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64 个结果
  • 简介:对于目前清华简《保训》之“涵义,多数学者或者仅仅以文字学、文献学依据去解读,或者理所当然地以儒家观点去解读,然而无论哪种解读,都存在和《保训》文本内在逻辑相矛盾情况。笔者以为对《保训》之“解读不仅要有文字学和文献依据,同时也要符合原文内在逻辑。笔者认为《保训》之“”训为“”更为合适。

  • 标签: 规律
  • 简介:社会契约不论政治哲学史上或是作为种正义理论,都有着悠久历史和重要地位。后来研究又将其作为种基于组织理论个体权利来加以研究,即它是种将伦理和道德合法性与合作战略和行动进行整合途径。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它又作为经济伦理而被提出来。沿着唐纳森和邓菲研究途径进行追寻表明,如果社会契约被意识到并被作为网络治理过程加以对待,那么其将适用于组织设置过程。这洞悉有利于行政学研究者和实践者,因为它能够引起人们对行政程序关注,在这程序,信任持续契约交往得以创设,并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同时,我们也需要种应用于行政自由裁量新途径(如道德代理),以认识组织新兴网络形式及其竞争力和道德潜能。

  • 标签: 社会契约 网络治理 信任建构 道德代理
  • 简介:作为儒家经典《孟子》,辽、金二朝都得到了不同程度传播。辽代并无孟学著述著录信息,但从营州人马保忠进谏辽帝,称扬“孔孟圣贤之教”表述可以推断,《孟子》辽代有所传播,并且认定“孔孟”乃属体之学。至于金代,由于汉化程度更高,《孟子》也国子监、国语译经、科举考试等领域得到更广范围流传,孟学著述亦更丰富;无论金朝科考科目规定,还是王若虚等人著作,都体现出北方学术传统对南方朱子理学反动特色。《孟子》辽、金传播,对于二朝教化广施和器度涵养,对于推进二朝儒学化进程,都发挥了重要作用。

  • 标签: 《孟子》 辽代 金代 四书学 经学
  • 简介:政策执行者具有自然人、经济人、社会人、政治人等身份属性。公共政策实践,政策执行者扮演多种角色。这些角色互有交叉、彼此重叠,形成角色错位、身份矛盾,使执行者陷入价值选择困境。政策执行价值选择中所具有的两种理性(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经常呈失衡状态,表现为其工具理性张扬与价值理性式微,这些情况使公共政策执行失灵难以避免。

  • 标签: 公共政策 执行者 身份 理性
  • 简介:《庄子》以躬、身、形、体指涉身体之不同领域。它拒斥《论语》里著名礼仪化躬身,蔑视矫揉造作身体修行,欣赏最初作为活身、生身身体,而对其社会关系与义务则心存戒备。庄子尤爱玩弄形身,将其肢解、使其变形,以便让人穿透形之间界限,与物同体,享受无限自由。

  • 标签: 躬身 形体 身体
  • 简介:李氏朝鲜以儒立国,严守夷夏之辨,明清易代后对中国心生鄙夷,导致其固步自封。燕行使北学派奠基人洪大容对夷夏之辨进行了深入反思,他晚年作品《医山问答》中体现了他成熟新华夷观,而其理论基础“以天视物”正来源于《庄子》“以道观之”。

  • 标签: 《庄子》 洪大容 《医山问答》 华夷观 以天视物
  • 简介:《程氏易传》到处充斥着君、臣这类字眼,可见程颐解释《周易》过程特别关注其政治思想方面的内容。而在众多政治思想中程颐又特别强调有关“君臣共治”思想,他常常将爻与爻之间相应关系解释为政治世界君臣关系。余英时先生在《朱熹历史世界》书中曾指出“君臣共治天下”北宋新兴政治文化重要特质,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程氏易传》正是这种文化特质反映。因此,对于《程氏易传》“君臣共治”思想阐发,不仅有助于我们理解程颐对于《周易》解释,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程颐政治思想。

  • 标签: 君臣 共治 二五之应
  • 简介:全球化进程加快和深入对当代大学思想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和影响:大学生国际主义意识、生态平衡意识、个人意识增强;改革精神、创新精神凸显;对社会公平诉求、保护环境意识加剧.但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和对传统道德观念传承意识出现弱化.经济多元、政治多级、文化多样全球化背景下,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引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凸显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时代性、创新性和民族性.

  • 标签: 全球化 大学生 观念影响 对策
  • 简介:德国汉学界对中国哲学理解和研究长期以来存在重视先秦、轻视宋明倾向,但德语世界对朱熹思想译介活动和阐释工作也并非没有其积极面,这主要体现在其译介活动悠久历史和阐释工作层出不穷上。对朱熹思想在德语世界接受进程考察有助于我们为场真正对话做好准备,然而目前所看到德语世界朱熹思想研究大都不能令人满意,都还难以经得起学术性严格推敲,这现象反过来必然促使我们去深入思考思想对话真正本质。

  • 标签: 朱熹 理学 德国汉学 中国哲学
  • 简介:2013年5月19日,全国首届省级以上儒学团体负责人联席会议杭州隆重召开,本次联席会议由浙江省儒学学会与中国孔子基金会共同发起,来自全国2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港澳地区28家儒学团体70多名儒学团体负责人参加会议。经过充分讨论,与会同仁致认为,当代中国儒学正处在走向复兴关键历史时期,儒学事业内部,就儒学理论基本特征、儒学团体般功能、儒学研究和普及方向等重大议题达成系列共识,已是当务之急。故此,与会同仁向全国各儒学团体以及所有儒学研究、爱好与践行者发出如下倡议:

  • 标签: 中国儒学 联席会 省级 倡议书 儒学研究 港澳地区
  • 简介:摘要:夏含夷先生以《左传》占筮实例论证传统“之卦”说法不可靠,认为传统“某卦之某卦”“之卦”说法并不是指变卦,而仅仅是指定某卦某方式;那么又是以什么方法来指定某呢?夏先生以《左传》等占筮实例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情形进行推测,以为其可能正反映了得到“某卦之某卦”整个过程:前次贞筮得卦,后次贞簸得爻。夏先生这些观点虽然新颖,但却是靠不住。如果夏先生关于之卦说法正确,则占断时只会用到主卦而不会用到之卦,可实际上《左传》占筮实例不仅用到了之卦卦象,也用到了之卦爻辞,说明变卦实际存在,“之卦”并不仅仅是指定某卦某用语。而且《左传》等占筮实例,虽然的确存在连续两次或多次贞筮情形,但它们绝不是前次贞筮得卦,后次贞筮得爻情形,而是各自相对独立次完整贞筮过程;包山简或葛陵简等出土文献同时得出两个筮数易卦筮例,也不可能支持夏先生前次得卦,后次得爻观点。夏先生解释明显存在误读。

  • 标签: 之卦 变卦 《左传》 贞筮 占筮 筮数易圭卜
  • 简介:凯恩斯主义有效需求不足”假设和“扩大内需”对策再地被经济现实所否定,供给学派思想精髓越来越多地被当代经济现实所印证。当前危机全球化和纾困长期化现实表明,可持续增长动力培育在于通过向要素投资形成有效供给,用有效供给来创造需求。供给决定需求发展意义上体现为供给品类决定了可供需求品类,供给质量决定了可供需求品质量,供给产业生态决定了需求社会生态,供给环节收入分配决定了有效需求结构。驱动供给提升关键在于要素。在要素重估阶段,高质量要素能够参与到GVC更高端分工,获得更高收入,从而形成消费能力。这良性循环形成中国实现经济内生增长必由之路。

  • 标签: 供给学派 有效供给 对要素投资 内生经济增长
  • 简介:王阳明思想,良知与孝体用、本末关系,孝仅仅是良知发用之一事。由于王阳明良知学从对《大学》诠释拈出,故随着阳明学发展,其后学便将《孝经》纳入了良知学体系内,以《孝经》来解释《大学》,采用以经解经、方式印证良知之说。至罗汝芳而提出以孝弟证成良知,以孝弟为良知本体,故以良知学注解《孝经》便成为必然,虞淳熙《孝经迩言》就是晚明时期以良知学注解《孝经》典范之作。

  • 标签: 王阳明 《孝经》 良知 诠释
  • 简介:公共性本质属性。儒家哲学对社会交往、公共活动、公共利益、公私矛盾与统等公共性问题有着自己独特理解。儒家公共性兼具超越性与现实性两个向度。“道”儒家公共性超越向度表达,人间秩序建构价值标准,现实社会合法性基础;“礼”与“仁”儒家公共性现实向度表达,“礼”为现实社会构筑制度基础,“仁”为现实生活提供精神支柱。儒家哲学正是围绕“道”、“礼”、“仁”实现而展开其公共性内涵。在这展开过程,儒家社会理想与人生意义得以实现。

  • 标签: 公共性 儒家哲学 语境分析
  • 简介:江苏实施“两个率先”战略目标对社科发展提出了由大到强现实要求,确立了建设“五大高地”、实施“五大行动”目标任务。实现由大到强,江苏注重推进决策咨询能力建设、学科创新体系建设、人才高地建设、发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示范带动作用。江苏实践经验表明,哲学社会科学强省建设必须以提高服务大局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自觉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加快转变科研发展方式;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完善研究体制机制,激发工作活力;以优势学科和高素质人才为支撑,以发展特色地域文化为重要使命。

  • 标签: 社科强省 两个率先 创造性实践
  • 简介:这是个混沌年代,也是个充满可能性年代。当下西方知识界对于多种重要议题纷争,相当大程度上表现出不确定性思想特征。此前固有的知识与信念遭到怀疑,而未来前景似乎于迷雾之中若隐若现。

  • 标签: 知识界 西方 综述 事件 思想特征 不确定性
  • 简介:在有着深厚隐逸文化传统中国,把隐逸看作种典型高尚行为似乎已经成为历来人们共识。然而,实际上中国并不存在能够成家之言隐逸思想,中国隐逸思想分为儒、道两派,而且它们之间有着本质区别:儒家隐逸以合乎道义为准则,道家隐逸则以追求适性为目的。儒家隐逸思想,“高尚”的确是隐逸行为重要性质;不过与之迥异其趣,高倡“道法自然”道家却并不认同“高尚”这个人为概念,并且认为恰恰这个所谓“高尚”性质才导致了隐逸蜕化,使之沦为“禽贪者器”。可是非常遗憾,从古至今的人们总喜欢不加区分且自以为地把顶“高士”帽同样强行扣戴在道家隐士头上,由此便形成了中国隐逸思想认识上个重大误区。

  • 标签: 隐逸思想 儒家 道家 高尚
  • 简介:心态史兴起,为我们认识历史和研究历史提供了种新视角与路径。心态史研究,可以使我们研究过程对研究对象进行深层次研究,获得更加接近于历史时代和事实研究结果。在心态史视野下,资本主义西欧兴起与发展繁荣根本性前提12—18世纪西欧发生了场社会心态革命。这场革命为资本主义实际存在构建了种新“爱恨秩序”,规定了资本主义生活价值优先或后置规则(伦理),规定“资本主义人”世界观和世界认知结构与内涵,为资本主义提供了道德上合法性与行动上可行性。

  • 标签: 心态史 西欧 资本主义兴起 道德合法性 行动可行性
  • 简介:摘要:海外汉学界基于特殊视角,对《周易》有很独特理解,以史华慈为例,他认为占筮实践,《周易》逐渐由窥测神意工具转变成了万事万物及其变动象征体系,借助于此我们可以变动情境采取合理行动。《周易》思维体系背后预设种“相关性宇宙论”,这种宇宙论表明了人在理解和控制世界上逐步增长自信。《周易》本是为世俗成败提供启示工具,但是儒者解释和运用《周易》时,由于只对“每种具体情境所需道德姿态感兴趣”,因之将其与儒家结合起来,并且展现了种不同形态儒学。史华慈之所以对《周易》有这样独特解读,立足于其特定问题意识和知识背景。对史华慈《周易》解读反思,有助于推动易学研究发展。

  • 标签: 史华慈 汉学 《周易》 占筮 相关性宇宙论
  • 简介:摘要:阳明两大弟子钱德洪、王畿对四句教颇持歧解,后人因此持续对“无善无恶”进行若干辩论。黄宗羲较支持钱德洪,牟宗三则倾向于王畿。然考察《传习录》,另有组渐顿、本体工夫对比,即阳明“心即理”与朱熹“格物穷理”之说,而这其实才是阳明阐发良知学基源问题。对照之下,钱德洪理解显然近于此说,而较不契于阳明晚期以无善无恶说良知说法。同时,阳明良知除了心性本体之外,另有存有本体意义。从对“恶”处理来看,两者之间显见差异。从心性本体而言,恶来源外在、后天。但从存有本体而言,就不能说另有外来障蔽;于是,恶便成为自身异化。对此问题,阳明本身并未有解,牟先生则藉由《大乘起信论》“依于心有二门”理论模型说解之。不过,我们认为《大乘起信论》之说与“无善无恶谓至善”并不相同。同时,再比对钱、王之说,二人虽也有“心无善”说法,但前者乃是指“不心外求理”,后者则是指“空洞无物”,显然对良知本体理解颇不相侔。准此可知,阳明良知教当有前后期之差异,而后期道德之外,明显另具佛、道二家超越善恶、超越道德之意义。

  • 标签: 良知 存有 本体 无善无恶 至善无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