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43 个结果
  • 简介:本着我们是先有主张然后展开论证这一基本点,说理-论证一般性质得以澄清。说理-论证主要目标是通过对事物之所以然探究使各种知识和道理得以贯通。在澄清过程中,平常对于说理-论证之性质错误看法得以揭示。说理-论证不等同于没有先见推论,它不只是让他人转变看法,也不一定要达成共识。

  • 标签: 说理-论证 看法、信念 推论 理解
  • 简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在经验内容上关注构成证据相关性基础,它通过共同体批评性互动来建构一种动态而可靠语境及其规范。朗基诺指出理性和社会二分是对知识概念误解导致,而批判语境经验主义规范来自科学自身形象。与认知科学中生成主义进路比较看,批判语境经验主义主要思考科学探究过程,它关乎作为公共知识科学。批判语境经验主义和实践实在论都拒绝上帝之眼可能,但在形而上学和规范性问题上两者依然存在差别。

  • 标签: 批判的语境经验主义 规范 互动
  • 简介:对《哲学分析》论坛“科技时代怎样看待科学”有关质疑回应从下述三个方面展开:第一,何谓另类科学哲学?“另类”关键词是什么?第二,“审度”与“辩护”、“批判(解构)”有何不同?第三,何谓科学文化?为什么要文化科学?

  • 标签: 另类科学哲学 审度 辩护 解构 文化科学
  • 简介:把观念史视为哲学史研究变体与扩张,应该注意在经典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之间寻得其根据。其要点是观念史研究不能将目光仅仅停留在现成经典世界之中,而应该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世界及其变迁中获得动力。注意到能够发挥原始作用现实生活世界与既有的经典世界互动,不但能够更真切地理解观念变迁,而且由于把视野扩展到与哲学相关更广阔领域,实际上也可能改绘经典世界地图。

  • 标签: 观念史 经典世界 现实生活世界
  • 简介:科学主体问题是当代科学哲学研究所无法回避。一些学者虽不公然主张取消科学主体或主体性,却以一种隐含方式将科学主体“束之高阁”起来。最突出表现莫过于那些宽泛地使用“实践”概念理论和流派,它们试图通过寻求“实践”本体而将与主体或主体性相关认识论问题转换为单纯本体论问题,进而又将主体与实践活动降格为外部世界互动之网一个物化片段、一个偶然事件,以便彻底消解与主体性相关实体性、超越性、规范性和合理性等。其严重后果是使科学难以获得一个完整形象、沦落为一种“机会主义”事业并失去了主体性向度和合理性依据等。因此,在正确评价相关理论和流派语境价值有限性前提下,从其所依据本体论出发,指出其症结所在,能够在“场-体”共在本体论基础上确立主体性基本原则,并将科学主体放回其应有的位置。

  • 标签: 科学主体 实践 悬置 场-体
  • 简介:华东地区现象学青年论坛于2013年10月19日至20日在浙江大学成功举办。该论坛是由华东地区高校和科研院所现象学青年研究者发起组织,旨在促进青年学者交流思想、扩展视野,继续提高汉语现象学研究水准,扩大现象学哲学在汉语学界影响。此次论坛主题为“现象学中世界问题”,由浙江大学哲学系外国哲学研究所承办。来自华东地区8所高校及科研院所16名青年学者与会,提交论坛报告5篇。浙江大学外国哲学所庞学铨教授致开幕词。

  • 标签: 现象学哲学 青年论坛 华东地区 世界 综述 浙江大学
  • 简介:西方逻辑在传入中国之初曾经历了一个“逻辑名辩化”过程,即用中国旧有名辩语汇和理论来翻译与诠释传统逻辑术语,以便后者更容易地为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所接受。尽管逻辑名辩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传统逻辑在中国传播。刺激了对中国古代名辩研究,但其本身在总体上并未取得成功。其中所存在问题对于深入思考传统逻辑与名辩关系、反思“名辩逻辑化”理论得失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逻辑 名辩 中国逻辑史
  • 简介:胡明复是中国现代著名数学家,他有比较丰富科学论思想,主要涉及科学概念、现代科学宇宙观、科学探索动机、科学定律、科学方法与科学精神等。其思想导源于批判学派,尤其是彭加勒和皮尔逊。

  • 标签: 胡明复 科学 科学论 批判学派 彭加勒 皮尔逊
  • 简介:感受或者感觉材料概念有深厚哲学渊源,也是胡塞尔现象学哲学中最为基础概念之一。根据有关胡塞尔感受概念经典图像或理解,感受是内在于意识内容;意识在感受基础上构建起意向对象;感受有充实认知性意向活动功能;感受自身并非认知对象,却能够被体验到,并被现象学反思所把握。同时,感受还具有内在性、非意向性、被动性、非概念性、非构造性、非独立性等核心特征。然而,这个经典图像存在着诸多难以解决困难。意识可能无需在感受基础上构建对象,感受也无法充当充实。感受概念还得不到任何认知上的确证——因为,即便根据现象学标准,反思不能为此提供任何证据。同时,感受可能也并非内在,而且还具有意向性、概念性和构造性。对经典图像合理批评倒逼我们在先验—生成现象学中寻找更为合理感受概念。

  • 标签: 胡塞尔 现象学 感受 意识 意向性
  • 简介:从语义演化、内在逻辑及现实历史演进三个层面看,中国传统政治精髓在于“正人”“治民”。秦汉之后大一统之政乃是中国特有“政治”发展演变必然结果。中国传统“政治”概念本身就蕴涵着这一发展趋向。儒家政道之所以能成为中国古代政治主导原则,很大程度上就在于其顺应传统“正人”之“政”发展趋势,并以更大综合性,为之提供更充分理论论证,且使之在实践上得以更有效地贯彻和深化。

  • 标签: “政治” “正人”之政 以“攵”而“正” “大一统”之政 儒家政道
  • 简介:谓述问题是哲学史上难题,罗素对这一问题进行过大量论述,并试图采用认识论方法加以解决。戴维森认为罗素没有解决谓述问题,是他根据塔尔斯基真理论才使该问题得到彻底解决。但是罗素仍然对谓述问题作过贡献,表现为他用现代逻辑方法清楚地表述了谓述问题,他把语言划分为不同层次,把谓述问题限制在原子命题中,把谓词推广到关系词。虽然戴维森从外延角度解决了谓述问题,但是语言意义和心理活动关系问题仍是未解之迷,罗素后期理论尝试从心理学角度探讨意义问题,为谓述问题解决提供了必要补充。

  • 标签: 谓述问题 命题 意义 共相 殊相
  • 简介:马克思社会权力思想主要指向一种人对于人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一思想从对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出发,贯穿于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之中。对于社会权力阐释,一方面在于将社会区别于政治,以表明个人现实活动本身就是一种共同体活动;另一方面在于将权力(power)区别于权利(right)。马克思在对于权力关系“前理性”研究中,揭示出了权力活动感性领域,并通过异化劳动表明平等权利关系背后实质上是不平等支配与被支配关系。这种社会权力思想的当代意义表现为对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批判,以及对当下社会占统治地位权力——资本批判。

  • 标签: 社会权力 权利 资本
  • 简介:通常技术是经典技术。当量子力学与信息科学结合产生了量子信息理论时,才产生了直接量子信息技术。量子信息技术存在揭示了它本质,它是量子要素、量子结构与专有功能统一。人意向是构成技术人工物实在性潜在因素。量子信息技术属于生态技术,它诞生将推动量子信息文明来临。经典算法所不能克服客观世界复杂性,有可能通过量子算法得到克服,这表明客观复杂性与人们认识能力和科学技术水平有关。

  • 标签: 量子纠缠 量子信息技术 量子信息文明 复杂性 本质
  • 简介:"古今之争"在传统中国儒家观念中是指三代与其后时代关系问题。这个问题首先是一个历史哲学问题,在古今优劣问题上,王船山作为一名仍属于宋明道学范畴儒者,固然承继北宋以来"回向三代"传统,但又有创见,认为三代以后也有践行"仁义之道"者,如汉光武帝、唐太祖、宋太祖。其次这个问题也是一个政治哲学问题,在如何效法三代问题上,船山认为后世效法三代正确做法是效法三代先王之德和先王之道,而不是因时而设三代之法(政)。可以说,王船山在古今问题上思考方式对当代思考传统与现代之争有一定借鉴意义。

  • 标签: 王船山 三代 古今之争 井田 先王之德 先王之道法
  • 简介: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以"公共善"创造出辉煌政治文明。与政治国家日渐分离市民社会将古希腊城邦公民精神拓展为包含以公共善为旨归政治品格和以个体善为旨归公共美德两个维度,阿伦特与哈贝马斯试图在交往视域中整合这两个维度来构建当代公民精神。交往视域开启为社会公民精神培育提供了新视角,个体善和公共善在日渐成熟社会中趋向融合。

  • 标签: 古希腊城邦 公民精神 交往
  • 简介:实在论和各种牌号反实在论——如唯心论、唯名论、工具主义、相对主义、非实在主义——之间争论关键问题是:世界、真理、共相这些东西怎么可能一方面独立于我们而存在。另一方面却又能够为我们所知晓。争论聚焦于:我们关于世界知识到底有多少是来自世界,又有多少是来自于我们自身,如何在发现与建构之间画一条明确分界线。天真实在论注重形而上学与认识论整合,以及独立性与认知可通达性之间平衡,恰好占据了严格实在论与松散相对主义之间可供立足中间地带。

  • 标签: 实在论 反实在论 天真的实在论
  • 简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重要组成部分.人类社会本身是作为大大小小共同体而存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当被看作是在概念外延上最大共同体,它强调不同国家、民族之间共同生存于这个星球上,有着利益休戚与共生死相连关系.随着网络信息科技发展以及全球村、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到来,合作、发展、共赢成为时代潮流,各国逐渐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格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已经成为当今人类世界重大课题.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其根本准则是正义准则.当代世界正义涉及国际正义、普遍正义(全球正义)与环境正义三个层面.首先,就国际正义而言,涉及国际交往正义和经济秩序正义.民族国家不论大小,其主权权力或权利平等,是处理国际政治事务和经济事务根本准则.其次,世界正义还有着全球个人层面的正义.在当代世界中,最为重要是全球所有人口最基本生存权和最基本生存需要满足问题.最后,全球生态环境正义.以正义准则对待环境和保护环境,是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这个星球上赖以生存条件.

  • 标签: 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际正义 全球正义 环境正义
  • 简介:纽科姆难题是关于决策者合理行为一个选择困境问题,它提出使得贝叶斯主义者在理性主体应该采取行为方式这个问题上出现严重分歧,经典决策理论也因此分化为证据决策理论和因果决策理论两大理论流派,从而极大地促进了贝叶斯决策理论发展。但随着研究深入,一些学者对纽科姆难题本身合理性提出了质疑,认为其存在构造缺陷或所设置选择困境超出了人类理性边界。事实上,纽科姆难题具有一种特殊因果决策结构,借助赖欣巴哈原理、屏蔽原理和可证实性原则等,在考察决策者斟酌过程基础上,我们可以构建一种新方案来消解纽科姆难题中选择困境。

  • 标签: 纽科姆难题 贝叶斯决策 决策结构 因果关系
  • 简介:莱纳·弗斯特(RainerForst)是新一代批判理论代表人物。他政治哲学从分析英美主流理论开始,指出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之间争论是因为正义情境上不同倾向,并力图把普遍主义与情境主义结合起来。莱纳·弗斯特所提出证成原则不仅是在阐述一种既符合普遍道德又满足特殊情境规范性原则,而且也是在提出一种新关于权力正义观,一种在规范性原则基础上进行批判新理论。

  • 标签: 批判理论 正义 批判 莱纳·弗斯特
  • 简介:马克思在笔记本I中发现了"私有财产"社会历史意义,这意味着"异化劳动"视界不足以支撑起扬弃"私有财产"现实或逻辑途径。但是,"谋生劳动"视界逻辑框架却仍旧没能超越笔记本I中"异化劳动"价值批判范式。所以,在整个笔记本II和III"世界历史"视界,马克思则通过对市民社会黑格尔历史辩证法式考察,透视私有财产与人本身矛盾现实发展历程。因为只有在"世界历史"视界中,私有财产与人尖锐对立才是可以被逻辑地扬弃

  • 标签: 劳动批判逻辑 “异化劳动”视界 “谋生劳动”视界 “世界历史”视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