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8 个结果
  • 简介:对2002年8月28日杭州市区出现的暴雨,进行环境场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利用MICAPS2.0中的分析工具和T213、MM5等数值模式对中小尺度的东风带系统降水的预报结果,结合实例进行分析,为今后东向暴雨的预报积累有效的经验.

  • 标签: 暴雨过程分析 数值模式 中小尺度预报 物理量场 环境场
  • 简介:应美国缅因州大学气候变化研究所P.Mayewski教授的邀请并经中国气象局国际合作司批准,国家气候中心阎宇平博士于2004年7月25~30日参加了在德国布莱梅举行的“第28届国际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大会——全球系统中的南极洲和南大洋”,

  • 标签: 会议情况汇报 参加会议
  • 简介:包含的28年的最好的轨道数据集缩放在西北的太平洋包括s−1弯屈的15.4m(R15)和热带气旋(TC)的s−1弯屈的25.7m(R26)的半径的参数,NCEP/NCAR分析数据集和扩大重建的海面温度(ERSST)数据集在这研究被采用。为在从1977~2004的西北的太平洋的热带气旋的尺寸参数的气候学以空间、时间的分布被调查。结果证明在西北的太平洋的TC的主要活动从7月到10月。在150°E的海洋西方上的TC谎言的一个多数,和一些TC能加强到Saffir-Simpson(S-S)范畴4,5。R15和R26趋于作为热带气旋增加加强。R15和R26的价值通常比在北方大西洋为在西北的太平洋的强烈TC是更大的。R15和R26在10月达到顶点,并且在10月,R15和R26前后减少它与在北方大西洋的案例不同。更小的R15s和R26s在西北的太平洋上发生在一个大范围,当更大的R15s和R26s主要从台湾岛在东方海洋躺着到在哪儿的菲律宾的岛时许多热带气旋在强烈系统发展。有R15或R26的参数平均拿的尺寸的热带气旋比变弱加强的很长时间,和弱热带气旋比增强率有更快变弱的率。从1977~2004,R15的年平均价值与年基本上增加;在28年的时期期间,由52.7km的R15增加的价值,而是R26不显然随着年变化。

  • 标签: 气候分析 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 尺度参数 28年台风路径数据集 时空分布
  • 简介:通过影响暗式日照观测记录准确性的各种人为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出提高日照记录准确性的改进方法或注意事项,保证日照观测记录更好地反映某地的实际日照情况。

  • 标签: 日照记录 人为因素 准确性
  • 简介:1引言4月下旬玛曲地区气候出现异常,上、中旬降水偏少,气温在下旬出现了极高现象,日极值温度达到23.6℃,超过历年极值,下旬平均温度为8.3℃,比历年平均高出4.6℃;4月28日出现了一强对流天气的降水过程,本文就这次降水过程结合天气图、单站要素以及雷达的实况观测等,作

  • 标签: 强对流天气 降水过程 玛曲县 青藏高原 水汽压 单站要素
  • 简介:简单介绍了县局如何通过X.28实现和地区局域网互联,并详述了X.28的配置方法。

  • 标签: X.28 局域网 互联
  • 简介:冰冻通过气候调节作用为人类营造了适宜的地球人居环境,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高山水电和天然气水合物等清洁能源、多样的冰冻旅游产品、独特的冰冻文化形态,以及特有生物种群栖息地等资源,因此,冰冻具有独特的经济社会服务功能。在气候变暖驱动和人类活动干预下,冰冻服务功能具有增强与衰弱等过程,也存在功能丧失的阈限,因而其服务价值是动态的,是可评估和计算的。通过明晰冰冻系统功能,辨识全球不同时空尺度冰冻服务功能,初步建立了冰冻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体系,可以提高决策者和民众对冰冻及其服务功能的认知程度和保护意识。同时,对于全球不同冰冻及其重点影响区各级政府实施冰冻服务功能的可持续利用和环境保护宏观决策,以避免追求短期经济行为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冰冻圈 功能与服务 价值评估 框架构建
  • 简介:从原理和实测记录两方面,对比分析了EN与EL风仪的差异,以及造成差异的原因。

  • 标签: EN型 测风 发电机 输出电压
  • 简介:冰冻是指地球陆地和海洋表面以及表面以下水以固体形式存在的区域的总称,包括海冰、湖冰、河冰、积雪、冰川、冰盖以及冻土(图1)。作为地球气候系统五大圈层之一,冰冻以其自身独有特点越来越受到科学界重视。IPCC第五次评估报告(AR5)展现了近10年来冰冻变化的最新研究结果。

  • 标签: 评估报告 IPCC 冰冻圈 地球气候系统 海洋表面 海冰
  • 简介:"第一届气候与冰冻国际科学大会"于2005年4月11~15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5个国家共254人参加了会议.本次大会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和南极研究科学委员会(SCAR)共同主办,中国气象局、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极地考察办公室及一些国外机构协办.前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协主席周光召院士出席了会议开幕式,祝贺大会的召开.WCRP/CliC科学指导委员会成员,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主席秦大河院士担任本次科学大会的地方组委会主席.

  • 标签: 冰冻计划 国际科学 大会简介
  • 简介:2007年10月22-26日,第二届亚洲气候与冰冻国际学术大会在兰州召开。会议由世界气候研究计划/气候与冰冻计划(WCRP/CliC)、中国CliC国家委员会、日本CliC国家委员会和甘肃省气象局联合主办。来自中国、日本、俄罗斯、蒙古、乌兹别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挪成等国家的148位代表出席了大会。

  • 标签: 世界气候研究计划 国际学术大会 冰冻圈 兰州 亚洲 乌兹别克斯坦
  • 简介:2018年1月8-12日,世界气象组织(WMO)全球冰冻观测(GCW)工作组年度会议和指导组(GSG)第5次会议在挪威奥斯陆举行,中国新任GSG成员、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赵平博士全程参加,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第三极环境项目(TPE)办公室主任艾丽坤博士和国家气候中心马丽娟参加了上述会议。会议由GCW主席ArniSnorrason和联合主席BarryGoodison轮流主持。

  • 标签: 工作组 冰冻圈 会议总结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观测 挪威
  • 简介:2008年3月28日的《SCIENCE》杂志上刊登了美联邦3月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该报告研究了气候变化对美国交通系统带来的影响,指出公路、码头、铁路尚未做好应对气候变化的准备。

  • 标签: 气候变化 公路 码头 铁路 《SCIENCE》 交通系统
  • 简介:利用2004—2014年鹰厦铁路线的水害资料和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鹰厦铁路沿线水害的时空分布特征,研究铁路封锁警戒的降水临界值及其概率预报模型。结果表明:2004—2014年鹰厦铁路沿线水害的年际变化差异大且分布不均,铁路水害发生时间集中在汛期,局地性较强;鹰厦铁路封锁警戒的降水临界值为:水害发生前1h降水量为47mm、水害发生前24h降水量为108mm、连续降水量为228mm及水害发生前1h降水量达30mm且连续降水量达160mm、水害发生前24h降水量达100mm且连续降水量达160mm;铁路封锁警戒降水的概率预报模型回报准确率达90.2%。结合铁路封锁警戒降水概率预报模型和警戒降水临界值共同判断降水天气过程是否封锁铁路运营的准确率更高,可为铁路安全运营和高效调度提供参考。

  • 标签: 鹰厦铁路 水害 降水临界值 概率预报
  • 简介:赤大白(赤峰-大板-白音华)铁路,北起西乌旗白音华煤田,南至内蒙古赤峰市,全长361Km。根据赤大白铁路设计要求,需要在阿山河大桥、灰通河大桥、塔拉索河大桥及红卫车站设计、安装CAWS600-R自动气象站,为机车的安全运营提供准确的气象保障。为此,我们为该部门在距赤峰市300Km以外的阿山河大桥、灰通河大桥、塔拉索河大桥及红卫车站设计、安装了4套CAWS600-R自动气象站。由于上述3桥1站处于偏远地区,不具备GPRS无线传输条件,所以我们利用SRX单板(子速率接口板)将CAWS600-R自动气象站数据采集器输出的9.6kbit/s数据复用到铁路沿线现有的64kbit/s数字通道上,实现气象资料的远程传输。

  • 标签: 自动气象站 数据采集器 光纤收发器 子速率接口
  • 简介:气候变化对高温高含冰量冻土影响显著,因此,青藏铁路穿越多年冻土地区的筑路工程设计必须考虑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为了减缓、适应气候变化的影响,解决高温高含冰量路基稳定性问题,修建青藏铁路时提出了冷却路基、降低多年冻土温度的设计新思想。该筑路工程技术通过采用调控热的传导、辐射和对流以及综合调控措施达到降低多年冻土温度、适应气候变化的目的,最大限度地确保多年冻土区路基的稳定性。

  • 标签: 青藏铁路 气候变化 筑路技术
  • 简介:基于1951—1998年的铁路重大洪水灾害资料,对中国铁路洪水灾害频次、致灾程度、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1998年,中国铁路年均发生3.1起重大洪水灾害,重大洪水灾害造成全国铁路年均行车中断63d,其中1954、1960、1981、1991和1996年是铁路洪水灾害严重的年份。铁路洪水灾害主要发生在5—8月,其中7月发生次数最多,但行车中断天数在8月最多。从铁路洪水灾害的地域分布来看,主要分布在东北、西北、华东及华南地区,发生洪水灾害次数最多的线路是兰新线,其次是京广线和陇海线,致灾程度最严重是淮南线。对中国不同区域铁路洪水灾害的致灾原因进行了探讨。

  • 标签: 铁路 强降雨 洪水灾害
  • 简介:郑金武在2007年4月25日《科学时报》撰文介绍,王铮及其科研团队在《人地关系协调意义的气候保护经济分析理论与模型》研究课题报告指出,在一定形势下,中国进行适当的气候保护是可以的。目前大多数关于气候保护的政策都还限于减排,理论上,全球气候系统保护存在两种机制,减少碳的排放源和增加碳的吸收汇(增汇)。

  • 标签: 气候保护 中国 混合型 人地关系协调 全球气候系统 分析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