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6
105 个结果
  • 简介:文章依据实地调查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通过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地区叶城县位于昆仑山与帕米尔高原结合部山地游牧维吾尔牲畜“标记”文化之形成、种类等描摹与介绍,阐述了南疆游牧维吾尔文化中亚文化现象-“标记”文化重要性,并初步分析了牲畜“标记”文化之所以产生并流传原因.

  • 标签: 山地游牧 标记文化 游牧维吾尔人 南疆
  • 简介:通过对柴达木地区腹地马海哈萨克与青海湖北岸刚察县果洛村二社藏族地方性知识考察,认为人群迁移造成地方性知识复杂性.迁移使地方性知识发生移植、变形、再植、堆叠等情形,唯有考虑到人群迁移性,才有可能体认到地方性知识中地方与非地方关系,也才能更接近地方性知识背后的人类社会本相.

  • 标签: 青海哈萨克人 刚察县藏族 地方性知识
  • 简介:本文主要利用他人对京畿清代旗人庄头家族后裔实地调查资料,讨论人类学宗族模式地区差异性问题,兼及二手文献研究中对不同资料比对和解读.清朝初年,京畿曾经发生过圈地高潮,旗地和庄园制一度成为主要土地形态并长期延续,致使地方基层社会运作方式和传统家族形态彻底改变.20世纪80年代以来一些研究华北社会学者未能洞察“八旗土地制度”在直隶长期存在这段重要历史及其对后世影响,以致在与华南比较研究中出现误判.

  • 标签: 旗地 旗人庄头 华北 华南 家族
  • 简介:"三苗网"是中国开通最早、坚持最久、网友最多苗族主题网站,其筚路蓝褛历史过程,反映了互联网时代苗族人对于"数字化生存"之路孜孜探索。"三苗网"这一特殊田野样本,为研究互联网时代之苗族呈现(representation)和重构(reconfiguration)提供了绝佳场域和文本,其多重复杂意义还有待人们发掘和阐释。

  • 标签: “互联网+”时代 三苗网 中国苗族 数字化生存
  • 简介:"基础"(Ground)是皮尔斯早期符号学思想中重要概念,它和"相关物"(Correlate)、"解释项"(Interpretant)一起,共同构成了符号意义过程三元关系。由于"基础"既是一种抽象,也是一种性质,它究竟是对应第一性、第二性、还是第三性,符号学家们有不同看法。艾柯认为"基础"既是一种观念(idea)、一种框架计划(askeletonplan),又是一种被感受到像似(likeness),因此是第三性和第一性混杂。索内松则认为,基础是一种"相关原则"(principleofrelevance),一种关系,因此是第二性。事实上,"基础"是皮尔斯意义三分式中第一性,它本身是一个三元体,包括意义主体基于经验意向性、获义对象品质以及意义主体获得、基于这二者感知。在意义过程第一性中,意义双向性已经出现。

  • 标签: 基础 第一性 皮尔斯 三元关系
  • 简介:回族在形成、发展过程中,创作了数量众多民间文学作品,这些异彩纷呈、源远流长回族民间文学作品是中华民族民间文学花园中一朵鲜艳夺目的奇葩,广泛流传于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回族聚居区,其共同特征是具有强烈民族心理认同、浓郁宗教情结,反映了回族独特民俗风情、丰富多彩民族语言和与兄弟民族之间相互交融性和变异性。

  • 标签: 回族民间文学 心理认同 民俗风情
  • 简介:一般而言,广泛存在于华北地区民间庙会往往被视为乡土民众进行神圣实践重要文化空间。值得注意是,围绕庙宇而形成"灵验"叙事深刻影响着民众敬神观念与信仰认知,并直接作用于民间庙会活动神圣运作方式。当然,灵验并非民众实施神圣运作行为唯一指向,其背后还蕴藏着复杂社会文化内涵。不仅如此,民间庙会灵验逻辑与神圣运作行为互通,也使得地方化民俗传统不断加强和深化。以鲁南枣庄千山头农历九月十二庙会为例,借助对庙会现场田野深描,可以发现,民间庙会"操持者"特别注重对有形神圣空间与无形神圣时间氛围营造,而"香客"从神圣观念产生再到具体神圣行为展示,则体现出了庙会灵验逻辑构建具备一定"自组织"特征。

  • 标签: 庙会 灵验 神圣 自组织
  • 简介:游牧民有让印象深刻关于植物地方性知识,包括认知体系、利用体系与观念体系三个层面.这些知识扎根于游牧实践,忠实地表达了人群、畜群与草原复杂动态关系.地方性知识有可变性,因知识生产情境变化而不断重塑.人类学家既要记录、搜集、整理和研究地方性知识,也要关注并解释其变化与变化过程,还要探讨地方性知识与科学知识链接可能路径,以更加务实态度探讨地方性知识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角色.

  • 标签: 植物 游牧民 地方性知识 生产与再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