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事实与价值之间不适合分类法,二者相互独立,但不是对立。实际上,事实与价值都是人类在生存活动中根据需要而建构起来的关于世界的认识或评价,都服从于生存目的,二者乃是作为独立变量,统一于效用。在数学上看,效用、事实与价值之间具有函数关系,事实(f)与价值(v)的乘积就是效用(u),即:u=fv。此函数可命名为事实与价值函数。在实践中,此函数在管理、教育上有重要价值。引入数学方法,可以推进伦理学的科学化。

  • 标签: 事实 价值 效用 事实与价值函数
  • 简介:<正>金刚(天津师范大学政教系副教授)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这门学科在高校社会科学专业普遍开设,并成为一门必修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的事。实践证明这是一门很重要的学科,它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内容。从事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理论研究和教学的队伍在我国的理论队伍中还是比较年轻的。多数同志是三中全会以后从哲学教学转到伦理学上来的。在短短的七八年中已经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如教材的建设,论文和专著的撰写,教学和宜传等与三中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伦理思想 教学改革 高校 科技道德教育 科技伦理学
  • 简介:大学承载着知识、智慧与德性弘扬的独特使命。朝向卓越是大学必须而且应该有的教学伦理理念。朝向卓越的教学伦理要求具有面向学生生命及其健康成长的教学理念,要求树立立足学生自我生命的生长进而关爱生命、发展生命、充实和完善生命的伦理价值观念,要求大学特别是大学教师在不断追求崇高的境界中引领学生走向卓越的心智生活,引导学生体认创造性存在的内在价值,在理解生命、领悟生命的同时促进理智德性和伦理德性的合一。

  • 标签: 卓越 崇高性 创造性 生成性 理智德性 伦理德性
  • 简介:<正>“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是不是道德基础和道德原则教育?”起初我回答说,数学内容本身,数学的逻辑精确性趋向以及概念和结论的确定性,无疑会激起正直与诚实的内在要求。其次,教师本身酷爱课题,会使他去积极培养学生类似的感情,同时也向他们指明了认识的乐趣,以及掌握了认识定量法的人类理智的能力。教师这种积极性在道德上是深刻的,以致于我们不由得参与到形成学生道德基础的过程中去了。我的老师A·R·辛欣曾讲:钻研数学科学必然会在青年人身上循序渐进地培养出许多道德色彩明显,并进而能够成为其主要品德因素的特点。在数学教育所形成的特征中,辛欣指出了真诚、正直、坚韧和勇敢四点。人们都明白,数学教师是不可能搞欺骗的,任何自高自大和

  • 标签: 数学教育 数学教师 数学科学 学生道德 培养学生 道德基础
  • 简介:政治对于政治主体而言具有肯定性与否定性的双重价值,政治价值是政治对政治主体的肯定性价值和应然意义。政治价值具有多维内在构成,它对政治社会的进步、政治文明的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 标签: 政治价值 政治发展 政治文明
  • 简介:工程伦理规范无法在根本上触及人类在工程-人-自然-社会存在中行动和生活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的工程实践中,具体情境对规范、原则的制约,往往表现为行为者在实践过程中经由反思、认识后的调整和变通。行为者主动践履"应当"责任要求的本质行为或"能力"展现为个体行为者工程实践与个人生活绵延统一的美德,即为工程生活的实践智慧。实践智慧表现为行为者人是目的、服务意识、和谐安居和可持续发展的工程伦理卓越价值观,在工程实践中其内容具体展开为功利价值与道义价值的统一、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共融、人际伦理与生态伦理并重和行业规范与个人美德结合。

  • 标签: 工程伦理 工程生活 实践智慧 卓越 美德
  • 简介:社会舆论往往对教师有较高的道德期待,希望教师有美德,能够为人师表。但教师往往会把自己仅仅看成是一个知识的传授者,把知识和技能教育看作自己当然的职责,而放弃自己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教师在何种意义上承担道德教化的责任,在何种意义上具有道德实践的主体地位?对此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 标签: 道德实践 教师 实践主体 社会舆论 为人师表 技能教育
  • 简介:将亚里士多德在《尼各马可伦理学》第六和第七卷中论述的实践推理形式排除在审思之外是不恰当的,事实上跟第三卷的所谓"手段-目的"样式一样,亚里士多德在第六和第七卷中所谓"规则-案例"样式同样在讨论审思的形式。第六、第七卷中亚里士多德将实践理性的审思称为关于实践行动的推理,但是它完全不同于理论三段论,称之为实践三段论有误导之嫌。区别于理论推理,实践推理的大前提都跟人的善好、规范性的"应当"、欲望有关。而人的善好和幸福这个领域并不是理论思考的范围。实践理性所关涉的,无论是理论还是对象,都不是固定不变的,会出现欲望和大前提冲突、大前提之间相互冲突的情况。一个真正有实践智慧的人,会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努斯觉察到具体的道德特征,从而把握到适用的大前提。

  • 标签: 审思 手段-目的 规则-案例 实践推理
  • 简介:<正>一、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的对象、结构和方法马克思主义伦理学是道德的哲学理论,辩证法的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的主要原则适用于道德认识。社会决定论和道德。道德发展的相对独立性和它对社会经济关系的反作用。客观与主观、社会与个人的辩证法。道德中的阶级因素和全人类因素。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 马克思列宁主义 教学大纲 苏联 道德行为 目的和手段
  • 简介: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不是一个内涵固定不变的范畴,随着行政模式的变迁,行政的方向和方式都在发生变化,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也会有相应的要求,专制行政、精英行政和公共行政对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要求甚至是大相径庭的。就其核心道德责任而言,专制行政要求忠诚,精英行政追求效率,公共行政呼唤公正。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才能谈论中国公共行政中行政人员的道德责任及其实现的问题。

  • 标签: 行政模式 行政人员 道德责任
  • 简介:本文通过论述秋瑾冲破传统婚姻关系的事例,探讨秋瑾有关男女平权、女性自立以及女权革命与社会政治革命相结合的思想与实践,以期对于秋瑾的近代新型女性形象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 标签: 秋瑾 近代新型女性 男女平权
  • 简介:从伦理学的视角来看,民生包含三个方面的内涵:一是公民根基性的“生存”,二是公民尊严性的“生活”,三是公民理想性的“好的生活”。基于对中国当下民生的现状及问题的全面把握,政府在民生制度和民生实践中首先应遵循刚性的公正原则,它既能够一般地解决资源供给的有限与人的欲望的无限之间的冲突,又能有效地解决当下民生中的突出问题。但公正原则的普遍性和抽象性决定了它无法惠及每一特殊个体的需求,强调具体性、关系性、情境性、理解与关爱的关怀原则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此,以刚性的“公正”与柔性的“关怀”为伦理原则的民生制度与民生实践,将最终引领全体公民过上他们所珍视的和值得过的“好的生活”。

  • 标签: 公正 关怀 民生 伦理原则
  • 简介:市场交换原则、竞争、物化、异化、唯利是图、拜金主义很大程度上支配了今天人们的行为方式,并渗透进了非市场领域。在这样的条件下进行道德建设,显然面临严峻的挑战,因为这些挑战来自现实的经济根源,这也是一些西方学者之所以认为市场经济无助于传统美德的原因所在,因为他们无法改变造成这种原因的市场经济条件。但从中国泥土中生长起来的河北沧州黄骅市的信誉楼,却努力把颠倒的生产目的再颠倒过来,中止异化劳动的红舞鞋,使劳动重新回归人本身,赋予商业、竞争、企业、生产关系和市场经济以新的理解,不仅践行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且为这一世界性的市场经济伦理难题提供了平凡而伟大的创新回答。

  • 标签: 信誉楼 信誉 商业 竞争 市场经济
  • 简介:本文深入分析了欧洲近现代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与规范伦理的具体成因、基本特征和主要内容,并对二者的内在关联性进行了说明。笔者认为,麦金太尔在重建传统生活共同体基础上恢复古希腊美德伦理的主张只是一种道德乌托邦幻想,我们应当在努力完善民主法治型社会治理模式和规范伦理类型的前提下,继续推进启蒙运动所开创的现代性事业,而不是一味地吁求回归传统。

  • 标签: 民主 法治 规范伦理
  • 简介:<正>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教育的提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文化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伦理道德学说为主干的伦理型文化。所谓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就是中华民族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高尚民族情感、良好民族礼仪的总和。中国劳动人民和各阶层中先进代表人物的立志勤学、爱国爱民、惩恶扬善、褒勤贬懒、精忠报国、孝亲尊师、诚实守信、谦虚礼貌等方面的道德故事一代传一代,百世流传。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人生哲学;“发愤忘食”的持生规范;“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风亮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立

  • 标签: 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研究 德目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爱国爱民
  • 简介:德育方法论是关于德育方法的理论。在价值观多元化的当代社会中,传统的灌输法失去了其合法性。面对价值观多元化的挑战,价值澄清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关怀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都提出了各自的应答方法。由于它们的理论基础不同,解决问题的侧重点不同,其方法功能仅关注某一方面,所以它们的德育方法论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青少年所面对的现实道德冲突问题。以系统论为研究视角,科学阐明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方法的理论基础,并论证其整合的可能性与合法性,把现代德育方法进行系统整合连接,构建价值引导、实践体验、感情建构的方法论整体系统是当代德育方法论发展的历史必然。

  • 标签: 价值引导 实践体验 感情建构 德育方法论整合
  • 简介:我国学界对发展伦理学的研究,其问题域集中在学科属性、研究对象、基本问题、哲学基础、伦理原则和价值理念等问题上。发展伦理学在我国的实践探索经历了从传统经济发展观、可持续发展观到科学发展观。发展伦理学在我国的未来旨趣表现在:首先在理论研究上,发展伦理学要强化范式意识,规范学术研究范式;其次,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构建中国的发展伦理学体系;最后,在发展实践上要提升人类的类意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化、细化发展伦理的指标体系,把发展伦理规范落到实处。

  • 标签: 发展伦理学 研究现状 实践探索 未来旨趣
  • 简介:在胡塞尔意向性的行为现象学中,意志这种实践意向性行为扮演了本质性的角色。随着先验现象学方法的引入和目的论思想的发展,意志与悬搁及先验还原的内在关系也得以凸显,实践意向性行为在胡塞尔先验现象学中的地位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并呈现出不断增强的趋向。虽然胡塞尔始终坚持逻辑学和实践学的平行论思想,并在早期呈现出逻辑理性居于主导的态势,但这种平行论在其中后期却倾向于一种实践理性的目的论。对于胡塞尔来说,现象学精神和先验现象学的还原对新人和真正人的塑造,根本说来是作为实践行为被实施的,这是他弗莱堡时期思考的根本问题。实践意向性行为理论不仅在其现象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而且对海德格尔的实践哲学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 标签: 意向性行为 意志 先验现象学 先验还原 实践
  • 简介:<正>中日实践伦理学第3次讨论会于1989年10月17日至19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兼哲学研究所所长汝信出席了17日上午的开幕式并致开幕词。中国社会科学院秘书长、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刘启林、中国伦理学会副会长魏英敏、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副所长陈筠泉、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许启贤、中国伦理学会副秘书长陈瑛、北京师范大

  • 标签: 实践伦理学 讨论会 中国伦理学 伦理研究 不轨行为 夫妻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