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6 个结果
  • 简介:<正>《周易》本经称《易经》,共六十四卦,每卦六爻,卦有卦名与卦辞,爻有爻题与爻辞,是殷周之际的作品。《周易大传》简称《易传》,是《易经》最古的注解,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又称《十翼》,均作于战国时代。《易经》成书年代古老具有鲜明生动的形象思维的特征,且含有极简朴的哲学因素。《易传》则从哲学的角度解释《易经》,是先秦时代首届一指的思想史料,包含有古朴的但相当系统的辩证思想,本文拟通过《易经》和《易传》,探讨《周易》这部古著的特殊思维形式

  • 标签: 周易 思维形式 易经 八卦 六十四卦 形象思维
  • 简介:《论语》是以“语”体和“子曰”等形式记录孔子的言论,建构孔子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的。“子曰”形式最宜于孔子独自式地直接阐发自己的思想,“问——子曰”形式由于受到孔子“礼”和“仁”的规范,导致与孔子对话的真正主体缺席,而成为孔子建构自己话语权威的有效言说方式。孔子重视“言”的作用,但反对“巧言”。孔子不期望论辩,面对论辩他往往先预设道德判断,然后否定欲辩者,从而最终否定论辩本身。对孔子来说,“巧言”和“沦辩”会使自己的话语权威和思想价值体系面临被解构的威胁。

  • 标签: 《论语》 文体形式 文化阐释 话语权威
  • 简介:在证据理论领域,已有学者开始冲破传统刑事诉讼法学关于证据作用观点的范囿,将证据作用从控诉与辩护职能的简单界定发展到更精确地涵盖控诉、辩护与定案三种职能,从而将证据划分为控诉证据、辩护证据和定案证据三种。定案证据是审判人员在经过双方当庭质证和辩论之后,...

  • 标签: 刑事诉讼证据 控诉证据 合法性 证据理论 证据能力 证据形式
  • 简介:学界长期以中体西用、中西会通等体用之分对中西对话进行定位,除此“逻辑”视角外还应关注历史发展之维度。以佛学入华引发的中印文化交流史为镜,现今中西交流亦要走过义比附、潜隐外化、互镜创新三个历史时段。不同文化传统相遇之初,义比附在所难免,但随着对外来文化本义之真正理解及进而引发的推崇,外来文化会成为显学,本土文化反而会在一定时期被遮蔽潜隐。各种中西体用会通之说忽视了一个人不可避免会有立场或前见的问题,其实中西文化两个源远流长各具特色的传统很难讲谁好谁坏,中西比较对话更多的是相互提供一面反观自身的镜子。

  • 标签: 中西对话 文化比较 中体西用 中西会通
  • 简介:明清之际耶稣会士制定了“适应”儒家文化的传教政策,他们解读《易经》并竭力从中寻找基督教与儒家学说的契合点。晚清新教传教士继承了“适应”政策,并提出“孔子加耶稣”的传教策略。《易经》麦基英译本是“适应”政策和“孔子加耶稣”传教策略的产物,译本具有明显的《圣经》色彩。

  • 标签: 《易经》 传教士 适应 麦格基译本
  • 简介:多数学者相信,天是儒学的神圣性价值之源.郝伯特·芬莱特一书提出一个独特观点,中孔子并不重视天,却特别重视礼,礼具有神圣价值.本文同意芬莱特的观点,并进一步指出,中礼观念的神圣性是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情境中形成的,这个历史情境与春秋中后期贵族社会内部结构的变化和夷狄入侵的压力有关.

  • 标签: 儒学 礼观念 神圣性价值 郝伯特·芬格莱特 《孔子:即凡而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