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2
422 个结果
  • 简介:我国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国家。由单一的民族建立起一个政权或王朝,是没有的。秦、汉、隋、唐,以至宋、元、明、清,是多民族国家,人所共知。即以青海境内在历史上出现的政权来说,也是如此。南凉王国(397—414)是以秃发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羌、汉族和匈奴族的多民族政权;吐谷浑王国(313?—663)是以慕容鲜卑为统治民族的包括别部鲜卑、氏、

  • 标签: 因俗而治 民族政权 南凉王国 匈奴族 多民族国家 秦、汉
  • 简介:大慈法王释迦益西是宗喀巴大师主要的弟子之一,也是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一代高僧。明永乐六年,明成祖派遣金字使者携厚礼邀请宗喀巴大师到南京,但因宗喀巴大师有拉萨祈愿大法会、修建甘丹寺等要事在身而婉言谢绝。永乐十一年,明成祖又派遣以侯显为首的使团入藏邀请宗喀巴大师入京,宗喀巴大师仍然未能成行,只好派其弟子释迦益西进京。释迦益西进京后,受到明成祖的极大赏识,封以大慈法王的称号,并赐予大量财物。返藏之后,释迦益西便以个人的威信和名望,以及明皇所赐予的财物,建立了藏传佛教格鲁派著名的寺院——色拉寺。本文通过宗喀巴弟子释迦益西两次应召进京受封的时代背景,历史原由等问题的研究,分析明代的藏政策和汉藏关系。

  • 标签: 释迦益西 进京受封 治藏政策 汉藏关系
  • 简介:延安文学的现代化问题,是与其民族化、大众化实践密不可分的.整风前,延安文人对五四新文学、西方文学基本上持开放态度,这至少说明,以欧美现代化的尺度整体否定延安文学的现代化追求,是不完全符合历史实际的;整风后,延安文学在文学资源的借鉴上,出现了独尊传统文艺、特别是民间文艺的偏差,但这并不意味着延安文学现代性的丧失,后期延安的民族化、大众化实践,正是通过严格区分两种民族文化,以及以旧形式传播新思想的方式,来坚持其有别于欧美现代化传统的现代化价值取向的.

  • 标签: 延安文学 民族化 大众化 现代性 文学资源
  • 简介:以李绂《与方灵皋所评柳文书》为切入点,通过对比李绂与方苞评析柳文的不同态度,进一步认识方苞“义法说”的实质。方苞的“义法说”的提出虽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时古文创作的要求,但与李绂的古文理论相比,“义法说”则相对苛严,在一定程度上束缚和阻碍了古文的创作和发展。

  • 标签: 方苞 李绂 评点柳文 义法说
  • 简介:民国政府通过建立设局、党部,推行保甲制,组建民众自卫队和常备中队,派遣部队屯兵驻守等措施,在腾龙沿边形成行政、党务、军事融合的管理体系;采取清丈土地,推广经济作物种植,移民屯垦,兴修水利,修筑道路等措施发展经济;兴办边地教育、移风易俗、建设公共医疗卫生体系等等措施。加强对腾龙沿边的设与经营,主观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客观上也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 标签: 民国政府 腾龙沿边 设治 经营
  • 简介:参与式扶贫和协同式扶贫是两种不同类型的扶贫模式。参与式扶贫源于西方发展理论,强调扶贫对象的参与。由于其存在着理论上的瑕疵和实践上的"久扶不脱贫"的贫困治理困境,发展进程极为缓慢,逐渐被协同式扶贫所取代。协同式扶贫是一种理想的扶贫模式,强调扶贫主体的多元化、扶贫目标的一致性、扶贫系统的开放性、扶贫过程的动态性和扶贫行动的合作性。无论扶贫主体、扶贫内容还是扶贫方式来看,协同式扶贫与参与式扶贫相比,均有其自身的优势。协同式扶贫在扶贫过程中有利于精准识别、精准帮扶和精准管理,现行的精准扶贫将逐渐走向协同式精准扶贫。实现协同式精准扶贫,需要扶贫信息的协同、扶贫制度的协同、扶贫文化的协同和良好社会资本的培育。唯其如此,才能更好地发挥精准扶贫的协同效应,实现贫困治理绩效的最大化。

  • 标签: 精准扶贫 协同式扶贫 参与式扶贫 协同理论 贫困治理
  • 简介:民法典序编是一项立法技术,其目的是在进行民事实体权利义务分配之前,确立适用法典所必须的一些通用的技术性规定。我国正在制订民法典,应否设立序编以及序编的形式与内容应当如何,都是有立法实践意义的问题。本文各国民法典序编比较的角度,探讨了各国民法典序编的结构形式、共通内容与特色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人大法工委公布的中国民法典草案,对我国民法典序编的应然形式与内容提出了自己的设想。

  • 标签: 中国民法典 序编 形式 内容
  • 简介:“因俗而”是明清统治者根据土司地区少数民族实际情况制定的民族政策。明清中央政府的“因俗而”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行政体制方面,实施“多轨制”;二是在管理制度方面,体现“差异化”;三是在司法制度方面。注重“变通性”。地方土司政权的“因俗而”主要是通过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以及司法制度得以实施。明清中央政府实施“因俗而”的前提是必须维护中央王朝的统治,凡无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风俗习惯可“因俗”,而有碍于中原王朝统治的各种制度则不能“因俗”。“因俗而”政策的实施效果极其显著:既推动了边疆土司地区的内地化,又推动了国家法制建设的渐进化。明清时期的“因俗而”政策是适合土司地区少数民族社会生活实际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民族政策。

  • 标签: 因俗而治 明清时期 土司地区 国家治理 民族政策
  • 简介:苦读增益智能 勤学为天下─—康熙读书生活述论王明志康熙是中国历代皇帝中勤学苦读,苦苦躬行自身智能开发,并收到显著效果的一位帝王。他在称述著名校勘家何焯(学者称义门先生)时曾说“是固读书种子也”①;其实他本人,这位封建社会杰出的政治家正是一颗地地道道...

  • 标签: 清代 政治家 智能开发 读书经验 读书方法 读书内容
  • 简介:文章通过对土族"丰产"信仰的对象、仪式及象征意义的分析,试图地域文化学的视角,把握土族文化的结构和内涵。

  • 标签: 土族 丰产信仰 文化
  • 简介:佛教的角度来看,现代社会的进步不是全面的进步,而主要是物质生产力与科学技术的进步,即物力的进步。但掌控物力的心力,并没有发生同等的进步。心力进步追不上物力进步的速度,从而导致了种种现代病的发生。西方的思想家们主张用西方哲学与宗教去制约由物力进步而膨胀起来的物质欲望与失德行为,并去治疗本质上为心病的现代病。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比西方哲学与宗教更好的心药,即佛教。因为现代病的根源是我执与法执,而只有彻底破除这两种执着,现代病才能得到根除。

  • 标签: 佛法 现代病 道德 真理
  • 简介:千百户制度是清政府为了加强对藏区的统治而采取的一种特殊政治策略。文章根据《西宁青海番夷成例》就清代青海藏族地区千百户的设置、管理职责及其待遇等作了探讨。

  • 标签: 《西宁青海番夷成例》 青海藏族 千百户制度
  • 简介:<正>当我们漫步文学作品的大千世界,常常会因优美的色彩描写而产生春花秋月之醉,发出拍案击掌之叹。请看:日出江花红胜火(白居易《忆江南》)春风又绿江南岸(王安石《泊船瓜洲》)绿杨枝上啭黄鹂(唐寅《杏林春燕》)一行白鹭上青天(杜甫《绝句》)不难设想,在这些景物描写中,如果去掉了摹色词,那将是何等的索然无味!色彩描写作为文学描写的一种重要手段,历来受到文学家的重视。刘勰的《文心雕龙·情采》篇把“立文

  • 标签: 视觉效果 绘画艺术 色彩效果 视觉形象 表现手法 客观色彩
  • 简介:司法活动有两个不可或缺的目标:一是实体正义,二是程序正义。程序正义理念起源于西方的自然正义思想。被认为具有自身的独立价值。程序正义是追求实体正义的工具和手段,实体公正的实现必须依赖于程序正义。程序正义与实体正义两者相互一致是最好的结果,但是由于程序本身的不完善性,两者必然会发生冲突。此时程序正义就必然体现出优于实体正义的品质,这也是现代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

  • 标签: 正当程序 程序正义 实体正义
  • 简介:《法界宝藏》是藏传佛教大圆满法的精髓。中以不住于相的语言,以清净自在、光明无相的胜义菩提心来阐述法界要义,界定了法界作为一切法的本初根源、一切因之因、一切果之果的地位,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无修之道。中以"任运成就"的修行之道,揭示了佛教的自由观、中道观;以"自然智慧"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佛教的智慧观;以自然圆满、轮涅一味的大圆满果位展现了佛教的生活观、解脱观、成就观。

  • 标签: 任运成就 自然智慧 菩提心 法界 隆钦巴 大圆满
  • 简介:阿尔贝.加缪作为与萨特齐名的20世纪法国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形象地表现了“荒诞”与“反抗”的命题.本文通过具体作品剖析了加缪的反抗哲学以及加缪试图在一种消极的世界观中所要确立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 标签: 加缪 反抗 哲学 《反抗者》 《鼠疫》
  • 简介:和亲为不同民族或原来的敌对国家之间以联姻为手段共同谋求和平的方式,它是政治权力中的一种柔和政策,历来为各国所推崇。纳西族木氏土司历经元、明、清三朝共22代,承传470年,得益于多方面的不懈努力。笔者认为,木氏土司推行的联姻政治、文化和亲便是其重要原因。

  • 标签: 联姻政治 木氏土司 文化和亲 民族文化 民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