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3
54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和美国正在共同面临重大的结构性变化——中国制造的低成本时代即将结束,而美国人购买低价产品的幸福时代也将随之终结.这一变化引发了中美双方的焦虑.尤为令人担忧的是,有人提出,这一变化可能导致两国间的直接竞争,而最终只有一方能在这场竞争中胜出.

  • 标签: 中美关系 中国制造 直接竞争 结构性变化 美国人
  • 简介:妇女组织或机构所推进的妇女权益事业是全球公共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一个国家来说,其妇女组织或机构在这一公共产品中的贡献力,势必影响该国的国际形象.本文借鉴费舍尔的公共外交续谱,结合具体案例,对妇女组织的公共外交进行了初步探讨.

  • 标签: 妇女组织 外交模式 全球公共产品 公共外交 妇女权益 国际形象
  • 简介:在当今信息时代,政治不再局限于军事与经济层面,也与赢得人心的“故事”有关.在传统的认识中,公共外交被简单地等同为宣传和政策的创可贴,集中化的大众传媒是主要手段.非政府组织及其网络的兴起标志着“新公共外交”的崛起.新公共外交强调双向对话,将公众视为意义的共同创造者与信息的共同传递者,是“巧实力”武库中的重要工具.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网络 信息时代 经济层面 大众传媒
  • 简介:晋泵就任俄罗斯总统后,于今年7月17日至19日,对我国进行首次国事访问。与江泽民主席进行了正式会谈,中俄两国元首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和关于反导问题的联合声明。并商定两国将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北京宣言强调,中俄签署和通过的所有

  • 标签: 中俄关系 俄罗斯 普京 中国 外交关系 伙伴关系
  • 简介:文化外交的本质是什么?文化外交中最关键的要素是什么?中欧文化交流的现状和发展前景如何?2013年9月19日至20日在荷兰海牙举行的察哈尔学会——荷兰国际关系研究所第二届公共外交国际论坛上,与会嘉宾就此展开了讨论.论坛顺利达成关于中欧文化关系的《海牙共识》.

  • 标签: 中欧关系 文化外交 国际论坛 文化交流 公共外交 国际关系
  • 简介:民间组织的蓬勃发展和积极参与,成为我国公共外交发展的强大动力.但总体而言,民间组织在参与公共外交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我们应该进一步加强对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外交的统筹协调;加大对民间组织的扶持力度,提升民间组织参与公共外交的能力;充分发挥民间组织在公共外交中的特色和优势;加强民间组织国际交流,学习借鉴他国有益经验.

  • 标签: 民间组织 公共外交 统筹协调 扶持力度 国际交流 有益经验
  • 简介:随着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日益受到重视,非政府组织在公共外交中有三种身份:作为工具、对象或主体.三种身份的非政府组织正从外交舞台的边缘走向中央,影响主权国家的外交议程,构建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使主权国家的外交面临着从未有过的挑战.

  • 标签: 非政府组织 公共外交 主权国家 国际形象
  • 简介:中日关系源远流长,但是由于历史、现实和文化上各种矛盾的多元交织,时有龃龉.民间交流对促进中日之间的相互理解、增信释疑十分有益,其中留学交往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应该进一步抓住契机,从学者、媒体、语言学习等各个方面推动民间交流,推进双边关系的发展.

  • 标签: 民间交流 中日关系 相互理解 语言学习 双边关系
  • 简介:北京-东京论坛的层次高、交流深、影响大.这个论坛不仅为中日精英人士提供了交流平台,而且还为两国的公众,特别是青年人提供了国际交流机会.2011年8月20-22日,第七届北京-东京论坛在北京举行.吴建民先生参加了欢迎晚宴和政治对话分论坛,就中日关系中的困难和希望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 标签: 中日关系 交流平台 国际交流 政治对话 论坛 北京
  • 简介: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两类。结构性因素包括边境冲突、中巴关系、水资源争端和国际地位竞争等;非结构性因素包括贸易不平衡、签证问题、历史认知问题和战略差异等。这两类问题都呈分化、泛化趋势,对中印关系的影响和重要性也在变动之中。中印两国应当稳定结构性因素,推动两国在非结构性因素领域的合作,拓展新的合作领域与空间,以软化、弱化、淡化传统问题对中印关系的障碍,在中印间塑造出一种新型大国关系

  • 标签: 边境争端 贸易不平衡 西藏跨境水资源 新型大国关系
  • 简介:公共外交首先是外交,也就是为了实现国家利益的对外行为,必须要有明确的目标、对象、方法、渠道,有可以评估的手段和标准,要理所当然充分体现国家在公共外交中的主导力和领导力.同时,公共外交以公众为对象,是对象广泛的外交形式,因此也具有自身特殊规律,必须革新观念,改革方法.

  • 标签: “外交” 公共外交 国家利益 对外行为 特殊规律 革新观念
  • 简介:由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和上海美国学会联合召开的“中美关系——历史、现状及前景”学术研讨会于2000年7月26日至27日在上海举行。前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黄华,中国国际友人研究会副会长爱泼斯坦专程前来上海参加。会议由上海国际友人研究会会长李寿葆主

  • 标签: 中美关系 中国 美国 外交关系 霸权主义
  • 简介:国家之间信任是正常交往的前提,维系和巩固信任是形成互利共赢国家关系的基础,而信任的维系和巩固则有赖于国家间达成共同契约(如国际合约、国际协议),这些契约的达成则必须依靠司法的充分协商与合作。上合组织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作为司法协商的具体体现,其为各国充分协商、凝聚共识提供了舞台。2018年中国举办的上合组织最高法院院长会议亮点多多,与会各国既充分享受了现代科技为司法带来的便利,又着力于为“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贡献司法助力,此外中国法院自己的一些独创经验亦为会议平添不少亮点。

  • 标签: 上合组织司法 上海合作组织最高法院 会议分析
  • 简介:本文试图从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论述如何认识和运用文化交流的渠道改善东亚国际关系。论文着重从遗产与传统、桥梁与纽带、推动与借鉴、聚同与化异等四个方面,阐述文化交流在东亚国际关系和周边外交中能够起到的积极作用,探讨怎样使其有助于改善邻国相处之道,促进东亚国际关系回到睦邻友好、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

  • 标签: 文化交流 东亚国际关系 桥梁纽带 聚同化异
  • 简介:在评论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时,索拉纳曾指出:“欧盟希望在解决关键问题时和中国并肩作战,因为双方都很强大并都希望对本地区和国际社会的稳定做出建设性贡献.”然而,此后数年中欧关系的发展却表明,中国与欧盟似乎对战略伙伴关系的内涵仍存在着认知差异.

  • 标签: 中欧战略伙伴关系 认知差异 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国际社会 中欧关系 欧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