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2 个结果
  • 简介:<正>乘车不买票,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社会顽症,近些年来,在我国不少城市大有泛滥成灾之势。它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败坏了当地人民和城市的形象,而且,在经济上还直接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 标签: 社会心理学分析 持月票乘客 售票员 实角 和尚 公交公司
  • 简介:本体论上的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价值论上的人则是一种超越存在高于存在的应当之物。归依存在是人的根性,归依人是“我”的根性。“我”是通过看、思、做来跨越“我们”、“你”、“他”等站点而成为人的。“我”面临的根本问题是“作为人我应当做什么”和“对于人什么是有价值的”。这也是伦理学的两个基本问题。

  • 标签: 伦理学 存在 “我” 接触方式 价值
  • 简介:虽然近些年有关美德伦理学的研究已经逐渐为国内伦理学界所关注,但从总体来看,国内美德伦理学的当代研究仍处在复苏初期。考虑到美德伦理学曾经长期是以儒家伦理学为主体的中国传统伦理学基本理论形态和学理进路,在现、当代中国伦理学语境中重释、乃至重构中国文化特色的美德伦理学理论,似乎更有理由要求更多更高的理论关注和学术探究。因此,本文主要对美德伦理学研究所面临的一些基本问题进行探究,主要涉及关于美德伦理学的身份再确认;关于美德伦理学基本方法论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与“现代性”问题;关于美德伦理学所面临的几种指控。

  • 标签: 美德伦理学 现代身份 基本方法论 “现代身份”确认 指控
  • 简介:朱贻庭教授主持的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伦理学大辞典》,于2002年底由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这是我国国内伦理学研究的一大盛事,也是我国应用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成果。《大辞典》用词条形式总结并折射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的思想理论,反映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精神,综合反映了伦理学尤其是应用伦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着眼于探讨和解决社会转型时期诸多领域中出现的伦理道德问题。《大辞典》的出版,必将推动我国伦理学学科更加蓬勃地发展。综观全书,《大辞典》具有如下几点特色:

  • 标签: 《伦理学大辞典》 朱贻庭 创新精神 时代精神 传统文化
  • 简介:中西哲学家越来越希望更好地解读儒家和早期儒家,中西哲学对话的根源就是这种需要。本文认为,在进行中西哲学比较的过程中,首先需要找到某种积极的路径在儒家和亚里士多德哲学传统中达成共识。以此为前提,本文探讨了儒家哲学和亚里士多德哲学在道与善、"人"的概念、"人"的潜能以及实现潜能的方法等问题上的不同看法。

  • 标签: 共识 比较 儒家 亚里士多德
  • 简介:Virtue在中文语域常被译作"德性"、"美德"、"德行"、"德"等,这些译法在现代日常汉语中都不够妥当,容易造成"泛道德化"误解。相较于这些常见译法,virtue译作"良品"更合适,其反义词vice则可译作"劣品"。"良品"和"劣品"都属于人的"品质"。基于这种思路,通常意义上的virtueethics应归于characterethics(品质论伦理学)的一个分支。至于时下中文语域的各种"德性"和"美德"话语,其实都流于褊狭。

  • 标签: 德性/美德伦理学 品质论伦理学 品质 德性 美德 良品
  • 简介:黑格尔认为不应把哲学史看作是“人类精神的错误的陈列馆”,而应看作是“神的形象的万神庙”。也就是说,每一种哲学体系都是对理念发展过程的一个特殊阶段的描述,它既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 标签: 伦理学理论 述评 国内 人类精神 神的形象 哲学体系
  • 简介:'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却不能弟'有两重道德缺陷,一个是所谓的'知'并不一定是真知;另一个是'不能'其实并非真的'不能',而是'不为','不能'是不为的借口。'应当'可以有不同的伦理学取向,'应当'背后预设了另外一种价值,即应当实现之物和衡量尺度的价值。'应当'包含着一种亏欠,这种亏欠召唤良知。个体的道德生活需要对良知信得过、认得真。

  • 标签: 应当 良知 王阳明
  • 简介:罗国杰先生最突出的学术贡献在于他以敏锐的目光和不懈的努力最终构建起了一个具有广泛影响的社会主义道德理论体系。他勇于担当并自觉承担社会道德体系理论构建的社会责任的精神给我们以深刻启迪。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必将要求构建与之相适应的道德体系,以为通过改革所建立的社会体制提供道义辩护和道德支持;我国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需要将其内容和要求转化为道德规范,使之对人们起到约束和引导作用;我国目前道德状况堪忧的问题更使得道德体系构建成为迫切的需要。我国道德体系的实践构建需要理论构建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伦理学理论工作者要向罗国杰先生学习,不辱使命,勇于担当,努力完成我国道德体系理论构建过程中的各项任务。

  • 标签: 罗国杰 当代中国道德体系 理论构建 实践构建
  • 简介:康德从纯粹实践理性出发建构的伦理学存在着缺乏道德动机、德福矛盾等问题,其理论也因此而缺乏现实性。立足于神经伦理学这一视角,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成果为基础,可以对康德伦理学进行“科学地”解读。

  • 标签: 康德 神经伦理学 认知神经科学
  • 简介:<正>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于今年5年23日在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单位——上棉九厂,召开了上海市伦理学研究会成立十周年暨理论讨论会。100多名会员和上棉九厂的党政工团领导及部分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与会。上棉九厂厂长首先讲话,欢迎市伦理学研究会与工厂结合联合召开理论讨论会,并介绍了该厂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思想工作从经济工作出发,经济工作从思想工作入手,既搞好生产又搞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经验。伦理学研究会副会长翁金墩代表几位同志所作的《十年来道德理论上的主要分歧和我们的看法》的报告,是这次讨论会的中心发言。他着重谈了十年来在伦理学教学和研究中的四个主要道德理论问题。1.道德理论的教学和研究要不要以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理论讨论 道德理论 重点和难点 “一切向钱看” 个人主义
  • 简介:<正>李春秋同志的近著《通俗伦理学》(吉林人出版社1984年9月出版)文字流畅,通俗易懂,内容比较丰富。虽然是一本介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通俗读物,但无论形式或内容,都有独到之处,读后感到别开生面,深受教益。在我国伦理学研究和教学工作中,如何把马克思主义伦理学通俗化,这还是第一次,也是一个可喜的成果,值得向广大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推荐。

  • 标签: 伦理学研究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理论问题 教学工作 突出特点 通俗化
  • 简介:第一章我们的日常判断中存在一些判断,有关"真"(truth)的问题无疑是伦理学所关注的。例如,当我们说"如此这般"的一个人是好人,或者说那个家伙是个坏人;当我们询问我们应当如何做,或者我们这样做是否正确;当我们大胆做出类似判断如"好脾气是一种美德而醉酒是一种恶习"……对于上述问题或判断,我们会论证当我们问"做什么是正确的"这个问题的正确答案,提供判断关于人的品格或者行为之道德性的陈述是正确还是错误的理由,这些无疑都是伦理学的任务。

  • 标签: 伦理学原理 节译 道德性 应当 美德 行为
  • 简介:迄今为止,哲学家们都忽视了一个重要的事实,即不仅那些自然科学理论以及那些依靠自然科学(例如数学)建立起来因而能够定量分析的社会科学理论属于理论模型,而且所有的社会科学理论都是理论模型。对于这一重要事实的忽视严重影响了社会科学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甚至导致了很多社会科学理论(特别是哲学理论)长期处于永无结果的虚假争论之中。本文试图依据哲学思辨,探讨社会科学理论的模型本质。

  • 标签: 社会科学理论 经济学模型 哲学思辨 伦理学 自然科学理论 定量分析
  • 简介:<正>最近,我有幸读到陈延斌和任越两位同志合撰的《伦理学通论》一书。此书分总论、规范、修身三篇,共十四章,近30万字。199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这本教材有不少新意,值得向读者推荐。首先,作者把道德、伦理放在社会文明总体中进行考察,在导论中专设一节详加论述,从而揭示了研究伦理学对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

  • 标签: 伦理学 通论 礼貌行为 礼节 社会主义道德 研究伦理学
  • 简介:<正>专门把法律关系和伦理关系(道德关系)结合起来研究,并从法学和伦理学中独立出来的学问,就是法学伦理学。第一,法律伦理学研究的道德,不应仅仅局限于法律职业道德之范围内,还应涉及人们日常法律生活中的道德问题,如人工授精、安乐死、婚姻法实施过程中的道德问题等。第二,法律伦理学涉及的法律,应包括法律之各个领域,如宪法、刑法、诉讼法等,而不应仅局限于司法或律师问题。第三,法律伦理学研究法律和道德问题时,不能仅仅停留在个别介绍、一般论述上,而是

  • 标签: 法律伦理学 总论 道德问题 道德关系 法学 法律职业道德
  • 简介:近代伦理学是一种自由之伦理学”。可是,从表面上看,自由与伦理是矛盾的:自由是行为主体的自我决定,其意向性是无限的;而伦理、道德则关涉到行为规范,规范则意味着限制。但当我们把自由划分为精神自由与行为自由两种,我们就会发现,精神自由(意志自由)固然是无限的,但精神自由的真正实现是需要有理由的支撑的,所以精神自由便能够自主地确立伦理规范。而行为自由并不是无限的,所以需要有伦理规范施加的制约,制约的目的最终还是为了更大和更长远的行为自由的实现。一句话,精神自由为了行为自由之故而确立伦理规范,从而对行为自由予以限制,最终以换取更大的行为自由的可能性。于是,自由与伦理学就并不矛盾了,而是和谐地贯通在一起。所谓自由伦理学,便拥有了基于自由的伦理学和为了自由的伦理学这双重涵义。

  • 标签: 自由伦理学 意欲 决定论 意志自由 一阶自由 二阶自由
  • 简介:<正>个性研究在国外伦理学界很流行,但在我国却是一个“冷门”,涉及者甚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是因为个性问题不值得我国伦理学工作者光顾吗?不,我认为个性问题很值得研究,并且它应该成为我国伦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这不是赶时髦,而是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需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把共产主义道德教育作为其重要课题。共产主义道德教育的实质就在于:用适当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个性规律 个性特征 个性问题 个性形成 道德教育
  • 简介:近年来,技术伦理学在技术哲学的后现象学兴起的背景下出现了“物转向”,即“技术人工物”在“人一技术”交互情境中有着全新的伦理意蕴。机器(人)伦理学研究的兴起可以看作是哲学中“物”转向在科技伦理中的回应,“物”转向后的机器(人)伦理学是对经典伦理学的拓展和对人本主义的超越。聚焦“机器(人)”伦理视角对技术人工物的伦理问题进行深度分析与反思,对于准确把握“物伦理学”的核心问题具有重意义。

  • 标签: 技术人工物 机器(人)伦理学 “物”转向 技术伦理学
  • 简介:费希特伦理学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从费希特哲学的内部看,他的伦理学说是以知识学为原则从"自我"推演出来的,因而属于知识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对知识学基本原理的验证和重要补充;其次,从伦理学的发展史看,费希特伦理学是对康德道德学的继承和发展,它不仅凭借"职责"学说赋予道德法则以实质的内容,克服了康德道德学的形式主义缺陷,而且提出了共同体主义思想以克服康德道德学的个体主义立场,从而标志着近代义务论伦理学向德性伦理学的范式转变;最后,从现代性批判的角度看,费希特的德性伦理学转向意味着他对现代社会中自我封闭的原子式个体的解构和对疏离冷漠的人际关系的批判,并在正义与德性何者优先的争论上主张德性的绝对优先性。

  • 标签: 伦理学 道德学 知识学 现代性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