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0 个结果
  • 简介:高邮市在实施孤残儿童“涉外收养”项目以来的十多年时间里,与外国家长们建立了很好的关系,向世界介绍中国、介绍江苏、介绍高邮,在无意识之间开展了公共外交,取得很好的实效.这是促进跨国交流的一个很好的案例,说明任何与跨国交流有关的事情都可能是公共外交事业的推广点,有利于国外对中国的了解.

  • 标签: 跨文化交流 跨国收养 亲情 跨国交流 涉外收养 孤残儿童
  • 简介: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跨国公司海外兼并的成功与失败与公共外交有密切的联系.本文以中铝公司收购力拓的失败为例,充分说明了中国跨国公司公共外交的匮乏以及发展公共外交的迫切性.公共外交不应局限于精英上层路线,应充分了解民意的形成与塑造.公共外交不是一个政治口号,而是一个制度建设和能力建设的问题.

  • 标签: 跨国公司并购 公共外交 中国跨国公司 全球化过程 公司收购 能力建设
  • 简介:20世纪70年代以来,跨国公司不仅成为世界经济领域的主要行为者,而且在国际政治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也日渐显露出来.跨国公司在公共外交领域的角色和作用不容忽视,具体而言,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政治动员、议程塑造和信息沟通。

  • 标签: 跨国公司 公共外交 功能 20世纪70年代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 简介:总结和归纳外国跨国公司为"赢取中国心"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及其基本模式,可以为开发中国公共外交的跨国公司载体提供借鉴。考虑到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政治疑虑,我们或许仍处在公共外交跨国公司资源的培育阶段,过早的强制性使用只怕会拔苗助长,既难以取得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及了经济利益。更多还原

  • 标签: 公共外交 外交实践 培育阶段 中国心 跨国企业 东道国政府
  • 简介:中海油跨国经营20多年来,面对资源国复杂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环境,通过推进与政府间交流,谋求与各利益相关方共同发展,实施人才本地化战略,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妥善处理媒体关系,强化文化宣传,形成了一套与自身国际化战略相匹配的公共外交管理模式,有力推进了企业跨国经营战略目标的实现。未来,面对国际环境持续变化和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海油等“走出去”大型企业应进一步强化公共外交,有效借助政府、合作伙伴、民间资源、媒体等力量,提升公司整体竞争力,实现跨国经营的长远目标。

  • 标签: 中海油经营 中的探索 外交中海油
  • 简介:总结和归纳外国跨国公司为“赢取中国心”的对华公共外交实践及其基本模式,可以为开发中国公共外交的跨国公司载体提供借鉴.考虑到中国崛起的大背景和中国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在国外遭遇的政治疑虑,我们或许仍处在公共外交跨国公司资源的培育阶段,过早的强制性使用只怕会拔苗助长,既难以取得效果反而进一步损及了经济利益.

  • 标签: 外国跨国公司 公共外交 载体 冷思考 话题 中国企业
  • 简介:改革开放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活跃在国际舞台上,但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总体上仍还处于初级阶段.面对机遇和挑战并存的海外投资环境,开展公共外交是企业克服种种误解、偏见和不信任的重要途径.以企业为主体的公共外交不仅可以为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塑造良好形象,还可以向国际公众讲述富有魅力的“中国故事”.本刊总编辑、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先生专门为“走出去”的企业量身打造的实用读本《跨国经营公共外交十讲》(新世界出版,2014年1月),通过深入浅出的理论表述和鲜活生动的案例,将为企业的海外经营提供具有操作性的公共外交方案.

  • 标签: 中国企业 公共外交 “走出去” 跨国经营 企业国际化经营 新世界出版社
  • 简介:2014年,中国对泰国提出的建立澜沧江-湄公河次区域国家间新合作框架的倡议表示了支持。2016年3月,该合作机制第一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召开。“澜沧江-湄公河合作”(LMC,简称“澜湄合作”)包括中国和来自“陆上东盟”的5个国家:泰国、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本文将主要讨论中国大力支持该框架的原因。从泰国的角度来看,中国和湄公河流域国家在澜湄合作上正面临在可持续发展,尤其是跨界河流和自然资源管理等方面的挑战和机遇。这一合作框架的有效运行仍需要各国的参与,尤其需要在合作国家间推动“信任构建”。

  • 标签: 澜沧江-湄公河 东盟信任构建
  • 简介:由复旦大学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研究中心、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办,中国国家领土主权与海洋权益协同创新中心协办的"总体安全观下的跨国民族与‘一带一路’"学术座谈会于6月18日在复旦大学光华楼高研院通业大讲堂召开。会议由复旦大学民族研究中心主任纳日碧力戈教授主持,国家民委民族理论政策研究室副主任李红杰、复旦大学文科科研处处长陈玉刚致辞。

  • 标签: 复旦大学 '一带一路' 领土主权 海洋权益
  • 简介:2013年9月24日,首届中韩公共外交论坛在韩国首尔举行,这是中国外交部首次与其他国家外交部联合举办公共外交论坛.中国公共外交方兴未艾,而韩国公共外交活动的经验值得中国吸收借鉴.中韩公共外交论坛只是一个开始,中韩公共外交合作前景广阔.

  • 标签: 公共外交 合作前景 中韩 中国外交 外交活动 论坛
  • 简介:“一带一路”倡议与东盟发展战略对接是过去双边经贸关系发展的结果,也是未来双边经贸关系深化的方向,是双边经贸关系从“边界上”合作迈向“边界后”合作的质的飞跃,必将为双方未来的经济发展与共同繁荣做出新的贡献。未来,中国—东盟需要在产能合作、互联互通和金融合作领域加大对接力度,从而共建中国—东盟共同的经济增长体系。

  • 标签: 中国-东盟 发展战略 “边界上”合作 “边界后”合作 一带一路
  • 简介:2018年6月,美国总统特朗普单方面宣布对中国、欧盟、日本的进口商品加征关税,美国的举动不仅让整个世界都处在了关税壁垒和贸易战的阴影下,世贸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猜疑和隔离也使得多边贸易体系备受质疑,在后WTO时代下发展双边经贸关系也就显得尤为突出和重要。自2000年中非合作论坛成立以来,中国与非洲之间关系不断深化和发展,同时中国与非洲经贸之间有着极强的互补性,在后WTO时代的今天,中非加强双边经贸合作,对于中非双方而言都有着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 标签: 中非双边 双边经贸合作 时代中非
  • 简介:作为“走出去”最早的行业之一,能源对外合作一定程度上折射了我国经济对外合作的历程。当前全球能源形势总体上有利于我国,我国能源对外合作也更加成熟,从策略、方式、区域、项目、深度和层次等方面呈现出诸多新特点,但仍需提高市场预见能力、注重战略新兴产业的内涵式发展、提升话语权、加强议程设置和公共产品提供能力,从而提升我国在全球能源治理中的地位。

  • 标签: 合作形势 对外合作 形势特点
  • 简介:近年来,中国成为湄公河流域国家重要旅游客源国,发生在澜湄域内的涉及中国公民的旅游安全事件增多并表现出受侵害程度深和分布地域广的新特征,旅游安全合作成为实现澜湄区域和平发展亟需扩展的领域。面对在旅游安全合作机制建设上的缺失和复杂挑战,澜湄合作机制应在共建'一带一路'战略下遵循亚洲安全观要求,依托已有非传统安全合作平台,建立并完善旅游安全合作机制,以低敏感领域的旅游安全合作推动更高层次的安全合作,共同面对日益复杂的非传统安全形势对澜湄旅游合作带来的挑战。

  • 标签: 非传统安全 中国公民 安全观 命运共同体 湄公河流域 工作组会议
  • 简介:全球化依赖于海上运输的自由往来。国际航运是全球贸易在未来实现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亚太地区尤其如此。由于以海运为基础的全球化在面对风险时具有脆弱性,它为我们同时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国际航运需要以稳定和安全作为保障,美国、中国和印度尼西亚等亚太地区大国各自推出了维护地区海域安全的相关战略。本文主要探讨亚太各国在这一问题上的共同关切以及东盟在促进海洋合作中扮演的角色。各国所拥有的共同关切主要源于缺乏海洋安全和治理所导致的来自海洋以及海上的挑战和威胁,如南海及马六甲海域存在的问题。为了维护良好的海洋秩序,东盟成员国应与中国建立海洋伙伴关系。东盟与中国以及亚太其他主要大国间的包容性和全面性合作,对于保障经济发展与繁荣以及维持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标签: 海上丝绸之路 全球海洋支点 海洋安全 海洋合作
  • 简介:"一带一路"是中国适应自身快速崛起和和平应对美国"亚太再平衡"需求的国家大战略。本文从应对和破解美国"亚太再平衡"战略角度研讨"一带一路"的战略定位,进而探讨"一带一路"战略与中国周边外交的关系,特别论证东北亚是周边合作全覆盖的薄弱环节,建议以倡议"中朝韩俄经济走廊"和打造韩国成为"一带一路"战略支点国家作为推行"一带一路",实现中国周边合作全覆盖的突破口。

  • 标签: 一带一路 周边合作 全覆盖
  • 简介:"一带一路"合作倡议提出后,各方解读令其内涵不断丰富。长期以来,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受制于现实地缘政治环境,呈现滞缓状态。在"一带一路"战略带动下,推动"中蒙俄经济走廊""中朝韩经济圈""中日韩自贸区"等次区域合作的建设,不仅具有可能性,也存在现实基础。实现"一带一路"战略在东北亚地区的对接,不仅有利于带动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也有助于实现我国振兴东北经济的目标。"一带一路"战略为东北亚区域经济合作提供了新路径。

  • 标签: “一带一路” 东北亚 区域合作
  • 简介:21世纪以来,马来西亚的地区战略是保持本地区的大国平衡和加强大国与东盟成员之间的合作,以维护马来西亚的国家利益和地区稳定。稳定的周边环境是中国和平发展的重要条件,为此,中马两国政府从维护和发展双边关系和平与稳定的大局出发,对两国各领域尤其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下的人文交流合作进行筹划,强调相互信任及开展双向交流是增进双方友好关系的重要基础。中马两国在经历社会经济转型的阶段,双方有很多可互惠的合作。过去的中马关系着重经济的交流,而未来的中马关系,期待能推动两国人文交流和政治合作,构建双方政治、经济、文化全方位的命运共同体。

  • 标签: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中国 马来西亚 人文交流 中马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