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1
215 个结果
  • 简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是典型的双向法律文化流动,蕴含着法律文化交流中从特殊到一般的诸多理论问题。其中一个显而易见的特征和现象是,法律文化交流不是一般植物学和医学意义上的移植,而是一种相互的吸纲,是继受与变通的给合。这启发我们:人类的法律文化不仅可以而且应该交流;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法制将依然是继受与变通的展开。

  • 标签: 法律文化 法律文化交流 中国 日本 唐代 晚清
  • 简介:在东亚诸国中,朝鲜与中国的法文化交流最为深远,它曾以中华法系为母法,其法制建设受到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法文化的深刻影响。中华法系能被朝鲜所接受的重要原因在于中朝两国存在的相类似的政治基础、社会基础和文化基础。而朝鲜从本民族的国情出发,具有创造性的立法活动与法制建设,又进一步巩固了中华法系的基石,更加突出了中华法系的特点,为中华法系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历史贡献。

  • 标签: 中华法系 儒家 朝鲜 法文化
  • 简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有两个高峰,一是古代日本大规模地输入唐代中国的法律文化,一是晚清中国急速地输入近代日本的法律文化。唐代中国法律文化到日本,晚清日本化的西方法律文化到中国,这种交流不仅深入历史还在影响未来。从双方的目标和效果来看,古代日本是相对成功的,著名的律令时代即由此而来;晚清模仿日本变法修律,对国家来说虽不可谓失败,但对清廷来说却是失败无疑的,其间的因素纷繁复杂。从时空、背景和人物三个层面对此进行比较分析,可以看出在各自特定的条件下,中日法律文化交流的成败得失自有其因。这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评价唐与清末中日法律文化交流,以及更好地开展当下法律文化的移植均有启发意义。

  • 标签: 透视 中日法律文化 交流 启发
  • 简介:2004年,中国政法大学与德国弗莱堡大学、法兰克福大学、慕尼黑大学、科隆大学和汉堡大学等五所德国著名大学,在德国学术交流中心的参与和支持下,签订了建设和发展中国政法大学中德法学院的协议。同年,中德法学院招收了第一批比较法学硕士研究生,从此开始了一种全新的,中德合作培养双学位法学硕士研究生的联合培养模式。

  • 标签: 中国政法大学 法学院 国际合作办学 文化交流 中德 硕士研究生
  • 简介:中日两国的法律近代化过程中,出洋考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尤其是两国政府分别两次派考察团出洋学习他国宪政,这不仅是法律移植的一种比较直观、有效的方式,某种程度上也是法律变革的一种捷径。然而法律移植是否必然会实现法治强国,是值得思考的问题。对于中国清政府的两次出洋考察,是指清廷于1905年和1907年两次派出以高级官员为首的政治考察团和宪政考察团,赴欧美日等西方国家所进行的考察活动。对于日本明治时期的两次出洋考察,分别是指1871年12月的岩仓具视使节团和1882年3月的伊藤博文考察团出访他国学习法律的活动。

  • 标签: 法律近代化 宪政 法文化 解析 异性 日出
  • 简介:本文系学术回顾性质的文章,较系统地介绍了20世纪唐代法制总体研究状况,如唐代法制的重要论著与资料整理,律令格式的关系,唐代法制的影响等,尤其是较系统详尽地阐释了日本学者经常使用的“律令制度”、“律令国家”等专业术语的内涵。

  • 标签: 律令 法制史 国家 制度 唐代 内涵
  • 简介:<正>复仇,或称报怨,是世界上不同地区、不同种族的原始人普遍遵行的一种社会习俗。原始社会的复仇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专指父母、兄弟、亲属被他人杀害或遭到污辱,作为子弟或族人有义务报杀仇人的行为,这是约定俗成的正当报复措施,为本氏族每个成员所自觉遵守。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那样:“同氏族人必须相互援助、保护,特别是在受到外族人

  • 标签: 复仇制度 日本江户时代 杀人者 武士 复仇者 儒家思想
  • 简介:<正>中日两国律师制度,由于受到本国的社会结构、意识形态、历史进程和法律体系的影响,存在着很多差异。从这些差异中、我们可以看出两国律师制度各自不同的特点。一、律师的性质和职责日本的律师,同任何资本主义国家的律师一样,属于自由职业者。在日本,律师可以依照法律的规定,以个人名义设立律师事务所,从事私人开业,不从属于任何政府机关和团体,完全通过提供法律帮助从当事人直接获起报酬。

  • 标签: 律师性质 律师制度 比较研究 当事人 中国律师 合作制律师事务所
  • 简介:日前,省委政法委委务会议成员、省法学会专职副会长兼秘书长张琦等同志,分别赴上海市法学会(图①),内蒙古自治区法学会(图②),及与到访的省妇联有关领导(图③),就法学会组织建设、法学研究、法治宣传、法律服务等工作进行交流座谈。

  • 标签: 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 学会组织建设 法学会 法学研究 法治宣传
  • 简介:神明裁判是古代司法证据制度不发达的产物,当司法官员对于原、被告双方的是非曲直难以判明时,便借助于神意来裁判。神明裁判是一种非理性的审判方式,是基于人们对原始宗教的崇拜和对自然界的无知认识而产生的。中日两国在古代法制文明初期,都有过占卜裁判的情况,后来随着两国律令法体系的建立,有效地解决了疑难案件证据不足的问题,使神明裁判失去了存在的空间。从公元13世纪以后,随着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和日本幕府统治的确立,儒家“无讼是求”的观念和日本法律处于秘密的状态,严重制约了诉讼审判制度的发展,中日两国几乎同时出现了神明裁判复活的迹象。

  • 标签: 神明裁判 宗教信仰 诉讼证据 幕府
  • 简介:票据是典型的有价证券。票据之所以能够快速进行流通、实现安全转让,主要是有赖于该票据背后的信用支撑,因此票据信用研究至关重要。日本的拒付处分制度,对于维持票据的信用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日前我困正在努力建立社会的诚信体系,可是我围票据尚无类似日本的那种制度,所以介绍、分析比较和中日之间的区别,借鉴日本的先进做法,对于建立我国票据信用制度是有益的。

  • 标签: 票据 拒付处分 中国票据制度 日本票据制度
  • 简介:19世纪中叶,中日两国均在西方殖民主义的武力威胁之下,开始了法律的近代化转型,但又有所差别,表现在:一、社会背景不同.二、变革过程不同.三、主体不同.四、立法目的不同.五、具体内容与实施程度不同.六、历史作用不同.

  • 标签: 中国 日本 法律制度 近代化比较
  • 简介:近年来由于眼疾使得视力急遽下降,因此很少到昌平来与同学们交流。此次法学院开展法史论坛,和大家见面很是高兴,借此机会谈谈我在读方面的一点体会。

  • 标签: 法史 治史 读史 法学院
  • 简介:<正>古代中国,礼刑并重,民刑不分,诸法合体,出礼入法,刑匡一统。中国古代法制,实际上是贯穿着以礼刑为中心的历史。独立的刑法与其他科学的历史一样,是研究该科学产生、发展、演化规律的历史,一般都要涉及两个基本问题,即:1.结构。是就各个不同历史阶段上层建筑的演化,还是联系不同历史阶段的经济基础来写。2.如何运用、取舍和解读史料。由于年

  • 标签: 刑法史 《尚书》 新篇章 刑罚的目的 上层建筑 五帝时代
  • 简介:由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在经济上具有较强的互补性,以及双方政府为推动中非经济合作所做出的巨大努力,中非之间的贸易与投资一直呈现快速增长态势。特别是中非合作论坛的创立为中非之间贸易与投资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机遇和条件。在贸易与投资的发展中,必须重视法律交流的作用。然而,中非之问的法律交流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中国目前对非洲法律特别是非洲商法的研究还非常薄弱,还不能为中非间商事往来的良性发展提供制度上的保障。中国学者和投资者应重视非洲法特别是非洲统一化的商法制度的研究。

  • 标签: 中非 贸易与投资 法律交流 非洲商法
  • 简介:本书作者劳伦斯·弗里德曼(LawrenceMFriedman)是法律社会学和法律史研究界的世界级著名学者、斯坦福大学法学院教授,美国人文与科学科学院院士。曾经担任美国法律史学会会长、美国法律与社会学会会长。此书是其代表作《美国法律》之后推出的又一部力作。作者用他一贯的优美流畅、深入浅出的文字,引导读者进入美国近现代法律的殿堂。如果有人试图了解近现代美国法律的发展轨迹以及对全球化法律的影响,此书堪称最佳作品。

  • 标签: 美国法律史 二十世纪 法律社会学 法律史研究 斯坦福大学 人文与科学
  • 简介:改良与改革是同义词,洋务自强是经济体制改良,维新变法与晚清新政是政治体制改良;改良是民族发展之常态,革命是非常态;改良遇到大阻碍才含爆发非常态的苹命,但革命后能迅速转入常态.的民族才是有福的民族,“永远革命”则是民族之大不幸。

  • 标签: 晚清法律 改良 革命
  • 简介:引言赫尔穆特·科英(HelmutCoing,1912—2000)是20世纪德国乃至欧洲负有盛名的法学家。在他成长和活跃的年代,法学家更多地将法作为整体来看待。而今天法学内部的分工则日益精细,对具体问题的“分析”优先于对整体的“综合”。

  • 标签: 欧洲 穆特 赫尔 法史 法学家 20世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