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4
278 个结果
  • 简介:文学艺术在今天时代巨变下所遭到的冷遇,应该说是由它的自身特点及其在人类文化中的位置所决定的.文学艺术是最为精致的文化形态,它与欣赏人的关系超越了感官层面而直达抽象的精神呼应,文学语言艺术与其他艺术一样,是现代城市精神建设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且是更高层次的精神审美现象.城市文化建设中的标志性文学品牌,并不是作家的创作本身,而是帮助作家的创作在城市文化建构中广泛流布,真正沟通文学创作与城市文化之间的中介性的平台,具体地说,是文学期刊和文学批评.

  • 标签: 文学功能 城市精神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 文学艺术 人类文化 自身特点
  • 简介:有效的政治实践有赖于文化理论的突破,城市文化的理论与实践也需在如此互动中有所推进。本文意在提示当前形势下中国城市文化自觉和文化责任,认为不能再把"城市文化"和"乡村文化"作为比照性的文化形态进行画地为牢式的区分,而要将城市作为文化发展的公共平台,有意识地整合历史和现实社会实践中极具标志性,却也极易被忽略的各种经验、资源及其文化政治要素等,借此突破狭义的"城市文化"概念,重建以城市文化为主体的中国文化,由此拓展出一种不同于西方模式的"中国城市文化"的大观念、大格局。

  • 标签: 中国经验 文化自觉 城市文化 中国文化 大众文艺
  • 简介:仿真更新已经成为当前国内城市历史地区治理的主流策略,其本质是将历史空间作为城市文化符号进行提炼和再开发。文化符号的仿真重组表面上延续了城市的历史文脉并实现了空间的经济复兴,但是透过城市文化大众化转型的视角可以发现,仿真更新实质上并不能实现城市历史地区的文化可持续发展,其仅仅创造了一个将历史文化符号资本化的消费场所,而资本的逐利性势必将城市历史文化引向消亡。因此,作为管理主体的政府需要将培育历史社区自我更新作为主要治理方式,通过文化价值导向的利益相关者多元参与,实现城市历史地区文化的可持续保护与传承。

  • 标签: 仿真 后现代城市文化 文化资本 空间生产 历史社区
  • 简介:在毛泽东诗词中,通过"我"的形象的塑造,寄寓和传达了作者的浓郁情感。毛泽东诗词中"我"的形象,有一个从小"我"向大"我"发展演变的过程,展现了毛泽东从一个憧憬革命的热血青年,到投身革命实践熔炉,再到成长为革命领袖的发展历程。毛泽东诗词中大"我"形象的一个鲜明特征是具有高度的自信,这种自信,表现为人生自信、革命自信、建设自信,并最终实现了由个人自信向民族自信的跨越。之所以有这种自信,就毛泽东的思想来说,从不同的角度可以找出多种原因,但回归毛泽东诗词进行分析,要归结于毛泽东诗词中的人民情结。

  • 标签: 毛泽东诗词 自信 人民
  • 简介: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性任务,为了实现这一历史性目标,我们必须具备文化使命意识、文化生命意识和文化承命意识这三种意识。文化使命意识是对于时代所赋予我们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的自觉;文化生命意识是对于中华民族理想性文化在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巨变之时仍然能够通过"反本开新"而重获生命力的理性信念;文化承命意识则是以一种正视文化冲突之现状的坚韧刚毅之心态,对于民族文化命运的承接和担当意识。

  • 标签: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 文化使命意识 文化生命意识 文化承命意识
  • 简介:改革开放使中国以崭新的国际形象走上世界舞台,并逐渐成为国际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一员。这一成就的取得,同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对重塑中国国际形象的深入思考密不可分。邓小平提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对中国长期停滞落后的历史教训进行的理性反思,是对当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更是对中国加速社会主义建设、重塑国际形象的新认识。"世界在变化,我们的思想和行动也要随之变化",中国逐渐将一个和平开放、一心一意谋发展、独立自主的积极形象展现于世界舞台。可以说,邓小平对中国国际形象的重塑,为此后中国经济的迅速腾飞赢得了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国际形象
  • 简介:德勒兹所推崇的弗朗西斯·培根的艺术属于具象写实与纯粹抽象之外的第三种艺术:"纯形象"艺术,也是处于路途中的"半抽象"艺术,这种艺术显示的是德勒兹欲望生成性和游牧精神,也是其越界政治哲学附身的肉体和"无器官身体"。

  • 标签: 纯形象艺术 抽象艺术 现代艺术 越界 游牧
  • 简介:国家形象是国家对外政治传播和外交政策综合作用的结果。外交政策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利益,而且应效力于塑造良好的国家形象。本文从国家形象与外交政策关系的规律性分析入手,通过梳理国际关系学以及国际传播学中的有关论述,从理论诠释和案例分析两方面来说明中国国家形象建设与其外交政策的相关性问题。

  • 标签: 中国 国家形象 外交政策 国际关系学 国际传播学 社会价值观
  • 简介:文化强权与文化冲突郭洁敏文化强权,亦称文化霸权、文化帝国主义、文化殖民主义,一般是指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文化价值观的强加行为。这一概念是由葛兰西在30年代首先提出的,揭露了传统文化概念的“超政治面纱”。他认为文化霸权是一种必不可少的统治形式,统...

  • 标签: 文化强权 文化价值观 “文明冲突论” 西方文明 西方文化 西方中心主义
  • 简介:<正>一、什么是"文化消费主义"?文化从作为资本、生产、流通到日常生活消费,每一个环节都与人物质实践活动对应,也就是文化横跨社会精神一物质两大文明领域。消费属日常生活与市场行为。消费文化文化消费也就是文化成为商品进入市场,进入日常生活。约翰·费斯克指出,仅用财经术语是不能充分描写文化商品的,对其"大众性"起关键作用的流通发生在与其对应的经济之中,即"文化经济"。这里所交换和流通的不是财富而是"意义、快感和社会身份"。消费主义与经济学上的供应学派相反,强

  • 标签: 文化进步 市场行为 文化经济 社会精神 需求结构 利润最大化原则
  • 简介:抗日战争时期,在外事工作中采取合理有效的宣传策略,打破国民党的新闻舆论封锁及负面宣传报道,将中共真实、良好的形象宣传出去,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的一项重大任务。1944年中外记者西北参观团访问延安,是国内外媒体第一次大规模实地考察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革命根据地,为宣传中共形象提供了极重要的机会。在记者团访延期间,毛泽东采取种种努力,包括:高度重视访问团的准备接待工作,对国民党污蔑阴谋的及时反驳与揭露,阐释与实践中共抗日、民主、团结政治理念,展现在与国外记者交往中个人的魅力等,极有成效地完成了宣传工作,促使国内外,尤其是英美等西方国家对中共的真实政治形象及在抗战中的重要作用和地位予以客观认知和必要的重视。

  • 标签: 毛泽东 抗战时期 国外媒体 中共形象
  • 简介:伦理本身就是对关系之网的理论把握,“伦理是一种客观的关系,是一种特定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对这种关系的领悟和治理。”和谐社会的建构,不能仅仅依靠外部的环境和力量,更需要一种发自内在的卓越品质作为伦理基础。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关于文化建设的关键词是“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中提出,

  • 标签: “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伦理基础 和谐文化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际遇 六届六中全会
  • 简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的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文化自信在党、国家和民族发展道路上的重大意义。把握文化自信应从党、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大格局中来认识,既看到文化自信与"四个自信"的高度契合,又充分认识它与全面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大关系。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要牢牢坚持正确方向和原则,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切实传承和弘扬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极创作生产无愧于伟大时代的精品力作,努力建设一支德艺双馨的文化队伍。

  • 标签: 文化自信 文化建设 坚定
  • 简介:政党的政治形象是政党内在气质的自然流露和集中展示,是政党的政治实践内化为文化的重要表现,更是政党软实力的集中体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重视党的形象问题,他关于党的建设的系列理论表述和实践举措,使党的形象更加丰满完美、更加健康向上。

  • 标签: 新时代 中国共产党的形象 习近平
  • 简介:梳理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毛泽东晚年文化思想与实践乃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具体如毛泽东晚年的魏晋文化观。其有三大观点:其一,反对文化独断,力主学术与艺术的自由发展;其二,力主独立思考,不为圣贤之言所束缚;其三,以“缘情”说补充“言志”说,提升文艺审美本性地位,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美学原理,、毛泽东魏晋文化观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意味着毛泽东在进行古今对比.、通过谈魏晋文化,毛泽东在文化艺术问题上对“文化大革命”的失误进行了深刻反思。毛泽东对文化艺术的自由、繁荣发展非常向往,对那种违背文化艺术规律的做法非常反对。这在毛泽东晚年思想中显得弥足珍贵。

  • 标签: 毛泽东 魏晋文化观 改革开放前的文化史
  • 简介:此文主要取自朱丽娅·克里斯蒂娃教授2013年1月28日在香榭丽舍圆形剧院国际研讨会上所作的名为'欧洲或混乱'的演讲。克里斯蒂娃教授论及身份认同、不同语言之间的对话、对自由的不同理解,主张把欧洲文化当作重建欧洲的重要资产来对待,重视精神分析的作用,通过对欧洲文化进行重估,来分析当前欧洲意识中存在的危机,为欧洲在政治上的联盟做文化上的准备。

  • 标签: 欧洲文化 身份认同 多样性 理想病
  • 简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文化工作承载着新使命,要有新气象、新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发挥什么样的作用?有什么样的功能?概括起来就是: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对外交流。

  • 标签: 习近平 文化 新时代 功能
  • 简介:文化唯物主义的语境中,文化是一种整体的生活方式与实践形式,工人阶级文化是一种基于工人阶级日常生活经验而自我生成的文化,也是一种具有集体性与反抗性的新兴的进步文化,同时还是一种宽容的共同体文化。这种工人阶级文化观突出了工人阶级在自身阶级文化意识生成过程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强调了工人阶级文化共同体的差异性与融合性,也有力地驳斥了'工人阶级主体危机论'的思想潮流,并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工人阶级文化理论的发展。

  • 标签: 文化唯物主义 内生文化 进步文化 共同体文化
  • 简介:本文针对我国高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探讨高校德育工作如何从实际出发应对多元文化挑战,通过德育氛围的营造和加强历史教育来发挥红色文化教育的德育功能,以增强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文化自觉,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让青年担当起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红色文化,维系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重任。

  • 标签: 多元文化 红色文化教育 历史教育 高校德育
  • 简介: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历史征程中,逐步培育形成了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通过梳理几届主要领导人关于文化建设的一系列论述发现,这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突出表现在多个方面:高度重视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优良传统;坚决巩固主流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思想战线上的基本经验;批判继承是中国共产党对待传统文化的基本态度;大胆吸收是中国共产党对外来文化的博大胸怀;创新发展当代文化是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必须充分学习借鉴、继承发扬古今中外的一切优秀文化,立足于、扎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推动当代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

  • 标签: 中国共产党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