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德治警是以德治国重要内容的具体体现,在贯彻江泽民同志依法治国、德治国战略思想时,公安机关必须强调依法治警和德治警。德治警是落实“三个代表”和改进公安队伍建设的需要;是不断开拓公安工作新局面的需要。实施“德治警”必须做到:深刻理解德育警、德强警的内涵;必须建立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必须与依法治警紧密结合;必须和体制建设相联系。

  • 标签: 德育 以德治警 队伍建设
  • 简介:德治国”是在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成绩与问题并存,成绩大于问题的形势下提出的;全面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尤其是政治道德建设,是实施“德治国”的基本途径和基本内容;在理论和实践中,既要反对“法律万能论”和“法律无用论”,也要反对“道德万能论”、“道德无用论”,更要反对“人治”。

  • 标签: 德治 法治 理解
  • 简介:以法为业之人若无自由与独立,则该国法的精神必将不停地遭受到各种丑恶行为与权势的腐蚀与蹂躏,法律职业人的“大学之道”就是以仁养心,义制事,善法匡天下。法律人力量的真正强大是将其心志置身于社会的土壤,心怀天下贵其身。法载道必仁义为己任。法律职业是异化性与自主选择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 标签: 法律职业人 独立精神 以仁养心 以义制事 善法
  • 简介: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推进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目前,“审判为中心”的改革已经拉开帷幕。此项改革旨在促使刑事诉讼审判为中心,保证庭审在查明事实、认定证据、保护诉权、公正裁判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审判为中心”的内涵外延、改革路径,“审判为中心”与“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原则、庭审实质化、庭前会议制度、认罪认罚从宽制度等的关系,还未形成定论,理论界和实务界仍在进行积极的探索。在此背景下,本刊邀请中国政法大学“刑事审判中心研究”创新团队组织本次笔谈,就“审判为中心”的概念解读与蓝图勾勒、庭前会议制度的合理定位与程序改造、庭审实质化的证据规则完善、庭审实质化的检察进路、“审判为中心”的理论阐释与路径选择、认罪认罚从宽程序的体系完善与结构优化等问题,从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现实与未来等角度展开讨论,以期为此项改革提供智识支撑。本期先刊出三篇文章,另三篇文章下期继续刊出。

  • 标签: 法治国家 制度改革 被追诉人 实质化 审判阶段 非法证据排除
  • 简介:股份清偿债务[1]是重整计划中的重要偿债方式,但我国破产法缺乏关于股份清偿债务的具体规定。在司法实践中,股份清偿债务往往存在股份定价方式简单、定价不公允、定价程序不透明、商誉泡沫严重、未考虑非控股权折价和流动性不足折价以及债务人重整后业绩太差等问题,债权人的权益容易在重整程序中受到二次伤害。股份清偿债务既涉及法律,更涉及投资,在本质上与重大资产重组有很多相似之处,可以借鉴重大资产重组有关保护投资者权益的做法。管理人应当委托评估机构对债务人股东权益价值进行评估,重整计划必须详尽披露股份定价依据,而不能仅仅依靠债务人清偿能力评估报告。属于重大重整计划的,必须聘请独立财务顾问对股份定价的公允性发表意见。如果股份定价采用未来收益法而不是资产基础法,重组方或债务人大股东应当作出业绩承诺,债权人获得的股份的权利性质可以有别于债务人原股东保留和重组方获得的股份。此外,有财产担保债权组没有通过股份清偿债务的重整计划的,人民法院不得强制裁定批准重整计划而侵害有财产担保债权人的别除权。

  • 标签: 重整程序 以股份清偿债务 重大资产重组 权益保护
  • 简介:<正>1999年初秋的一个清晨,身穿白大褂的救护人员从上海东北侧一个居民新村的一幢居民楼上抬下一个口吐白沫、已经不省人事的少女……一这个少女,名叫张远茵,为了挽救屡教不改一再做贼的母亲,她决心死谏劝,毅然吞下了大剂量安眠药物。张远茵的母亲谭湘萍,做贼的历史,比她的工龄还长。她第一次犯盗窃罪,是在1974年。当时,学校组织学生去一家工厂学工。一天下班

  • 标签: 班主任 日本 居民新村 保卫干部 汽车驾驶 兔子不吃窝边草
  • 简介: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发展都有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无论是“民商合一”,还是“民商分立”,商法都应该选定一个逻辑起点,如以商人、商行为或者企业为逻辑起点。基于我国商法的发展历史、商法本土化理论,通过对德国商法和法国商法所设定的逻辑起点的探讨,我国若制订《商事通则》,应选择“商人”为逻辑起点,以此来构建我国的商法体系。

  • 标签: 商人 商行为 商事通则 商法本土化
  • 简介:一、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下称“《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公民享有肖像权,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在肖像权侵权案件中,困扰双方及法官的问题不是过错、损害和因果关系问题,而是侵害肖像权的加害行为如何认定的问题根据对《民法通则》第100条进行文义解释,在认定肖像权侵权责任的加害行为之违法性判断上,有一个特殊的标准——加害人须营利为目的。

  • 标签: 侵权案件 肖像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实证研究 责任认定 营利
  • 简介:<正>“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离娄上》)这是中国古代儒家“德法兼用”、“德主法(刑)辅”思想的简明概括。现在我们在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同时,又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任务,这固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也不妨借鉴先秦儒家“德治”的某些合理因素。其中一个重要思想是:德治的主要锋芒,是要求执政者“为政

  • 标签: 制约国家权力 道德约束 道德自律 权力腐败 社会权力 强制力
  • 简介:法律监督是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其正确适用与保障人权之间存在辨证关系和方法论,正是如此,需要剖析顺势思维下的法律监督问题。在方法上说,陈旧的执法理念往往存在循规蹈矩、套用根据和条件的问题;在法律监督的内涵上说,又表现出许多机械性能,限制了法与情、法与理的圆融发展和提升。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引导新时期法律监督的方向,使一般单纯性思维,向深层次的立体多元思维转变,为科学执法和全面提高法律监督能力搭建了有益的平台。在此,结合科学发展示范模式谈五个机制创新。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法律监督 创新
  • 简介:作为中国古代书法理论临近终结时期的表现形态,明代书法理论的主要趋向,一方面是重复、总结前人书学思想,另一方面是张扬强化书法艺术的审美形态、追求感性愉悦效果的美学理念。清人梁巘认为明代书法的特征是"尚态",但是,明代书学也主张"求韵"。通过对明代书法论著的研究,本文作者认为,明代书学的新走向是"态为韵"。

  • 标签: 书法美学 明代 以态为韵
  • 简介:审判为中心”要求侦查、起诉活动面向审判、服从审判,同时发挥审判在认定事实、适用法律上的决定性作用。此项要求体现司法规律,有利于克服固有弊端,实现司法公正,但其受到三机关配合、制约原则、检察监督制度,以及政治性领导、监督和协调制度约束,从而被形塑为“技术型审判中心论”。可操作的改革包括控诉、审判和诉讼程序“三个面向”,即控方证明责任的有效履行、法院审判的严格把关,以及庭审实质化。“审判为中心”的逻辑延伸,含法律适用的和程序监控的审判中心,要求确立法院司法解释的权威性与独立性,以及强制侦查的司法审查和司法救济。落实“审判为中心”,需采取必要工作措施,实现“三个面向”要求;逐步推进法律适用和程序监控的审判中心;推进司法体制和司法权运行机制改革;务实的态度和适当的方式,向刑事司法的“线型结构”发起冲击。

  • 标签: 以审判为中心 司法改革 改革限度 司法权威 司法公正
  • 简介:科学发展观是我党坚持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推进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方针。本文拟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对我国宪法进行再学习。

  • 标签: 科学发展观 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宪法 世界发展趋势 社会主义建设 发展经验
  • 简介:“礼仪犯罪”是中国古代律典中客观存在的一个罪类,是传统的“礼仪之邦”礼仪规范法律化背景下的一个特有现象。明代的礼仪法与礼仪犯罪制度相对成熟,较唐代有进一步的发展,具有一定典型性;明律的结构变化,也为礼仪犯罪的初步探讨提供了便利。

  • 标签: 礼仪犯罪 礼仪法 明律 唐律
  • 简介:德治国”是一种新的治国方略,本文了“德治国”的概论、特征、意义及其与传统德治的区别,在此基础上全面阐述了“德治国”和“依法治国”之间相融、相异、相济、相斥的关系,同时对如何运用这两种治国方略做了简单的设想。

  • 标签: 中国 以德治国 治国方略 依法治国 德治 法治
  • 简介:2003年第5期的《比较法研究》中发表了题目为《质疑“以法律为准绳”》一文(以下简称“质疑文”)。在这篇文章中,作者对传统的办案原则——“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中的“以法律为准绳”提出了质疑,认为:“法律”不能成为办案的准绳,办案的准绳应当是法律的精神和原则,并从法律的精神和准则对人的言论和行为具有普遍的规范作用等四个方面论证了其观点的“正确性”。对此,笔者不敢苟同,认为“质疑文”中的若干驳论和立论均存在一定的问题,有必要予以澄清。

  • 标签: 办案 准绳 法律 比较法研究 原则 普遍
  • 简介:物权法中的共有是指不动产或者动产的所有权共有,仅为狭义的共有。广义的共有尚包括所有权以外的财产权共有和准共有。将共有作狭义和广义区分,才能更好地衔接《物权法》与《民法通则》及《民通意见》中有关共有规定的关系。共有类型投有约定或者约定不明确时,应推定为按份共有。按份共有人约定不得分割共有物,而共有物经占份额2/3以上的共有人同意而被处分时,其他共有人有转让自己所持份额的权利。共有物分割请求权应视具体情形来确定其权利性质是请求权还是形成权。

  • 标签: 按份共有 共同共有 份额 共同关系 形成权
  • 简介: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对司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司法需要落实国家法秩序,实现国家法律的各种安排与预测。另一方面,司法需要回应社会,实现司法的社会治理。而要透过司法的社会治理离不开卡多佐司法实用主义哲学。并且要对中国当下的司法能量发挥、社会转型、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司法权威、司法公信力等因素予以考量。在此基础上才能构建具有多样司法特质、与政治良性互动、塑造时代价值、自身良性发展的中国司法理想图景。

  • 标签: 卡多佐 司法实用主义 司法 社会治理
  • 简介:清代民人受风水观念的影响,盗葬案件频发,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坟葬纠纷。出于对社会秩序的维护,律例明令禁止盗葬行为,相应地,承担牧令之责的地方官和承担维护族内秩序的宗族也不断申明法令,进行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司法实践中,属于民间细故的那些坟葬纠纷,可以由州县自行决断并审结案件,在这种案件中,州县官具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纠纷若升级为恶性刑事案件,须层层上报省级和中央,其审断彰显出地方司法机关与中央司法机关的一些差异。

  • 标签: 清代 风水 争讼 坟葬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