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通过综述和评价中国土壤,特别是农田土壤有机库(以下简称库)的现状与演变态势,讨论其对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意义,提出了我国土壤库及其演变与应对气候变化的基本国情是:1)我国土壤背景储量较低且区域分布不均衡;2)我国土壤固效应明显,未来固减排潜力显著;3)技术和政策是实现和提高我国土壤汇、促进我国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建设的重要途径。建议进一步加强对我国农田土壤固减排的研发投入,完善农业应对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鼓励措施体系,研究构建气候友好的新型农业,以期在提高和稳定农业生产力与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上获得双赢。

  • 标签: 中国 土壤有机碳库 气候变化 固碳 农田土壤
  • 简介:基于2005年4~10月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土壤不同土层土壤碱解氮及溶解性有机的观测资料,分析了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土壤碱解氮与溶解性有机(DOC)的季节动态。结果表明:不同土层碱解氮、溶解性有机的季节动态并不相同。0~10cm土层碱解氮与DOC季节动态相似,6月土壤碱解氮与DOC含量均最高,分别为244.86mg/kg和13.16mg/L。8月碱解氮含量最低,为139.18mg/kg;9月DOC含量最低。10~20cm土层DOC的季节性动态变化与表土具有相似性,峰值均出现在6月,谷值出现在9月;10~20cm土层碱解氮最低值出现在6月,与0~10cm土层不同。20~30crn土层内,4~7月DOC几乎无变化,8月DOC含量最低,9月增加;4~5月碱解氮波动较大,5月降到102mg/kg,6月增加到151mg/kg。研究表明,盘锦湿地芦苇群落土壤微生物活性与凋落物分解对DOC及碱解氮的季节动态有很大的影响,同时温度、降水量及冻融也影响着DOC及碱解氮的季节动态.

  • 标签: 湿地 芦苇 溶解性有机碳 碱解氮 季节动态
  • 简介:利用农业生态系统过程模型(AgriculturalProductionSystemssIMulator,APSIM),研究了1980-2010年间中国华北平原农田土壤有机(SoilOrganicCarbon,SOC)的时空变化。模型验证结果表明,校正后的APSIM模型总体能够较好地模拟徐州、郑州和昌平3个长期定位试验站点中各处理下小麦和玉米的产量变化以及SOC的变化。区域模拟结果显示,1980-2010年间华北平原大部分农田SOC呈增加趋势,仅河北省的北部、山东省中部和东部部分地区农田SOC减少。华北平原总的农田面积约为24.52Mha(1ha=0.01km^2),其SOC密度的平均变化速率为0.35Mg(C)ha^-1a^-1,总的SOC贮量增加了约257.43Tg。在京津冀地区、山东省以及河南省的农田中,SOC分别平均增加了102.05、59.82、95.56Tg。SOC的增加,主要归功于过去几十年里外源投入量的增加。

  • 标签: 土壤有机碳 APSIM模型 华北平原 时空变化 碳投入量
  • 简介:应用Hysplit传输扩散模式计算2008—2009年大连地区酸雨和非酸雨期间的后向气流轨迹,利用条件概率和轨迹聚类法分析气流轨迹,探讨大连地区酸雨外来源。结果表明:外来源通过大气输送对大连地区酸沉降的贡献较大。大连地区酸雨主要受中国华东沿海至山东半岛经黄海中北部或经渤海及其西岸的近地面大气污染输送影响,中国华东和华南等南方内陆地区和日本海周边东亚国家对大连地区酸雨均有贡献。海洋性气团或北方大陆气团一般为大连地区非酸雨来源

  • 标签: 酸雨 外源 轨迹模式 云中致酸
  • 简介:加强对我国森林储量和固潜力的研究,是制定中国增汇减排政策的重要依据,对我国国际气候谈判和全面了解森林汇潜力具有重要作用。利用我国第七次和第八次森林资源清查中各优势树种的面积和蓄积量数据,采用IPCC材积源生物量法(volume-biomassmethod),估算了我国森林(乔木林)储量和密度及其分布,分析我国不同省份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储量龄组结构特征;建立分区域、分起源主要优势树种的单位面积蓄积-林龄Logistic生长方程,结合我国森林2020年和2030年面积蓄积增长目标,预测我国乔木林2010—2050年间汇潜力。结果表明:第八次清查期间中国乔木林总储量为6135.68Tg,密度为37.28Mg/hm2;天然乔木林和人工乔木林的储量分别为5246.07Tg和889.61Tg,分别占总储量的85.50%和14.50%。到2050年,中国乔木林和新造林的总储量和平均密度将分别达到11125.76Tg和52.52Mg/hm2,与2010年相比分别增加81%和41%。分析结果表明中国乔木林有很大的汇潜力,将在应对和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 标签: 森林碳储量 材积源生物量法 采伐情景 碳汇潜力
  • 简介:《京都议定书》的生效,对世界经济格局和贸易流向可能产生巨大影响,而泄漏是描述这种影响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泄漏问题是环境与贸易冲突在气候变化领域中的体现,也是涉及国际气候制度谈判的重大政治经济问题。首先介绍了泄漏的概念;并对当前学术界关于泄漏率与流向问题进行了分析;特别从多方面分析评价了全球能源密集型产业转移对中国的影响;最后分析了泄漏对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 标签: 《京都议定书》 碳泄漏 能源密集型产业
  • 简介:概述了多环芳烃的来源,就近年来多环芳烃(PAHS)在大气、土壤、植被和水体沉积物中分布与迁移规律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未来PAHs研究方向。

  • 标签: PAHS 来源 分布 迁移规律 研究方向
  • 简介:选取国际上四大典型数据库——国际能源署(IEA)数据库、美国橡树岭国家实验室CO2信息分析中心(CDIAC)数据库、全球大气研究排放数据库(EDGAR)以及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数据库,对中国排放核算进行了参数级层面的对比分析。研究发现:(1)整体来看,IEA和EDGAR的核算更深入;(2)活动水平数据分类方式差异较大,各数据库将煤基燃料分别分为8、4、8、5类,油基燃料分为15、10、14、13类,气体燃料分为4、1、4、2类;(3)各类燃料排放因子选用原则不一,有的选用所在机构的特有中国参数,有的选用IPCC缺省因子。

  • 标签: 碳数据库 对比分析 中国碳排放 燃料分类
  • 简介:税和交易机制是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环境管理工具,对工业行业的减排成本造成不同的影响。以污染控制政策的稳态总期望社会成本函数为基础构建减排成本函数,比较税和交易机制下水泥行业减排成本,发现影响两种环境管理工具成本的要素。以广东和山东水泥行业的实证数据进行模拟分析,得到如下结论:当价和税税率差距不大时,由于交易机制需要较高的建设成本,税更具成本优势;短期内,由于减排技术投入成本较高,与强制性的行政管理手段相比,交易机制更具成本效益;价、税税率、最佳可获得技术的价格、企业预期、交易建设与管理成本都会影响交易机制和税在减排成本上的比较优势。建议设计互补型排放管理政策组合,使税和交易机制发挥各自的制度优势。

  • 标签: 碳交易机制 碳税 减排成本 水泥行业 广东省
  • 简介:2.4日本发展低经济,创建世界首个低社会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低正在成为各国追逐的热点,继英国率先提出发展低经济、丹麦率先提出建设低示范城市、挪威提出要建设低国家之后,日本提出发展低经济,率先声称把日本打造成为世界上第1个低社会。受地理环境等自然条件制约,

  • 标签: 低碳 经济 借鉴 国外 全球气候变暖 地理环境
  • 简介:2.6德国低经济走在世界前列2.6.1发展低经济主要做法(1)传统经济向低经济转轨。德国环境部在2009年6月公布了发展低经济的战略文件,强调低经济为经济现代化的指导方针。此文件包含6个方面的内容:环保政策要名副其实;各行业能源有效利用战略;扩大可再生能源使用范围.

  • 标签: 经济转轨 低碳 借鉴 国外 能源使用 汽车行业
  • 简介:通过总结欧盟排放权交易市场(EUETS)的实践经验,提出了市场运行过程中潜在的排放权价格过度波动的问题,深入剖析了市场过度波动性的根源及其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引入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的必要性.文章系统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市场价格稳定机制、相应的实施手段及可能存在的问题.根据EUETS等国际市场的经验,建议中国在市场建立之初,应该考虑设计一套系统灵活、简单易行且实施成本较低的市场价格稳定方案,包括整个试点期内价格暴涨预防机制、价格暴跌预防机制以及试点期内各年份之间的价格波动平抑机制,使得市场充分发挥作用,以较低成本达成既定减排目标.

  • 标签: 碳市场价格稳定机制 配额调整 存储借贷 抵消信用机制 碳交易试点
  • 简介:利用重庆市污染源和浓度的监测资料,分析并阐明了大气悬浮颗粒物(TSP)的来源、各类尘源的贡献率及悬浮颗粒物的物理特征,得到了总悬浮颗粒物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日变化规律,为发展城市大气污染模式和控制治理大气污染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总悬浮颗粒物 城市大气污染 污染源 TSP 空间分布特征 尘源
  • 简介:大气颗粒物一直是西安市的主要污染物,多年监测的TSP日均浓度值均超过国家二级标准限值150pg/m^3。1996年夏季在西安市南郊陕西省委党校设立监测点,使用步进式时间序列自动采样仪对当地空气颗粒物进行了4天24小时连续采样,使用PIXE对采到的32个样品进行元素分析,每个样品分析出14~16种元素。各种元素浓度随时间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主要受气象条件的影响,降雨对空气颗粒物各元素浓度有明显抑制作用。富集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空气颗粒物不仅受地壳物质的影响,还受到一定程度人为污染的影响。元素浓度的因子分析表明,西安市夏季颗粒物主要有4种来源:地壳物质、有色治炼、燃煤排放源和化工制药业。

  • 标签: 空气颗粒物 污染特征 主要污染物 来源分析 大气颗粒物 元素浓度
  • 简介:根据当前欧盟征收国际航空税政策的国际环境,介绍欧盟航空税的历史沿革、具体政策、二氧化碳排放监测方法,就各国反应及其国际影响进行分析。欧盟航空税可能会导致全球航空业成本增加,并最终转嫁给消费者;欧盟航空税对发达国家航空公司影响较小,而对发展中国家的航空公司影响较大。鉴于欧盟航空税对中国航空业的影响,建议尽早制定相关的排放标准,维护中国应有的发展权与话语权。

  • 标签: 欧盟 航空碳税 碳排放 排放配额
  • 简介:经济是从高能源时代向低能源时代进化的一类经济模式的总称,能源低碳化、能源高效利用、能源技术创新是低经济最重要的核心内涵,可以说,低能源是低经济的基本保证。

  • 标签: 优化能源结构 低碳 经济模式 高效利用 技术创新
  • 简介:根据GNIP所提供的长江流域多年月平均降水中δD、δ^18O料以及NOAA-CIRES提供的NCEP/NCAR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长江流域降水稳定同位素与降水量、水汽压、温度和水汽来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平均季节尺度下,长江流域大气降水中δ^18O降水量、水汽压和温度均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说明该流域降水中δ^18O化存在显著的降水量效应、湿度效应和反温度效应。基于降水中过量氘示踪水汽来源原理,分析了中国长江流域季风区降水中过量氘与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南印度洋3个海区相对湿度的关系,表明中国长江流域的水汽主要来源于上述3个海区,而昆明和成都可能受到其他水汽作用,使其与水汽源区的相对湿度呈正相变化。

  • 标签: 长江流域 Δ18O 过量氘 水汽来源
  • 简介:利用京津冀地区80个环境监测站PM_(2.5)浓度的逐时监测资料和常规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分析了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3次典型重污染天气过程PM_(2.5)浓度的分布和演变特征,选取PM_(2.5)浓度快速增长时段的风场特征分析外来源对北京地区污染输送的影响。结果表明:2013年1月京津冀地区存在3个PM_(2.5)浓度高值中心,分别位于石家庄—保定、廊坊和唐山地区。北京地区外来源主要来自河北省中南部的石家庄—保定及廊坊一带,主要通过边界层偏南风远距离输送影响北京地区,边界层辐合线和逆温结构加剧了污染物在北京地区的累积。随着静稳时间的增长,PM_(2.5)污染物向燕山和太行山前输送堆积,造成北京地区PM_(2.5)浓度高于河北省中南部地区,北京市郊区PM_(2.5)浓度高于城区。

  • 标签: PM2.5浓度 污染输送 地形辐合 外来源
  • 简介:目前国内大部分探空站已经启用新一代探空仪——上海长望气象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L波段电子探空仪。新探空仪的数据率、测量准确度和可靠性都有较大的提高。新探空仪使用的湿度敏感元件是湿敏电阻。我们利用工厂添置的能测到-30℃低温的高精度湿度校准设备,进行了大量静态测试,进一步验证了湿敏元件与老探空仪使用的肠衣敏感元件相比,灵敏度高,滞后小,在高空低温期间感应陕,测量准确度有较大提高。

  • 标签: 湿敏元件 L波段 特性试验 湿度敏感元件 电子探空仪 测量准确度
  • 简介:从方法论、情景设置、宏观参数、能源消费量、能源消费结构、排放量、排放强度等几个方面,对国内外有代表性的6个中国排放情景研究进行了比较。在维持现有政策框架的基准情景下,尽管中国未来的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排放强度持续下降,但中国2050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将显著增长,排放量为119亿~162亿t。通过一定的低发展政策,在比较情景下,能源结构的优化和排放强度的下降更加明显,2050年排放量显著下降,排放量为43亿~95亿t。

  • 标签: 碳排放 气候变化 情景研究 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