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49 个结果
  • 简介:<正>十月革命后到三十年代末期,苏联教育心理学发展的主要特点,就是以马列主义观点分析、批判俄国教育心理学遗产,确定重建教育心理学的道路。维茨基于1920年出版的《教育心理学》,是十月革命后第一本教育心理学专著,是苏联教育心理学教材的里程碑。后来又写了《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1900年)和《思维与语言》(1934年)。维茨基对苏联教育心理学的主要贡献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他反对把普通心理学的现成篇章移入教育心理学,强调把教育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分支来研究。他明确提出要重新审查教育心理学的

  • 标签: 教育心理学思想 维果茨基 十月革命 心理机能 苏联教育 三十年代
  • 简介:隐藏在湄公河两岸原始密林中的土著居民村寨,时常给科考队带来惊喜。当科考队在柬埔寨中北部山区采集动杆物标本时,就发现了两个酷似男女人形的根状物。它们被当地山民奉为图腾崇拜物,被称为“情侣”。专家经初步分析认为,这可能是生长年限超过50年的野生藤本植物。

  • 标签: 藤本植物 柬埔寨 女人 情侣 供奉 村落
  • 简介: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与落实,对于我国可持续发展等重大战略问题的解决,具有深远的意义.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家维茨基的伟大学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可资借鉴的理论.借助维茨基的伟大学说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进程,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是将维茨基学说的心理学概念、命题和规律,转化为相应的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概念、命题和规律,并将维茨基根据实验研究而获得的心理学结论,作为经济学、社会学、人类学、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假设.第二步,是参照关于儿童青少年发展与教学关系问题的四种看法,明确弱者发展与强者支持的辩证关系.第三步,是围绕关于强者支持与弱者发展之关系的一系列研究假设,提出一系列研究课题,并展开具体的实验研究,最终,将其研究成果推广到中国社会与经济发展的具体实践之中.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 强者 支持 弱者
  • 简介:茨基的最近发展区思想近年来再次进入心理学的话语中心,激起了当代学者的研究热潮,启发了一系列的理论建构,并在学习能力的动态评估、支架教学、同伴合作等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研究,昭显出旺盛的生命力.虽然还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与缺陷,但它对当代心理学的启迪与影响是深刻而久远的.

  • 标签: 维果茨基 最近发展区思想 教学心理学 学习能力 交互式教学
  • 简介:生活是多彩的,因为生活方式不尽相同,每个人的认知、行为模式都有其特点。如果不承认、不接纳个体间差异,带有偏见地看待生活,“鄙视”自然就无处不在了。“鄙视”之所以得到那么多人的响应,与人们找寻群体支持、发泄负面情绪有关。

  • 标签: 生活方式 行为模式 负面情绪 偏见 发泄
  • 简介:随着时代的进步,网络这个词已不再陌生,网络渗入了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青少年喜欢上网,尤其是喜欢玩网络游戏,其次是网上聊天,网络视频,等等。应用网络学习的人很少,绝大多数青少年的网络应用层面仅限于娱乐层面,虽然网络的功能很强大,但人们仍认为它是娱乐的产物,一说就是“玩电脑”等等。这就是人们的网络意识。

  • 标签: 网络成瘾症 网络游戏 网上聊天 网络视频 网络学习 网络意识
  • 简介:本文针对入世后网络犯罪的各种表现和变化进行了剖析,阐述了网络犯罪的特点、犯罪表现、犯罪构成和治理对策。

  • 标签: 网络犯罪 中国 WTO 计算机技术
  • 简介:随着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青少年网民已是第一大用户群体。但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却成了让人忧心的问题,据我们多项研究的结果,其比例约为5.40%;青少年的自我中心思维、分离一个体化过程、虚拟自我、自我认同、依恋关系、人格、应对方式、心理弹性、生活压力等与其互联网服务偏好、“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我们也编制了“青少年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对青少年健康上网的概念内涵进行了内容分析,提出了青少年健康上网的评价指标。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成瘾 影响因素 健康上网
  • 简介:●网瘾不亚于吸毒酗酒终日沉溺于网上的人,其行为与吸毒、抽烟、酗酒而成瘾者类似。一接触网就兴奋异常,否则就“网瘾难耐”。他们不惜放弃地位、婚姻,甚至职业,终日迷恋于网

  • 标签: 网络综合征 警惕网络
  • 简介:以366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量表、青少年网络社会支持问卷和大学生利他行为问卷,考察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和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大学生网络利他行为的总平均分显著低于中等临界值,而现实利他行为和网络社会支持的总平均分显著高于中等临界值。(2)现实利他行为、网络社会支持与网络利他行为存在显著的正相关。(3)网络社会支持在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关系间起着完全中介作用。(4)网络社会支持对现实利他行为与网络利他行为的关系又具有调节作用,现实利他行为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在高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中要比低网络社会支持的个体更明显。

  • 标签: 网络利他行为 现实利他行为 网络社会支持 中介作用 调节作用
  • 简介:网络在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造成了许多心理问题,对其健康成长十分不利。本文着重分析目前存在的大学生网络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对策:

  • 标签: 大学生 网络心理 心理健康 认知心理
  • 简介:基于以往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成因的研究,本研究提出并检验了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作用机制的三个假设模型。结果表明:人际关系困扰、自尊、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均与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有显著相关;其中,人际关系困扰对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具有直接影响,也通过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而自尊则主要通过作用于人际关系困扰和情感获取型网络动机间接地影响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情感型网络使用动机是个体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形成机制中的关键性因素。

  • 标签: 人际关系困扰 自尊 网络使用动机 病理性网络使用行为
  • 简介:本文试图从网络的特性与现行社会规范相结合的角度分析网络对婚姻制度、家庭功能、家庭关系等方面的影响。认为网络的出现扩展了婚姻家庭的形式和内容,具有正面的意义,但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文章在分析的基础上还提出了一些减少其负面影响的措施。

  • 标签: 计算机网络 婚姻关系 家庭关系 沟通模式
  • 简介:一、定义所谓网络心理咨询,是指以网络为媒介,运用各种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帮助当事人以恰当的方式解决其心理问题的过程:就目前而言,网络咨询方式主要包括即时聊天软件(QQ,ICQ)、电子邮件(E—mail)、电子布告(BBS)个别或团体交谈等。正如互联网给现代社会带来的影响喜忧参半。互联网被人们形象地喻作“双刃剑”一样。网络心理咨询作为一种新形式,

  • 标签: 网络心理咨询 理论与实践 电子邮件 心理学理论 “双刃剑” 心理问题
  • 简介:科技的进步给人类带来了诸多方便,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诸多的烦恼。随着互联网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人们通过互联网可以资源共享,可以快捷联系,可以节约成本,可以……

  • 标签: 网络游戏 心理咨询 网瘾 心理障碍
  • 简介:意见领袖通过对舆论导向的引领而掌握进行德育工作的天然权威影响力。具体来说,第一,他们可以通过渲染微观环境进行影响,较多作用于引导沉默的大多数进行多途径表达。第二,可以通过与积极参与者的双向互动进行充分的网络德育活动,在这种活动中,朋辈教育作为主要的交流方式,是在对话协商的机制下进行的正面引导。

  • 标签: 意见领袖 网络德育 机制
  • 简介: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一种行为模式,侧重于互联网使用给用户心理与行为带来的消极影响。本文根据Davis提出的认知一行为模式,对网络成瘾的形成因素包括心理病原、情景线索、社会支持、不恰当的认知等进行分析,进而来探讨治疗网络成瘾的认知行为疗法。

  • 标签: 青少年 网络成瘾 认知一行为模式
  • 简介:青少年网络成瘾是伴随互联网的发展而出现的一种阻碍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的社会问题。其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家庭教育的角度出发,研究引发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家庭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教育对策。

  • 标签: 网络成瘾 青少年 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