精度分析,预报1个月,仰角预报偏差约0.4度,方位角预报偏差约0.6度。预报1年,爷角预报偏差约2度左右,方位角预报偏差约5度左右。

  • 标签: GPS台站 全球定位系统 精度 卫星高度 方位角
  • 简介:鉴相器是锁相环的重要组成单元。提出了一种正交鉴相方案,鉴别来自氢脉泽与来自晶振信号的相位差。利用CORDIC算法产生所需的正交信号,通过加、减、移位等基本操作,完成QDDS运算以及输出相差所需的反正切函数运算。

  • 标签: 氢原子钟 正交鉴相 CORDIC算法 QDDS
  • 简介: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全球电离层活动监测的需要,利用全球370多个GPS基准站的双频相位实测数据,监测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和GPS卫星及接收机的DCB。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时间长,很难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为此我们采用OpenMP并行算法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串行处理,并行处理在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7倍以上,在4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超过40倍。将本文的初步建模结果与CODE、JPL等分析中心的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用该方法建立的模型是可靠的。其卫星DCB结果相对于CODE发布的结果精度为0.4ns,相对于JPL发布的结果其精度达到0.3ns。其测站DCB相对于2个分析中心结果的精度均优于2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于各分析中心的GIM产品的精度都在5.3TECU以内,相对于CODE的结果的精度最高,达4TECU。

  • 标签: GPS 全球电离层TEC模型 DCB 并行算法
  • 简介:VLBI观测比单天线观测拥有更高的角分辨率,在脉冲星观测,尤其是成图和定位研究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相关处理机在进行脉冲星信号处理时,首先必须知道脉冲信号到达时刻、脉冲星相位及脉冲宽度等脉冲轮廓信息。研究了利用脉冲信号自功率谱来绘制脉冲星轮廓图的算法,此算法只需对单站信号进行频谱分析就可确定脉冲位置和宽度,然后在VLBI软件相关处理机中完成脉冲信号的相关计算。实际的VLBI数据相关处理结果表明,用上述方法可准确获得脉冲星的轮廓。

  • 标签: VLBI 脉冲轮廓搜索 软件相关机 自相关谱
  • 简介:氢脉泽是现代一种高精度的时间和频率标准,其在基础理论、导航和通信等领域具有重要作用。随着空间科学技术的发展,小型、易搬运、高性能氢原子钟的研制势在必行。介绍了一种主动型真空氢原子钟的小型化设计,并将其与传统型氢原子钟设计进行了比较。

  • 标签: 主动型氢脉泽 小型化 双真空
  • 简介:根据北斗二代导航系统扩频信号结构及其性质,研究和仿真了B1频点I支路导航信号的捕获算法,设计了滑动相关器来实现相关,并使用匹配滤波法剥离导航电文上调制的Neumann-Hoffman码。最后对捕获结果进行了误差分析。该算法对接收信号的载波多普勒频移和初始码相位进行粗估计,为导航数据的解调、用户接收机的定位创造了必要条件。

  • 标签: BDS 捕获 多普勒频移 相关 匹配滤波
  • 简介:本文介绍了1985年国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和1987年国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使用混频时差(DMTD)测量技术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MTD测量技术在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对于确定钟速和同步精度以及严密监视钟的相位、频率跳变等方面是很有用的。它与秒脉冲(1PPS)时差测量技术可同时使用和相互补充。

  • 标签: 时间同步 双混频时差测量技术 钟速 相位 频率跳变
  • 简介:为实现高精度鉴相,净化振荡器需采用混频鉴相器。本文首先分析了混频提高鉴相精度的原理,然后介绍了混频模块、DDS模块和测量程序的实现,最后通过测量同源氢钟5MHz信号,采集数据并处理,得到了系统的自校频率稳定度。

  • 标签: 氢原子钟 双混频 DDS FPGA 数字锁相环 频率稳定度
  • 简介:从硬件和软件的设计角度介绍了水平式卫星跟踪望远镜运动控制卡的技术实现。其检测运动角的编码器采用BISS传输,能够高速通信(10MHz),比传统的SSI模式传输数据更稳定和安全可靠。望远镜的二个运动轴具有快/慢/微动三档,可以由用户分别设置速率,同时又设置了限位功能。GPS模块则为系统提供了精确的时间,激光发射的设置则满足了用户的特殊需求。通过测试表明该电控卡能够配合CPU的相关软件实现对卫星的精确定位和跟踪,满足了实际的性能要求。

  • 标签: 运动控制 BISS GPS 卫星跟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