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2 个结果
  • 简介:中国和西方国家"各自"提出的"能动司法"、"刑事一体化"、"预审"的含义是不同的。"检察官"称呼的翻译之差别也不容忽视。这些看似相同或相近的词汇,如若不仔细辨别,就会走向中西法律用语误区,继而造成理解上的障碍,误以为两者是同一事物从而将其混同。这在我国法律用语上已经屡见不鲜。究其原因还是两者存在相同或相似的词条以及翻译的偏差甚至错误。多比较、多研究、多交流、多探讨才是正确的出路,才能走出误区。

  • 标签: 法律用语 误区 词语翻译
  • 简介:中国古代判例法与普通法系的判例法的异同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重点。中国古代判例法与普通法系的判例法的相同点有:认识论上都以折衷可知论为基础。中国古代虽然在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有可知论的立场,但到战国晚期,特别汉朝时开始出现折衷主义的思潮。中国古代判例法在先例创制上由于受到儒家等道德伦理的影响,具有很强的实质性说理取向。两者的不同点有:中国古代判例法的效力来源基本上是一种权力结构下产物,而普通法系却是一种习惯、非权力下的产物。比较分析两者可以发现如下结论:判例法的运行对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价值语境具有很高的依赖性,于是不同国家、不同社会、不同时期由于社会权力结构与社会价值语境的不同,所以导致了相应国家、社会和时期的判例法呈现出不同特点。

  • 标签: 判例法 权力结构 中国古代 普通法系
  • 简介:公司法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是各国公司法产生的、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共同规律。但是我国清末颁布的中国第一部《公司法》,其诞生与西方各国公司法的产生却没有共同规律可言。为什么呢?这就是本文所要探讨的动因。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就清末和西方国家公司法的产生的社会条件进行比较分析。

  • 标签: 公司法律制度 西方国家 清末 主导地位 半殖民地半封建 共同规律
  • 简介:<正>关于法律客观性的论述可谓是波澜壮阔。各个法学流派和法学家对法律客观性的问题争论不休。在双方的攻防之间,我们可以发现法律客观性不同的层次,对双方争论的焦点进行总结,并结合当下中国司法语境,最终可以明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法律客观性。笔者将根据对法律客观性的不同态度,分为法律客观性的怀疑者和维护者。以此展开对法律客观性问题的研究。

  • 标签: 形式合理性 法学流派 批判法学 中国司法 形式理性 形式法治
  • 简介:民国时期《民法》是我国近代立法史上一部重要的民法典。它是在继受西方法文化的基础上制定的,同时又渗透着中国传统法文化的精髓,是中西法文化相互融合的产物。民国时期《民法》的内容比较完整,特征比较突出,较好地体现了法的时代精神。如今,我国民法的法典化日益受到重视,对民国时期《民法》的研究无疑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 标签: 中国 民国时期 《民法》 传统法文化 西方法文化 法制改革
  • 简介:中国和西方社会在法律发展史上具有较大历史落差。西方社会具有较清晰的法治线索,法治思想、立法活动、司法过程等诸多方面的启蒙和发展均早于中国,形成了较为发达的现代法治体系。中国法治思想数千年来一直纠缠于礼与法的斗争之中,立法粗疏,诉讼过程专横,使现代法治的形成具有诸多先天不足因素。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必须重视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国情特徵,不可类比西方,更不可模仿或全盘照搬英美,必须坚持有中国特色的法治道路。

  • 标签: 中国 西方 法律发展 比较 启示
  • 简介:<正>目次缘起一、兼通中西学术,并达法学文学二、新中华法系论的创立者三、中国法制进程的预言者四、接续文化传统的先行者五、学术与政治关系的缩影结语缘起陈朝璧教授在20世纪上半叶即以罗马法研究享誉中国法学界,于西学东渐的时代对中国法学实有"刊山伐道"之力、之功。他并且算得上一个法

  • 标签: 中华法系 中国法学界 陈师 法文化 法制进程 行政立法
  • 简介:一、引言任何民族的法制或法律秩序,都是“形”“魂”统一体。“形”即典章制度、相关设施及其运作;“魂”即观念、伦理形式的法或法伦理,①它是一个民族共奉的“自然法”、“神圣法”、“天理天则”等。它常常可能是一个民族现实法律秩序在人们观念中的反映,但却是批...

  • 标签: 法伦理 尊亲属 法治模式 中西伦理 法律秩序 权利义务
  • 简介:从八十年代起,中国的思想界、学术界掀起了一股文化热。法学界亦不示弱,法律文化的研究也步入了一个发展的黄金时期。与此同时,一批兼有中西法律文化扎实功底的学者开始力图从不同的角度致力于中西法律文化的比较研究。此间一批很有价值、很有影响的论著问世(如梁治平先生的《法辨》、张中秋先生的《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等)。前不久,

  • 标签: 中国法律文化 文化比较研究 八十年代 中国法制现代化 通论 西方法律文化
  • 简介:同性结合由刑法规范至民法规范的跨越经历了数千年历程,是社会发展、文化多元、观念变迁及人类对同性恋认知深化的产物和同性结合去罪化、去病化至正常化发展的结果。但各国同性结合民法规范的立法技术不同,对同性结合权利义务的规定有别,其中蕴涵着不同的法理和价值取向,具有各自的文化适应性。我国是一个文化单一、法律道德化和家中心理念深厚的国家,同性结合生存的社会环境不同,同性结合之民法规范应当选择适合于我国法律和文化的路径。

  • 标签: 同性 性结合 民法规范
  • 简介:对于当前我国刑法学界关于中国共犯体系属于正犯、共犯区分制,单一制,还是双层区分制的争论,不能仅仅局限于类比我国刑法与欧洲大陆各国刑法条文,而应该从各自的传统出发寻求根源。中国共犯体系源于中国传统律例"共犯罪分首从"的罪刑均衡价值,而欧洲大陆各国刑法共犯体系是在罪刑法定原则的逻辑前提下推演出来的,这背后是秩序性思维与规范性思维的不同。可见,中国刑法学界关于中国共犯体系归属的争论正是秩序性思维与规范性思维碰撞的结果。

  • 标签: 罪刑法定原则 罪刑均衡 规范性思维 秩序性思维
  • 简介:诚信是人类社会普遍的道德准则之一。诚信概念结构的双重维度隐含了中西方两种不同的认知模式和发展道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诚信"更多地以一种伦理规范的形式存在,始终没有成为法律的固有原则。而在西方,自古罗马以来,诚信就不仅仅是道德要求,更是作为基本原则贯穿于法律制度中。有鉴于转型时期政务失信行为多发的现实,今后应进一步加强政务诚信建设。为此,必须同时关注道德和法律两个维度,积极谋求中西政务诚信传统的互补与融合创新,将中国传统文化重伦理自律的"道德诚信"与西方社会重视制度他律的"法律诚信"结合起来。

  • 标签: 诚信 传统 政务 道德 立法
  • 简介:诉讼观念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的重要领域,以往学者均从大传统诉讼观念对比,忽略了小传统诉讼观念的比较。民间法律谚语是最能体现小传统法律文化的载体之一,对中西在历史中积淀下来的法谚进行比较分析,可以探究中西方在小传统层面上诉讼观念的差异和"暗合"之处。这样可以更加立体地甄别中西法律文化的异同,同时也可为我们建设法治国家提供有益启示。

  • 标签: 诉讼观念 民间法谚 小传统 大传统
  • 简介:[案情]甲为A国有公司采购部经理,乙为私营企业B公司法人代表.A公司拟购买100万斤粮食。甲乙私下约定,A公司与B公司签订购销合同,合同约定价格为110万元,实际交易价格则为100万元,差额10万元归甲个人所有。

  • 标签: 性质分析 受贿 贪污 国有公司 购销合同 约定价格
  • 简介:西方古代的自然法与中国古代的自然法则在各自法律传统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直接影响了法律成长的内容与走向,从而使得中西方的法律制度与传统形成了巨大的差异。

  • 标签: 自然法 自然法则
  • 简介:走"体教结合"之路是中国体育的有效途径,也是竞技体育、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体教结合"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是体育事业的正确选择.

  • 标签: 体教结合 体育后备人才 可持续发展
  • 简介:<正>产学研结合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多年来,在党和各级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与推动下,我国的产学研结合得到了迅速而广泛的发展。目前,很多地方都在考虑通过立法来推动产学研结合,为此,对产学研结合的相关法律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具有相当的紧迫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

  • 标签: 技术创新 科技成果转化法 科研机构 社会活力 产学研结合模式 融资瓶颈
  • 简介:禁止不当结合原则是指行政机关追求行政目的与其所采的手段间,必须有合理的联结关系.若欠缺此联结关系,该项行政行为即非合法.该原则为行政法上一般法律原则,必须具备合目的性、关联性、可接受性三大要素.本文旨在检讨实定法上不当结合之缺失,探求禁止不当结合原则的法理基础、法律要素及适用领域.

  • 标签: 行政法 禁止不当结合原则 行政机关 行政目的 关联性 可接受性
  • 简介:现代社会强调运用法治的思维和方式处理矛盾、纠纷,在纠纷解决中,法律的严格、准确适用是公正司法裁判的重要因素。然而,纠纷的公正裁决不仅需要在裁判过程中准确适用法律规范通过程序正义来实现实体正义得以惩恶扬善、弘扬法治,这是法治的要求,

  • 标签: 法律规范 法官裁判 道德 纠纷解决 现代社会 司法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