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484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依巴谷暂定星表(H37)为统一参考架解算出地极坐标序列POLE95序列,分析地极价值长期变化、Markowitz变化和其它低频变化。从两个序列得到地极移动长期漂移速度平均值为3.86mas/yr,方向为西经82°.7;Markowitz波动分析表明,其周期约为25-30年,周期和振幅变化程度分别为10%和40%。

  • 标签: 地极坐标 地极移动 长期极移 依巴谷暂定星表 漂移速度
  • 简介:根据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和国内外一些实验室(USNO,CRL,TAO,CSAO,SO)时间公报上公布GPS时间比对数据,我们用三种方法(单站、飞越、共视)GPS时间比对时间测量精度和频度测量精度进行比较分析,得到了如上一些结果。1、最近三年(1989-1991)GPS时间比对精度平均值(数据取样时间为1天,按月单星计算结果再多星结果平均,然后每年12个月平均)从40-60ns提高到20-30ns。2、在实验室设备(接收机和钟)性能优良条件下,1991年GPS时间比对精度结果是很好:(1)单站法结果为12.6-44.0ns,平均值为21.6ns;(2)飞越法结果为14.4-33.8ns,平均值为18.5ns。(3)共视法结果为7.7-25.4ns,平均值为13.5ns。3、取样时间为1天和10天GPS时间比对频率测量精度分别为1-3×10^-13和3-8×10^-14。在频率稳定度模型中,取样时间为1-4天时贡献主要是调频白噪声,取样时间为5-10天时贡献主要是调频闪变噪声。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时间比对 GPS系统 噪声 频率 测量精度
  • 简介:采用球状星团M3两组不同绝对自行值,其中有一组为基于Hpaarcos星表参考是生新绝对自行值,推导出M3于银心坐标系空间位置和速度,利用Dauphole和Colin银河系质量分布模型,计算了M3轨道,考察绝对自行取值不同对其轨道计算结果影响。

  • 标签: 银河系 球状星团 绝对自行 轨道 银心坐标系 空间位置
  • 简介:由上海天文台射电星观测,以及其他仪器射电星观测结果,求得16颗射电星在FK5系统中自行,同时将以前发现过部分射电星自行,利用相应昨系统差,亦统一化算到FK5系统,得到了27颗射电星自行结果

  • 标签: 星表系统差 射电星 自行 FK5系统
  • 简介:利用上海天文台GPS资料分析软件SHAGAP,处理了1994年8月至1996年9月上海、台北、日本USU3和TSKB等4个IGS站GPS观测资料,测得这4个站在此期间地壳水平运动状况,实测结果进行初步分析

  • 标签: 全球定位系统 板块运动 GPS资料 地壳形变 水平运动
  •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ο(0.1)a)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一组恒星轨道进动,在未来1μas甚至0.1μas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被其他星体引力摄动影响。基于一个包含了一阶、二阶牛顿效应,参考架拖曳效应以及黑洞质量多极矩完全N体数值模拟,本文研究N体引力相互作用相对论进动影响,结果发现,只要在1ms差距范围内有一定数量恒星,那么恒星轨道运动将不可避免地出现混沌。这种混沌现象引起摄动将导致目标星体轨道进动变得完全没有规则,进而导致利用轨道进动验证相对论在这样N体相互作用下很难实现。

  • 标签: 黑洞物理 星系中心 混沌 相对论
  • 简介:根据高精度卫星导航定位和全球电离层活动监测需要,利用全球370多个GPS基准站双频相位实测数据,监测全球电离层总电子含量变化和GPS卫星及接收机DCB。由于数据量大、数据处理时间长,很难实现高精度快速建模,为此我们采用OpenMP并行算法来加快数据处理速度。实验表明,相对于串行处理,并行处理在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7倍以上,在48核服务器下能加速超过40倍。将本文初步建模结果与CODE、JPL等分析中心结果进行比较,表明用该方法建立模型是可靠。其卫星DCB结果相对于CODE发布结果精度为0.4ns,相对于JPL发布结果其精度达到0.3ns。其测站DCB相对于2个分析中心结果精度均优于2ns,垂直总电子含量相对于各分析中心GIM产品精度都在5.3TECU以内,相对于CODE结果精度最高,达4TECU。

  • 标签: GPS 全球电离层TEC模型 DCB 并行算法
  • 简介:CliffordM.Will提出,通过观测以很短周期(O(0.1)年)围绕银河系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旋转一组恒星轨道进动,在未来10μas甚至1μas微角秒观测精度下(从地球),能够测量中央黑洞自旋和质量四极矩,从而能够检验广义相对论中黑洞无毛定理。但是,许多研究表明,在星系中央存在一个围绕中央超大质量黑洞恒星密度极高区域。这导致观测目标星轨道运动会不可避免地受到其他星体引力摄动影响。为了调查这些摄动影响,本文数值计算了一个非常靠近观测目标的星体目标星体引力摄动产生近心点和轨道平面进动,并把这些进动大小和相对论进动中施瓦西部分(质量引起)、参考架拖曳效应(黑洞自旋引起)以及四极矩部分分别作了比较。结果发现,摄动效应对施瓦西进动几乎不会产业影响,但是可能会影响参考架拖曳效应和黑洞四极矩(特别是后者)观测。

  • 标签: 黑洞物理 星系中心 相对论
  • 简介:根据2.25年内(从1985年10月到1987年12月)原子时数据。本文综合原子时(JATC)和各国原子时长期频率稳定度进行比较,在取样时间为60天和100天时,TA(JATC)频率稳定度分别为4.0×10^-14和4.4×10^-14,UTC(JATC)频率稳定度分别为7.5×10^-14和8.0×10^-14。另外,本文综合原子时频率准确度者估计,TA(JATC)和UTC(JATC)结果分别为2×10^-13(3σ)和3×10^-13(3σ)。在这段时间内,实行UTC(JATC)与国际UTC同步在±2.5微秒内,这些结果表明,综合原子时水平进入了先进行列中。

  • 标签: 原子时 频率 稳定度 中国 外国 准确度
  • 简介:就上海佘山25m抛物面天线上进行相位相关法微波全息测量及其测量结果做了一定阐述。文章首先简要提到了微波全息测量技术在国内外发展情况以及理论依据,其次介绍我们所建立测量系统组成,重点讨论基于窄带信号测量工作有效性和准确性,采用"自校准"数据处理手段,测量误差做了估计和实际测试。当前我们已经取得了0.14mm测量精度(极限误差为0.2mm),分析影响测量精度各项因素。

  • 标签: 抛物面天线 全息测量 天线面精度 测量精度
  • 简介:根据1990-1994年上海天文台(SO)和世界上一些时间中心(国际计量局(BIPM)时间部、美国海军天文台(USNO))时间公报公布数据,两种时间传递技术(Loran-C和GPS)确定国际时间同步长期结果进行比较分析。SO时间实验室得到如下一些结果:1、1990-1992年,由Loran-C时间传递技术确定结果表明:系统差约为600ns,不确定度约为90ns(1σ),准确度估计优于1μs。2、1993-1994年,由GPS时间传递技术确定结果表明:系统差优于30ns,不确定度约为15ns(1σ),准确度估计优于100ns。这些比较结果充分说明了GPS时间传递技术在国际高水平时间同步中必须有广泛应用。

  • 标签: 原子时 时间比对 时间同步 时间信号传播 全球定位系统 GPS
  • 简介:利用变质量天体力学方法研究太阳质量变化小行星轨道根数影响。质量变化包括因光子辐射和太阳风造成质量损失以及因太阳吸积周围星际物质造成质量增加两个联合因素。利用Gyld啨n-Meshcherskii(G-M)型变质量天体轨道根数变化方程一阶和二阶解7颗小行星轨道根数长期和周期性影响作了数值计算。在一阶解中太阳质量流失小行星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和近点辐角变化产生增大作用,而质量吸积起减小作用;在二阶解中两者均起增大作用。不过质量流失大于质量吸积作用,故总趋势是使半长轴、偏心率和近点辐角变化增大。

  • 标签: 太阳质量 太阳风 质量损失 小行星 轨道根数
  • 简介:利用变质量天体力学方法研究太阳质量变化小行星轨道根数影响,质量变化包括因光子辐射和太阳造成质量损失以及因太阳吸积周围星际物质造成质量增加两个联合因素,利用Gylden-Meshcherskii(G-M)型变质量天体轨道根数变化方程一阶和二阶解7颗小行星轨根数长期和周期性影响作了数值计算,在一阶解中太阳质量流失小行星轨道半长轴,轨道偏心率和近点辐角变化产生增大作用,而质量吸积起减小作用,在二阶解中两者起到增大作用,不过质量流失不大于质量吸积作用,故总趋势是使半长轴,偏心率和近点辐角变化增大。

  • 标签: 太阳质量 太阳风 质量损失 小行星 轨道根数 吸积作用
  • 简介:提出应用于人造卫星观测中确定拖长星像中心平均几何中心法,介绍该方法基本原理与实现步骤。将中值滤波应用于CCD数据预处理收到较好效果。利用实际观测资料初步验证平均几何中心法,结果表明,与通常采用重心法相比,此方法人卫观测中拖长星像进行中心定位精度较高。

  • 标签: 人造卫星观测 中心定位 中值滤波 精度
  • 简介:中国--德国VLBI测地计划(Chinese-GermanVLBIGeodeticCampaign(CGVGC))从1989年开始,历时3年,每年观测一个月左右,使用上海天文台佘山站25米射电望远镜(中国)和Wettzell基本站20米射电望远镜(德国)。第一年得到UT1结果,其趋势与国际射电干涉网(IRIS)给出了加强观测结果相同。但有大约0.2-0.3ms系统偏离得不到解释。其原因在能是位于太平洋网佘山站坐标与位于大西洋网或欧洲网台站联合观测中不协调引起。

  • 标签: 射电观测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天文大地网 VLBI测地计划
  • 简介:我国VLI网包括上海佘山,乌鲁木齐和昆明3个观测站,以及上海天文台研制两台站相关处理机,上海佘山和乌鲁木齐站已升级成MK4制式和只使用薄磁带,而昆明站只能使用S2制式,因此,实现相关处理机不同制式数据和薄磁带兼容。是我国VLBI网顺利运行关键,给出了多制式VLBI观测实验和相关处理初步结果。总结了相关处理机升级处理能力。相关处理机下一步发展作简单讨论。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处理机 磁带格式 兼容性测试 处理能力
  • 简介:本文将1988-1992年期间国际地球自转服务(IERS)地球定向参数快速服务和预报值与IERS终值作了比较,得到快速值与终值偏离平均值分别为-0.8mas(X)、-0.9mas(Y)和+0.11ms(UT),均方差分别为±1.4mas(X、Y)和±0.32ma(UT)。分别按5、10、…、90天预报长度得到预报值与终值偏离均值和均方差。在各种预报长度下均值变化范围不大,只有约1mas(X)、3mas(Y)和3ms(UT)量级,而当预报为30天时均方差分别为±11.2mas(X)、±8.6mas(Y)和±6.0ms(UT),当预报长度为90天时均方差达到±20.8mas(X)、±19.2mas(Y)和±14.7ms(UT)。

  • 标签: 地球定向参数 地球自转服务 预报值 IERS终值
  • 简介:针对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用于日长变化预报过程中,样本输入方式预报结果影响进行研究。采用2种输入方式:即样本按不同跨度输入以及按连续输入,对日长变化进行预报。最终证明不同样本输入方式对日长变化预报精度影响较大,样本按跨度输入在超短期预报中预报精度较高,样本采用连续输入方式在短期和中期预报中预报精度较高。

  • 标签: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 日长变化预报 输入方式 相关性
  • 简介:由于磁带回放不稳定性及磁带与处理机不匹配,导致由磁带导人硬盘数据误码率很高,影响了送入处理机数据可用率。结果显示,采用核对软件能将数据可用率提高一个数量级。

  • 标签: 甚长基线干涉 核对软件 磁带回放 误码率
  • 简介:杨志根等人在2005年估计全球6个并置VLBI站相对形变率(特别是相对垂直形变率)结果与最近VLBI全球解VTRF2005相应结果作了比较。结果表明,北美GreenbankNRAO20和NRA085—3两个VLBI站之间每年3~4mm相对垂直形变率和WesffordWEST—FORD和HAYSTACK两个VLBI站间每年1~2mm相应结果可以进一步得到肯定;太平洋夏威夷岛KOKEE和KAUAI两个VLBI站每年2—5mm相对水平形变率和日本鹿岛KASHIMA和KASHIM34两个VLBI站间每年1~2mm相应结果也可以得到确认。然而,每年2—4mmKASHIMA和KASHIM34站间相对垂直形变率结果,在过去所有观测研究结果中都被基本肯定,在VTRF2005中结果中却几乎消失其中可能原因作了讨论。此外,北美的FD.VL—BA和HRAS085两个VLBI站间相对垂直形变率仍不能肯定,在不同全球解中,FD—VLBA站形变率解结果是基本稳定,而HRAS085站在VTRF2005中垂直形变率结果为(2.61±3.91)mm/a,与估计结果符号相反,并且比在VTRF2003中相应结果2.2mm/a,估计误差也大近7倍。有关结果还有待采用更新资料进行讨论。

  • 标签: 地球参考架 并置VLBI站的相对形变率 VTRF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