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正>随手翻翻《大唐西域记》,发现这本记叙地理国情书,也有不少佛家故事,神奇而酷似生活,荒诞而富有哲理。据第十一章说,赡部洲小商主僧伽罗,亦即如来佛本生,率五百商人出海贸易,与宝洲化作美女五百罗刹婚配。僧伽罗与罗刹女王结合后,忽夜梦不详,偷探归路时见一铁牢,方知美女皆是吃人魔鬼,前已诱惑一批商人囚于斯逐日噬食。僧伽罗祈来天马带五百商人升空逃去。众罗刹追来献媚盅惑,商人们经不住诱惑纷纷下落,唯独僧伽罗

  • 标签: 罗刹女 《大唐西域记》 如来佛 诱惑 僧伽 地理
  • 简介:<正>(一)《庄子》中有一则“抱瓮入井”寓言。说得是子贡去楚国路过汉阴,正遇一老翁浇菜,见他“凿隧而入井,抱瓮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见功寡”,就告诉他“有械于此,一日浸百畔,用力甚寡而功多,夫子不欲平?”这一老翁是老庄学派虔诚信徒,他表示宁愿永远抱瓮入井而决不试用这种机械。他说:“吾闻之吾师,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机心存于胸中则纯白不备;纯白不备,则神生不定;精生不定者,道之所不载也。”(《庄子天地》)

  • 标签: 老庄学派 科学技术 道德水平 庄子 机械 科学与艺术
  • 简介:<正>艾滋病是“后天免疫缺乏综合症”(又叫“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简称,是美国科学家于1981年6月发现,至去年底,全世界已发现12万多名患者,实际人数可能有30万人。今年以来统计最新数字是139886人,实际人数约为2—2.5

  • 标签: 苏联 艾滋病患者 预防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携带者 实际人数 真理报
  • 简介:服务是人类一种基础性活动,没有彼此之间提供相互服务,就没有人类社会生活。服务无处不在,类型多样且形式不一。政府公共服务强调作为主体政府以及公共行政人员为满足社会公共利益而展开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政府公共性和政府伦理关系既是政府基本特征,也是政府公共服务合伦理性或伦理价值能够得以实现客观基础和伦理根据

  • 标签: 政府 公共服务 公共性 公共利益 伦理关系
  • 简介:<正>中共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委根据省委党建会议精神,从今年3开始,在全州八个县市十八个单位和州直十三个单位进行了廉政建设试点。廉政建设内容之一即强化监督机制。他们具体措施是:一、建立一支监督队伍进行监督。全州廉政试点单位,均建立了有党组织、行政、纪检、监察和群众代表组成廉政监督队伍,共有专业和业余廉政监督人员150多名。这些人员尽职尽责,较好地发挥了廉政监督作用。今年来,龙山一中监督人员共向上级和学校领导举报了18件违背

  • 标签: 强化监督 廉政监督 廉政制度 农转非 舆论监督 试点
  • 简介:亲属容隐作为正式制度,依法追究一定违法犯罪嫌疑人,以维护法律关系和公共秩序;同时自上而下赋予嫌疑人亲属以豁免权,保证其豁免举证义务,悉心敦睦伦理。从而对伦理和法律关系,解两难,达两全。自上而下赋权,则基于并落实伦理权利,即伦理本体内生对世权,是从和渗透态伦理对应实体态伦理内、外不同权利义务分化、转移,自下而上内生并落实对世权,类似于民法物权,不同于自然权利、法律权利、道德权利。

  • 标签: 伦理本体 人性 敦睦伦理 法律关系 亲属容隐 伦理权利
  • 简介:修身思想是儒家学说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历代儒家学者都特别注重道德教化,把修身作为实现人生价值和达到人格完善重要手段和途径。在儒家思想学说中,既有关于崇高完美的理想人格追求,又有一套通过修身而实现人格完善理论和方法。尽管由于时代和历史局限,其中不免存在着一些错误和缺陷,但其对于人自身修养强调,以及所提倡修身方法,是有其合理因素,对此我们应当遵循“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原则,批判地加以继承,这不论对人自我完善,还是对社会道德建设都是十分必要

  • 标签: 儒家 修身思想 方法
  • 简介:道德共识,是指不同主体在道德认知上所达成一致性认识和理解。道德本身具有特殊性,共识自身具有局限性,由此造成道德共识有限性,说明道德共识是存在边界。道德共识边界表现在三个方面:现实边界、逻辑边界和价值边界。探析道德共识边界具有重要意义,确立了道德共识评价标准、限定了道德共识影响范围和规定了道德共识应有视角。

  • 标签: 道德 共识 边界
  • 简介:忠恕之道是儒家根本为人处世之道,亦即儒家根本的人道理念.忠恕之道分为"忠道"和"恕道",前者是对己要求,表现为一种极认真、极虔诚态度;后者是对人态度,表现为对他人理解、尊重、宽容等品质.忠恕之道所内含价值,是中华民族宝贵精神财富,应该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族性格.

  • 标签: 儒家 忠恕之道 现代价值
  • 简介:民族道德产生大致经历了人类道德真空-前人类社会道德失误;民族道德雏型--氏族道德;氏族道德向民族道德过渡桥梁-部落道德;民族道德形成-民族道德等几个阶段。在人类民族道德史上,氏施道德是起点,部落道德是中间环节,民族道德是基于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而生发出来。抑或说,民族道德是踩着氏族道德和部落道德肩膀而发展起来

  • 标签: 氏族道德 部落道德 民族道德
  • 简介:道德信仰是对道德终极关怀,是理性非理性存在方式,是人精神支柱。道德理想主义,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市场经济负面效应以及社会主义低谷是道德信仰危机重要根源。发展经济,加强制度伦理建设,强化规则意识等克服道德信仰危机主要措施。

  • 标签: 道德信仰 信仰危机 成因
  • 简介:"道治"理论政治正当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道"体虚无、"道"性"无为"所昭示"虚己无为"、"以不治为至治"治理理念;二是针对世俗"有为"政治所彰显出来"柔弱"之治、"无知"之治、"少私寡欲"之治、素朴纯真之治和好静无事之治;三是治理目标上"无不为"境界,核心是百姓"自为"。但"道治"也隐涵着三个基本悖论:"蔽于天而不知人"、"蔽于道而无以论术"、"蔽于君(无为)而少论民(自为)"。

  • 标签: “道治” “无为” 正当性 悖论
  • 简介:儒学将伦理学与哲学相结合,探讨道德本体、本原问题,试图为伦理道德提供一个本体论或形而上学基础。如何评价儒学这一探讨是一个值得重视问题。

  • 标签: 儒学 道德本体 评价
  • 简介:NBIC会聚技术是主导21世纪技术革命新兴技术群,将掀开人类技术发展历史新篇章,产生比以往任何一次技术革命都更为广泛深远影响。会聚技术带来无限机遇同时,也正在掀开"潘多拉之盒"。会聚技术发展将逐步改造人类遗传物质与精神世界,最终变人类自身自然进化为完全的人工进化,进而颠覆传统自然生命神圣伦理观;会聚技术将在更广泛、更深远意义上撼动传统道德谱系,引发道德秩序混乱。因而,在发展会聚技术开端就应当特别关注相应社会问题,及早开展与研发同步相关问题研究,显得尤为紧迫与重要。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起一套法律、伦理、监督相结合机制去调控会聚技术发展,并依据技术不同发展阶段构建不同规约手段和规约机制。

  • 标签: 会聚技术 伦理难题 伦理规约机制
  • 简介:本文探讨了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表现、成因和对策。网络舆情管理主体、客体以及主客体之间都存在伦理失范问题。网络舆情管理中伦理问题成因主要涉及转型、观念、技术和治理等方面。在此,我们应当以网络核心道德价值观为指导,实现网络舆情善治。

  • 标签: 网络舆情管理 网络核心道德价值观 网络舆情善治
  • 简介:胡适是“新文化运动”中打倒“旧道德”和提倡“新道德”思想先锋,他“无后主义”是其反传统伦理一个极端表现。这种主张虽然在“五四”时期尽显新异,但是却包含着难以克服内在困难。胡适以似是而非理由批评儒家“后代”观念,通过否定生儿育女和传宗接代观念提倡社会不朽论,以一个娶妻生子并且躬行孝道形象宣扬无后主义和否定孝道。无论胡适无后主义还是非孝思想都是一种错位思考,不仅他学说本身内含无法化解矛盾,而且他理论与实践也相互冲突。

  • 标签: 胡适 无后主义 非孝 不朽
  • 简介:在政治哲学价值体系中,政治正义作为证成理想政治体存在价值原则和道德规范,统摄着平等、自由、民主等其他政治范畴价值导向,是当代政治哲学道德理想和价值目标。政治正义价值导向是对平等和自由两大基本价值原则道德诉求,也是对当代政治社会多元文化价值观反思和回应。同时,政治正义作为最高价值理念,也在以其价值导向和功用丰富着当代政治文明内涵。

  • 标签: 政治正义 道德理想 价值导向 价值功用
  • 简介:"网恋"可划分为"网恋Ⅰ"(通过网络恋爱)和"网恋Ⅱ"(纯粹网恋)两种类型,由"网恋"引发伦理问题可分为"问题Ⅰ"、"问题Ⅱ"和"问题Ⅲ".这种区分有助于分辨网恋带来不同性质伦理问题,针对不同类型网恋及其问题,提出不同应对方法.

  • 标签: 网恋 网恋Ⅱ 网络成瘾 网络伦理
  • 简介:有关消极伦理与积极伦理区分构成了当前伦理学探讨一个话题。积极伦理主要是表明行为者应该做什么,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行为界限具有模糊性,同时积极伦理可能要求行动者花费应有的时间与精力来完成某种伦理行为。而消极伦理则通过道德禁令形式呈现出一种边界清晰、定位准确、操作性强道德规范以及对想要避免之后果一种更为直接路径。不论是传统宗教教义,还是现代道德理论,似乎都呈现出人们对消极伦理偏爱超过了积极伦理。消极伦理在生态文明社会中表现为一种放弃之美德,这种美德本质就体现在对那些过高物质追求和经济繁荣主动放弃上,而这种放弃目的在于对未来人类生存与发展利益和权利提供保障。

  • 标签: 消极伦理 放弃之美德 积极伦理 道德义务
  • 简介:道德必须以信仰为基础,道德信仰既是对道德信仰,又是对善终极追求。两者合为一体,统一于道德信仰这一主体道德意识之中,它们从不同角度与层面反映了人对道德态度与意愿。这是研究道德信仰应有的理论视点。

  • 标签: 道德信仰 两重规定 限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