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12 个结果
  • 简介:【案情】上诉人:B&B,SEALTIGHT注册商标权利人。被上诉人:HargiS,异议商标SEALTITE申请人。上诉人B&B于1993年在航天工业的金属扣件用上注册SEALTIGHT;而Hargis则在建筑金属扣件上申请SEALTITE。尽管航天飞机和建筑工程不同,但双方倾向于使用表达其商品能使物体更加紧密的商标。B&B认为SEALTITE与其注册的SEALTIGHT之间存在混淆性近似,因此提起异议。B&B与Hargis有着20年纠葛,整个过程经历商标侵权民事诉讼程序、商标无效程序以及商标异议程序。

  • 标签: 排除规则 商标异议程序 商标权利人 民事诉讼程序 建筑工程 上诉人
  • 简介: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在实务界和学术界急切的期盼中出台了。2015年2月4月,最高人民法院正式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法》的司法解释。该司法解释共552条,远多于《民事诉讼法》的284条。虽然是司法解释,但这些解释实际上对民事诉讼的适用同样具有规范作用,因此对于今后的民事诉讼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由于我国立法体制、程序等诸多因素,导致我国的许多法律在细节的规定方面,有的

  • 标签: 民事诉讼法 司法解释 立法体制 民事诉讼理论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 简介:晚清至民国初期,中国频繁移植日本、德国等国的法制。评估整体法制移植的效果及其原因并非易事,近代讼费法规为考察此问题提供了良好视角。中国讼费法规与日本、德国的诉讼制度有明显渊源,但同时也有显著差异。自移植讼费法规后,中国立法者根据实际情况,尤其是当时财政困境以及立法者自身利益动机,对法规作了相当的调整。这种“选择性立法”破坏了原初法制的一些重要原则,成为维护立法者利益的工具。讼费法规的这种“中国特色”恰是当时整个中国法制移植的典型表现之一,也是法制移植未能实现预期的法律救国或建立法治秩序等的重要原因之一。

  • 标签: 近代 讼费法规 法律移植 讼费救助 选择性立法
  • 简介:指纹鉴定意见是指纹鉴定人员结合自身从业经验并通过一系列的检验获得的,整个指纹鉴定过程是由感性上升至理性的认知过程。在指纹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辨别现场指印中细节特征的能力是影响指纹鉴定意见的重要因素,在获得样本指印后,对照样本指印确认现场指印中的细节特征则直接决定着鉴定意见。考察指纹鉴定人员在检验现场指印时点取细节特征的结果,以及获得样本指印后对现场指印细节特征的变动情况,可以分析指纹鉴定人员在不同条件下判断现场指印细节特征的认知变化,有助于判断指纹鉴定人员在分析阶段理解现场指印特征的程度,有助于考察样本指印对指纹鉴定人员取特征产生的影响,进而分析取特征稳定性与指纹鉴定能力之间的关系,为指纹管理人员评估指纹鉴定人员鉴定能力提供一定帮助。本文重点针对指纹鉴定人员取特征的稳定性进行研究,邀请106家鉴定机构对4组指印进行特征取,使用统计学工具对取特征的结果进行统计与分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机构指纹鉴定人员取特征的稳定性存在一定的差异性;指纹鉴定人员取特征的稳定性与现场指印质量之间存在显著关系,高质量指印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选取特征的稳定较高,且样本指印未对鉴定人员的认知能力产生影响,低质量指印鉴定过程中,指纹鉴定人员在分析阶段和比对阶段取特征的稳定性较差,尤其在高低质量区交界处取特征的离散程度较高;取特征变化指数I可有效衡量指纹鉴定人员取特征的稳定性,指纹管理人员可依据I值变化程度,评估机构或者鉴定人员的鉴定水平,进而采取相应培训措施,提高指纹鉴定过程中点取特征的稳定性,确保指纹鉴定质量。

  • 标签: 指纹鉴定 特征变化指数 稳定性 鉴定意见
  • 简介:随着现代科技的高度发达,互联网渗透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获取讯息的方式也在发生着变化,尤以自媒体的迅速崛起为显。自媒体以其独有的风采彻底改变了传统的信息传播方式。司法公开作为现代司法的一项基本原则,反映了社会对民主、法治的需求。司法工作要想得到公众的普遍认同,就必须深层次地公开,而以微博为代表的自媒体恰恰提供了这样的机会与平台,使得司法公开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自媒体与司法公开正经历着在冲突中不断前进,在前进中寻求平衡,在平衡中促进互动的过程。本文拟以微博直播庭审为切入,探索在自媒体时代深化司法公开的路径,以期能够进一步突破限制司法公开的制度与实践藩篱,从而推动司法公开向着更高的进阶发展。

  • 标签: 自媒体 微博直播庭审 司法公开
  • 简介:承运人向托运人、收货人或提单持有人请求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的诉讼时效期间为1年已基本得到了司法界的认可。但纵观近几年出现的集装箱超期使用费纠纷案,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明确规定"自承运人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具体应从哪个时间点开始计算,导致相关事议的发生。通过对相关案例的总结和分析,为今后处理集装箱超期使用费诉讼时效的起算问题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 标签: 集装箱超期使用费 诉讼时效 承运人
  • 简介:刑民交叉案件成为司法实践中的棘手案件,除了案件事实本身的疑难复杂、前置性立法不足及执法不力外,刑法学理论的误导也难辞其咎。风险刑法观倡导预防的早期化、外围化、直接化和全面性,刑法反制理论、以刑制罪思想,冲击着由罪生刑的罪刑关系以及刑法保障法、制裁法和事后法的地位。其实,刑民交叉案件往往是由民事的侵权或违约、行政违法亦或经济领域的不法行为演变而来,因此,需要从“二次性违法”理论切入确认违法性质和违法程度。只有当行为具有了刑事违法性才可能构成犯罪,而刑法介入的必要条件只能是前置法管控失灵。

  • 标签: 二次性违法理论 刑民交叉案件 刑事违法性 风险刑法观
  • 简介:法律的社会控制功能通过其作为利益的平衡器而实现,多元利益在刑事诉讼的过程中整体上是统一的,但这种理论上的兼顾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带有很强的局限性,在动态过程中多方利益总有冲突碰撞。在诉讼实践中,由于人类认识的局限及社会可分配资源的有限性,各主体间的利益确认与实现呈现失衡态势,特别是对被害人权利保护的失衡尤其需要更多关注。

  • 标签: 刑事被害人 权利失衡 诉讼地位
  • 简介:《立法法》修改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始推进的新时期。这次修改围绕科学立法、保障改革这条主线,从扩权(利)与限权(力)两翼展开,体现了问题导向、人民主体、尊重规律、引领改革和同步配套等新思维新理念。或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这次修法在顶层设计、整体建构、具体制度措施以及文本结构、语言表达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值得认真总结和检讨。同时,全国人大常委会在这次修法中或存在“部门化”倾向,也值得关注。

  • 标签: 《立法法》修改 部门化倾向 科学立法 后法律体系时代
  • 简介:苛内媚外的法律文化在中国古已有之,绝非鸦片战争之后的产物,它与国家主权是否完整并没有直接关系。鸦片战争之前的清政府拥有完整主权,却在涉外活动中长期运用苛内媚外的手段处理问题,洪任辉案以及美国人亨特的著作都充分显示了这一。苛内媚外法文化在清代登峰造极,这与当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因素密切相关。苛内媚外的法文化激化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矛盾,在中国历史上影响十分恶劣,使国家与民族利益受到严重损害。以往的涉外法律史研究,比较重视涉外法律制度构建层面的研究,在涉外法律文化影响研究层面稍显不足。今天的法治社会建设应当以史为鉴,严防苛内媚外法文化的死灰复燃。

  • 标签: 苛内媚外 法律文化 洪任辉 亨特
  • 简介:在交通肇事案件认定过程中,应坚持刑法的独立评价原则,不可直接将公安机关的交通事故认定书作为定性的依据。交通肇事罪中的责任划分不同于交通管理过程中的责任认定,二者形似而神不同。尤其是在涉及责任主体较多的案件中,更应立足于刑法学角度以因果关系、过失判断等为视角作出独立的判断。

  • 标签: 交通肇事 责任认定 同等责任 全部责任
  • 简介:在审判实践中,行政机关提交的证据存在着不少的问题,人民法院不得不采取一些补救措施,从而自发形成了一项非正式制度。它在运行中呈现四个特点,即证据存在问题的案件比率高、适用补救的案件数量多、问题补救以法院动仪居多、以补救程序性问题为主。这一非正式制度之所以在实践中大行其道,主要是这一机制符合社会的需求、有利于降低社会成本、符合比例原则、符合一般法律精神。但是在实际运作中,这一非正式制度存在认定标准混乱、补救依据缺失、补救程序不一、补救效果模糊等四个方面的问题。为此,我国应当在坚持社会接受、诉讼经济、程序底线、明确统一四个原则的基础上,从立法层面明确问题证据的认定标准、问题证据的外延、问题补救时间、问题补救动仪主体、补救方式以及补救效果,从而不断完善我国的行政诉讼制度。

  • 标签: 行政诉讼 瑕疵证据 补救规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