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利用估计温度变化趋势的线性回归方程及M-K检验方法,对陕西北部榆阳区1951—2012年年、季平均气温和最高(低)气温序列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62a来榆阳区升温显著,年平均气温线性趋势率0.21℃/10a;榆阳区气温变化有两个特点,一是最低气温升高,二是冬季升温明显高于其它季节;M-K检验表明年平均气温在1993年发生突变,年平均最高气温突变发生远早于年平均最低气温。

  • 标签: 气温变化 趋势分析 M-K检验 突变分析
  • 简介:根据西安1951-2013年气温、降水,1971-2013年浅层地温,1981-2013年深层地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Mann-Kendall等方法分析西安气候变化。结果表明:1)西安63a气温增温明显,降水缓慢波动下降;各层年平均地温呈升温趋势,160cm升温最大,15cm升幅最小。2)年及四季平均气温除夏季在20世纪70-80年代呈下降趋势,其余各年代际均呈上升趋势,21世纪后升温最为迅速;各年代际降水呈显著波动趋势。3)西安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春、冬季;四季降水均有所减少,夏、秋两季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70%以上,主导年降水量的变化。4)西安年平均气温、地温20世纪90年代发生升温突变,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相吻合。

  • 标签: 西安 气温 降水 地温 气候变化
  • 简介:利用陕西泾阳站58a的常规地面资料,分析了该县温度、降水及日照的长期气候变化特征及其周期变化特征,结果显示:温度的长期变化特征表现为较为明显的上升趋势,气候倾向率为0.14℃/10a,降水和日照时数则呈现减少的趋势,气候倾向率分别为-13.8mm/10a和-41.8h/lOa。小波分析表明温度具有较为单一的28~30a的长时间尺度周期;降水则是以5~6a的短时间尺度周期为主;日照时数的周期变化不甚明显,存在一个22~23a左右的弱周期。

  • 标签: 气候变化 小波分析 泾阳
  • 简介:基于2001~2010年TRMM3B43降水资料和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采用回归模型+残差的方法,对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10a的TRMM3B43降水数据进行降尺度运算,并结合研究区6个雨量站的观测值,对TRMM3B43降尺度结果进行精度检验,在此基础上定量研究了临夏回族自治州10a的降水量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TRMM3B43降尺度降水量数据整体上具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比地面台站的观测值偏小;甘肃临夏州年降水量呈现出由西南向东北递减的趋势,且降水量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逐渐增加,两者相关系数为0.82;年内降水主要集中在5~9月,基本占全年降水量的70%以上,其中6月降水量最大,12月降水量最小。

  • 标签: 降水特征 TRMM 3B43 降尺度 临夏
  • 简介:基于广西罗城气象站1958—2011年的观测资料,采用累积距平、Manna—Kendall检验法、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罗城日照时数年际和四季变化、突变分析以及周期性变化特征,并对影响Et照的气象、非气象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广西罗城年日照时数有下降趋势,下降倾向率为31.98h/10a,变化幅度较大,峰值和谷值相差786.4h;日照时数还存在着明显的季节差异,春、夏季变化较明显,秋、冬季次之;年日照时数在1991年发生了由多到少的突变;54a日照时数存在多个时间尺度变化规律,在25a、15a尺度上,显示出强周期位相结构;同时,罗城全年、四季的日照时数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存在差异。

  • 标签: 日照变化特征 线性趋势 Manna—Kendall法 小波分析 广西罗城
  • 简介:利用阿拉善高原40a(1971-2010年)观测年及四季平均总云量,分析其时空变化特征及Hurst指数,并对总云量与降水量、平均气温、日照时数及相对湿度等因子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阿拉善高原40a平均总云量在38.3%~45.8%之间;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减少趋势显著,南部地区呈不明显的减少趋势.(2)年平均总云量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量、日照时数、平均气温相关不显著.春季、秋季和冬季总云量与降水、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日照时数显著负相关,与平均气温相关性不显著.夏季总云量和降水量相关不显著,与相对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与日照时数和平均气温呈显著的负相关.(3)Hurst指数分析显示,阿拉善高原北部地区年平均总云量、南部地区春季总云量、东北地区夏季总云量未来将显著减少,其余地区年及四季总云量的减少趋势不显著.

  • 标签: 阿拉善高原 时空变化特征 平均气温 HURST指数 相对湿度 日照时数
  • 简介:利用中国站点日降水资料对1981~2011年我国南方地区区域持续性暴雨(PHREs)进行了分类研究。按照区域内至少连续5d或5d以上有不小于10个格点[分辨率0.25°(纬度)×0.25°(经度)]出现大于等于50mm降水且相邻两日雨带重合率不小于20%的标准,采用客观分析的方法分别挑选出我国江淮区域和华南区域PHREs。江淮区域非台风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6月中旬到7月中旬,平均持续8.29d,华南非台风影响的PHREs34例,集中发生在6~7月,平均持续6.24d,这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强度均呈年代际增长。江淮区域受台风影响的PHREs4例,集中发生在7月中下旬到8月初。华南受台风系统影响的PHREs31例,集中发生在7~9月,此类事件的发生频次和系统强度在2000年以后均明显上升。采用场相关的客观分类方法对非台风影响的PHREs进行较为细致的分类,将江淮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A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南)、B型(主雨带在长江以北)和C型(主雨带在长江沿江地区),将华南区域持续性暴雨事件分为E型(主雨带在云贵高原以东)和F型(主雨带位于云贵高原和广西),该分类将为下一步的机制研究提供帮助。

  • 标签: 持续性暴雨 客观方法 江淮 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