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6 个结果
  • 简介:视觉无疑是绘画美学中一个核心概念。要对其进行深入理解,首先应区分视觉视见之间异同,从而将视觉自身纯粹性作为一个首要出发点。此种纯粹性,既指向着一种原初生成结构,又似乎必须在与其他异质性序列(尤其是言语)之间开放关联中获得呈现。德勒兹抒写光之诗学,以及福柯对临床目视洞察,都启示出可贵线索。在中国古代画论和画作之中,同样存在着"观""言"这个基本问题,而如恽寿平这样独到画家则尝试着种种打开二者"知识"—"积层"实验和实践。

  • 标签: 视觉 积层
  • 简介:国家“2011计划”司法文明协同创新中心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将于2016年5月28日-5月29日在华东师范大学(中北校区)联合主办“事实证据:哲学法学对话”国际研讨会。我们诚邀对事实证据问题有研究兴趣中外哲学家和法学家积极参与,共同促进证据科学深入研究。

  • 标签: 证据法 大会主题报告 证据科学 司法文明 会议议程 中北
  • 简介:弗雷格和达米特从说者视角出发,认为语言是思想容器和交流工具,因而思想是静态。戴维森则从听者视角主张:思想作为一种倾向性语言.乃是解释者赋予说者命题态度内容,因而思想是动态。据此我们进一步论证:思想是解释者在交流过程中说者所共同建构东西,而不是说者在说话之前现成之物;思想不是解释者意见,也不单是说者意图,而是话语自身意义;思想是说者解释者在话语交流互动过程中一个逐步完成过程。说者的话语解释者赋予说者思想之间是一种相互依赖、相互调整、相互促进反思平衡关系。

  • 标签: 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命题态度 反思平衡 弗雷格 戴维森
  • 简介:《资本论》是马克思一生最重要著作,从早期准备稿开始,《资本论》构思经历了从"六本书计划"到"三卷四册结构"发展,最后形成了《资本论》三大手稿。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资本论》第1—4卷。详细考证《资本论》历史发展和传播过程,深入揭示《资本论》逻辑结构,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资本论》,而且有助于重新定位马克思理论。

  • 标签: MEGA2 《资本论》 历史演变 逻辑结构 马克思理论
  • 简介:2012年3月,谢文郁教授出版了《道路真理——解读〈约翰福音〉思想史密码》①(下文称为"谢著")一书。该书深入地剖析了"真理"问题在希腊思想中困境,并指出是《约翰福音》带领人们彻底走出了"真理"困境。

  • 标签: 《约翰福音》 真理 道路 柏拉图 宗教 哲学
  • 简介:陈康刘述先半个世纪之前关于性质如何结合成个体事物争论,对于我们今天探讨事物个体性同一性仍有启发意义,但是陈康论述也存在着若干问题。他把"许多性质如何结合成一个个体"问题等同于"一个个体如何是一个个体"问题和个体同一性问题,并把对象同一性混同于自我同一性,这使他未能提出解决事物个体性同一性方案。纵观西方哲学史,无论是亚里士多德哲学、英国经验主义,还是康德式理性主义,都在这个问题上陷入难以摆脱困境。但是詹姆斯思想流学说为这个问题解决提示了一条可能路径。

  • 标签: 性质 个体性 同一性 自我同一性 对象同一性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现象学“被给予”.特别是“人格被给予”概念适用于有关“文化”阐释。首先需要考察是“人格”概念,并以“总体人格”来界说文化:在此基础上再着手探讨“文化先天”问题;最后,借助东西方跨文化关系实例,分别从人格世代生成性结构“空”这两个方面来展开“跨文化先天”这一论题。

  • 标签: 先天 文化 世代生成性 被给予 人格 舍勒
  • 简介:现象学生活关系是什么?胡塞尔同时提出两个选项:一个是主张现象学脱离生活,另一个则主张现象学亲近生活。在理解胡塞尔时,任何一个选项都不应该被偏废。这两者并不必然是相互排斥关系,而是包含调和可能性,为了充分达到这个目的,仅仅采用超越论现象学是不足。虽然胡塞尔本身哲学最终以彻底反思作为归宿,而只有超越论转向可以达到彻底反思,但为了能够厘清现象学和生活之间关系,亦即说明现象学和现实世界之间除了对立关系,还存在非对立关系,唯有借助于胡塞尔本人也相当重视现象学心理学才或可竟其功。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心理学 生活 超越论现象学
  • 简介:在《政治自由主义》中罗尔斯明确区分了therational(合理)和thereasonable(讲理),这个区分是理解罗尔斯整个正义理论尤其是其思想转变缘由枢纽。而在其《学士论文》中,罗尔斯区分了thenatural(自然)和thepersonal(人格),进而恰当而清晰地定位了伦理学。在这种定位中,伦理学研究对象是人格关系,而且神学、宗教不可分离。合理讲理这对区分内涵在《政治自由主义》中得以展开,而对自然和人格区分则进一步推进了对合理讲理这对区分理解,罗尔斯做出此种区分原因也将得到呈现。

  • 标签: 罗尔斯 合理 讲理 自然 人格 自然主义
  • 简介:对于处理各种相互关联议程,语言学和时下流行主体逻辑颇为有用。语义学和语用学可以受益于一种内涵更为丰富一般观点,这一观点涉及语言过程及其主体;而论述语言表达式策略语义学和语用学,由于其与人类行为相伴随,并对之进行指导,则可以令各种主体逻辑从中获得良多教益。

  • 标签: 主体 动态逻辑语义学 语用学
  • 简介:自由概念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
  • 简介:弗洛伊德曾著有《梦释义》一书,解析了梦原动力何在。我在多年前就买了最早中译本,记住了书中核心要义:梦性之间关系密切。我个人理解,这里性是一个广义概念,诸如受压抑性情、受压抑情绪、受压抑精神、受压抑个性,当然也包括受压抑性欲,对实现美梦有极大负面影响。

  • 标签: 休闲 释梦 弗洛伊德 负面影响 中译本 情绪
  • 简介:20世纪60年代,科学哲学核心哲学之间早先亲密关系开始急剧改变,库恩和他同时代人提出了科学哲学独具匠心问题,带来了多少有着相对主义和建构主义色彩科学史和科学社会学发展。理论选择传统哲学说明遭到拒斥,而社会学说明获得优先地位,科学哲学开始远离认识论和形而上学核心问题。不可通约性论题是对实证主义更为激进背离,它在自我承诺意义上所有明显影响,可被视为保守和过时。在科学哲学开始倾向于自然主义方法时,库恩思想中却出现了一种先验方法;在其科学哲学注意力从范式转移到不可通约性时,哲学潮流再一次朝向了相反方向。在拒绝同时代科学哲学一些方面时,库恩无意间让自己实证主义保持一致。科学哲学对认知科学和人工智能已变得更顺应和开放,重新评价库恩所放弃那些具有自然主义因素思想时机已到来。

  • 标签: 库恩 科学哲学 自然主义 实证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