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本文从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高度上,论述了稳定的基本内涵及其与改革、民主法制的关系,指出我们需要的稳定是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各个领域相互适应和协调发展的全面的持久的稳定.要在稳定的基础上改革变动,才能保持社会主义制度不断自我完善的活力;在改革变动中求新的稳定,才能长治久安.民主促进稳定,但这只有在一定历史与社会条件下才能做到,民主与稳定、自由与安全是存在一些矛盾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为了稳定必然要牺牲民主;相反只有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才会有真正的社会稳定.维护稳定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而维护稳定的法制.应当是立足于民主改革的法制.

  • 标签: 维护稳定 辩证思考 维护社会稳定 社会主义民主 民主政治建设 经济基础
  • 简介: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条件下,发展党内民主与发展政治民主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任何割离党内民主与政治民主的做法都是有害的。民主政治建设必须在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前提下进行。针对目前中国共产党人大代表候选人提名中存在种种非民主现象,改进执政党人大代表候选人的提名方式,采用全体党员决定本党人大代表候选人的办法,使当选的人大代表真正反映党员和选民的意愿。各级党委和组织部门的职责是保证推出的人大代表候选人是本党最优秀分子。

  • 标签: 人大代表候选人 提名方式 党内民主 政治民主
  • 简介:民主的机制不仅在不同的文化传统背景下有不同的理解,在不同的时代也有不同的认识。当民主还只是作为一种理想去追求的时候,民主就只能停留在认识的水平上。只有当社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民主问题才会被作为重要的政治纲领提出。作为政治现实的民主是通过程序的制定和遵守来体现的,但程序的制定和遵守不是民主本身所能解决的问题。民主程序并不是指以民主为特征的程序,程序本身就体现民主。程序保障民主精神得以贯彻,民主使程序的作用在现代政治中得以凸显。

  • 标签: 民主政体 程序公正 民主精神
  • 简介:民主的肯认及对多数民主的警惕已然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政治共识。一定程度上说,孙斯坦的审议民主是对这种共识所做的进一步的探寻与尝试。孙斯坦主张对民主应进行宪法解释,他的有关审议民主的宪法构造以及宪法实践的观点,对于改进我国现有的民主制度以及完善我国宪法的民主设计颇有启示意义。

  • 标签: 审议民主 宪法诠释 宪法构造 宪法实践
  • 简介:民主是文明社会的基本价值,是近代政治文明的伟大成果,是不同国家、不同意识形态共识的政治哲学,“民主已成为整个世界头等重要的政治目标。”近代以来,中国人民为了民主而前赴后继,做出了巨大的牺牲。但是,民主制度仍然还很不完善。

  • 标签: 民主理论 回答 辩护 近代以来 文明社会 政治文明
  • 简介:或许是由于东亚在国际政治中的分量越来越重,在国际关系理论(IR)中对亚洲研究的区别性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亚洲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不仅在理论上Hui,2005;Johnston,1995,2007;Kang,2007,2010a;Kim,2008;ZhangandZhang,2010)得以丰富,而且从研究结果上来看,最新的调查研究数据对原有在现代北大西洋国家(Archarya,2003/4;Kang,2003,2003/4,2010a)中建立的理论发起了挑战.其中的一个讨论热点便是"持久和平",它根植于东亚均享、无战的儒家理念之中,直到鸦片战争(1839-1842年)(MoonandSuh,2007)西方大规模的人侵之前.

  • 标签: 持久和平 儒家理念 东亚 国际关系理论 西化 亚洲研究
  • 简介:<正>黄宗羲(1610——1695年),字太冲,号南雷,又号梨洲,浙江馀姚人。他是我国近代民主主义思想的启蒙者,被誉为明清之际三大进步思想家之一。一、黄宗羲民主主义启蒙思想的社会渊源黄宗羲生活在明末清初社会变革的时代。他的民主主义思想不是偶然产生的,其有着深刻的阶级根源和历史背景,是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和社会阶级斗争的产物。黄宗羲出生在浙东馀姚黄竹浦的一个中等地主官僚家庭里,其父黄尊素在封建官僚群中是比较开明进步的,又是东林党中的铮铮人物。1626年,黄尊素因弹劾魏忠贤,被阉党害死在诏狱。1629年,黄宗羲为了报仇雪恨,携带一把利锥和一篇呼冤的文稿上北京去诉讼。他到北京的时候,崇祯即位,已把阉党打倒,奸臣魏忠贤自缢。黄宗羲向崇祯皇帝控告了魏忠贤手下的六个爪牙,这六犯受到了应得的惩罚。一个十九岁的青年,只身入京,为国除奸,替父报仇,表现出了大无畏的反抗精神,为当时人们所赞许。

  • 标签: 民主主义思想 黄宗羲 启蒙思想 市民阶层 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资本主义萌芽
  • 简介:发展党内民主是执政党完成肩负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其关键是加强制度建设,发展党内民主,必须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 标签: 邓小平 党内民主 制度建设
  • 简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作为战胜国对日本国主权限制的结果,《日本国宪法》第9条明确规定不保持陆海空军及其他战争力量,不承认国家的交战权。"旧金山和约"签订后,宪法第9条被日本政府解释成为其宗旨并不否定独立国家固有的自卫权。然而这样的解释既偏离了宪法第9条的宗旨,也不能满足日本右翼势力的军事强国的愿望。此后,日本右翼势力曾先后掀起过数次改宪浪潮,意欲废弃宪法第9条。2014年日本内阁会议决定修改宪法解释以解禁集体自卫权。本文以《日本国宪法》和国际法为视角,就日本政府和修宪阵营歪曲和平宪法的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并就限制日本主权的期限和修改、废弃和平宪法的条件等问题进行了论证,阐述了修改日本和平宪法不属于日本国排他性的主权事项。

  • 标签: 修宪 和平宪法 《日本国宪法》 “旧金山和约” 战争法律状态 《中日联合声明》
  • 简介:民主权是卢梭最伟大的政治理论贡献,集中阐述该原则的著作是《社会契约》。本文尝试把人民主权作为一个政治的道德原则来理解,解读其观念结构,文本范围基本局限于《社会契约》的第一卷和第二卷的前半部分。

  • 标签: 《社会契约论》 人民主权 观念结构 卢梭 重读 理论贡献
  • 简介:近世以来,民主观念在中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被引进,其后,各路精英们对民主观念的不同理解左右了中国政治的走向。围绕“民主”观念在中国的传播,可梳理出从“民主”到“人民民主”的嬗变过程,及不同民主观念对中国政治的影响,以期对当下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有益的启示。

  • 标签: 民主 人民民主 嬗变
  • 简介:<正>民主是专制的对立物。民主、自由、平等、博爱、普选制、议会制等等这些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当时资产阶级提出的“主权在民”、“天赋人权”,是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的“君上大权”、“君权神授”的,因此曾起过历史的进步作用。但是在资产阶级取得政治上和经济上的统治地位以后,这些口号就逐步丧失它的革命意义了。第一个给资产阶级民主冲击的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第二个是1917年的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第三个更大的冲击就是1949年占世界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国革命。因此,早一点说从巴黎公社开始,晚一点

  • 标签: 社会主义民主制度 资产阶级民主 资产阶级革命 人民民主专政 巴黎公社 社会主义法制
  • 简介:日前,立法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这是立法法自2000年颁布施行以来的首次修改。14年来,这部法律有效保障了中国立法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它的进一步完善,也将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提供更有力保障。

  • 标签: 立法法 法治体系 法治国家 修正案草案 人大立法 法律规范体系
  • 简介:民主是人类社会的大势所趋,但是不同国家可以选择不同的民主模式和路径。"美国式民主"是以权力为本位的,而"中国式民主"可以采取权利本位。其首要内容是人民的知情权和表达权。中国的民主路径应该是循序渐进的,通过不断拓展人民的知情权范围并不断提升人民的表达权水平来实现民主的目标,即"人民当家作主"。

  • 标签: 民主 中国式 知情权 表达权
  • 简介: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国际调节既要通过国际规制的手段,又要借助全球治理的手段。在此过程中,国家、政府间国际组织、国际非政府组织都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和平发展中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关乎和谐的国内和国际秩序的构建,因而中国不仅要在国内推进企业社会责任法制化,而且要积极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标准的制定与执行。

  • 标签: 企业社会责任 国际规制 全球治理 中国和平发展
  • 简介:当代西方协商民主的制度难题是如何解决“协商”与“决策”二元分离问题.罗尔斯主张协商民主只适用于“宪法根本”和基本正义等政治问题;而菲什金则将民主协商排除在代议制之外,推崇公民微型协商小组.哈贝马斯针对上述“单轨”协商民主及其二元分离问题,提出了正式公共领域与非正式公共领域的“双轨”理论,并通过公民与政府间的“交往之流”促使二者的融合;博曼的二元民主强调执法与公民的协商以勾连立法、执法与公民之间的协商;科恩则主张通过政党上传下达的桥梁作用,促成二者的合一.罗尔斯的“公共理性”意味着在公共协商过程中只存在着一个主导着整个协商过程及其结果的单一理性;而多元理性论者古特曼等则认为:单一理性论者忽视了社会现实的差异性和不确定性等,因此主张“互惠原则”和“共融政治”.价值预设性协商民主强调价值、规范和程序的先定性,不免有强奸民意之嫌;价值待定性协商民主则力主:宪法只是一个对未来行动的一般承诺,具有持续性、对话性和再磋商性等.当下中国政治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建立健全以党的领导为前提、以协商民主为核心、以程序法治为主导、以宪法统治为保障的民主政治体制,当为可取.

  • 标签: 协商民主 理论类型 基本功能
  • 简介:我国的一系列政治报告,都非常重视民主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民主建设与环境治理之间具有密切的联系,民主对环境治理的作用取决于许多因素。民主通过选举、审议和参与,表达了公众对政府和企业环境行为的意见,从而影响到环境治理的效果。要研究民主在环境治理过程中的作用,需要重视公众的环境意识、民主制度真实效果和民主制度的运行机制对环境的作用,同时,也需要重视司法制度环境治理中的作用。

  • 标签: 民主 环境治理 积极作用 消极作用 因素 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