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2 个结果
  • 简介:在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的是提倡“安贫乐道”的道德观,把“富”与“德”看成是直接抵牾、截然对立的两极。孔子主张“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认为经济活动虽是人类生存之本,但它应为小人从之,君子应以道为任;另一方面,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其统治,

  • 标签: 邓小平 富民思想 伦理依据 道德文化 伦理道德 公有制经济
  • 简介:许全兴在《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期撰文认为,在毛泽东时代,我们党虽犯有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党内也有某些特殊化问题和腐败现象,但就党风政风而言,总体来看,从上到下是清正廉洁的,由此赢得全国人民的衷心拥护,亦受到国际與论的广泛赞誉。那时,没有人因贪腐问题而非议、反对中国共产党。从毛泽东反腐防变一贯的根本思想看,

  • 标签: 湘潭大学学报 毛泽东教育思想 阶级斗争扩大化 中国传统文化 哲学视角 论点摘编
  • 简介:后社会主义思潮主要有三种视角:对苏东剧变后的原社会主义国家转型道路的探索;对现存社会主义国家改革发展的反思;对发达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展望。虽然对社会主义抱有一些希望,但除了少数学者外,从总体上看,这一思潮过多地寄望于现有资本主义的经验和优势,缺乏对社会主义历史经验和成果的充分认识,没有充分认识到社会主义发展的巨大潜力,因而并不能揭示出通往社会主义的具体路径。

  • 标签: 后社会主义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转型
  • 简介:村民自治,顾名思义,是一种“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这也是宪法和法律的层面对于村民委员会的规定。而且从长远来看,要催发基层民主的发育,以村委会选举为主要内容的村民自治是一种很好的实现方式,当前学者对村民自治的探讨也主要是将其与基层民主联系起来.虽然在我园当前的现实情境下,村委会选举多少带有点“仪式上的审美性”,许多村规民约被作为国家治理的方式而存在。

  • 标签: 村民自治 中国政治发展 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村委会选举 基层民主 村民委员会
  • 简介:从马克思的视角看,“物”具有自然之物、社会之物、异化之物、拜物教之物的四重含义。资本主义私有制造成人与物的对立,最终形成物对人的支配和统治。物的统治瓦解了专制和神权,也消解了神圣、崇高、理想、彼岸、绝对价值,导致超感性世界的腐烂,诱发人们的各种感性欲望,造成生产主义、消费主义和物质主义等价值虚无主义现象的流行。克服虚无主义的出路在于,一是遏制物化逻辑的泛化,乃至最终消除劳动的雇佣性质,实现去资本化;二是注重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的建造,避免唯经济主义的误区。

  • 标签: 马克思 意义世界 价值虚无主义
  • 简介:在文化间性研究中,我们与其要了解他者文化,毋宁说要革新我们自己的文化观念,并面临建立新的概念语汇的需要,使我们能够表达文化之间的差异。在回避普遍性方法的跨文化研究环境中,我们必须提出并思考一个问题:对于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们来说,分享经验首先是美学经验可能吗?是否有普遍形式的美的经验?是由于超个体意识呢,还是由于我们的大脑结构,我们才有可能分享经验?我们经验中的普遍性问题是无法避免的吗?

  • 标签: 跨文化性 文化间性 美学经验 普遍性
  • 简介:由于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已经渗入无意识层面,与社会现实融为一体,确立"实在界"与"社会现实"之间的对立关系,便构成了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的逻辑起点,"穿越幻象——认同症候"是其基本方法。从实在界的"无"来勘破符号界的"有"是这一方法的超越性所在。但是,偏执于实在界的否定,沉迷于哲学化的玄思,又成为齐泽克意识形态批判理论的两大重要缺陷。

  • 标签: 齐泽克 意识形态批判 实在界 “穿越幻象——认同症候”
  • 简介:由于拥有大众传播等传统传播方式难以企及的传播路径数量优势,网络传播一方面推动网络舆情迅猛发展,改变微观政治场域的信息结构与博弈格局,形成舆情信息传播的新样态,带动宏观政治生活世界发生深刻变迁,构成公共权力运行更加公开透明的压力和动力,一方面也使公共权力中心把关成本上升,把关收益下降,难以实施彻底有效的舆情管理,不但给其传统的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方式带来重大冲击,也给其维护信息安全与政治安全的努力带来全新挑战。在此背景下,树立源头治理、合作治理的基本取向,主动适应、吸纳、整合、引导民意,发挥对话、沟通与协商的积极作用,调动社会自主治理的潜力与活力,提升公共决策的民主参与和三公水平,形成激励相容、利益共享的分配格局,构建网络治理新常态,应成为推进网络传播时代政治沟通与社会治理创新的基本原则和发展方向。

  • 标签: 政治信息 网络舆情 把关 成本-收益分析 信息安全 政治安全
  • 简介:从自律/他律的美学指向重新探析布莱希特美学,更能凸显其理论张力。在与俄国形式主义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布莱希特的"陌生化"在形式本体基础上的政治意味和批判色彩。布莱希特关于艺术的娱乐与教育功用的统一、艺术与现实等方面的理论阐述体现其"自律与他律"问题上的复杂和辩证。对艺术自律与他律问题的探析触及到许多现代性的艺术命题,足见其对于20世纪美学(甚至整个美学史)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布莱希特 自律/他律 陌生化
  • 简介:边屯文化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现象,其中蕴含的历史时空中"边缘—中心"的互动关系具有普遍意义。从"边缘—中心"互动关系的角度来看,无论是永胜—韶山毛氏家族还是在毛泽东本人的革命生涯中,"走"和"停"互为因果、互相强化的辩证关系贯穿始终。这可以作为考察边屯文化和毛泽东领导中国革命的思想与实践的一个新的视角

  • 标签: 毛泽东 边缘—中心 家族迁徙
  • 简介:逻辑与历史相统一、共时性与历时性相统一、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相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的三大视角,也是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真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内容。以逻辑与历史相统一为视角研究马克思主义整体性,需要理解和把握逻辑整体性、历史整体性与方法整体性之间的关系。逻辑整体性反映的是理论构成所呈现出来的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当内在复杂的逻辑关系从逻辑继承、逻辑脉络和逻辑发展的角度反映出来时,它就会转化为历史整体性,这就是理论逻辑统一于历史逻辑,表现为对历史逻辑的理解。逻辑整体性和历史整体性的科学性的基础是方法整体性,即两者都建立在唯物辩证法基础之上。

  • 标签: 马克思主义整体性 逻辑与历史相统一 发展马克思主义 整体性研究 微观研究 逻辑关系
  • 简介:不同学者对权力研究的视角会有所不同,如尼采把权力意志作为未来的科学,罗素专注于权力的形态转换,福柯着力于受操控的权力微观领域等,而关于马克思的权力视角,因为其在政治经济学的贡献,许多学者都自然归之于资源、经济领域,这种认识有失偏颇。虽然马克思没有专门的权力理论研究,但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剩余价值学说、科学社会主义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思考,可以析出一条权力理论的模式路线:以权力的可交换性为起点,以权力不平等的内在化为过程,以权力的不平等改造为手段,最终实现自由人的联合体。在权力不平等内在化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概括出类商品属性理论、场理论、结构形成理论三种理论模式。

  • 标签: 权力理论模式 可交换性 权力交易 不平等性
  • 简介: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角度深入研究邓小平党的作风建设思想,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邓小平有很多关于作风建设的重要论述;作为马克思主义实践家,邓小平一直将作风建设与探索、确立、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紧密结合并加以谋划推进。转变思想作风,树立并践行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着眼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是在实践中成功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革命和建设道路的思想前提。继承和弘扬党的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和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是确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关键。严肃纪律作风,加强政治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是巩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保障。

  • 标签: 邓小平 作风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简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提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反映出国家层面对乡村治理的愿景。随着经济转型和社会变革的深化,出现了“乌坎事件”等一系列乡村治理失效案例,其主要原因和表现是治理主体有效性不足,而乡村治理主体失效的根源在于农村产权主体权利结构不当或失效。作者运用农地产权制度与乡村治理辩证关系的分析框架,分析乡村治理主体选择及其有效性的影响因素和发展方向,提出理应在国家权力、集体产权、农民权利以及其他主体权利关系中完善农村产权制度,特别是强化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依托有效的产权制度建立起利益均衡机制,从而实现乡村治理主体的有效性选择。

  • 标签: 乡村治理 农村产权制度 主体有效性 乌坎事件 成都实验
  • 简介:在毛泽东思想形成过程中,延安新哲学会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通过对延安新哲学会的成立、组织活动和出版刊物的历史考察,以及对其理论工作者的研究和分析,可以清晰地勾勒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形成脉络。苏联新哲学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思想根源",延安新哲学会在多个方面促进了毛泽东思想的产生,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毛泽东与理论工作者(延安新哲学会)完成互动的关键前提。

  • 标签: 延安新哲学会 毛泽东思想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 简介:政党与媒体都是当今民主政治不可缺少的因素。由于政治的生态差异。中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呈现出不同形态。通过比较中西政党与媒体的关系的体制性差异,可以得出现代执政党利用、管理和驾驭媒体的经验教训。

  • 标签: 政党与媒体 体制性差异
  • 简介:邓小平关于“共产党内部要搞好”思想蕴含着他对政党问题的真知灼见,彰显了我们党自我革命的坚定决心和坚强意志,体现了理论本源坚守、执政实践要求、体制机制创新的三重意蕴,是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政党学说理论属性和政治立场前提下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积极发展,是在执政条件下怎样加强执政党建设的积极回应,是在不断增强党的自我修复能力进程中对中国特色治党机制的积极创新。这一思想有着严密的逻辑结构,其逻辑起点是政党执政本体论,逻辑主体是政党执政实践论,逻辑归宿是政党执政建设论。深入把握这一思想的精神实质对于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具有深刻启迪,即共产党人必须发扬自我革命精神,着力构建和形成全面从严治党的有效实施机制,走出一条独具特色和优势的管党治党之路。

  • 标签: 邓小平 中国共产党 共产党内部要搞好 马克思主义政党
  • 简介:詹姆逊的意识形态叙事理论贯穿于其整个思想体系中,凸显出批评思想的重要方法。其理论来源主要包括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卢卡奇总体性思想、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布洛赫乌托邦哲学和阿尔都塞结构主义思想等。詹姆逊在'叙事'独特理解的基础上对之展开了深入分析,目的是揭示乌托邦化的意识形态,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对此需要具体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

  • 标签: 詹姆逊 意识形态叙事 文化政治学 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