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3 个结果
  • 简介:“新民”,是儒家思想中固有的观念。从《尚书》到程朱思想,“新民”被古圣先贤反复讨论和提倡。而在近代,“新民”被梁启超再次提出,并成为席卷社会的一股社会思潮。“新民”究竟具有怎样的含义,使其跨越新旧不同的时代而愈倡愈新?本文主要通过对比传统的“新民”之义与粱启超提出的“新民”之义的异同,从而去理解梁启超的“新民”在新时代的意义。

  • 标签: 新民 朱子 梁启超 国民
  • 简介:康德“知识论转向”的意义并不是要背离“存在”问题,相反,他要深化存在的内涵,要让存在的“规定性”取代之前“存在”的抽象和空洞。由此,“自由一无限”成为了康德哲学的核心环节之一。康德的“理性一自由一意志一德性”赓续了古希腊“认识你自己”的传统。遵循这个思路,费希特、谢林和黑格尔三位德国古典哲学家均在康德开辟的哲学方向上付出了努力。德国古典哲学并未放弃传统的“存在”问题,而是深化和发展了这个主题。费希特以自我意识为起点,将康德的三大批判整合为体系;谢林的“同一性”原则以及“理智直观”进一步推进和弥补了康德哲学;黑格尔则用“精神”的能动性以及积极的辩证法将“思想体”通过自身的矛盾发展成为“存在体”。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 “存在”问题 “认识你自己” 康德哲学 知识论转向 “同一性”
  • 简介:“良知”是王阳明心学的核心观念。在阳明心学框架内,将其“良知”仅仅理解为知善知恶或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会使行为者的道德行为缺少合理动因。而以一种整体性的解读方式,将王阳明的“良知”理解为一个包含道德主体、道德规范和道德能力三个层面含义在内的整体观念,将使得“良知”观念能够为行为者的为善去恶提供合理依据。

  • 标签: 良知 道德能力 为善去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