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90 个结果
  • 简介: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项目于1999年底获得批准,从2000年初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工作任务和目标,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的科研人员与青海瓦里关大气本底基准观象台以及浙江临安、北京上甸子、黑龙江龙凤山等3个区域本底站的业务技术人员共同努力,已经完成项目的大部分工作任务,正在进行最后的结题总结。主要进展和成果包括:(1)建成了包括4个大气本底监测台站和1个中心实验室的我国第一个以红外分析法为技术基础的二氧化碳气瓶监测体系,通过半年左右的实际采样运行,验证了采样、运输、贮存、分析等技术流程,大气样品的分析精度达到要求;

  • 标签: 大陆大气本底基准 温室气体 大气气溶胶 甲烷 二氧化碳 太阳辐射
  • 简介:国家社会公益类研究重点项目“大陆大气本底基准研究”2006年8月通过由国家科技部基础司组织的验收。验收专家组认为项目观测数据资料、数据质量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对瓦里关山NOy的观测和本底地区气溶胶理化特性方面有价值的发现。

  • 标签: 大气本底 基准 大陆 国家科技部 数据资料 数据质量
  • 简介:利用446个国家级气象站1956~2008年共53年的日最高、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我国大陆地区气温极端事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中国大陆地区霜冻日数和结冰日数明显减少,减少显著的区域集中在北方,夏季日数和炎热夜数明显增多,增多显著的区域主要在中东部。日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小)值整体都有上升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大值在北方上升较明显,而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地区有下降的趋势;最高(低)气温的极小值则在全国范围都呈明显上升,极端最低气温上升尤为显著,在北方大部分地区升温速率达1.0℃·(10a)-1以上。冷夜(昼)日数普遍明显减少,53年中减少趋势为7.9d·(10a)-1[2.8d·(10a)-1];暖夜(昼)日数明显增加,增加趋势为7.0d·(10a)-1[4.1d·(10a)-1]。冷夜(昼)日数减少主要发生在冬季,其次是春、秋季,而暖昼和暖夜日数增加最显著的季节分别出现在秋季和夏季。从转折时间上看,绝对指数和极值指数的冷指数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减少的,暖指数显著增加的时间则推迟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但相对指数的冷指和暖指都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显著变化的。

  • 标签: 极端气温指数 最高气温 最低气温 气候变化 中国大陆
  • 简介:基于国际耦合模式比较计划第五阶段(CMIP5)历史模拟试验(historicalrun)的模式输出结果以及遥感数据,采用相关分析、均方根误差、标准差等统计方法,评估了13个气候(或地球)系统模式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模拟能力,在此基础上,采用多模式集合平均的方法对未来不同温室气体排放情景下(rcp2.6、rcp4.5和rcp8.5)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进行预估.结果显示:尽管各模式模拟的积雪覆盖率在高原地区与观测差异较大,但总体看来模式能够对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的空间形态、季节变化及年际变化特征做出较好地模拟.未来预估结果表明,多模式集合平均预估的欧亚大陆积雪覆盖率从2006年到2040年左右减少趋势非常明显,且不同排放情景下模式模拟的积雪减少速率非常接近;然而,大约从2040年之后,不同排放情景下的积雪覆盖率减小趋势的差异越来越大,rcp2.6和rcp4.5下积雪覆盖率的变化趋于平缓,而rcp8.5情景下,积雪覆盖率一直减少,冬季、春季和秋季都明显减少,减少最显著的区域位于西欧和青藏高原地区.由此可见,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于未来欧亚大陆积雪的变化是至关重要的.

  • 标签: 积雪覆盖率 欧亚大陆 CMIP5试验 评估
  • 简介:利用1960-2010年ERA-20C再分析资料和中国东部站点降水观测资料,探讨了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与欧亚大陆地表感热通量的联系和可能影响途径。结果发现,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巴尔喀什湖以西及贝加尔湖以南区域地表感热通量偏弱(强),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弱)时,我国东部春季极端降水呈现南少(多)北多(少)的反相分布特征。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弱,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强时,春季副热带西风急流偏弱、位置偏北,我国东部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强,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强,而南方地区大气斜压不稳定和对流不稳定偏弱,南方地区极端降水偏弱。当春季欧亚大陆中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偏强,低纬度关键区地表感热通量偏弱,我国东部极端降水的情况大致相反。

  • 标签: 地表感热 欧亚大陆 极端降水 中国东部
  • 简介: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为了充分地发挥瓦里关本底台这一全球第一个大陆基准台的作用以及对我国东西部大气化学特征进行比较,我们进行了”我国大陆和西太平洋地区大气痕量气体及其它化学物质的监测和研究”。该项目由中国气象局资...

  • 标签: 大气痕量气体 西太平洋地区 化学物质 我国大陆 监测 硫酸盐气溶胶
  • 简介:对天气现象飑的记录,观测员反映不好掌握,普遍感到《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的“标准”难确定,有的分不清和一些天气过程的区别。笔者在下站的过程中曾多次碰到这样的情况:测站风速猛增,风向突变,雷电交加,大雨骤至,气压踊升,气温陡降,持续时间又短促,应该说是明显的飑。可常常听到观测员们的议论声:“这是锋面过境,雷暴单体过境,还是飑线过境?能不能记

  • 标签: 飑线 天气过程 雷暴单体 地面气象观测 锋面过境 值班日记
  • 简介:大气环流模式中引入面过程的综合性分析表明:大气对下垫面特征是敏感的。

  • 标签: 大气环流模式 陆面过程
  • 简介:运用诊断分析等方法,通过对台风"蒲公英"结构、强度的演变分析,得到可以用高低空的风切,辐散、辐合场的配制来进行判断,热带气旋是否会发展;不同下垫面对热带气旋的影响是否会显著的,特别是长时间的影响;在海上资料比较缺少时,我们可以用综合方法进行分析.

  • 标签: 蒲公英 登陆 减弱 变性 分析 蒲公英
  • 简介:目前,气候和大气边界层物理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研究方向就是面积平均通量的参数化问题。本文对这一研究方向中存在的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和目前的研究进展情况进行了阐述,简要介绍了非均匀面影响的高度及其尺度划分,阐述了混合高度、参考层高度(观测高度和模式第一层高度)、近地层高度、内边界层高度、平衡层高度、粗糙度副层和边界层高度等之间的关系及其在非均匀尺度划分中的作用,并且阐述了整体输送公式在不同尺度的非均匀面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可能解决办法。同时还对中尺度的非均匀面驱动的一类非经典中尺度环流的参数化,即中尺度通量的参数化问题进行了评述。最后针对内蒙古草原实验和青藏高原实验等具体问题,提出了边界层观测和非均匀面参数化方法的几点问题。

  • 标签: 陆面面积平均通量 陆面非均匀尺度 整体输送方法 中尺度通量
  • 简介:浙江省是国内主要旅游区之一,春秋两季是旅游旺季。我省地处中纬度地带,沿海、内平原、山地、丘陵交叉分布,各地气候差别很大。从气候资源来区划旅游区域与路线,提供最佳旅游时段,是开拓旅游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综合旅游与气候资源的基础上,建立了一套旅游气象服务系统,为旅游部门提供必要的气象信息。

  • 标签: 气候资源 气象服务 服务系统 气候副区 内陆平原 气候分析
  • 简介: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既是旅游气象服务精细化、人性化发展的重要体现,也是有效保护游客生命财产安全以及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旅游气象灾害预警主要包括集中观测信息和发布预警信号两个部分,需要高科技气象观测站支持、政府各主管部门联动、预警信号规范化和多种广泛有效传播手段等因素的协同创新。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还需要游客认知和理解气象科普知识和灾害预警常识,积极配合、互动,自救并防灾减灾。旅游景区是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不仅需要有效防灾、减灾以保护游客安全,还要注意防御气象灾害对景区的损害。今后,可以围绕大幅增加旅游气象灾害预警建设资金和人才投入、发展高科技提高气象灾害预报水平、推进旅游气象灾害预警法制化、常态化和鼓励环境保护、倡导可持续的旅游方式等方面以深化旅游气象灾害预警能力建设。

  • 标签: 旅游气象服务 旅游气象灾害预警 旅游景区
  • 简介:利用法国动力学气象实验室开发的格点大气环流模式(LMDZ)考察了海地形高度对阻塞事件的影响。结果表明,数值模式中地形高度的存在与否可以直接影响到阻塞事件的发生位置,使气候态的阻塞发生区域产生调整。可以看出海地形在阻塞形成中起固定阻塞位置的作用,也可以加强阻塞的强度,增加阻塞发生的频率。

  • 标签: 阻塞 地形强迫 数值模拟
  • 简介:对1951—2005年登中国的初、终热带气旋。的季节变化、地理分布及年代际变化等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初旋发生在4~8月,以6月份频次最多;终旋在8-12月出现,以9月份频次最多。初、终旋在广东、海南和台湾等地登最为频繁,尤其以海南岛东南部最为突出。初旋日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和偏晚的长期趋势,终旋日期也表现出明显的年代际变化,但无显著的变化趋势。

  • 标签: 初热带气旋 终热带气旋 中国 季节变化 地理分布 年代际变化
  • 简介:基于海风环流的形成机制,在研究分析海风环流形成的物理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海风环流的数学模型。以大连地区海风环流为计算实例,模拟了海风形成的压力场、速度场、温度场和湍流动能场的日变化及太阳辐射日变化过程中地面能量变化及导致的湍流动能变化,预测出海风环流的水平湍流扩散系数和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湍流扩散系数,为求解海风中的污染物扩散浓度以进行环境污染损失评价提供参考。应用此模型,对大连地区的海风环流进行了数值模拟,定性与定量地给出了海风场中的速度、压力、温度及湍流动能分布情况和主要参数值。结果表明:海风环流的大气压力场局地日变化较小,温度场变化较明显。在中午前后,动量、温度和湍流动能的垂直扩散系数达到了最大值。模拟结果与其他文献模拟结果的对比表明,本文建立的模型模拟与实验结果相符,但预测精度仍需要进一步检验。

  • 标签: 海陆风环流 湍流动能 扩散系数 空气污染损失 大连海域
  • 简介:龙海市位于九龙江下游三角洲,既是气候资源优越之区,又是气象灾害频繁而又严重之地,每年突发性灾害天气时有发生,如暴雨、大风、大雾、飑线、冰雹、雷暴等,我们观测员如何在灾害性天气突发时更加准确、客观地观测记载各种天气现象,下面就关于飑线记载谈点体会。

  • 标签: 飑线 点滴 灾害性天气 气候资源 气象灾害 灾害天气
  • 简介:从飑线形成的环流背景、飑线形成的源地与变化、飑线的发展条件、飑线的移动等方面详细分析了2006年6月10日横扫浙江大部地区的雷雨大风、短时暴雨、局部冰雹等强对流的成因,认为这是一次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相似于浙江历史上强对流天气的统计类型与移动路径,其主要区别在于这次副热带高压不强,暖湿气流层次较低等。分析了飑线预警征兆,认为从环境场、数值预报资料等方面可以寻找有利于飑线发生发展的环流背景,应用卫星云图进行实时监测,并在雷达回波中予以核实。

  • 标签: 飑线 发展与移动 预警 征兆
  • 简介:根据阿勒泰地区1954—2008年气象资料,分析阿勒泰地区气温、风速、相对湿度等特征,利用温湿指数和风寒指数分析和评价阿勒泰地区旅游气候资源,得出阿勒泰地区4—10月为旅游适宜期,最佳旅游期为5—9月。阿勒泰地区旅游舒适气候的评价为阿勒泰旅游业的发展规划和旅游者选择最佳旅游季节提供了科学依据。

  • 标签: 旅游气候资源 旅游舒适指数 评价
  • 简介:利用泰山气象站1954—2010年57年的观测资料,对泰山降水、气温、大雾、大风、日照、相对湿度等与旅游密切相关的气象条件进行了统计分析,对“五一”、“十一”旅游黄金周期间1—7日的天气情况进行了更为详细的统计分析,为广大游客选择最佳旅游时机、观赏泰山自然奇观提供了准确、科学的气象依据。

  • 标签: 泰山旅游 气候 统计 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