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8
358 个结果
  • 简介:本人出家修道,至今已三十多年。秉承祖师垂训,恪守教门清规,恭习宏经宝典,感悟教理精髓。我认为道教的济世情怀,体现于下面八个字:“道”“德”“慈”“善”“谦”“下”“和”“生”。用四句话来诠释,那就是尊道贵德的入世宗旨,怀慈向善的救世传承,恭谦居下的处世修持,和谐共生的盛世愿景。

  • 标签: 情怀 济世 道教 尊道贵德 和谐共生 “生”
  • 简介:汪维藩老师是我国著名的基督教神学家、神学教育家、基督教诗人。生前一直执教于南京金陵协和神学院,对学生关爱有加,事必躬亲;也曾参与中国基督教两会的事工,鞠躬尽瘁、仗义执言。一生笔耕不辍、著述丰富,以政治、神学、诗歌为他灵感的来源。他自幼受儒家思想影响,努力推进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连接,提出并倡导'生生神学'。今日中国教会,'基督教中国化'旧题新作,从上至下,大力推进。值此机会,汪维藩老师的神学思想,便能加倍体现出其内在的价值。吾辈应更好地继承和发扬这种走神学中国化之路的精神。梳理其爱国情怀,并以其自身经历、学效前辈、中国文化、圣经启示等方面来加以论述,以期共同学习,互相勉励。

  • 标签: 汪维藩 爱国 情怀
  • 简介:汉传佛教有八大宗派.每个宗派都是在印度佛教传人中国内地之后.经过中印乃至西域各国和日韩僧人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了本土化之后逐渐形成的。这些译传印度佛教并努力促成本土化的高僧.在宗派形成之后被尊为祖师.他们当年创立宗派的寺院则被尊为祖庭。于是,汉传佛教八大宗派各有其祖师.各有其祖庭.也就各有其宗派的法脉和祖庭的文化传统。由于八大宗派成为后世中国汉传佛教的内在理论体系的第一支撑.不但塑成了中国佛教的基本品格.也主导和引领着中国佛教的发展趋向.并成为直到今天中国佛教文化中最为深厚的文化资源。也正是因为如此.宗派在中国学术界和佛教界始终受到充分的重视.而祖庭也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得到各界的关注。

  • 标签: 情怀 中国内地 印度佛教 汉传佛教 中国佛教 中国学术界
  • 简介:《老子》传世,历时悠久,从战国以至于今,以其蕴义精湛,素为中外有识者所赞赏,引发的议论亦纷呈多彩,各执己见亦各循其是。余浅学哲典,无能深研,仅在诵读之余,稍有所思。我以为《老子》旨趣渊博,关涉广泛,而其中之最为扣人心弦者,厥为其真挚深沉的“民本”情怀与闪耀智慧之光的“不争善胜”之道。

  • 标签: 《老子》 “民本” 情怀 旨趣 人心 智慧
  • 简介:净土一法以信、愿、行法为宗,唯其具真信切愿方有笃行,祸害迫切便能诚恳,优游无事便宽缓,此凡夫通病也。然当今之时,其世道局势有如安卧积薪之上,其下已发烈火,但未烧至其身;转瞬则全体炽然,遍界无逃避处,尚犹悠忽度日,不能专志求救于一句佛号,其知见之浅近,甚矣。

  • 标签: 佛教 印光大师 净土宗 修持方法
  • 简介:经历“文革”浩劫之后.很多人都意识到我们当下面临的是文化断层期.有时候我们也去借鉴西方的上层建筑或社会生活模式.但物质层面的东西好模仿.精神层面——无形的文化却始终无法复制。原因是文化有历史脉络,有属地特征,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它是植根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植根于每个国人的血脉中的.我们只有去继承与发扬。

  • 标签: 特色文化 古寺 南京 情怀 济世 培养
  • 简介: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顺":顺天意、顺时代、顺民心"求":求做合格公民、求做合格道人、求做合格善人一、"爱":爱学习、爱吃苦、爱帮人(一)爱学习本人出生于上无片瓦、下无寸土的贫苦家庭。在父母自身都无法生存的旧社会,穷人家的孩子是没有上学的条件的,

  • 标签: 合格公民 学习 旧社会 吃苦 孩子
  • 简介:贪、嗔、痴,佛教称之为“毒”。贪是贪爱五欲,五欲有两解是能使人的感官觉得快意舒服的色、声、香、味、触:二是财欲、色欲、饮食欲、名欲、睡眠欲。嗔是愤恚无忍,与人不能合群,个人修养差。痴是愚顽无明,不懂为人为僧的道理。这“毒”,严重危害佛教徒的身命与慧余,不但不能修成道果,而且使僧尼丧失了起码的资格。

  • 标签: 佛教 宗教信仰 教规教义 作风建设 宗教问题
  • 简介:周口市位于河南省东南部,地处沙河、颍河、贾鲁河川交汇处,是中国农耕文化发源地之一,也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落后农业区。周口市10个县市区中有4个国家级和省级贫困县,630个贫困村,19.5万贫困户,52.4万贫困人口。周口市基督徒约有70万人,堂点1200个,其中90%以上分布在农村的贫困地区,大部分的家庭经济来源主要依靠外出务工和农业生产,多数青壮年由于很少接受专业技能培训,

  • 标签: 三堂 河南省东南部 省级贫困县 农业生产 农业区 基督教信仰
  • 简介:性与无性作为唯识学派剖示存在问题的个概念,是唯识宗立教的基本原则之一。从思想渊源上看,存在问题向来为佛教所重,人生的痛苦即源自对存在理法(依他起)的无知,由此追寻到般若、中观时代,始发现最高的存在(胜义谛)根本不在我们认知的范围内,凡为我们所思所想的存在都是空。然而,何以在我们的心识上又呈现为有?由有而空,主体如何认识?这些问题都非中观学派所能解答(或不屑解答),唯识学派的继起,就是要解决这些问题,分析存在的性质,替各种存在找出何以呈现之根。纯一法师以此为题,用唯识学本义对此作了疏理、剖析式的工作,并列了一些图表加以说明。

  • 标签: 三无性 唯识学 圆成实性 自性 胜义谛 中观学派
  • 简介:礼拜天,父亲看着那抱怨早餐不好吃的儿子,心想:“今天带孩子到哪儿去玩呢?”结果,他们既没有去曲径通幽、山环水转的名胜古迹,也没有去车水马龙、游人云集的繁华商业大街,而是来到了乡下,一片宁静的田野。

  • 标签: 随笔 田野 宁静 父亲 早餐 孩子
  • 简介:一个年轻男人承受了极大的痛苦,想要自杀。入夜后,他极度哀伤地带了条绳子走到屋后树林里爬上树,想上吊。

  • 标签: 爱心 人格修养 生活方式 奉献精神
  • 简介:二一、宋·怀深慈受《慈受怀深禅师广录》万事无如退步人,孤云野鹤自由身。松门十里时来往,笑揖峰头月一轮。万事无如退步休,本来无证亦无修,明窗高挂多留月,黄菊深栽盛得秋。万事无如退步眠,放教痴钝却安然,漆因有用遭人割,膏为能明彻夜煎。

  • 标签: 悟道诗
  • 简介:宗教是简而易行的,它所责成的义务都是人们可以胜任的。故你们应中正不偏,循序渐进,乐观自慰,应在早晚和夜间一部分时间拜主求助。(布哈里、奈萨仪辑录)

  • 标签: “圣训” 选录 循序渐进 宗教 胜任 时间
  • 简介:意味着拒绝、约束、自律,感觉有点像是在双脚套上沉重的镣铐,拘禁了奔跑的欲望。譬如戒烟、戒酒、戒色……似乎都是痛苦的事情。人习惯顺着欲望的轨道痛快淋漓地下滑,在呼啸堕落的乐趣中,不知今夕何夕。然后,你会发觉路越走越窄,健康,财富,名誉……像是过眼

  • 标签: 佛教文化 戒律 教义思想 般若思想
  • 简介:一、经验当我们对日常生活中所发生的某些事件和经验(experiences)进行反省时,我们就是在进行一件有意义的事。换句话说,我们是在寻求一种意义,一种表象之外的深刻含义。

  • 标签: 神学 日常生活 教会 基督教
  • 简介:卢沟桥闻名于世,为北京现存最古老的一座石造联棋桥。在卢沟桥南侧,有一只大石龟,浑身都是青的,它的名字叫青。

  • 标签: 卢沟桥 三青 民间传说 文化内涵
  • 简介:杭州余杭超山以赏梅而名闻遐迩。超山海拔268米,山势陡峭,林木荫翳。“天下名山僧占多”,并不算大的超山上就有两座寺庙:一在山麓,名青莲寺,规模较大;一在山顶,名玉喜寺,规模较小。两庙上下呼应,你若前去进香或是赏梅,都可在青莲寺就餐,吃饱后养足精神,登山就更有劲了。我喜欢超山,已登超山了。

  • 标签: 超山 杭州市 自然景观 杨昌观 玉喜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