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3
253 个结果
  • 简介:我国《刑事诉讼》第50条严禁司法人员的欺骗性取证行为,但是有些学者会在研究欺骗性取证的合法性评价的问题时,对该规定予以否定或者架空。将《刑事诉讼》第50条解释为刚性的法律规则,是导致这种现象发生的原因。《刑事诉讼》第50条应被解释成对欺骗性取证予以概括禁止的法律原则,这样可以彰显国家的价值选择、更好地尊重司法经验,也有助于体现刑事诉讼作为控权的特性。对《刑事诉讼》第50条作这种解释,可以为《刑事诉讼》第151条、第54条的合理解释奠定基础。

  • 标签: 欺骗性取证 刑事诉讼法 合法性评价 法律原则
  • 简介:随着QQ、微博、微信等聊天工具的普及,以及网络购物、P2P网络借贷等经济交往活动的出现,大量不法分子开始利用网络工具实施洗钱、强奸、抢劫、诈骗、盗窃、敲诈勒索、窃取秘密、组织赌博、传播计算机病毒等刑事犯罪。这类犯罪表现出数量激增、犯罪目的多样化、作案手段智能化、侦查取证困难等特点。

  • 标签: 认证规则 电子数据 刑事诉讼 P2P网络 计算机病毒 聊天工具
  • 简介:刑事诉讼的目的具有层次性、多元性和变动性三大属性。以此检视现有目的理论,可以发现其存在以下缺陷:第一,未能合理体现层次架构;第二,未能全面囊括多重要素;第三,未能及时顺应制度发展。刑事诉讼的目的体系应当涵盖直接目的、中间目的和最终目的三个层次。刑事诉讼的直接目的是解决刑事案件。在解决刑事案件的过程中,惩罚犯罪、保障人权、教化国民、抚慰被害人和修复受损的社会关系的中间目的得以实现,社会和谐的最终目的方能达成。

  • 标签: 刑事诉讼目的 刑事诉讼模式 协商性司法 恢复性司法
  • 简介:近些年,我国被害人权利保障在逐渐的完善,获得巨大的进步。但总体而言,还存在诸多的不足之处。如虽然立法规定被害人为"当事人"地位,但是在实践中,却降格为"准当事人"。被害人地位的实践困境来自于诸多价值冲突,如被害人利益与公共利益、被害人利益与犯罪嫌疑人利益等。被害人"准当事人"的地位影响立法,立法上相关权利的缺失缺位又反过来弱化被害人的地位。准确的来说,我国被害人处于"准当事人"地位,强烈依附于司法机关。我国应从加强被害人权利保护的角度出发,保障被害人在诉讼中当事人的地位。

  • 标签: 刑事诉讼 刑事被害人 权利保障 当事人地位
  • 简介:房屋拆迁关乎公民安生立命之本,执法人员应当具备较好的法治素养,严谨的执法意识,正确的执行方法,避免强拆过程中类似9·14山东临沂流血事件的发生。新《行政诉讼》受案范围扩大,两种拆迁方式均可被纳入行政诉讼之中,公民权利的司法方式更加强化。另外,司法强拆体系的形成,法院在拆迁的司法审查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进而讨论该类案件中被告认定原则、违法处理方式,建议将强制拆迁的执行权统一至法院,同时强化法院的执行责任。

  • 标签: 房屋拆迁 行政诉讼 司法主导
  • 简介:修改后的民事诉讼加强了检察机关对民事诉讼的法律监督。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副主任王胜明说“这次民事诉讼修改对检察院的法律监督,在监督的范围、监督的方式以及监督的手段上,都大大地往前迈了一步。”但是笔者认为,修改后的民事诉讼仍有待完善的地方,民行检察工作仍面临一些问题。

  • 标签: 修改诉讼法 完善建议 民事诉讼监督
  • 简介:2016年6月27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本文对《意见》的内容主旨及其与检察的联系进行了解读,以期对检察工作有所助益。

  • 标签: 诉讼制度改革 解读 刑事 审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 最高人民法院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近日联合印发《关於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改革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审判尤其是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

  • 标签: 诉讼制度改革 刑事诉讼制度 审判 印发 最高人民检察院 五部
  • 简介:未经人民法院依法判决,对任何人都不得确定有罪;对采取刑讯逼供、暴力、威胁等非法方法收集的言词证据,应当依法予以排除;证据不足,不能认定被告人有罪的,应当按照疑罪从无原则,依法作出无罪判决……近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意见亮点纷呈,回应了社会关切。

  • 标签: 最高人民法院 诉讼制度改革 无罪判决 法学专家 刑事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刑事申诉是目前刑事错案当事人的主要救济方式,是我国司法机关发现错误裁判,纠正刑事错案,实现司法正义的重要途径。刑事案件中往往存在事实认定、法律适用或程序正义方面的瑕疵。近几年昭雪的冤案都经历了漫长而艰辛的申诉过程,主要体现为"时间久、次数多、无人应、受理难、翻案难"等特点,这就反应了刑事申诉制度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和缺陷,导致该制度无法有效发挥其预防和纠正刑事错案的积极作用。因此,应当从刑事申诉存在的立法缺陷和实践困境入手,以刑事错案的申诉现状为着眼点,进行刑申诉制度的诉讼化改革。

  • 标签: 刑事申诉 诉讼化 申请再审 刑事错案
  • 简介:2016年7月20日,在第十四次全国检察工作会议上,曹建明检察长强调,“十三五”时期,各级检察机关要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和司法公正为目标,完善检察监督体系、提高检察监督能力。据了解,这是最高人民检察院首次提出检察监督体系的概念。为了进一步深化检察改革,完善检察监督体系,11月16日,由中国检察学研究会刑事诉讼监督专业委员会主办,北京市人民检察院、北京市检察官协会、北京市法学会诉讼学研究会承办的第七届刑事诉讼主题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本刊特邀部分与会代表,就如何深化检察改革,推动刑事诉讼监督“四化”建设进行探讨,敬请关注。

  • 标签: 刑事诉讼监督 “四化”建设 检察监督 检察改革 最高人民检察院 法治化
  • 简介: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是2008年《民事诉讼》新确立的一个特殊的程序,旨在更好地保障案外人的实体权利不受侵害,有其特有的性质和功能。2015年《民事诉讼解释》对此进行了一系列具体的规定,明确了受理条件、当事人、管辖、举证责任、裁判结果的效力等具体问题,具有很大的进步意义。但是,这些规定未能完全解决《民事诉讼》关于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前置程序的设置不合理、与审判监督程序的并列关系较为混乱、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的期限条件缺乏必要性等问题仍留待解决,这也给《民事诉讼》的修订以及司法解释的完善提供了一定的思考和建议的空间。

  • 标签: 案外人执行异议之诉 执行异议 执行救济
  • 简介:罗马法律制度是人类文明中的智慧结晶,作为其重要组成部分的罗马诉讼制度同样对当前各国司法体制以及诉讼程序的构造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其诉讼制度按照历史时期发展的不同,可以分为法律诉讼、程式诉讼以及非常诉讼时期。直到公元前2世纪后半期,法律诉讼一直流行于当时的罗马帝国。法律诉讼包括传唤、审理、证讼、事实审以及执行等阶段。虽说对罗马法治文明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力,但是也存在着落后之处。希冀站在前人的肩膀上,立足于前辈已有的理论知识,通过系统梳理法律诉讼的理论知识,企图对罗马中的'法律诉讼'做一初步的探析。

  • 标签: 罗马法 诉讼制度 法律诉讼
  • 简介:法国学者认为:'社会对犯罪的反应不是一种本能的、专断的、盲目的反应,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有规范的、从本质上来说具有司法裁判特征的反应。因为,在已实行的犯罪与刑罚之间有一场‘诉讼’,即刑事诉讼。'[1]而'刑事诉讼的本质特征是由控、辩、裁三方构成的三角结构',即'控辩式三角结构'——法官应当中立地裁判,控诉和辩护者都应当有机会让法庭确信其立场。[2]它既适用于审判程序,也适用于审前程序和

  • 标签: 中心视野 化改造 审判中心
  • 简介: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司法部10月上旬联合印发《关於推进以审判为中心的刑事诉讼制度改革的意见》,旨在改革完善刑事诉讼制度,充分发挥审判尤其是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的作用,切实维护司法公正、防止冤假错案。

  • 标签: 诉讼制度改革 刑事诉讼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 公正裁判 审判 最高人民检察院
  • 简介:刑事评论》(CriminalLawReview)是北京大学法治与发展研究院刑事法治研究中心主办、由陈兴良教授主持的大型刑事法学类出版物。研究内容包括:刑法学、刑事诉讼学、刑事侦查学、犯罪学、刑事证据学、监狱法学等。编辑宗旨:竭力倡导与建构一种以现实社会关心与终极人文关怀为底蕴的,以促进学科建设与学术成长为目标的、一体化的刑事法学研究模式。我们欢迎各位关注刑事法学学术成长和刑事法学理论进展的有志同仁加盟,欢迎

  • 标签: 刑事法评论 评论征稿启事
  • 简介:2015年民事诉讼司法解释第252条规定,再审裁定撤销原判决、裁定发回重审的案件,在符合一定条件下,当事人申请变更、增加诉讼请求或者提出反诉的,人民法院应当准许。通过对该规定的分析,笔者发现再审中的诉权形态与再审程序设定的最初功能有所背离。不同诉讼阶段中当事人的诉权内涵与功能应当有所差异,且根据诉讼程序的设置,应当呈现出逐渐收缩的态势。然而,现行司法解释对此有不同的规定,本文拟从司法解释入手,去研究民事再审中的当事人诉权应当呈现的形态,从而厘清再审程序的功能,防止当事人对诉权和再审程序的滥用,真正凸显再审程序的功能与意义。

  • 标签: 民事再审 诉权 诉讼权利 民事诉讼法第252条
  • 简介:2008年8月的一天,距福建省南平市区40余公里外的葫芦山被来自福州城门和福清的谢知锦、倪明香、郑时姜从“头”开始剥去了绿色的“外衣”。当高大威猛的机器开上山顶的时候,静静的葫芦山毫无戒备。

  • 标签: 环境公益诉讼 《环保法》 葫芦 诉讼案 纪实 民事
  • 简介:民事诉讼传统的诉权论、诉讼标的论和既判力论三大基本理论描述的是诉讼的开始、过程和结果,而贯穿民事诉讼的则是诉讼请求。因此,民事诉讼基本理论应以诉讼请求为轴线展开并重述:诉权应关注起诉条件中的诉讼请求;诉讼标的作为诉的构成要素之考量,而诉的核心构成要素为诉讼请求;既判力客观范围=诉讼请求,如此,起诉的诉讼请求范围=法院审理的范围=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标签: 诉讼请求 诉讼标的 既判力的客观范围
  • 简介:舆论对司法的影响问题,一直备受关注却始终悬而未决。以2005年—2014年十大影响性诉讼(刑事部分)为样本分析发现,关于舆论与司法的传统观点误读了两者的关系,忽视了舆论介入司法的必要条件,难以形成可以对司法有指引作用的方案。事实上,只有清晰表达了对于个案处理倾向性的意见且这种意见成为主流舆论的情况下,舆论才可能左右司法。司法实践中,舆论主要通过'重判'呼吁、'轻判'要求、'无罪'主张和'有罪'意见四种倾向性态度对司法进行影响,并最终导致刑事棘手案件的形成。满足舆论呼吁、低于舆论期待和冷处理舆论,构成了中国司法应对刑事棘手案件的可能选项,但其中任何一种方式都无法单独解决舆论影响的问题。中国司法面对棘手案件,需要着重解决案件判决方案和做出判决的时机两个问题,即在综合考虑法律效果、社会影响和政治后果的基础上,首先确定案件如何判决,进而划分出'舆论主张有罪或重判而事实上无罪或应当轻判'和'舆论主张无罪或轻判而事实上有罪或应当重判'两种情况,确定适当的判决时机,从而形成一套系统的和具有操作可能性的中国刑事棘手案件舆论应对方案。

  • 标签: 刑事诉讼构造 刑事棘手案件 同心圆 舆论应对 影响性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