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2 个结果
  • 简介:<正>道教类书。题“大唐陆海羽客王悬河修”。王悬河生平无考。该书辑录二百余种“三洞”经书之精要,故名《三洞囊》。《宋史·艺文志》神仙类、《通志略》诸子类道家及《秘目》子类道书皆云30卷,《太平御览》经史图书纲目未著卷数和撰人,收入《正统道藏》分为10卷30品。其内容多属古代仙真神话故事和南北朝以前方士、道士事迹,特别突出老子为帝师、化胡和张陵布道教化传说。关于道教的仙真位籍,时,空、劫数及有

  • 标签: 三洞 道教化 艺文志 神话故事 南北朝 太平御览
  • 简介:大悲导师释迦牟尼佛所宣八万四千法蕴,经摩诃迦叶等声闻尊者三次结集,而成经律论三藏十二部经教.唐太宗贞观三年(西历629年),松赞干布嗣登吐蕃赞普之位,次第芟除叛逆元凶,削平内乱,迁都逻些(今西藏拉萨),降服苏毗羊同诸部,统一青藏高原;同时,初开释教,崇信佛法,创制文字,建筑寺院,翻译佛经,依佛典订定十善法及十六要律,并以此教化民众.雪域西藏,由此步入文明强盛之途.

  • 标签: 版甘珠尔 丹珠尔纳塘 纳塘古
  • 简介:没有约旦河奔腾澎湃的磅礴气势,没有加海宽广的水面、穿梭的舟楫、悠扬的渔歌。市河,永远是一条清澈、明净的涓涓溪流,从远古汩汩流来,又急流向遥远的未来……

  • 标签: 贵州高原 礼拜堂 约旦河 教堂 教会生存 历史演变
  • 简介:1987年8月19日,南山寺住持慈音给五台山管理局打来电话,说南山寺住的居士,从中台顶买回了金钱,是工人们从祈光塔下偷挖出的…….我接到电话随即到南山寺详细了解情况:8月9日,原平下正华村柳茂生、霍福印、霍存保游中台顶,从维修祈光塔的民工手中,以每枚一元买下三枚.回到南山寺后,三人玩弄欣赏着,被慈音看见,即报告了五台山管理局,柳茂生等也很快下山回了原平.

  • 标签: 遭遇 南山寺 管理局 五台山 电话 住持
  • 简介:我是一个半路失明的盲人.中学时代视力还是2.0的我,在上个世纪70年代,因患青光眼,医治无效,不幸成了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盲人.

  • 标签: 基督教 神学思想 教会 圣曲
  • 简介:邓殿臣先生的《“巴三藏”略说》,从“巴三藏”的集成、特点、主要内容和几种字体的“巴三藏”、几种语言的译本以及译介、研究“巴三藏”的意义等五个方面述说了南传“巴三藏”,为《南传大藏经》的翻译工作提供了方便。

  • 标签: 南传大藏经 上座部 律藏 第二次结集 巴利语 摩晒陀
  • 简介:巴”,意思是空头盈余,高额利息。伊斯兰教初期,禁止“巴”系专对阿拉伯蒙昧时期遗留并风行的高利贷而言。“巴”的形式大致有:1.甲向乙购物,双方言明限期付款,到期甲却不能付,则协商延缓支付,但要比原货款增加数额,其增加部分即是“巴”。2.债主与借贷者立字协议,贷款有一定期限,并商定利率,按月计息,偿期一到,借贷者应将本利一并还清。借贷者如不能按期归还,则要将所欠本利悉数转为新的本

  • 标签: 蒙昧时期 高额利息 借贷者 穆圣 高利贷者 《古兰经》
  • 简介:行云流水一孤僧苏曼殊是清末民初萃集革命与创作于一身的"奇人异僧".从革命的角度说,他意志坚定,积极投身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为推翻清朝统治和袁世凯帝制尽心竭力;从创作的角度说,他多才多艺,以风格独特的诗歌、小说、散文、翻译、绘画树帜文坛,赢得生前和身后无数读者的击节和赞赏;从身份的角度说,他是个亦僧亦俗、亦侠亦儒的革命者和文艺家.他曾获得的桂冠大体停留在不大反映本质的"诗僧"、"情僧"、"风流和尚"、"革命和尚"等一类称号上,然而随着这位传奇的历史人物的"真面目"越来越清晰呈现于世,而不再继续充当人们揣测的对象.

  • 标签: 苏曼殊 佛教文化 文学创作 生平
  • 简介:香港有条些街。“些”是不是“一些利润”的意思?若从字面意思理解,再看看繁忙的商业街道,“些”的确是一语双关。做生意者,多数都是要点利润的。然而“些”是因“Shelley”而得名的,属英文直译。所以,问到香港本地人,一般都毫不犹豫地说,“哦,ShelleyStreet”。至于其根源与意义则无从追究。

  • 标签: 香港 清真寺 字面意思 一语双关 利润
  • 简介:文殊菩萨是大乘佛教的首席菩萨,那么,关于他的佛教经典有多少?是什么呢?按印顺法师《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展开》第二十一章第一节说:“佛为文殊说的有4种;以文殊为主体或参加问答的有8种;文殊所说部分者有3种;以经文体裁长行或偈颂诵出的:以文殊为主体的有3种;文殊所说一部分的有11种、以神咒的有3种;文殊未参与论议,也被提到的有42种,共计74种。”

  • 标签: 文殊菩萨 大乘佛教 佛教经典 法师 印顺 经文
  • 简介:我们知道,《未记》是耶和华上帝赐给选民的手册,教导他的选民如何亲近他,蒙他喜悦。书中不断地重复一个重要的命令就是"你们要圣洁"。因此,大多数解经家、神学家都认为《未记》中上帝的属性是圣洁。不过,笔者将从另一个角度来论述《未记》中上帝的另一属性——慈爱。试图从三个方面来论述。

  • 标签: 上帝 三个方面 爱人如己 百姓 以色列人 选民
  • 简介:圣妇彼日大(SaitnteBrigitte),1303年生于父母十分虔诚的北欧瑞典王族。人们特别注意到她的父亲彼日(Brigère)曾长途跋涉,远道去西班牙冈包斯泰(Compostelle)圣雅各伯宗徒陵墓朝圣,并且他每星期五告解,纪念耶稣苦难。

  • 标签: 苦难 虔诚 王族 朝圣 父亲 纪念
  • 简介:是佛教世俗化的结果,也是佛教传播的重要手段,在唐代尤其如此.敦煌发现的佛反映了佛教禅宗在唐代的繁盛局面.禅宗运用佛进行传教,受佛教世俗化的趋势推动,也是自身"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的追求,同时也体现了禅宗有意识"援儒入佛"的倾向.

  • 标签: 唐代 敦煌 佛曲 禅宗
  • 简介:新兴宗教是有别于正统教会的非传统宗教团体,与现实社会秩序存在种种张力,与之相关的冲突及暴力事件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学术界探究了NRM与外部世界如政府权威间的张力、冲突与相互作用的机制,为考察NRM与社会组织之间对抗的复杂性提供了解释框架。大卫·布罗姆等人注重分析NRM"组织的"动态性,采用"资源动员"模式解释了NRM及反运动组织的关系,认为NRM暴力事件首先是一种集体暴力,批判了NRM具有暴力倾向的社会观念"迷思",提出了解释NRM暴力事件的"戏剧结局"范式。

  • 标签: 大卫·布罗姆利 NRM 暴力
  • 简介:《耶米哀歌》(下文简称《哀歌》)在《圣经》中是哀歌的杰出代表之一。在国破家亡之时,先知通过哀歌抒发苦情。他们通过追述、肯诉、哀求,将他们的痛苦、哀怨、焦虑、失望等情绪全然表现出来。同时,《哀歌》生动地运用了人格化(personification)的对话体叙述方式,表述他们的苦难之情。值得注意的是,在《哀歌》出现的众多声音中,上帝却保持沉默。上帝的沉默是否意味着上帝在《哀歌》中缺席,进一步追问,上帝的沉默给他子民的信仰带来什么意义?《哀歌》用一种戏剧性的方式,表达上帝的子民在悲痛中行走,在苦境中自省,藉此在信仰中成长,活出新生命。另外,通过《哀歌》,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在苦难中挣扎,这本身就是一种生存的勇气。

  • 标签: 《耶利米哀歌》 沉默的上帝 苦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