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自我决定权利人针对自己具体人格要素进行自我决定和塑造权利,其性质是对于具体人格权能进行抽象一种相对独立权利,以保护权利意志人格为目的。具体内容包括对于生命、身体、健康和姓名塑造与决定。对于自我决定侵害表现为欺诈、胁迫和未履行告知义务等,侵害自我决定产生实际损害,要进行完全赔偿,未产生实际损害,要对于权利人自我决定机会丧失进行象征性赔偿。

  • 标签: 人格权 自我决定 意志人格 权能 抽象
  • 简介:<正>《管子》是一部具有丰富经济思想中国古代典籍。本文仅对书中有关充分利用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发展农业生产思想作以探讨。一、土地在农业生产中作用《管子》把土地看成是万物本源,“地者,万物之本原。”(《水地》)土地功能就是生养万物,“地生养万物,地之则也。……地不易其则,故万物生焉。”“天生四时,地

  • 标签: 农业生产 管子 资源发展 土地要素 充分利用 土地资源
  • 简介:本文以孔孟原典关于“”观念论说和案例为基础,借用类型学分析方法,对儒家重要范畴“”加以整体考察。本文探讨之“”观念,意指若干道德原则之间、规范之间、原则与规范之间比较和评估。作为思维活动,“”包含三个预设和四个构成要素。行内在准绳是“义”,可以分为具体规范损益、角色转换、取大舍小、诉诸更高原则等运用模式。它在促进思想创造、观念更新、制度建构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选择 孔子 孟子
  • 简介:先秦儒家思想中”,其理论旨趣在于探讨主体在伦理、政治活动中自由及其实现方式。就“内涵而言,乃是主体对社会规范变通甚至违背,其依据在于道,道开放性使“”成为可能。就“目标而言。先秦儒家主张“时中”;就“方式而言,先秦儒家主张“时行”。“”作为价值创造活动中自由,是通过人格境界提升途径来实现。对先秦儒家思想中”进行辨析厘定,有助于我们把握儒家思想发展过程中一些重要环节,也有助于我们从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汲取智慧。为我们构建现代伦理学、政治哲学思想体系积聚传统文化资源。值得注意是,先秦儒家把行权当否标准内在化。又有可能导致规范意识缺失。

  • 标签: 时中 时行 先秦儒家
  • 简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地制度在法律上具体体现。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土地承包经营边际效用逐渐降低,需要合理制度供给和相应制度变迁。从制度供给角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变迁主要经历了政策推动阶段、政策法律化开启阶段、政策法律化深入阶段和政策法律化完善阶段。通过对各阶段土地承包经营产权结构和实施绩效分析,可以发现在土地承包经营自下而上需求诱致性制度变迁过程中,今后制度变迁发展路径应更注重法律合理化、类型化变迁和政府守法等方面的改良。

  • 标签: 制度变迁 产权结构 政策法律化 发展路径
  • 简介:广大农民群众能否拥有农村建设和发展的话语直接影响农村建设和发展进程和结果。“以农民为主体,以政府为主导”是执政党关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基本方针,与之相适应农村话语体系应是政府话语与农民群众民主话语衡平型话语体系,但长期以来广大农民群众几乎没有话语,处于一种集体“失语”状态,另一方面,基层政府对农村建设和发展拥有强势话语,或日“话语霸权”,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有所为有所不为。

  • 标签: 新农村建设 话语权 政府义务
  • 简介:齐国国土面积广大,耕地资源丰富,自太公封齐至于汉,经许多代统治者积极倡导,民众奋发开垦,终成司马迁所谓“齐自泰山之属琅邪,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之形势。一、太公封齐之初,所据国土很狭隘。《孟子·告子》中所谓“太公之封于齐也,亦为方百里也”,其范围...

  • 标签: 土地资源开发 齐国 《史记·货殖列传》 滨海盐碱地 耕地资源 齐太公
  • 简介:企业所有权与控制协调问题是当前公司治理研究前沿课题。转型期市场经济中许多企业由于所有权与控制缺乏有效平衡机制,难以实现资源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本文主要从“利益相关者理论”视角分析了企业所有权与控制协调关系,探讨了构建企业所有权与控制协调机制对策,这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构建企业所有权与控制协调机制,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所有权 控制权 协调机制 利益相关者
  • 简介:道德两难是中西思想传统都曾关注和思考问题。道德两难情况可以分为虚假、弱、强三类。先秦儒家创造了高明思想,并以之应对道德两难。如《春秋公羊传》提出了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三大法则,包括权衡法与两全法。中国传统仁义冲突是“强道德两难”,是先秦儒学着重思考和巧妙应对难题。道德两难解决有时必须以当事人毁灭为代价。通过与康德伦理学、萨特存在主义伦理学以及弗莱彻境遇伦理学等初步比较,先秦儒家经思想在对付和解决道德两难问题上独特性或优越性得以凸显。

  • 标签: 先秦儒家 道德两难 经权 仁义 冲突
  • 简介:法治社会中,司法公信力在个案中实现有赖于对当事人程序充分保障。在现代民事诉讼中,证明是当事人程序核心,而证明生成实定法基础也只存在于近代之后民事诉讼制度中。历经改革中国民事诉讼制度与证明相契合,既具备了证明生成实定法基础,也亟待证明有效配置以提升民事诉讼结果正当性。

  • 标签: 证明权 程序权保障诉 讼证明方式 民事诉讼构 造审前程序
  • 简介:明清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著述大量出现,汉语伊斯兰教在很多非基本信仰问题思考与表述上,表现出明显中国特色。清代后期,以蒋湘南与蓝曦为代表伊斯兰教学者,系统利用熟悉易学资源阐释汉语伊斯兰教思想。其中蓝曦在《天方正学》中,发展了王岱舆、马注等人已经开始以回释儒传统,大量利用卦气说、伏羲画卦说、易象说与太极化生宇宙说一套易学话语系统,作为建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重要资源,这可以看作易学在清代一个发展。这种情况出现和中国思想史上格义传统、易学强大阐释空间、伊斯兰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身沟通之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明显有苏非气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天方正学》 易学 以回释儒 伊斯兰教中国化
  • 简介:<正>史家言“汉以孝治天下”。“孝”作为一个社会道德观念对汉代社会影响甚大。探讨汉代“孝”观念变化有助于我们正确地理解汉代“大一统”社会本质。一“孝”与早期血缘家庭有密切关系。《尚书·酒诰》记载西周初年周公对殷遗民说一段话:“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血亲关系是“孝”观念萌发温床。初期

  • 标签: 孝经 后汉书 以孝治天下 小农经济 血亲关系 西周初年
  • 简介:易学哲思──人类理性导引(台)高怀民前言说到易学,我想最基本认识应该有,那就是:它是哲学思想。近世以来,哲学界人士由于受广东西文化交融影响,愈重视哲学问题剖析与精索,大家把易学卦象摆在桌面上去审查他们排列组合方式,去思辩它阴阳生化思想...

  • 标签: 易学思想 哲学思想 人类理性 六十四卦 天地万物 周文王
  • 简介:“自律”概念渊源可以追溯至古希腊,自从它被延用到道德领域以来。已经成为西方伦理学(尤其是康德伦理学)核心概念之一,儒家伦理学以重视人社会属性和道德人格塑造著称,那么它所讲道德人格是否具有“自律”这一向度呢?文章结合近年来国际汉学界对这一问题探讨,并联系先秦儒家经典原型及儒家伦理学诞生其中历史背景而给予这一问题以否定回答,作者认为,儒家伦理学所讲道德人格虽然强调主体独立选择,但该“独立选择”不是西方伦理学所说严格意义上自律,在探讨其所以然过程中,作者想带出中西方伦理学根本差别之所在。

  • 标签: 儒家 道德人格 西方 伦理学 自律
  • 简介:作为20世纪深切关注现实西方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卢卡奇在《理性毁灭》中对二战挑起者德意志进行了历史反思和现实分析,由此激发了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对理性毁灭深层思考,并对风云变幻下知识分子历史责任与崇高使命发出呼吁。首先,通过考察具有代表性德意志历史图景,把人类理性变幻还原到历史原貌中展现,可以以真实历史感揭示出德意志复兴历史中民族精神分裂。其次,我们不仅要从卢卡奇那里寻找理性毁灭社会根源,还要把理论视野拓展到后继者研究文本中,包括第二代法兰克福学派人物等。西方马克思主义后继者侧重于从大众性格结构、心理趋向、人自由等方面揭示理性毁灭深层根源。最后,我们要关注知识分子对理性诉求。

  • 标签: 人类理性 卢卡奇 毁灭 西方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 迷失
  • 简介:<正>理想制度形式与理想道德规范一致,是孔子和柏拉图所共同追求。然而,由于文化历史渊源及两位思想家个性不同,使这种“政、伦合一”在东西两大领域内又各具特色;并且这差异在后来历史中继续发生深刻影响。在孔子那里“仁”与“礼”这两个基本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又相互渗透,形成了宗法制度前提下德治主义;而在柏拉图那里,在“善”绝对信念下,通过以“正义”为主诸种美德(包括“智慧”、“勇敢”、“节制”)之间相互协调,共同作用,则构成知识论基础上伦理政治。

  • 标签: 柏拉图 伦理政治 孔子思想 德治主义 正义 道德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