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8 个结果
  • 简介:西南民族地区作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的历史重任,他们曾采取大量政策措施进行大胆探索。但是,在推进实施过程中面临着思想认识不到位、硬件设施建设差距大、信息资源建设相对滞缓、师资队伍素质有待加强及资金投入严重不足等问题;根据西南民族地区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实际,应采取提高思想认识、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及全面提升师资业务素质等治本之策,以助推信息化建设步入可持续发展轨道。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教育信息化 伟大实践 存在问题 对策思路
  • 简介:审美现代性的超感性特质,形成了“感性”与“理性”在对立中融结的格局,并随历史发展。这种两极融结,不仅在“主客之间”展开,还在“主体”的内部、“客体”的内部生发。“大众文化”作为审美现代性的产物,与传统“精英文化”的竞生性对生,显示了双方由竞争到相互融结,既保持独立而又相互渗透的共生规律。大众文化审美职能的削衡和集体无意识的共鸣,都显示出感性和理性中和发展的机理。感性与理性的对立性“融结”与升华,显示了审美现代性的发展规程与进入生态文明时代的可能。

  • 标签: 大众文化 两极融结 审美职能制衡 无意识共鸣
  • 简介:虽然西南民族地区高职院校师资素质主流是好的,但仍存在“学历结构不尽合理、职称结构不成比例、年龄结构不相匹配、兼职教师不是很多、实战能力较差及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等问题;造成师资素质不高的原因涉及“地域因素、经济因素、观念因素和制度因素”,直接影响了民族地区高职教育的质量水平;结合民族地区高职院校未来发展实际,应采取“拓宽师资素质提高途径、加快引进兼职人才及强化体制机制建设”等政策措施,不断推动现有师资素质实现新跨越。

  • 标签: 西南民族地区 高职教育 问题分析 原因解读 对策措施
  • 简介:杜赞奇在其著作《从民族国家拯救历史:民族主义话语与中国现代史研究》一书中,讨论了线性历史和民族历史叙事的结合对于历史真相进而对于真理的“遮蔽”作用,提出用复线的历史观以及叙述话语来书写历史,用以还原历史的多样性。这对我们重新审视和认识当前历史书写方式确实不乏启示意义,但怎样全面认识我们已有的历史叙事,又如何用“复线历史”的观点来重新审视过去,以及能否恢复历史之“真”,这些问题仍然值得进一步商榷和思考。

  • 标签: 民族国家 复线历史 拯救历史
  • 简介:对少数民族女童教育的障碍及其解决思路的探寻是一项很有必要也是很有现实意义的研究。本文以云南省梁河县、玉龙纳西族自治县为例予以论述。少数民族女童教育受社会、学校、家庭和自身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有其自身的特点,少数民族女童也具有自身的特点,那么,少数民族女童教育问题就需要一些特殊手段来解决。因此,认真分析现实存在的女童教育的困境,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方能突破这个瓶颈,提高各族人民的物质与文化生活水平,以利于现代和谐社会的构建。

  • 标签: 少数民族女童 教育 障碍 发展
  • 简介:人才培养是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务。而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是优化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育人质量的重要途径,更是民族高校实现创新发展的必然选择。新世纪以来,西南民族大学以本科教学水平评估工作获得优秀和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为契机,坚持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积极促进教育规律与民族工作规律相结合,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为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培养了一大批高素质人才。本文在全面回顾西南民族大学本科教学水平评估获得优秀、增列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十年来在教育教学改革方面的创新实践与发展的基础上,总结分析了民族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经验,提出了面向未来发展形势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新目标。

  • 标签: 民族高校 教育教学改革 创新 实践 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