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活动产生生态系统固碳作用,是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增加速度重要途径之一。1997—2001年,经历了长达4a艰苦谈判,最终达成了第一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利用LULUCF规则。2008年开始,国际社会开始磋商第二承诺期附件一国家如何利用LULUCF活动规则。主要缔约方就第二承诺期LULUCF规则提出了各自观点,发达国家观点主要包括提高开展碳汇活动积极性、降低LULUCF规则复杂性和减少成本、增加《京都议定书》3.4条款下合格活动等,其目的是在第二承诺期能够利用更多碳汇完成减排义务;发展中国家主要提出要系统地考虑土地利用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CO2吸收。最后,针对附件一缔约方在第二承诺期利用LULUCF活动规则,提出了我国应采取对策建议。

  • 标签: 第二承诺期 LULUCF 规则 对策建议
  • 简介:为满足人类对食物、纤维、水和居住地需求,全球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IPCC,2007)指出土地利用变化是人类影响气候重要强迫之一。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分为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分别对有关生物地球物理作用和生物地球化学作用研究进展以及研究热点进行了综述;并从定量评估两者对气候影响相对贡献以及两者共同效应角度,回顾了辐射强迫计算和耦合模式数值模拟两种方法研究进展,及其在森林恢复、人工造林以及碳封存等气候变化应对措施可行性评估中应用。最后分析和展望了当前土地利用变化对气候影响相关研究中不确定性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 标签: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地球物理作用 生物地球化学作用 模拟
  • 简介:基于中尺度数值模式WRF,利用2015年7月和12月国家基本气象站观测10m风速资料、MODIS卫星遥感反演IGBP土地利用数据和WRF模式自带USGS土地利用数据,研究了不同土地利用数据对WRF模式在西北地区复杂地形条件下10m风速模拟影响。结果表明:(1)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能有效改进模式10m风速逐日变化和随不同预报时效变化模拟效果。其中对2015年7月和12月模拟效果均有改进,且对12月10m风速改进更加显著。(2)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西北地区不同区域风速数值模拟误差改进不同,主要改进区域位于甘肃河东、宁夏北部和陕西南部地区。(3)使用IGBP土地利用数据对模拟10m风速改进可能是由于其对地面粗糙度数据改进。

  • 标签: 西北地区 土地利用数据 10 m风速 数值模拟
  • 简介:利用北京地区13个气象台站1979~2005年气温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1990~2005年三期1:10万土地利用/覆被数据,在分析气象站点3km半径缓冲区内土地利用/覆被及变化特征基础上,通过比较气温变化在不同下垫面状况下差异,分析了北京地区3种主要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对气温变化趋势影响,得出以下结论:1)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影响最显著(0.822℃/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296℃/10a),林地最小(0.197℃/10a);2)利用“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后,建设用地OMR年均温升温趋势依然最大(0.527℃/10a),林地、草地、耕地混合类型次之(--0.012℃/10a),林地最小(--0.118℃/10a),表明建设用地对气温升高具有增强作用,而林地对气温升高具有抑制作用;3)当土地利用/覆被类型向城市建设用地类型转化时,转化面积越大,气温变化量越大。

  • 标签: 土地利用 覆被 “观测减去再分析(OMR)”方法 气温趋势 北京地区
  • 简介:利用CMIP5耦合模式历史情景和土地利用情景结果,定量评估了模拟土地利用变化对20世纪中国地区气候干湿变化影响。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变化加剧了20世纪中国地区干旱化进程,其贡献约为1/3。其中,湿润区具有显著变干趋势,土地利用变化贡献约为35.4%;半干旱区显著变干,土地利用对半干旱地区变干贡献不显著;两种情景下干旱区干湿变化都不显著。在土地利用情景下,中国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表现为一级土地减少和牧草用地增加,二者分别从国土面积72.7%和12.9%(1901年)变为36.0%和41.9%(2004年),且1950年代之后变化速率显著增大。其中大面积显著变化主要发生在青藏高原、内蒙古以及新疆北部地区,导致这些地区降水减少、温度降低,而降水减少带来干旱化作用大于温度降低带来变湿作用。

  • 标签: CMIP5耦合模式 干旱 土地利用 地表湿润指数
  • 简介: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andUse/CoverChange,LUCC)是影响区域气候变化不可忽略因素,然而目前还没有十分可靠土地利用/覆盖数据,因此其对气候变化影响研究存在很大不确定性。基于此,利用中国统计年鉴(简称年鉴)和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ImagingSpectroradiometer,MODIS)遥感观测资料,以行政区为研究单元对3种典型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森林、城市和农田)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1)2004-2011年,年鉴和MODIS森林覆盖率在中国各省(市、区)分布和变化整体一致性较好,年鉴和MODIS数据都显示全国大部分省(市、区)份森林覆盖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而仅MODIS数据中北京、天津、吉林、黑龙江、上海、江苏森林覆盖率降低。MODIS数据能准确反映森林总体覆盖情况,由于类别精度不够,对单种森林类型及变化描述存在较大误差。(2)年鉴表明中国东部城市建成区覆盖率及其增长远高于西部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部沿海地区城镇用地呈现加速扩张趋势,符合实际情况。但MODIS数据没有表征出中国区域近10年来快速城市化进程,可能原因是城市面积较小,且地面地物分布复杂,受空间分辨率限制,在离散不集中区域MODIS数据土地覆盖类型分类精度较低,导致监测不到新城市扩张。(3)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有效灌溉面积覆盖率数值和空间分布均有较好一致性,均是黄淮海地区覆盖率最大。但在2001-2011年,3种数据变化量差异较大,尤其东部省(市、区)份,MODIS农田面积和年鉴有效灌溉面积增加,而年鉴农作物播种面积减少。(4)2004-2011年中国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中年鉴城市建成区变化速率最大(6.25%),其次为森林;耕地由于总量大,变化部分所占比例较小,因而MOIDS农田及年鉴农作物播种面�

  • 标签: 中国 中国统计年鉴 MODIS 森林 城市 农田
  • 简介:采用1997、2004、2007和2009年LandsatTM影像,利用遥感监督分类方法得到4期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土地利用信息,通过GIS空间分析以及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得到1997—2004年、2004--2007年和2007--2009年3个时段土地利用变化数量、速率、幅度、空间分布格局等相关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陕北能源化工基地耕地经历了先减少后略微增加过程;草地经历了前期增加,中期、后期减少过程;林地则是处于持续增加状态,表现为前期显著增加,中后期增加速率减慢;同时12a问土地利用格局发生显著变化,1997年耕地所占比例为38.6%,是主导类型,2009年草地成为了主导类型,占33.8%。监测4个年份,耕地、草地、林地、未利用地都是土地利用变化主导类型,土地利用类型变化主要表现为耕地、草地与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间相互转化。

  • 标签: 陕北能源化工基地 土地利用变化 遥感 GIS
  • 简介:7.1综述陆地和海洋生物系统中动物和植物,在调解气候和维持地球生命栖息环境方面发挥着各种功能。这些功能包括水、碳、氮和其他陆地,海洋和大气营养要素循环;减轻土壤浸蚀,洪水和干旱;为对于农作物和药物十分重要各种物种提供栖息;

  • 标签: 生态系统动力学 土地利用变化 生物多样性 栖息环境 生物系统 地球生命
  • 简介:文章讨论了农牧交错带典型区域气候变化特点,并运用GIS技术分析了区域土地利用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气候变化对土地利用结构影响,并提出了应对策略.这些对策将促进农牧交错带社会经济增长和生态环境改善,对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农牧交错带 气候变化 土地利用
  • 简介:利用吉林通榆半干旱区农田站和退化草地站2008年外场试验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蒸散和地表水分收支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来看,尽管两个站点相距仅5km,但农田站全年总蒸散量比代表自然土地覆盖状况退化草地站高28.2mm;且生长季两种下垫面的蒸散量较为接近,差异主要发生在非生长季。同时,农田站年水分收支总量为51.1mm,比退化草地站低35.6%。具体来说,生长季,两个站点水分收支均有盈余;但在非生长季,退化草地站水分收支仍有盈余,而农田站则处于水分亏损状态。这说明在半干旱区,代表人为土地利用状况农田站面临着更大水分供给压力,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利用会加剧该地区干旱化趋势。进一步分析表明,水分盈余并不代表地表水分状况良好。从Prietley—Taylor系数来看,两个站点Priestley-Taylor系数均远小于1.0,说明在半干旱区,由于表层土壤水分条件限制,实际蒸散量远未达到平衡蒸散量,土壤面临着水分供给压力。其可能原因是,对半干旱区而言,尽管水分收支有盈余,但是由于土壤沙化严重,土壤孔隙度大,大气降水很容易下渗,并以地下水形式存储起来,使得表层土壤水分供应反而不足。

  • 标签: 半干旱区 土地利用 蒸散 水分收支 Priestley-Taylor系数
  • 简介:台站温度记录中城市化信号对于气候变化研究影响重大并仍存在很大争议,尤其是在经历快速城市化区域。本研究利用遥感影像分类方法,提取了1980~2009年期间长江三角洲城市群93个气象台站周边10km×10km范围城市土地利用信息,并按照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对站点进行分类,研究了1980~2009年期间快速城市化站点、中速城市化站点和慢速城市化站点年和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快速和中速城市化站点城市化影响和城市化影响贡献率。结果表明:全部93个气象站点周边自20世纪80年代起均经历了城市土地利用扩张过程,全部站点周边平均城市土地利用扩张速率为1.00%a?1;近30年来,各类型站点年和各季节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出增加趋势;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快速城市化站点年平均温度贡献率为35.06%,对年平均最低温度增温贡献率为34.67%,对年平均最高温度增温贡献率最小,仅为18.42%;城市化效应增强因素对中速城市化站点影响程度小于快速城市化站点,对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贡献率分别为19.35%,22.22%和3.13%。在季节变异方面,长江三角洲区域各类型站点冬季城市化影响贡献率在平均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均表现为最低值。

  • 标签: 卫星遥感 城市土地利用 城市热岛 气温变化 增温率
  • 简介:从太阳能、热量资源、工程利用、旅游气候资源等方面介绍了气候资源利用一些途径,并指出气候资源利用还要注意趋利避害、保护环境。

  • 标签: 太阳能 界限温度 气候极值
  • 简介: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存在有其自身特征,特别是防雷行政处罚“自由”和“宽泛”性,有必要对防雷法律法规行政处罚规定中自由裁量进行细致划分,以统一防雷行政处罚尺度,有利于行政处罚规范性。本文就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特征、划分必要性、原则和方法及难点,并对防雷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救济制度进行了阐述。

  • 标签: 自由裁量权 行政处罚 防雷 法律法规 特征
  • 简介:讨论自由裁量必然性和合理性及对防雷执法指导意义,分析了行政自由裁量滥用具体特征和防雷执法中自由裁量行使不当若干表现,探讨了在防雷执法中,为防止自由裁量滥用,必须加强自我控制及自我控制手段和措施,明确了防雷执法中合理适度使用自由裁量对构建和谐社会现实意义。

  • 标签: 自由裁量权 自我控制 执法 防雷 行政 特征和
  • 简介: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信息高速公路”建设启动,世界各国兴起了建立和使用计算机网络热潮,尤其通过国际互联网把世界上成千上万计算机联为一体,在网络空间原野上,虚拟空间正在淡化着地理空间,网络环境正在孕育着信息经济。气象档案蕴藏着丰富技术信息、记录信息等宝贵信息资源,并以其记录信息原始性和真实性,成为信息家族中重要一员。在信息环境下,各种信息存储技术、新型文献载体、大容量数据库以及国际互联网出现和广泛应用,为气象档案信息社会利用提供了技术支持。通过快速信息交流,实现档案信息资源在一定范围内充分共享,成为信息环境下气象档案利用新趋势。

  • 标签: 气象档案 信息控制权 资源共享 档案信息资源 计算机网络 国际互联网
  • 简介:阐述了气位资源开发利用一些基础理论,如气候资没特点、分析内容、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优化、气候资源利用区划等。

  • 标签: 气候资源 开发利用
  • 简介:提出了一种基于开源计算机视觉库OpenCV圆形检测方法协助订正自动雪深仪疑误数据。对测雪板上图像识别区域依序进行平滑滤波处理、边缘检测、Hough变换圆检测,识别出积雪情况。利用该方法,提高了疑误数据订正效率。

  • 标签: 雪深 图像识别 OPENCV HOUGH
  • 简介:利用沙尘与水云、冰云、下垫面对红外辐射散射、吸收差异,研究了一种卫星监测沙尘方法。将TBD8.5-11(8.5μm减11μm亮温差)、TBD11-12(11μm减12μm亮温差)、T11(11μm亮温)转换成3基色,经伽玛校正合成彩色图,用于沙尘监测。在实际应用中结果表明:此方法对弱沙尘敏感,能详细反映沙尘强弱、位置高低以及沙地和云等多种信息,明显优于常用方法,对于研究沙尘对云影响具有重要意义。同时,该方法能够发挥卫星日夜不间断探测优点,适合连续跟踪监测。

  • 标签: 沙尘暴 多光谱合成 卫星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