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1 个结果
  • 简介:随着当代科学发展,我们必须重新塑造什么是信念和什么是理性之人观念,因为我们相信事情多于我完全知情事情,而且,我们认知不得不依赖于知识权威,特别是专家观念,甚至依赖于权威链条。因此,存在着共同体知道知识,而不是任何一个个体认知者知道知识。

  • 标签: 信念 证据 专家-外行
  • 简介:从考察文本与认知之间基本关系着手,首先分析了中国先秦时期形成经典文本基本特征,即内容具有整体性、综合性和经验性,结构呈现出离散性、模块性和动态性,以及功能表现为实用性。接着,深入地探究了形成这些特征认知基础,认为经典文本是自然认知产物,而自然认知中汉语表征特殊性和基于经验与实用认知推理偏向,能够合理地阐释经典文本这些特征。基于对文本特征认知阐释,并以古希腊文化作为参照,得出:先秦时期中国思想家中,那种超验纯思能力并未获得培养和发展;而这对于日后中国传统文化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还探讨了中国经典文本传承机制和特点,以及这些特点对当下学习传统文化启示。

  • 标签: 文本 认知 文化 诠释 传承
  • 简介:作为“思维动画”,存在图是查尔斯·皮尔士在现代符号逻辑草创时期所建立图式逻辑。20世纪初期,现代观念符号逻辑出现之时,存在图在学界研究有着完全相反立场,其传播过程更是相当微妙。存在图哲学方面对当前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和影响,如镜像逻辑和图像之间关系、逻辑常项意义问题、镜像逻辑认知经济性、弗雷格一罗素论题失败以及思维语言假设失败等。

  • 标签: 存在图 皮尔士 图式逻辑 现代符号逻辑史 镜像 认知逻辑
  • 简介:20世纪50年代,随着认知主义假说提出,关于认知科学讨论聚讼纷纭。由于认知主义假说面临着诸多问题,如今,认知科学正经历着一场改造运动。在这场改造运动中,认知实用主义是重要竞选者。认知科学需要一个认知实用主义转向。这个转向可以通过"行动核心性假说"来刻画,这一假说既是认知实用主义理论必要条件,也是充分条件。需要考察对该假说可能反驳:一种反驳质疑这一假说充分性(代表是皮埃尔·施泰纳),另一种反驳诘问该假说必要性(代表是杰瑞·福多)。关于认知实用主义讨论刚刚起步,在行动理论、实践知识理论等方面还待进一步开拓。

  • 标签: 认知科学 实用主义 行动 实践知识
  • 简介:通常认为,获得知识不能靠碰运气,凭借好运气获得真信念不足以被视为知识。知识与运气是近年来认识论研究热门话题。一般认为,一个好知识理论应该能排除认知运气影响。在当代认识论中,过程可靠主义、德性认识论和反运气认识论这三条主要进路都分别在一定程度上排除了认知运气,但各自都存在明显不足。由于缺乏对“运气”统一、明晰概念,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认知论进路能够完全满足排除认知运气这一要求。

  • 标签: 盖梯尔问题 认知运气 过程可靠主义 德性认识论 反运气认识论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波普客观知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针锋相对。势若水火。哈克对波普“没有认知主体认识论”批判,是对波兰尼一个强有力支持,但是她“具有认知主体认识论”和波兰尼个人知识论又有很大不同。三人在认知主体问题上差异.对应于他们时知识概念不同理解:波普专注于知识内容义.哈克兼重知识内容义和状态义,波兰尼则将知识内容义、状态义和能力义统一在个人知识概念之下。

  • 标签: 认知主体 知识的内容义 状态义和能力义 波普 哈克 波兰尼
  • 简介:法国著名精神分析学家雅克·拉康(JacquesLacan)曾以"博罗米恩结"(nudborroméen)来描述其所阐述想象界(l'imaginaire)、符号界(lesymbolique)和实在界(leréel)三者之间拓扑学结构,并以"核心症状"(sinthome)作为串联起前三者关键第四环。根据他观点,一个博罗米恩结至少需要三个圆环组成,但这样基本结构并不牢固,其中任意一个圆环脱落都会使整个博罗米恩结散架。

  • 标签: 神经科学 精神分析 实在界 核心症状 意识哲学 拉康
  • 简介:知道Sein是系词,和汉语中“是”相当,却不把Sein翻译为“是”;认识到本体论重大问题来源于系词种种意味,知道若不把Sein翻译为“是”,本体论讨论就会走样,却仍然不把Sein翻译为“是”,这是令人很难理解事情。应该把being翻译为“是”,这不仅仅是翻译问题,归根结底乃是理解问题,即如何理解西方哲学。与此相关问题,绝不是单纯语言翻译问题。而是一个涉及不同语言、思想和文化多层次问题。其中最重要则是对西方哲学中关于being讨论理解。对being那种系词意义理解。

  • 标签: 存在 系词
  • 简介:在1787年出版《纯粹理性批判》第二版"超验演绎"部分,康德着力考察了知性范畴运用条件,从而引出了对于观念论哲学极为重要自我意识难题。作为康德哲学问题意识直接继承者,费希特在他知识学系统中直接将在康德那里仍然处于后设问题自我意识论题中心化,试图摆脱康德哲学中过于浓重传统哲学阴影,以崭新方式去处理这一论题。以费希特于耶拿时期写作两版"知识学"中关于最高原则公式讨论为中心展开考察,可以揭示在何种意义上费希特解决了康德遗留困难并超越了旧哲学问题域

  • 标签: 自我意识 知识学 原初洞见 意识的内在结构
  • 简介:张鑫毅诉诸丘奇—哥德尔—尼尔弹弓论证来反驳本人关于句子指称事态结论是失效。弹弓论证默认了共指替换和组合原则,而共指替换应该包含两种形式:整句共指替换和组合共指替换。对两者不加区分运用会导致乞题,而且该论证无法证明所有的假句子共指。从弗雷格本人关于概念作为函数理论出发,可以发现,"真"和"假"不是代入对象之后概念值,而是一个高阶函数(带断言态度句子)值,因此,断言态度才指称真值。

  • 标签: 句子的指称 弹弓论证 共指替换原则 组合原则 概念作为函数
  • 简介: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界,存在着三种类型实践观,其间根本区别主要在于对于理论与实践关系理解,以及在这种理解中所做本体沦预设。在第一种实践观之中,理论与实践之间只有一种外在关联,即实践只是获取感性材科和验证认识真理性手段。而在后两种实践观之中,这一关系则是内在,但在第二种实践观中,实践实际上已经被理论化了,成了理论体系中一个奠基性要素,而在第三种实践观中,理论活动则被视为实践活动—个要素,理论被还原为了一种特别的实践活动。三种实践观对应着三种哲学思维范式:第一种对应于实体性哲学,第二种对应于主体性哲学,而只有第三种实践观才构成了实践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才能真正实现哲学实践转向。

  • 标签: 哲学 实践观 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 实践转向
  • 简介:何朝安(以下简称“何”):老师,两次听您讲授“分析哲学和语言哲学”课程,感觉您对整个分析哲学有自己独到理解,我们学生很受启发。很荣幸借《哲学分析》约稿机会,让我与您进行一次对话。为此,我认真查阅了我听课笔记,也阅读了一些相关资料。

  • 标签: 分析哲学 对话 语言哲学 哲学分析 听课笔记 “何”
  • 简介:以实践是一种具体、历史现实生活为基础,把马克思意义上哲学终结论解释为以具体、历史分析取代抽象、超历史形而上分析这种愈来愈被认可说法。由于马克思仍然把需要、经济、理性、发展视为一般性、永恒性东西,而需要重思。实际上,马克思在反旧形而上学之路上前进距离不能过高估计。对实践自悖性估计过低是马克思未能继续前进根源。同时,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反对过分专门化富有意义,但把哲学终结于社会批判理论中马尔库塞式见解也会造成某种漠视。

  • 标签: 实践 逻辑 哲学终结论 马克思
  • 简介:技术在其产生之初就与人生活紧密相联,几乎涵盖生活方方面面,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等同于人生活;然而在其发展历程中与生活渐行渐远同时也让生活技术化程度越来越高,一旦现代技术成为人们改善生活一个不可或缺物质手段、成为一种高高在上操控人独立力量,生活就完全地技术化。在生活技术化进程中,一方面人们可以通过技术便利来改善生活质量和丰富生活内容,另一方面人们也面临着生活无意义与人生无价值生存论困境。基于生活多维性与技术二重性,技术功能定位必须服务于生活价值旨归,生活终极关怀必须眷顾技术良性发展,生活技术化同时也必须进行技术生活化。

  • 标签: 技术 生活 生活技术化 技术生活化
  • 简介:问题哲学,旨在探讨与揭示哲学深刻本性与意义。问题体现了哲学智慧,批判创新,建构未来崇高理想,都是从问题开始。探索“惊异”问题,即探索“必然王国”,推动了哲学向前发展。以问题为中心哲学传授方式,最能激发人理论思维。我们应从时代性、我国改革现实和哲学自身发展三个维度,捕捉“今日哲学”热点问题。

  • 标签: “惊异”问题 哲学智慧 哲学发展 哲学传授 理性思维
  • 简介:自我根本上是由其目的论属性所定义.自我是与生命相关联,具有复杂大脑生物所经验到自我,在许多方面是由有机体存在自我所涌现.从主体性问题回到对有机体维持、保护和繁殖自身原因分析,可以得到一种解决问题视角.我们相信存在一种科学性说明,可以解释自然界目的论过程如何从非目的论前件中产生,这有赖于一种形式因果关系调解从动力因果关系到目的因果关系涌现.那么,什么能够构成这个过程中自主性?依据康德,我们认为一种双重自反形式生成动力学构成了自然目的生成关键程序,或者说,一个自我是以一种双向自反方式而组织,具有以自反方式组织自反性和因果关系循环递归性.然而,关于人类自我主体经验成分还有待说明.在解释主观自我时,一个重要模型在于阐明拥有大脑生物体出现是演化阶段上一次特殊水平跃迁,并引发全新自我动力学涌现领域,人类大脑所具有的超个体符号工具,增加了又一层自反性循环,从而能够产生目的论关系和更高级主体形式.

  • 标签: 自我 涌现 目的论 自反动力学
  • 简介:自由概念与能动性约束之间是相互兼容。在相容论框架下,信念、欲望和行动响应依赖特征,最终要求一个相应责任概念。理解了人类能动性受约束特征。就有必要采取彼此相兼容自由概念和责任概念。对有约束能动性思想接受,以及对与此相应行动自由概念接受,最终也要求我们拒斥伯林那种对政治自由概念流行一时、但纯属虚构“二分法”式理解。

  • 标签: 行动自由 能动性 价值 政治自由
  • 简介:20世纪以来,关于信念形而上学研究,主要有表征主义和倾向论两条基本路径。基于对信念组合性特征阐明,一方面,组合性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另一方面,组合性不是信念构成性条件,因为典型物理倾向和心理倾向都不具有组合性,而且,一个组合性倾向谓词不必然谓述一个组合倾向。因此,在形而上学上,信念不是倾向。进而,考虑到表征主义能够为信念组合性提供最佳解释,论文主张,信念组合性特征是支持信念表征主义有力理由。

  • 标签: 信念 组合性 表征主义 信念倾向论
  • 简介:作为哲学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既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问题,也不是关于思维和存在"如何统一"问题,而是把"思维和存在关系"作为"问题"而予以批判地"反思"。哲学"反思",并非一般意义"对思想思想",而是揭示隐匿于思想之中并强制性地规范人思想活动"不自觉和无条件前提",这就是"思想前提批判"。哲学基本问题与思想前提批判是相互规定: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构成"思想前提批判";"思想前提批判"就是反思"思维和存在关系问题"。

  • 标签: 哲学 反思 前提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