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5
83 个结果
  • 简介:农村土地“三分置”的目标是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发展适度规模经营。为此,须对土地经营进行物塑造。其途径是在土地承包经营之上,通过合同与登记创设“次级土地承包经营”。次级土地承包经营在物权法定意义上仍然是一种“土地承包经营”,权利人对土地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可将该权利设定抵押或作其他法律处分。根据《不动产登记暂行条例》,应将次级土地承包经营纳入“法律规定需要登记的其他不动产权利”,作为土地承包经营的负担在登记簿中加以记载,并颁发不动产权属证书。

  • 标签: 三权分置 土地经营权 土地承包经营权 次级土地承包经营权
  • 简介:我国现行法之所以未遵循法律逻辑将土地承包包含于土地承包经营之中,既导源于特定的制度基础,也受制于薄弱的理论研究。法学界对“三分置”中土地承包的“三种”不同解读,均存在一定程度的问题;其应为一种兼具身份性和财产性的成员。“三分置”中土地承包的权利构造,要明确其权利主体和权利内容;土地承包的“配置主体”是个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体现公平的价值取向;土地承包的“行使主体”是团体的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农户”,承载效率的目标定位。土地承包内容由其权利性质和制度功能决定,故应包含承包请求、承包收益和承包监管等权能。

  • 标签: 三权分置 土地承包权 土地经营权 权利构造
  • 简介:本文从欧盟GoogleSpain案件入手,引入“被遗忘”的概念,从权利主体、权利客体、权利内容以及权利行使条件等方面,并将之与信息自决和隐私权作对比,并结合我国现有有关被遗忘的法律法规,探究被遗忘的概念。

  • 标签: 被遗忘权 隐私权 信息自决权
  • 简介:审判、执行是现阶段我国人民法院所共同具有的二项权能,这是由我国的司法体制所决定的。众所周知,民事执行的合理配置对整个强制执行体制、机制以及方式的设计具有基础性的作用。人民法院应对其在民事执行中行使的权力进行科学的界定和合理的配置,改革执行体制,完善执行机制,规范执行活动,最终解决“执行难”和“执行乱”。本文以民事执行的配置为中心,从我国目前民事执行配置存在的问题谈起,通过对民事执行性质进行分析,将其所包含的具体权能划分为执行实施和执行裁决,并考察国外的民事执行的配置,提出了结合审判与执行相分离,将执行裁决从执行局剥离出来,建立单独的执行员序列,以中级人民法院为基本单位,统一管理执行案件,统一指挥、调度执行实施力量,案件分段集约执行,形成法院执行工作与行政区划适当分离的格局。

  • 标签: 民事执行权 合理配置 分离模式 审判权 中级人民法院 执行裁决权
  • 简介:作为一项与人的自我存在和发展需求相联系的基本权利,精神安宁具有可克减性.承认精神安宁的可克减性,可借以防止保护立场滑向情绪标准和纯粹法律道德主义.在进行克减目的正当性衡量时,宜针对所涉及的利益关系状况选择不同的公共利益衡量标准.对公共利益目的的强调亦须以个体权利的维护为价值取向.国家警察克减公民精神安宁必须符合比例原则、“本质内容保障”理论和悲悯原则.在限制权利的制度依据上,宜借鉴德国《基本法》第19条的规定,对我国相关制度体系予以完善.

  • 标签: 安宁权 克减 警察权
  • 简介:一、基本案情1994年,95版动画片导演崔某到刘某(当时刘某作为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工作人员,借调到上海科影厂工作)家中,委托其为即将拍摄的95版动画片创作人物形象。刘某当场用铅笔勾画了“大头儿子”、“小头爸爸”、“围裙妈妈”三个人物形象正面图,并将底稿交给了崔某。当时双方并未就该作品的著作归属签署任何书面协议。95版动画片由中央电视台和东方电视台联合摄制,于1995年播出,在其片尾播放的演职人员列表中载明:“人物设计:刘某”。

  • 标签: 著作权问题 案例分析 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 动画片创作 中央电视台 人物形象
  • 简介:会见是犯罪嫌疑人与辩护人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会见并非属于不可限制的绝对权利,有时出于实现侦查目的等的需要,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的限制.为了防止对会见滥行限制,需要对会见的限制进行规制,规制的方式有实体性规制与程序性规制两种,我国采用的是实体性规制方式,但实体性规制存在固有缺陷,无法实现对限制会见的有效规制,我国应该采用程序性规制方式,设立限制会见的事先审查与事后救济机制.

  • 标签: 会见权 实体规制 程序规制
  • 简介:期待相对于传统民事权利类型,从理论上可以说是一种处于取得物途中的新型权利。它活生生地存在于社会生活,当权利的取得在时间或效力上具有了不同的程度,就可能产生期待。为了保障期待利益不受减损并顺利转化成完整权利,法律赋予期待保障和防御的效力,可对抗相对人、任意第三人的妨害行为。期待因受到法律的完备保护而具有预先效力,获得权利取得的确定性和独立的可让与性。

  • 标签: 期待权 期待利益 物权
  • 简介:农地“三分置”改革从国家、集体、经营者和农民角度分别回应了土地制度变革的需求。相比较于其他农地流转方式,通过信托方式流转农地可以更好实现更新农地经营模式,确保农民土地利益以及实现农地保护制度等目标。当前,我们有必要梳理“三分置”改革背景下土地信托的法律结构,从注重制度建设、完善土地信托的配套制度,并树立信托法思维等角度完善土地信托制度。具体而言,政府可以通过在村集体组织内设置专门的咨询机构,为有意向参与土地信托流转的农户提供咨询服务,让农户发现土地信托制度的优点,进而运用该项制度。需要明确土地上各项权利的内容,厘清权利的边界。建立不动产信托登记制度,公示土地信托的信托财产和信托关系。为投资于农地流转信托所获得的收益实行适当的税收优惠,发挥信托的融资功能。

  • 标签: 土地信托 农地流转 三权分置
  • 简介:协会处罚权作为一种施加于违法或违规成员并减损其权益的权力,在性质上属于公行政权。这不仅因为协会处罚行为属于公行政的范畴,也能从协会处罚的来源上加以证明。法律授予和行政委托的协会处罚均属于国家行政权,但二者又存有差异;自治规范赋予的协会处罚权属于社会公行政权。准确界定协会处罚性质的目的是将协会处罚纳入行政法的调整范围,促进协会处罚的规范行使,并为适用行政救济法解决协会处罚争议提供理论依据。

  • 标签: 协会处罚权 公行政权 国家行政权 社会公行政权
  • 简介:作为公民的财产,房屋对于人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中有时为了实现公共利益,不得不对房屋拆迁,这就涉及到房屋的征收问题,在我国《物权法》颁布和实施之后,对于房屋的征收问题有了更加具体的规定。然而现实中房屋征收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本文从问题出发,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结合《物权法》进行分析,以期为房屋征收问题的解决提供合理化建议。

  • 标签: 物权法 征收 房屋拆迁 补偿
  • 简介:我国的检察官豁免虽然受到学界的忽视,但其事实上是检察官身份保障制度的重要一环。我国的检察官豁免由民事责任豁免和司法责任豁免构成,其中民事责任豁免保障了检察官的办案积极性,而司法责任豁免则保障了检察官的办案独立性。我国应当将检察官豁免的概念在法律中明确,并完善相应的豁免行使机制,以更好地保障检察官的权益。

  • 标签: 检察官 豁免权 身份保障 司法责任
  • 简介:很多西方国家将追续这一权利纳入到其著作权力体系之中,这种权利本身与艺术品以及艺术品市场密切关联。追续是著作中的一项重要权利,其与艺术品及艺术品市场息息相关。很多西方国家已将其纳入到其著作权利体系中。我国由于诸多原因,未将其纳入到著作体系中。但随着我国艺术品市场的快速发展,著作保护水平的提高,我国《著作法》第三次修改草案欲将其纳入。

  • 标签: 追续权 续权客体 客体范围
  • 简介:在城乡差距较大的现实条件下,强调农村儿童受教育的'权益'属性,有助于促进农村儿童受教育的实现。农村儿童受教育权实现的过程,也是作为公民的农民利益群体(或个体)与国家及社会关系构建和重塑的过程。在这一进程中,国家力量从起点、过程到结果的各个方面,应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农村儿童受教育测评指标体现为受教育机会、条件和成功三个方面。测评农村儿童受教育,需在构建和分解指标体系的同时,综合考虑指标权重和赋值、主观性指标与客观性指标、绝对评价与相对评价,以及'观测点'的筛选等问题。

  • 标签: 农村儿童 受教育权 测评指标
  • 简介:《物权法》第24条未规定特殊动产物权变动的生效要件,从体系解释来看,该条文仅适用于特殊动产所有权、抵押的变动.一般情形下,特殊动产所有权转让适用“交付生效十登记对抗”规则,特殊动产抵押设立适用“合意生效十登记对抗”规则,这两种规则均属第24条之规范意旨.至于特殊动产质设立则应适用第212条所规定之交付主义.由于特殊动产物权变动兼采形式主义与意思主义,特殊动产物的公示方法与生效要件呈现出对应性与非对应性并存的复杂局面.具言之,形式主义下的物权变动之公示方法与生效要件具有对应性,即均为交付;意思主义下的物权变动不存在公示方法.《买卖合同司法解释》第10条的制定者没有理清不动产物(尤其是房屋所有权)转移登记程序与特殊动产物转移登记程序存在的差异性,进而混淆了主合同义务、从合同义务与物请求,致使该条规定与现实规制存在脱节.

  • 标签: 特殊动产 物权变动 物权公示
  • 简介:在语义上,'失'一词,有多种用法。法律语境的'失',系部门法用语,我国法理学上并无提取公因式的失概念。失是被作为'类概念'使用的,是对权利被限制或剥夺这一类现象进行概括的构词。不同类型失现象的法理可能是各异的,对失信被执行人失现象的研究,应基于制度规范与司法实践,探讨该类失现象的法理。失信被执行人是具有履行已生效法律文书所确定义务的能力而拒不履行该义务的被执行人。失信被执行人的失类型涉及平等、人身权利、政治权利以及社会经济权利。虽然对失信被执行人的权利进行限制具有正当性,但是,罚当其过,失信被执行人的失必有其限度。失违反比例,即是过当的失。在人权视野下,人性尊严绝对不可限制。失惩戒仅是手段,失救济与失终结,都通往失信被执行人失的终点。经由救济或终结,失得以解除,失信被执行人最终走向解放。

  • 标签: 失信被执行人 失权 正当性 限度 解除
  • 简介:永城婚检隐瞒案凸显了我国婚检制度下,患者隐私与家属知情的冲突。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婚检制度经历了从无到有、从自愿到强制再到自愿、强制回潮、从收费到免费的曲折过程。作为一种新兴的公民基本权利,隐私比传统自由更强调精神层面的自由。在需要传染病防治的时候,公民得允许他人在一定程度上依法介入自己的私人生活领域。法定疫情报告程序就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公民对隐私加以克减。不过,婚检机构泄露与传染病防治无关的隐私信息是对公民隐私的侵犯。婚检制度下的知情与隐私不必然冲突,两者冲突时隐私并不必然让位于知情,我们应当本着法权最大化的原则来处理隐私和知情的关系。化解两者冲突的关键在于:要超越单方利益而从整个婚姻的角度出发来思考问题。现代婚姻是建立在双方合意、彼此信任基础上的一种法律关系,同时往往负载着生育功能。为了达成双方的信任、保障生育利益,隐私就要在一定程度上对知情做出让步。具体的保护义务需要由国家而非公民个人承担。为了提高婚检率,进而实现多方利益的平衡,政府的可行之策不是一味复辟强制婚检而是加强对公民的引导和服务,实现婚检制度的重构。

  • 标签: 婚检制度 知情权 隐私权
  • 简介:集体林作为具有巨大战略意义的森林资源,其林制度的改革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亦有着深远的影响。但集体林制度的改革却被罔置于民法思维与物化的迷思之下,将森林、林木、林地等视为掘取经济价值之'物',而忽略了对其作为环境要素所独具之生态功能价值的关注。因此,如何在可持续发展的思维之下对林制度改革建构一条衡平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路径就显得尤为必要。本文在分析了2008年以来本轮林改的背景以及'林'这一语汇法律表达的政策性之殇与物化之困的基础之上,探讨了生态化集体林改革的法理依据,进而提出了生态化集体林改革路径的建构模式。

  • 标签: 集体林权改革 物权化 生态化 法律制度
  • 简介:自然权利和实在权利的辩证统一关系自始至终存在于人格本质的聚讼中。承认人格的法定权利属性,最强烈的意义在于,对人的伦理价值性的立法确证。而从中国权利文化传统的客观忽视与晚近民事律法体系再造经验的互动中,可以清晰地梳理出,人格法定对于启蒙教化内化于人的伦理价值的巨大效益。世界范围来看,法、德两国采用的'蕴含'式的人的伦理价值保护方式有了松动的迹象,一些后发国家青出于蓝甚至改弦更张,另起人格法定化的新炉灶,这种从含蓄内蕴立法体例到显性外放立法体例的转型被认为是适应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论革新。可以明了的是,天赋权利根本上是一种权利享有的资格与门槛,为实在法设置权利提供根据与目的,但这只意味着其实现完成的一种可能性,并不具有板上钉钉、一一投射的绝对盖然性。从这个意义上讲,人格是根源性、原则性的理性信念,人格是结果性、制度性的法律规范。

  • 标签: 人格权 自然权利 法定权利 双重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