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契约思想发展的第二阶段是古典契约时期,其内部又包括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的纯粹自然理性学说以格老修斯等为代表;第二阶段的社会分权和自由学说以洛克等为代表;第三阶段的价值学说以卢梭和康德为代表。契约的很多学说虽然缺乏实证、仅为理论假设,但追求平等、自愿和互利的原则却扩展到全球,得到世界认同。

  • 标签: 古典契约论 三个阶段 合理性
  • 简介:《社会契约》是政治学经典著作之一,是法国启蒙运动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成果之一。卢梭在著作中勾勒出了一幅理想化的政府构架的远景。很多观点不论是在启蒙时代的欧洲还是在今天的面临政治体制改革的中国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本文在重温经典的基础上以分析契约的政治意义为切入点,解构卢梭的社会契约理论,尝试对这一政治学经典多一种解读方式。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卢梭
  • 简介:保人成为契约要件,体现了契约制度的成熟和完善。在吐鲁番出土的各类契约中,主要有瑕疵担保、财产担保、家属连带担保和保人担保四种担保方式。唐代契约中。亲属、同乡和官吏可以充当保人。胡人也可以充当保人。保人必须具备较为雄厚的经济实力或者享有较高的威望。借贷契约保人责任相对较重,买卖契约中的保人责任相对较轻。事实表明,唐代的担保文化与吐鲁番的契约实践完全相符,其对当前重建信用伦理和诚信社会都有积极的作用。

  • 标签: 唐代担保文化 吐鲁番文书 保人
  • 简介:契约伦理是与西方市场经济体制的形成和发展相伴而生的,蕴含着尊重和保障人的生命、自由和平等,追求制度正义和社会良序化的伦理精神,罗尔斯的《正义》完成了契约伦理从道德规范向伦理制度的现代性转向,对当今和谐社会的建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 标签: 契约伦理 社会和谐 正义
  • 简介: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的问题始终占有核心的重要地位。康德的批判哲学以及实用人类学要回答的根本问题是“人是什么”;费希特的知识学是对人的自由本质的揭示;谢林的同一哲学和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哲学虽然把绝对同一体或绝对精神作为统摄和支配整个自然和人类的更高力量,但实际上是把人的精神或理性提升到了“绝对”、“上帝”的高度,而且在这个异化的范围内仍给予人以重要地位;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由人本学和自然学两部分构成,他虽然强调了人对于自然的依赖性,但肯定在地位上、在道德即价值意义上人高于自然。因此,我们完全可以从“入学”的角度,尤其是从人、自然、神(绝对精神)三者的相互关系的角度,来重新梳理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线索。

  • 标签: 德国古典哲学体系 地位
  • 简介:1898年,法国罗讷河边的一个酒吧里,在酒吧老板和镇长的见证下.冈维茨镇上的磨坊主都伦老爹和来自英国的两位旅行者盖诺兄弟签下了一份协议,协议的内容是:都伦老爹拿出1000法郎帮助盖诺兄弟开办面包厂,而盖诺兄弟要在工厂投产后每周免费供应都伦老爹各类糕点各50磅。

  • 标签: 契约 免费供应 兄弟 旅行者 酒吧 协议
  • 简介:本书另名为《古代法:它与社会早期历史的联系和它与现代观念的关系》。作者梅因有句经典的话广为流传:“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

  • 标签: 契约 现代观念 早期历史 古代法 社会 运动
  • 简介:国家是社会契约的产物,契约精神要求国家必须对全体公民的权利和义务作出公正的保护和分配;要求必须通过契约来合理地划定各自的权利(力)范围,尤其防止公权力的滥用.中国农民利益缺失的关键在于国家与农民间的契约关系残缺且失衡.所以,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良性的契约互动关系,是解决中国农民利益保护的根本之道.

  • 标签: 农民 利益缺失 契约
  • 简介:近代自然法论者所建构的契约式法理国家,相当于黑格尔所说的市民社会层次,即通过强制的和统一的司法体系或公共权威为所有个人的各种特殊性需要和主观性自由,提供一个不受阻碍的、和平安全的外部秩序。黑格尔的现代伦理国家,则主张在保护所有个人的特殊性和主观性自由无阻碍实现的同时,关注法律保障或法律禁止之外的无故意或偶然性侵害、压迫与危险,实现权利和道德、义务的统一,真正将人类自由本质实现为在必然性意义上的"是",而不是在偶然性和可能性意义上的"是"。

  • 标签: 黑格尔 伦理国家 自由 市民社会 契约 法理国家
  • 简介:在刚刚结束的欧盟峰会上,欧盟内除英国之外的26个成员国同意缔结具有较强法律约束力的“财政契约”,通过政府问协议的方式加强财政纪律。

  • 标签: 财政纪律 欧盟 契约 展望 法律约束力 成员国
  • 简介:收入分配理论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基础,古典、新古典的收入分配研究是经济学理论研究基础之基础。价值理论决定了收入分配理论,本文主要从古典、新古典的价值理论入手,比较了其收入分配理论的不同并对其原因进行了分析。

  • 标签: 古典 新古典 收入分配理论
  • 简介:本文以弱势群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从不同角度对弱势群体作了界定。然后以社会契约的独特视角,分析了弱势群体保护的价值和伦理基础,为我国公共政策制定中的弱势群体考量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即根据罗尔斯的两个先后适用的正义原则,制定有利于激发弱势群体潜能的公共政策和制定有利于保护弱势群体利益的公共政策。

  • 标签: 弱势群体 社会契约论 正义原则 公共政策制定
  • 简介:企业是一系列契约交易的联结体,其交易形态不仅有内部契约性交易,而且有广泛的社会性契约交易,后者还是前者的制度基础.企业有效运行的条件除要求有高效的内部交易制度外,还必须同时具有规范有效的外部交易制度,这些社会性契约交易制度包括产权制度、市场制度、政策制度、法律制度和伦理制度.五种制度构成的制度体系形成了企业运行的制度基础.

  • 标签: 企业 产权 制度
  • 简介: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的构建和维护是长期行为,贯穿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中,企业有效地利用人力资源管理工具调节劳动契约和心理契约,将对缓和劳资矛盾,实现劳动关系和谐起到重要作用。

  • 标签: 心理契约 劳动契约 劳动关系
  • 简介:《费尔巴哈》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与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简称。路德维希·费尔巴哈是德国古典哲学的代表之一,原是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后逐步转向唯物主义,并对马克思、恩格斯哲学思想的形成具有重大积极意义。恩格斯在《费尔巴哈》中通过对德国古典哲学的批判与超越,其中主要是对黑格尔、费尔巴哈哲学的分析,理清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当今仍具重要启示意义。

  • 标签: 恩格斯 黑格尔 唯心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基本原理 《费尔巴哈论》
  • 简介:当前,世界上应该存在两种不同的法律体系,一种是建立在传统社会的等级制度基础上的权力型法律体系,另一种是建立在公平、公正的社会化大生产基础上的契约型法律体系,这是两种完全不相同的法律体系.这两种法律体系的主要区别是:两者的形成不同,两者的目的不同,两者的社会公平性不同,以及两者与社会道德的关系不同.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求我们,应该逐步从以权力型法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过渡到以契约型法律为主体的法律体系上来.应该把建立与完善契约型的法律体系,作为我国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任务.在建立与完善契约型法律体系过程中,一方面,我们应当看到这一过程的长期性与艰巨性,要认识到建立与完善契约型法律体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必须有稳定的社会保证;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建立契约型法律体系的紧迫性,要从现在做起,努力铲除产生凌驾于法律之上的特殊组织与特殊人物的社会根源,强化对公权的制约.

  • 标签: 权力型法律 契约型法律 社会化大生产 法律体系 契约型 民主法治建设
  • 简介:诚信问题归根结底涉及到对人及其价值的理解,目前,对市场经济的实用主义态度干扰甚至破坏了这种理解。市场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它为人们验证其存在意义和价值提供了自由的背景,它弘扬的是人的主体性和主体性精神。只有以人之应有水准来关注人,才能为人际交往创造良好的相互理解和尊重的环境。

  • 标签: 市场经济 契约 诚信 主体性精神
  • 简介:心理契约是高校教师管理的基石,它可以弥补人力资本契约的不完全性,可以有效地激励教师工作,能保持教师对高校的忠诚度,还可以促使高校教师管理观念的创新.构建高校教师管理的心理契约,其主要途径有: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采取科学的职业生涯管理方式和营造以人为本的文化氛围等.

  • 标签: 心理契约 高校教师管理 作用 构建
  • 简介:行政契约是市场经济理念向公共领域渗透的结果,是一种富有弹性的政府管理手段。为了保障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和防止权力滥用,对行政契约优益权的规范与控制应作为配套措施与其使用同步进行。

  • 标签: 行政契约 行政优益权 规范 控制
  • 简介:中国古典园林这一文化精粹,与中国古代社会的演进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和形成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十分鲜明的艺术特点。其主要发展阶段和特点是:秦汉时期是我国园林艺术的发轫时期。以汉代上林苑为标志,园林主要是帝王狩猎和游乐的大型乐园。魏晋至唐代,由"隐逸"精神觉醒的自然审美意识所决定,原先专供帝王贵族狩猎的园林逐步嬗变为山水园林,同时,私家园林开始大量涌现。宋代到清代,园林修建的数量和建造园林的质量比以前的任何时代都要高。南宋园林建筑精致华美,景观匠心独运。明清园林建筑重在完美地体现中国古典美学的意境说,园林意境的创造到达了一个高峰。

  • 标签: 中国古典园林 园林艺术特点 中国传统文化 意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