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8 个结果
  • 简介:为了弥补莆田市沿海无气象资料的缺陷,提高沿海大风预测水平,莆田市气象局于2001年10月在沿海的南日岛山初村建立了为期一年多(2001年10月12日到2002年10月31日)的气象观测站。观测站位于南日岛轮渡码头的小山坡上,观测站的海拔高度大约20米左右,所观测的气象资料能很好地代表莆田市沿海的大风实际情况。本文利用南日岛一年多的观测资料和地面图资料进行莆田市沿海大风预报研究。

  • 标签: 大风预报 莆田市 沿海 工作平台 气象观测站 气象资料
  • 简介:霞浦是闽东最古老的县份,素有“海疆重镇,闽东门户”之称,拥有海域面积2.96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长404公里,居全省沿海县市之冠;东南沿海有大小岛屿185个,东冲半岛形如臣虎拱卫闽东内海,东冲口为其出入咽喉;浅海、滩涂面积696平方公里;三沙湾、福宁湾闻名遐迩,东吾洋素有“海上明珠”之誉,官井洋系全国著名的大黄鱼天然繁殖场,古镇港、溪南港乃深水良港,可泊万吨轮船,三沙湾以天然渔港被孙中山列入《建国方略》;有国家级重点风景区——太姥山名胜区的“山、海、川”三大主景区之一,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新能源资源在内的海洋资源。

  • 标签: 东南沿海 气候资源 天然繁殖场 《建国方略》 海域面积 水产资源
  • 简介:1引言风是影响海上运输、渔业生产等行业最重要的气象要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这些行业取得很大的发展。海上风的预报和研究已成为气象部门的重要任务之一。沿海的风向、风速又因距海岸线远近、地形和海陆温差等因素存在着很大的差异。2004年9-10月福州市气象局在我市沿海布设了4个自动站,2006年3月又在平潭娘宫安装了自动站,给沿海风的预报和分析提供了可靠的资料。前4个自动站的观测已运行两年,我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沿海风的特点,提高沿海风的预报准确率。

  • 标签: 福州市 沿海 预报准确率 特征 大风 海上运输
  • 简介:开展冷空气对海水养殖水温的影响及水温预测预报,可为水产养殖灾害监测预警提供科学依据。该文以东沙海水养殖场为试验基地,对2010~2011年整个冬季冷空气活动期间水温气温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并对不同强度、伴随不同天气现象的冷空气影响下水温的变化情况进行讨论。结果表明:该冬季共有9次冷空气影响,水温变化趋势与气温相似,但变幅小于气温,而且有明显的滞后性;冷空气对水温有显著的影响,影响程度与冷空气强度、伴随的天气现象及水的深度有关,冷空气越强,水温下降幅度就越大;不同天气条件对水温的影响不一样,晴天时水温下降较小,阴天水温降幅增大,寒潮影响时水温大幅度下降,冷空气影响结束后1~2d,水温降到最低值;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方法,建立了冬季养殖塘水下0.5m和1m的水温预报模式,经独立样本检验,准确率高,可以应用于业务服务。

  • 标签: 冷空气 海水养殖 气温 水温 预报模式
  • 简介:按照规划,到2010年,江苏沿海将建成风电装机容量150万千瓦,占全国风电总装机容量20%以上的风电场;为了争取自己的风电项目早日获得国家发改委批准,各地政府、企业纷纷开展风能监测和评估,扰乱了正常的风能监测评估工作,给沿海风能开发留下了许多隐患。气象主管机构只有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法律、法规加强风能监测和评估工作的管理,才能保证风能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 标签: 风能开发 江苏沿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 评估 监测 江苏
  • 简介:利用张掖国家湿地公园冬季水域结冰厚度观测资料和张掖观象台的气温、地温气象资料,运用统计学方法和BP神经网络方法建立了张掖国家湿地公园水域结冰厚度预报方程。通过对不同的预报方法进行预报效果验证,该结冰厚度的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比较理想的预报效果,流动水域结冰厚度预报历史拟合率分别为:80.6%(多元回归)、74.6%(逐步回归)、100%(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2.7%(多元回归)、72.7%(逐步回归)、81.8%(BP神经网络)。静止水域结冰厚度预测历史拟合率分别为:76.9%(多元回归)、71.8%(逐步回归)、93.5%(BP神经网络);模型试报准确率分别为:76.0%(多元回归)、72.0%(逐步回归)、84.0%(BP神经网络)。结果表明:多元回归方法优于逐步回归方法,而BP神经网络又明显优于传统的统计学方法,数据显示该结冰厚度的预报模型能够对结冰厚度有较好的预报效果,预报模型能够对水域结冰厚度进行有效的短期预报,其性能指标符合实际要求,具有很好的实际应用价值。

  • 标签: 水域 BP神经网络 统计预报 模型 结冰厚度
  • 简介:1前言福鼎市地处福建省东北沿海,海岸线长432.7公里,拥有海域面积(取0~20米等深线范围)6.89万公顷,其中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面积3.01万公顷。除必要的航道和捕捞作业区外,全市浅海可供海水养殖面积9170公顷。福鼎海域水质肥沃,海洋生物物种丰富,有明显的亚热带海域特征,

  • 标签: 海水网箱养殖 福鼎市 危害 台风 海域面积 养殖面积
  • 简介:沿海附近人口数量的增加给沿海生态系统造成了巨大的压力。渔场在减少、有害海藻爆发富养化,从密西西比河三角洲的“死区”和世界上其它的20多个持续性死区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影响。气候变化和沿海地区不断增加的人口数量使我们不得不监控近海的变化,主要包括预报捕捞、沿海滩涂管理、气候变化以及极端天气事件对经济上重要的海产物种的综合影响。

  • 标签: 沿海生态系统 地球静止卫星 空气污染 探测 极端天气事件 人口数量
  • 简介:前言海陆风是一种因海陆热力性质不均而产生于大气低层的中尺度热力环流。由于水体的导热率和比热都比陆地高,因此,水域温度变化比较缓慢,水温的日变化也比陆面小。白天,在太阳辐射作用下,陆地增温性强,陆上气温比海面高,暖而轻的空气上升。在下层,海上空气流向陆地补充,形成海风;在海面,

  • 标签: 风观测 沿海 宁德 福建 空气流向 热力环流
  • 简介:本文分析了福建省(包括厦门、漳州、泉州三市)的南部沿海地区的30年(1971~2000年)地表干湿变化特征,主要结论如下:(1)湿润指数变化呈现随机趋势,最大的值出现1990年,最小值出现在1971年;各个地市最小值出现时间具有一致性,但是最大值漳州却与其他地市不一样。(2)湿润指数30年平均值为2.07,20世纪80~90年代湿润指数值较大,属于较湿润时期;而70年代,属于一个相对干燥的时期。区域内湿润指数具有分布不平衡性,从南至北逐渐增加,变化范围也较大。(3)月均湿润指数分布不均匀,其值相对较大的月份是3~6月份,相对较小的是10~12月,最大值出现在3月,最小值出现在11月。(4)湿润指数季节分布是最大值是春季,最小值是在秋季。

  • 标签: 湿润指数 干湿分布 气候特征 福建南部沿海
  • 简介:全国沿海地区发展战略与减灾研讨会于1990年10月22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这是由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主持的专题研讨沿海地区灾害的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参加会议的有8个部委局院和8个省市的74名代表。会议交流了我国沿海地区的热带风暴、干旱、风暴潮、赤潮、海冰、地震、地质、火灾等灾害研究及减灾经验;辽宁、山东、河北、上海、浙江、福建、广东等省代表分别作了本省灾害及其对策的报告;河北师范大学刘濂教授、华东师范大学的罗祖德副教授探讨了沿海

  • 标签: 沿海地区发展 刘濂 会议交流 灾害研究 灾害学 经济开发
  • 简介:气候变化和城市化是使得人类更容易遭受灾害影响的两大因素,这两个因素在城市群叠加,使其成为容易遭受灾害侵袭并造成重大损失的高风险区。中国沿海地区五大城市群经济实力雄厚,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但其处于海-陆交互作用地带,受海陆复合型灾害的影响,而且承灾体庞大,在气候变化背景下更容易遭受重大灾害损失。建议国家相关部门充分认识到沿海城市群应对气候变化影响的紧迫性,尽快提出应对策略,并将气候变化的影响和适应对策纳入沿海城市区域的各种社会经济发展规划。

  • 标签: 气候变化 海平面上升 城市群 沿海地区
  • 简介:1引言在现有测风资料中,大多数测站都只能得到逐时10分钟和2分钟的平均风速及日最大10分钟平均风速值。但不少部门(如建筑设计等单位)又极需了解瞬时极大风速,尤其是台风影响时的瞬时极大风速。因此我们设想通过个别能同时测得平均风速和瞬时极大风速的测站(如福州、厦门),读取台风期间同步的瞬时极大风速及其间的2分钟和10分钟的平均风速的数据,

  • 标签: 平均风速 台风影响 大风速 统计关系 福建沿海 建筑设计
  • 简介:根据天气形势、本地气象要素等分析易于产生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气象条件,重点从干湿条件、相对湿度及无雨日数等与湿度相关的要素方面探讨泉州沿海区域性污染的干湿污染特点。结果表明:泉州沿海区域性空气污染产生的天气系统主要有地面高压(高压底部、后部或高压脊)、地面倒槽、低涡锋面和锋前暖区等形势;地面气象要素多为升温降压、日风向及风速存在海陆风变换、夜晨有雾霾现象;相对湿度在70%-80%时,易造成区域性空气污染。

  • 标签: 天气形势 气象要素 相对湿度
  • 简介:利用1971—2012年环渤海沿海地区距海岸线50km内气象站的逐日风观测资料,统计分析了环渤海沿海地区平均风速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971—2012年环渤海沿海地区年及四季的平均风速均呈显著减小的趋势,春季平均风速减小幅度最大,为0.33(m·s^-1)/10a,有70%的台站年平均风速减小速率超过0.20(m·s^-1)/10a;天津塘沽站和辽宁大连站年平均风速减小幅度最大,达-0.50(m·s^-1)/10a以上。通过对各站年平均风速逐年变化分析发现,环渤海沿海区域风速减小表现为风速≤3m·s^-1的小风日数总体呈明显的增加趋势,最大风速和大风日数呈减小的趋势。风速减小的因素受台站观测环境变化和迁站的影响较大,大气环流变化对其影响较小。

  • 标签: 环渤海地区 风速变化 城市化 观测环境
  • 简介:利用中国地面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和中国气象局上海台风研究所整编的热带气旋最佳路径资料研究了1978~2007年影响我国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变化及其对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变化的影响。近30年影响我国东南沿海盛夏的热带气旋降水增加是导致我国东南沿海盛夏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仅从热带气旋降水来看,东南沿海和内陆(包括江西、湖南东部和湖北南部)热带气旋降水强度显著增加,而影响热带气旋降水频次略有增加。通过对雨量站与引起降水热带气旋的中心距离的变化分析发现:内陆地区影响热带气旋距离显著下降,近距离热带气旋引起降水的增加,是该区域热带气旋降水强度增加的主要来源;而东南沿海地区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增加不明显,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主要由于同距离热带气旋降水强度的增加。热带气旋经过频次的空间的变化结果证实,近30年经过中国沿海的TC个数变化不大,仅福建沿海一带略有增加,而内陆地区则增加明显,且经过该区域时热带气旋移动速度变慢,这均与该区域近距离热带气旋降水的增加一致。

  • 标签: 东南沿海 热带气旋 降水强度
  • 简介:分析了中国华南地区福州、广州、海口、南宁等地196l~1990年太阳直接辐射总量、日照时数、总云量、大气能见度和地面水汽压等资料,并利用这些资料反演了该地区大气气溶胶的光学厚度值。结果表明:近30年来,华南地区太阳直接辐射总量和日照时数呈明显下降趋势。与60年代相比,80年代各站太阳直接辐射总量的年平均值均下降20%以上,其中广州下降29.2%;日照时数,广州减少了1.1h,福州1h,南宁0.9h,海口0.5h。分析发现,造成下降的原因不是由于云量或大气中水汽含量的变化,而是由于地面能见度的明显减小和大气气溶胶的增加。4站中,14时地面能见度均以夏季最好,最高值出现在7月;而地面能见度最差的季节海口、南宁两站在冬季,福州和广州两站在春季3、4月份。相比较而言,海口能见度最好,福州和南宁次之,广州最差。4站大气气溶胶光学厚度值的大小、年及季节变化与地面能见度有密切的关系,但两者不尽一致,因此,在研究气溶胶的辐射和气候效应时必须合理地考虑中高层大气气溶胶的分布。

  • 标签: 太阳直接辐射 大气能见度 日照时数 大气气溶胶 光学厚度 总云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