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05 个结果
  • 简介:与人类社会工业化进程相比,后工业化进程场意义更大、范围更广、层度更深社会变革运动。对于变革过程社会治理,人们通常可以有两种不同态度:自然演进,二自觉规划工业化进程,人们选择了自然演进而经历了长期社会动荡,所以,在后工业化进程,我们应当对社会治理进行自觉规划,以免人类陷入更大危机和动荡,甚至走向毁灭。然而,目前状况,人类寻求合作观念和呼声被淹没在了支持竞争制度安排,意图突破官僚制组织设计仍维持着以往中心-边缘结构,社会治理仍是以管理型政府为中心。因而,在后工业化进程自觉规划社会治理,我们首要任务,突破旧制度框架和思维方式,建构起全新政府模式,引导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之间通力合作。

  • 标签: 竞争 合作 边界融合 服务型政府
  • 简介: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考察工作时关于中华文化讲话中国共产党领导人首次孔子家乡对儒学和中华文化作出空前高度评价,具有里程碑意义。如果说1984年央批准谷牧同志组建中国孔子基金会是高层率先打破反传统文化激进主义思维模式,还原孔子“杰出思想家、伟大教育家、著名社会活动家”和“世界古代思想文化巨人”历史地位,认为孔子思想和儒学精华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有积极意义,对于促进祖国统、加强中华民族认同感、增进与各国人民友好合作有重要作用,

  • 标签: 中华文化 文化传承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 孔子思想 文化激进主义 经济社会发展
  • 简介:现有文献分析表明,对我国居民个体媒介信息环境与政治参与之间关系尚缺乏系统性经验研究。本研究利用2010年国综合社会调查问卷数据,分析不同媒介接触频率对于政治参与影响。研究发现,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对城市居民政治效能感影响不同,新媒体相对而言更具有显著性;媒介使用对城市居民社区选举参与动员效果微乎其微;时事新闻使用与传播有利于提升城市居民政治参与

  • 标签: 媒介使用 政治参与 实证研究
  • 简介:现代中国思想,“哲学”及植根于它整个学科体系以种几乎无远不届力量影响着中国人对自己传统体会与解释。如想避免对传统思想作出素朴与简单解释,那么在理解传统之前,反思据以理解整个框架与境阈,应当是比较审慎稳妥做法。不可避免地把“中国思想”问题化之前,也应尝试着将“哲学”问题化。这就要求我们哲学思潮不断历史流变,找到那个通常据以判决中国思想哲学观,并将之变成追问对象。牟宗三直接依据亚里士多德四因说重新解释中国古典思想努力不可谓成功。所谓哲学之第开端存在本体问题引导下建立先于生、同于生体系。

  • 标签: 哲学思潮 中国思想 可能性 传统思想 中国古典思想 学科体系
  • 简介:无论从近代科学革命还是从基督教神学内在蕴含张力来看,现代性困境都是不可避免。面对黑格尔哲学之困境,马克思哲学发展表现为两次颠倒或翻转:从黑格尔式绝对精神那样无限主体或绝对主体向人或现实个人这样有限主体翻转;另次则是从人出发“人本主义”向从“自然规律”出发“科学逻辑”翻转。旁观者理论哲学方式传统形而上学般进路;行动者眼光实践哲学方式则是在对传统形而上学批判中发展起来哲学进路。

  • 标签: 马克思哲学 科学逻辑 张力 传统形而上学 黑格尔哲学 “人本主义”
  • 简介:自春秋发端传统博爱观念,至汉代基本成型。本文通过对作为刑政必须要件、以孝治天下先行和公天下普爱等博爱观内涵探讨,揭示儒家博爱论汉代政治基本表现。汉代大统国家长治久安需要内在凝聚力,仁德博爱“威势成政”先导和内核。“博爱之谓仁”命题虽然晚出,但却集中展示了儒家博爱论基本精神。

  • 标签: 博爱 孝亲 公天下
  • 简介:《孝经》意义在于其中政治伦理。《孝经》继承了原始儒家孝道、臣道、君道基本内涵,同时也有所创新,其创新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将孝提到至高地位;二将孝作为臣道和君道逻辑基础,从孝道推导出臣道(或忠道)与君道(治民之道)。这固然有助于为儒家政治伦理添加孝这样有效推动力,以便儒家政治伦理现实贯彻;但与此同时,这种用与政治伦理本质不同孝道去推论、劝说作为政治伦理之臣道、君道做法,也隐含着扭曲儒家政治伦理而堕落为君主专制政治工具趋向。

  • 标签: 《孝经》 政治伦理 孝道 君道 臣道
  • 简介:当社会治理成为门学问后,表现出了对知识依赖。某种意义上,现代社会治理就是专业化知识应用。社会治理体系个分工-协作体系,通过把专业知识整合到起而形成社会治理整体效应,并在定程度上会以艺术形式出现,即达到社会治理某种理想境界。但是,人类社会处在个不停息发展过程,社会变革也会引发社会治理变革。社会治理变革过程,显然会表现出对新知识渴求,然而,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学者还是实践者,往往会耽于旧知识框架之中,即使新知识出现了,也会强行地将其纳入到旧解释框架之中。这不仅对于社会治理变革有害,而且会把社会变革而积累起能量压制下来,并等待其总爆发。历史上曾经出现革命就是因为社会治理压制了社会变革能量而引爆。鉴于此,全球化、后工业化进程,我们需要自觉知识创新,更需要社会治理去容纳和利用这些新知识。

  • 标签: 社会治理 知识 创新 全球化 后工业化
  • 简介:逻辑公式不含命题变元逻辑公式,运用它们可以定义结构类。反过来,某些结构类却不能以逻辑公式集定义。模态逻辑中阶可定义框架类可被常模态公式集定义充分必要条件,该框架类对满射互模拟象、不相交并封闭,并且其补类对超滤扩张封闭。有穷传递框架类相对可由常模态公式集定义充分必要条件,它对满射互模拟象和不相交并封闭。这两条定理条可推广至直觉主义逻辑。

  • 标签: 模态逻辑 定义 公式 充分必要条件 直觉主义逻辑 封闭
  • 简介: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论语》先秦儒家重要经典之一。《论语》饱含丰富休闲思想和智慧,它阐扬了具有高度道德意识和超越性休闲理想,提出了终生学习休闲思想和以“乐”为核心休闲教育。《论语》休闲思想和智慧对后世影响深远,对建设具有本民族特色的当代休闲文化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

  • 标签: 《论语》 休闲理想 休闲教育
  • 简介:由胡适等发起整理国故”运动具有范式革命意义。胡适执笔《(国学季刊)发刊宣言》,从学术理念、方法和技术等方面,提出了套经由“国学”,把“古学”整理成系统“文化史”具体方案。按照该方案,包括经、史、子、集等在内切“古学”,都将被作为有待考证资料纳入国学研究领域;然后按照现代学术分科,整理成系统文化专史。“文化史”既是“整理国故”最终目标和方向,也代表了中国学术新范式。然而从具体学术实践看,“整理国故”运动在学术性质、治学方法等方面与文化史研究存在定紧张关系,从而影响了目标的实现和方案落实。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所建立起来文化专史系统,以西方哲学框架,形塑中国历史资料,被奉为中国哲学史开山,实际上也并没有严格遵循他所信奉实验主义科学法则,他所建立文化专史系统并非“小心求证”结果。就此而言,“整理国故”运动实质上中国学术革命和裂变。

  • 标签: 国学 文化史 整理国故 范式 胡适
  • 简介:对儒家学说进行功夫诠释可从四个方面理解。首先,它意味着把儒家学说当作修齐治平功法指导,而不是描述世界理论系统。其次,它意味着这些指导最终目的在于达到艺术人生能力,而不是对人生作出道德规范。再次,它意味着儒家经典许多言语需要从语用角度去解读,而不是只看字面的意思。最后,它意味着儒家经典某些内容必须要通过修身实践才能充分理解。

  • 标签: 儒家学说 诠释 艺术人生 儒家经典 道德规范 意味
  • 简介:积极继承和创新发展蕴含于传统文化管理理念、管理方略和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文章通过对《淮南子》诸如“以民为本”社会管理价值观、“论世立法”社会管理尺度、“舆论有为”社会管理手段和“人尽其才”用人之道等管理智慧爬梳和挖掘,阐发其对中国现当代管理借鉴和启迪意义。

  • 标签: 《淮南子》 管理智慧 现代价值
  • 简介:智能体行动人工智能研究核心概念之一通常理论框架下,行动这概念具有完全预先给定定义,即个行动由其行动名称、行动执行先决条件以及行动执行后果组成。然而,现实世界,我们并不总能预知个行动完整定义,行动后果并不总能预先判定。休谟恒常联系理论哲学对因果关系解释理论。些逻辑学家给出了基于恒常联系理论形式化模型和系统。

  • 标签: 因果关系 英文 学习 结构 时态 形式化模型
  • 简介:从第个历史活动,即物质生活资料生产,到人自身生产和社会关系再生产,马克思、恩格斯从黑格尔意识主体、费尔巴哈直观“类”主体和实证主义经验主体进入到“生活世界”“现实个人”主体,并以此为核心创立了真正意义上“实证科学”。唯物辩证法、实践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德意志意识形态》形成了三位哲学思想,它们以“逻辑前提”方式支配着历史唯物主义基本理念和原则。

  • 标签: “生活世界” 历史唯物主义 实证科学 哲学思想 《德意志意识形态》 回归
  • 简介:目前学术界对协同治理行动者结构双维通道和动力构成运行机制讨论尚不充分。文章通过分析协同治理制度形式系谱定位,梳理其与协同政府、官僚制政府和外包型政府等话语体系关系,继而探讨其行动者构成差异,分析了基于“部门合作”与“公私合作”双向维度行动者网络。从动力产生来源、表现形态和协同演化等三个方面探讨了协同治理动力构成及其运行机制

  • 标签: 协同治理 行动者 结构 动力机制
  • 简介:战国时期,既有规范及其精神基础崩解,孟子孔子“仁学”基础上建立了以仁为本道德体系,主张普及道德信仰以维护社会秩序。孟子视界,道德信仰生成逻辑体现在道德形而上学建构,“尽心知性以知天”规定了道德信仰理性生命活动重要内容。孟子又赋予道德信仰形而下意义,主张社会人伦提供了培育道德信仰具体情境,要求行为主体以践行人伦规范方式来显现道德信仰与道德情感,从而有效调整社会运行秩序。孟子仁政说强化统治者推行道德信仰功能,期望国家权力给建立道德信仰以制度上保障。

  • 标签: 孟子道德信仰 儒学 孔子
  • 简介:“存在”和“应该”如何统西方伦理学重要问题,此问题所引发困境中国哲学语境亦存在。《易传》,道德上“应该”常常以自然实存(尤其“天”)为依据。这种模式使《易传》德性论陷入了“自然主义”伦理学困境,但道德命题并不是纯然分析命题,道德实践也不是简单逻辑演绎。不同于西方,古代中国人在道德实践过程综合进了深刻忧患意识和道德自觉。这使其道德起源论形式上更加丰富、更具人文色彩。也正是这些外在因素契入,使《易传》德性论模式反而具有了不同于西方他律主义或自然主义独特内涵。

  • 标签: 《易传》 德性论 自然主义的谬误 道德综合命题
  • 简介:现代新儒家唐君毅易学思想是以“感通”为基本线索、视野而展开。通过感通之理,唐君毅展示出他对《周易》经传及其哲学若干新解读。首先,唐君毅通过感通之理,揭示出《周易》从卜筮之书转化为德义之书内在脉络与动态过程;其次。他阐发出古人通过观象而体知到天地万象是相互感通,并由此体知到人们应从物象感通之理引申出修德工夫;第三,他通过人修德过程以及神明之知,阐发了天道与人性内在、互动关系,这当中也包含了感通之理;第四,本文简要概述唐君毅所论感通之理特质与取向,以显豁出唐君毅易学思想基础视野;最后,本文总结唐先生易学思想感通论题的当代性意义与价值。

  • 标签: 感通 唐君毅 现代新儒学 易学
  • 简介:加西华·格林(JoshuaGreene)认为,人们通常作出符合道义论道德判断大多是情绪驱动产物,而符合后果论道德判断则多是理性推理结果。格林关于道德判断认知神经科学实验表明,当人们进行道德判断时,人脑情绪系统和认知推理系统都有可能参与。前者易于被“贴近与切身”情境所激活,其反应更为直接和快速,而后者则涉及系列高级认知推理和控制过程,有助于作出符合后果论(功利主义)道德判断。格林认为,这种情况对以康德伦理学为代表理性主义道义论哲学构成了严重挑战。

  • 标签: 认知科学 科学实验 哲学构成 道义论 道德判断 推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