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退变性腰椎滑脱(DS)及峡部裂腰椎滑脱(IS)患者手术前后脊柱矢状位影像参数与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12月至2020年6月在天津市人民医院脊柱外科采用腰椎融合手术治疗的63例腰椎滑脱患者的临床资料。男16例,女47例,年龄(59±8)岁。依据疾病类型(DS及IS)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评分差异进行分组,评估术后患者的症状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操作相关因素及手术前后HRQOL评分差异与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的关系。对比分析DS组和IS组患者HRQOL评分改善情况和脊柱骨盆影像学参数二者之间的相关。结果DS组与IS组患者术后3次随访HRQOL评分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与手术节段数、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依据患者术后末次HRQOL评分对两组疾病患者行组内分析,DS组术后末次视觉模拟评分(VAS)>3分患者和≤3分患者之间骨盆倾斜角(PT)及骨盆入射角(PI)与腰椎前凸角(LL)匹配度(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3.7°±6.4°比26.6°±7.4°、5.1°±8.2°比18.2°±13.1°,均P<0.05);同样,IS组术后末次VAS评分两组间PT和PI-LL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4.1°±6.9°比16.4°±8.7°、2.9°±9.7°比6.8°±9.8°,均P<0.05)。DS及IS两组中术后末次随访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20分与≤20分患者的PT和PI-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DS及IS两组患者的VAS评分改善情况与PT值呈正相关(r=0.76、0.78,均P<0.05)。DS组的PT、LL及PI-LL与ODI指数呈正相关(r=0.60、0.62、0.50,均P<0.05);IS组的ODI指数改善与PT、LL及PI-LL亦存在相关(r=0.22、0.41、0.76,均P<0.05)。结论DS及IS患者手术前后矢状位参数与生活质量具有一定相关,重建LL与PI的匹配程度,并使骨盆前倾,将PT值降低至正常范围是治疗腰椎滑脱提高生活质量的重要目标。

  • 标签: 脊椎滑脱 腰椎滑脱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双通道内镜下腰椎椎间融合(BE-LIF)、椎管减压和内镜下椎弓根螺钉置入治疗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不稳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2年3月1日至4月30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医院应用BE-LIF+内镜下置钉治疗的9例单节段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所有患者术前与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的腰腿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记录手术时间、置钉时透视次数、手术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术后通过CT扫描评估椎弓根螺钉位置。结果均为女性患者,年龄(70.3±8.4)岁(56~84岁);随访12~16周。9例患者术后均获得了良好的效果。患者腰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2.9±0.6)、(1.8±0.4)比(6.4±1.1)分,均P<0.05];患者腿痛VAS在术后3 d及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降低[(1.9±0.3)、(1.4±0.5)比(7.3±1.6)分,均P<0.05],患者术后末次随访ODI较术前降低(24.0%±6.5%比55.7%±12.8%,P<0.05)。患者术中出血量为(177±103)ml,术后引流量为(122±56)ml。手术时间为(207.8±32.7)min,术后下地时间为(2.3±0.5)d。置钉时透视次数为20~42次,每颗螺钉透视(6.9±1.5)次。所有患者术中均未更改手术方式,无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病例,术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均未行二次手术。结论内镜下置入椎弓根螺钉具有很好的可行,术中透视次数少,安全较高。BE-LIF技术结合椎管减压对腰椎管狭窄并腰椎滑脱、不稳早期效果确切。

  • 标签: 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 双通道内镜 椎弓根螺钉 椎间融合 早期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单侧双通道内镜(UBE)技术和同轴大通道内镜对腰椎管狭窄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3月至2021年10月在天津医院接受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的176例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110例采用UBE治疗,男52例,女58例,年龄(75.1±10.4)岁;66例采用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男31例,女35例,年龄(77.2±13.1)岁。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计算其改善率。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情况及并发。根据Macnab标准评定疗效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病程、VAS、ODI和病变部位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UBE组和大通道组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60.1±12.4)min和(62.5±13.2)min、(103.8±20.7)ml和(98.5±22.1)ml,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两组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以及ODI均较术前降低,且呈持续降低趋势,经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不同组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时间点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组别与时间点间不存在交互作用(均P>0.05)。术后随访(18.0±4.2)个月(6~30个月),末次随访时UBE组和大通道组的腰痛和腿疼VAS改善率、ODI改善率、优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UBE和同轴大通道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均可获得良好疗效,UBE减压充分,容易探查摘除突出的椎间盘。

  • 标签: 腰椎 椎管狭窄症 椎间盘突出 单侧双通道内镜 同轴内镜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腰椎黄韧带囊肿合并腰椎不稳并发急性足下垂在国内外文献报道中极为少见,本文介绍了1例腰椎黄韧带囊肿并发急性足下垂病例,患者以“右下肢麻木、无力2周”为主诉入院,影像学检查显示腰椎不稳合并腰椎黄韧带囊肿,给予腰椎黄韧带囊肿切除减压融合手术,术后足下垂得以明显改善,建议并发急性运动障碍的腰椎黄韧带囊肿患者应早期进行手术治疗。

  • 标签: 腰椎 黄韧带囊肿 腰椎不稳 足下垂 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双通道内镜(UBE)下行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ULBD)与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PLIF)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大连市中心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通过PLIF和UBE-ULBD治疗的64例重度腰椎管狭窄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接受手术术式的不同分为UBE组和PLIF组。UBE组30例,男12例,女18例,年龄(69.8±6.8)岁;PLIF组34例,男15例,女19例,年龄(69.3±6.3)岁。记录分析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术后引流量、是否输血、术后下地时间、术后出院时间、手术成本情况。记录两组术前、术后1 d、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腿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术前、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术前和术后6个月MRI下硬膜囊横截面积(DSCA)及Schizas标准分级。结果UBE组手术时间为(69.2±8.0)min,低于PLIF组的(139.0±15.3)min(P<0.05);UBE组术中和术后出血量为(19.5±5.6)和(15.0±10.8)ml,低于PILF组的(212.4±34.1)和(169.6±43.8)ml(均P<0.05);UBE组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出院时间为(1.8±0.7)和(3.0±0.9)d,低于PLIF组的(4.5±1.4)和(7.1±1.7)d(均P<0.05);UBE组手术费用也低于PLIF组[人民币(1.84±0.10)万元比(3.39±0.24)万元,P<0.05],且UBE组无输血病例;UBE组2例发生硬膜囊破裂,PLIF组3例出现硬膜囊破裂、1例神经根损伤和1例感染。UBE组术后的腰疼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而PLIF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较术前无明显改善,但术后1个月、6个月及1年均较术前改善(均P<0.05);UBE组术后1 d腰疼VAS评分和术后1个月ODI优于PLIF组(均P<0.05),而两组术后1个月、6个月和1年的腰疼VAS评分和术后6个月和1年的ODI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DSCA均较术前扩大(均P<0.05),PLIF组术后DSCA较UBE组更大(P<0.05);Schizas标准分级上,UBE组术后25例恢复至A级,5例至B级,PLIF组术后30例恢复至A级,4例恢复至B级,两组术后椎管狭窄程度均较术前改善,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UBE-ULBD在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时能够实现全椎管减压,与PLIF相比,医源性创伤更小,是治疗重度腰椎管狭窄的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式。

  • 标签: 椎管狭窄 重度腰椎管狭窄症 单侧双通道内镜 单侧椎板切开双侧减压 后路腰椎椎体间融合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比较单边双通道内镜下椎管减压术和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腰椎侧隐窝狭窄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17年7月至2020年6月因腰椎侧隐窝狭窄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单边双通道内镜技术或椎板间扩大开窗术治疗的10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共纳入80例,男42例,女38例,年龄40~86(63.2±9.8)岁。其中40例患者接受单边双通道内镜减压术(UBE组),40例患者接受椎板间扩大开窗术(开窗组)。记录两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后住院时间和并发情况。记录两组术前及术后1、3、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腰痛、下肢痛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来评价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腰椎侧隐窝狭窄减压,均获得随访,UBE组随访时间为(12.9±5.4)个月,开窗组为(14.9±3.5)个月。UBE组手术时间为(63.9±11.6)min,高于开窗组的(54.1±9.2)min(P<0.001)。UBE组手术切口长度为(18.2±1.7)mm,低于开窗组的(73.5±11.6)mm(P<0.001)。UBE组术后住院时间为(4.1±2.2)d,低于开放组的(7.6±3.1)d(P<0.001)。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腰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腰痛VAS评分在术后1和3个月时UBE组低于开窗组(均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下肢痛VAS评分均较术前改善,两组下肢痛VAS评分在术后1、3及6个月和末次随访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术后各随访时间点ODI评分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和3个月UBE组低于开窗组(均P<0.05)。UBE组和开窗组分别出现2例(5.0%)和1例(2.5%)术中硬膜囊破裂,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56)。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acNab标准,UBE组优35例,良3例,可2例,开放组优37例,良2例,可1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45)。结论相比于椎板间扩大开窗技术,UBE技术不仅能够减轻术后早期腰背痛,缩短住院时间,且创伤小,并可获得同样的远期疗效。

  • 标签: 椎管狭窄 单边双通道内镜减压术 椎板间扩大开窗术 腰椎侧隐窝狭窄症 回顾性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噬血细胞淋巴组织细胞增多(HLH)的病因,并分析感染及非感染因素诱发的HLH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结局。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4日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期间诊断或怀疑HLH的97例年龄≥14岁患者的临床资料,进一步筛选后纳入HLH患者80例。分析患者一般情况及病因构成,对比感染组、肿瘤组、自身免疫性疾病组患者的实验室检查、治疗及结局。结果纳入的80例HLH患者年龄[M(Q1,Q3)]为53.5(32.0,64.0)岁,男女比例1∶1。继发于感染、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混合因素者分别为23.8%(19/80)、37.5%(30/80)、15.0%(12/80)、10.0%(8/80),其中EB病毒感染(15例)和血液系统肿瘤(28例)分别为感染和非感染相关HLH中占比最高的病因。感染组患者外周血二系或三系减低的占比高于自身免疫性疾病组[68.4%(13/19)比33.3%(4/12),P=0.002]。血清铁蛋白(SF)≥500 μg/L和≥1 500 μg/L的患者分别占93.1%(54/58)和72.4%(42/58);其中29例患者治疗后SF较治疗前明显降低,分别为1 049(362,1 769)μg/L以及2 010(1 231,7 323)μg/L(P<0.001)。噬血现象可见于68.75%(55/80)的患者,HLH相关基因突变见于5例患者。三组患者中13.1%(8/61)死亡,47.5%(29/61)好转,9.8%(6/61)复发。结论HLH无特异性症状且病情进展迅速,主要病因为感染、肿瘤性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早期进行病因治疗及特异性治疗或可缓解病情。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噬血细胞性 铁蛋白 感染 病因 横断面研究
  • 简介:摘要本文报道1例结核腹膜炎引起血液透析患者高钙、高磷血,结核腹膜炎经腹水培养确诊。经抗结核治疗后,患者血钙、血磷恢复正常。使用糖皮质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的慢性肾脏病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建议评估潜伏结核感染的风险;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出现高钙、高磷血,排除甲状旁腺功能亢进后,建议排查是否合并结核感染。

  • 标签: 腹膜炎,结核性 肾功能不全,慢性 高钙血症 高磷血症 血液透析
  • 简介:摘要皮质骨轨迹螺钉(CBT)是近年来新兴技术,相对于传统的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CBT内固定具有手术持续时间短、软组织显露范围小、失血量少、生物力学稳定性好、患者康复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各类腰椎退行疾患。目前临床上对其术前评估方式、手术技术关键、并发防治、术后随访等还存在不少争议,导致部分医生对该技术的适应证与禁忌证把握不明确。为规范CBT技术的应用,由中国康复医学会脊柱脊髓专业委员会腰椎研究学组牵头,通过改良Delphi调查法制定了本共识,以期为临床上规范开展和推广CBT技术提供参考。

  • 标签: 腰椎 皮质骨轨迹螺钉 椎弓根螺钉 内固定 共识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多导睡眠监测(PSG)联合动态尿动力学检查(AUM)的方法评估原发单症状夜间遗尿(PMNE)患儿的膀胱功能及睡眠特征。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PMNE患儿43例,按是否每周尿床夜晚数>4,分为严重PMNE组(>4次/周,23例)和非严重PMNE组(≤4次/周,20例)。记录排尿日记,行常规尿动力(CUD)、AUM和PSG检查。选取经检查无下尿路症状且PSG结果正常的儿童23名为对照组。结果严重PMNE组年龄(12.1±3.2)岁,其中男9例、女14例,每周遗尿频率为(6.7±1.7)次;非严重PMNE组年龄(12.0±3.4)岁,其中男9例、女11例,每周遗尿频率为(2.3±1.0)次。PMNE组夜间多尿发生率为34.9%(15/43),夜间最大膀胱容量降低发生率为11.6%(5/43)。严重PMNE组在AUM中的逼尿肌过度活动(DO)阳性率、DO频率[78.3%比45.0%,(5.5±1.8)次/h比(3.4±1.0)次/h]均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均P<0.05)。PSG结果示,严重PMNE组N1+N2期占总睡眠时间百分比、皮质觉醒指数以及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8.6±9.8)%比(49.3±9.5)%,(9.4±4.4)次/h比(3.1±1.5)次/h,(2.7±0.9)次/h比(0.9±0.7)次/h](均P<0.05);同时,严重PMNE组皮质觉醒指数和AHI显著高于非严重PMNE组[(9.4±4.4)次/h 比(5.7±3.2)次/h,(2.7±0.9)次/h 比(1.9±0.7)次/h],而睡眠效率显著低于非严重PMNE组[(86.4±4.3)% 比(91.0±3.9)%](均P<0.05)。PMNE组的夜间DO发生频率、AHI与皮质觉醒指数呈正相关(r=0.705,0.765,均P<0.001)。结论PMNE患儿存在夜间膀胱功能障碍与睡眠结构紊乱,并且两者之间具有一定关联,PSG和AUM可为PMNE评估和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儿童 夜间遗尿症 多导睡眠监测 动态尿动力学 夜间逼尿肌过度活动 皮质觉醒指数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中国汉族人群基因GRM5的单核苷酸多态(SNP)与精神分裂(SZ)的关联。方法2005年3月到2008年12月从河南北部募集528例偏执型SZ患者和528名健康对照,对位于GRM5基因的22个SNP进行了分析,另外通过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其中的267例首发SZ患者的临床症状。结果SZ组男264例,女264例,年龄(27±8)岁;健康对照组男264名,女264名,年龄(28±8)岁。SZ组和健康对照组SNPrs567990和rs1242134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间rs504183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同样有统计学意义(P = 0.030)。将样本按照性别分类后,在两组女性受试者中,rs12421343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12422021、rs567990和rs7101540的等位基因频率比较,差异同样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并且,在女性受试者中,rs567990的AG+GG基因型携带者患SZ的风险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OR=1.946,95%CI:1.264~2.995)。另外,GRM5与SZ的临床特征关联,rs12422021不同基因型(GG、AA+AG)患者的PANSS总分[(84.8±24.4)分比(75.3±18.6)分]、阳性[(16.2±4.3)分比(14.4±4.2)分]、兴奋[(12.4±5.1)分比(10.2±4.1)分]、认知障碍因子分[(15.2±6.8)分比(13.3±3.9)分]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s504183的AC型与另外两种基因型(AA和CC)患者的阴性因子分[(27.4±9.9)分比(24.7±8.4)分和(23.4±8.1)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进一步证明了GRM5基因与SZ相关,并且可能存在性别差异。

  • 标签: 精神分裂症 代谢型谷氨酸受体5 多态性,单核苷酸 关联分析 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摘要中性粒细胞减少是指由多种病因和不同发病机制所致中性粒细胞减少或缺乏,严重者易合并各类感染,疾病异质强,是常见的临床问题。为更好指导国内医师的临床实践,提高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治水平,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红细胞疾病(贫血)学组组织国内相关专家多次讨论,形成推荐意见的基础上,参考国内外进展、综述,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的诊断流程、鉴别诊断、治疗等相关内容进行梳理并形成共识,供临床医生参考。

  • 标签: 白细胞减少 中性粒细胞减少 诊断 治疗 专家共识
  • 作者: 陈梦婷 余慧青 陈兰 王思雄
  • 学科: 文化科学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医学杂志》 2022年第25期
  • 机构: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营养科,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营养科,重庆 400030 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重庆 400030,重庆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重庆市肿瘤医院老年肿瘤科,重庆 400030
  • 简介:摘要反应皮肤毛细血管增生(RCCEP)是免疫治疗过程中发病率极高的皮肤免疫不良反应,3级及以上反应极大地影响了患者的容貌及生活质量。本文报道1例老年女性肺癌患者,接受免疫治疗联合化疗4个周期,同时给予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治疗,达到部分缓解。患者在第2周期治疗后出现RCCEP 1级;第4周期治疗后,RCCEP略增大;在第4周期后停用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第5周期治疗后,患者面部RCCEP明显增大,达3级。该病例提示复合乳酸菌代谢物质在改善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患者RCCEP中可能存在积极作用。

  • 标签: 肺肿瘤 卡瑞丽珠单抗 反应性皮肤毛细血管增生症 肠道微生态制剂
  • 简介:摘要骨质疏松是一种骨强度降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发生骨折为特征的全身代谢骨病。由于人们对骨质疏松的严重后果认识不足、早期症状和危险因素识别不清、诊断治疗率低,甚至临床治疗策略也常存在误区或盲区,这些都可能延误患者有效的治疗时机,从而造成治疗效果不理想、反复骨折、致残率高、生活质量差、螺钉松动及内固定不稳等严重后果。因单一抗骨质疏松药物并非能够贯穿整个疾病始终,坚持长程序贯治疗尤为重要,同时非必要不推荐同种作用机制药物联合使用。只有在临床上关注骨质疏松治疗的这些问题,才能促进骨质疏松治疗药物的合理应用。

  • 标签: 骨质疏松症 抗骨质疏松症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摘要遗传甲基丙二酸血(MMA)是我国常见的有机酸代谢病,主要见于婴幼儿,以神经系统损害为首发和主要表现。本文报告1例以间质肺疾病和肺动脉高压为首发表现的青少年MMA患者,检查发现大细胞贫血、周围神经病变等多系统表现,基因检测和血、尿有机酸测定明确诊断为MMA伴高同型半胱氨酸血(cblC)型,给予肠道外途径补充钴胺素等MMA原发病治疗和肺动脉高压治疗,取得了良好效果。本病例拓宽了对MMA临床表现异质的认识,对于青少年间质肺疾病、肺动脉高压患者应注意将此疾病纳入鉴别诊断,早期诊断及时治疗可显著改善患者结局。

  • 标签: 肺疾病,间质性 肺动脉高压 甲基丙二酸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