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党中央作出的反腐防腐的重大决策部署,改革试点工作也将在全国推开。制定《监察》以立法形式将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上升为法律十分必要。根据公布的《监察(草案)》笔者提出八修改建议:修改《宪法》应先行于制定《监察》,人大应对监察委员会进行有效监督,“尊重和保障人权”应写入《监察》,监察委员会独立行使职权的表述应该修改,留置应当遵循法治程序,职务犯罪调查应允许律师介入,检察机关应拥有独立的审查起诉权,应当由全国人大依据立法程序主导《监察》起草工作。

  • 标签: 《监察法(草案)》 修宪先行 保障人权 人大主导
  • 简介:关于完善我国商标的两思考王晨雁随着我国政府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国民待遇”,取消其商品内销的种种限制,许多国货名牌纷纷被外商收购、控股。外国投资者对国内市场的冲击与占有,使国内企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竞争与威胁。创名牌、保名牌已成为我国众多企业的共同心...

  • 标签: 商标法 商标侵权行为 假冒商标 注册商标专用权 联合商标 商标立法
  • 简介:<正>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为我国各类企业的生存发展提供了更为平等的生存机制、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以企业组织形态为特征的新的企业立法模式已应运而生。《中华人民共和国合伙企业》(以下简称《合伙企业》)正是这一模式的代表,并将成为规范和引导合伙企业的主要力量。但是,由于市场发育的不成熟,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致使合伙企业的某些方面仍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一、关于有限合伙所谓有限合伙,是指由至少一个一般合伙人和至少一个有限合伙人组成的合伙,一般合伙人负责该合伙的经营管理,并对合伙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有限合伙人不参与该合伙的经营活动,对合伙的债务仅以出资额为限承担

  • 标签: 表见合伙 合伙企业法 两点思考 有限合伙制度 有限合伙人 善意第三人
  • 简介:2008年《专利》第63条修改了原2000专利关于假冒他人专利行为和冒充专利行为的规定,规定了假冒专利行为的法律责任。同2000年专利法相比,2008年《专利》第63条有一定的优点,但假冒专利行为毕竞是一种损害公共利益的行为,它不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而应当承担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而且,专利应当让实施假冒专利行为的违法者承担"没收非法财物"的行政责任。

  • 标签: 假冒专利 冒充专利 行政处罚
  • 简介:<正>依据我国《经济合同》的规定,违约金是指经济合同的当事人一方不履行或不完全履行经济合同时,所应给付对方的由法律或合同规定的一定数额的货币。违约金是对违约者实行经济制裁的手段,是赔偿因违约而使对方遭受损失的措施。一、国际上有关违约金性质的立法情况关于违约金的性质问题,各国立法不同。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一种是将违约金视为预定的赔偿额。这时,违约金不具有惩罚性,只具有补偿性。将违约金视为赔偿额的国家有法国、日本、捷克斯洛伐克等国家;另一种是将违约金看成是罚金和赔偿金。即违约

  • 标签: 违约金 《经济合同法》 违约人 惩罚性 补偿性 违约方
  • 简介:中国法学研究中广泛运用“国家-社会”这一分析框架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国法学界目前主要是利用这一框架进行范例研究,论者试图通过这种范例的研究对该框架的效力进行证明,并在打通市民社会两个层面的基础上,在渐进的过程中构建起中国的市民社会或者为实现现代化法治进行论证。“国家法与民间”研究是中国法学运用“国家-社会”框架取得成果颇多的领域。法学界在运用这一框架时并未保持必要的警醒,对该框架的理论前提或预设很少质疑,而对于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也没有深刻的把握。站在反思和批判的立场对中国法学研究中的“国家-社会”框架的作用和限度以及相关研究进行检视,并对这一框架背后的理念支撑进行分析,这或许是推进相关研究的一种可能的方向。

  • 标签: “国家-社会”框架 中国法学 市民社会 国家法与民间法 反思和批判
  • 简介:2004年是中国法治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年。有着55年历史的大及大人,在推进中国法治进程和法学教育的过程中,任重道远。

  • 标签: 法治建设 法学教育
  • 简介:<正>在法制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法律观念越来越成为一种不可忽视的能量。因此,对中国传统的法律观念进行深入的研究,显得颇有意义。本文拟通过"刑"、""、"律"字演变的阐述,来考察先秦人的法律观念及特征。一、"刑"字的产生、演变——"刑"的观念文字是特定历史文化的产物,是在语言的基础上产生的。而语言是表达思维的最主要形式,不能脱离人的思维。因此,特定文字的产生、演变和发展,能够反映出某种特定的社会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认识。文字的产生遵循着事物、概念、语言、文字四者相递产生的规律、事物在先,然后在人们的思维中产生

  • 标签: 传统法律观念 先秦 法观念 甲骨文 现代化进程 金文
  • 简介:以法为业之人若无自由与独立,则该国法的精神必将不停地遭受到各种丑恶行为与权势的腐蚀与蹂躏,法律职业人的“大学之道”就是以仁养心,以义制事,以善匡天下。法律人力量的真正强大是将其心志置身于社会的土壤,心怀天下以贵其身。以载道必以仁义为己任。法律职业是异化性与自主选择性双重属性的统一。

  • 标签: 法律职业人 独立精神 以仁养心 以义制事 善法
  • 简介:<正>正确评断符合与差异的性质,是文字检验研究的重点。在文字检验中出现的符合和差异的数量与性质,常常被视为作出鉴定结论的客观根据。因此,要提高文字鉴定的准确性,至关重要的问题是对符合与差异性质的辨析,分清本质与非本质的差别。一、如何辨析本质的符合与非本质的符合(一)本质的符合,从文检的角度来说,是指两个不同的文字检验客体,各自所反映的文字特征及其书写规律特点的一致性。这些符合应当具有如下特点:1、符合表现为系列性。即彼此间的符合不仅在数量上较多,而且比较系统。

  • 标签: 差异点 规律特点 形体结构 文字检验 语文水平 非本质
  • 简介:[民间·民族习惯专栏主持人手记(八)]多年前,我指导的法律硕士厉尽国同学以《法学研究中的“民间”范式》为题,完成了他的硕士学位论文,并受到答辩组全体成员的一致称赞,无可争议地获得了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据我所知,这是我国法学界就民间作为法学研究的范式问题所进行的首次系统和专门的论述。尽管在此前,梁治平、朱苏力、田成有等在他们的论著中,也捎带着对这一问题做过一些论述,但并非专门就此问题而展开。

  • 标签: 民族习惯法 民间法 专栏 硕士学位论文 法学研究 法律硕士
  • 简介:社会作为寓于法律社会化过程中的公法与私法相融合的第三法域,在其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了作为经济领域法律社会化现象的经济.因而,一方面,经济具有广义社会的基本属性;另一方面,经济与狭义社会之间,各自所对应的国家干预在范围、宗旨和手段上都不尽相同,但在经济与社会趋于一体化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中,需要完善其功能的配合.

  • 标签: 经济法 社会法 法律社会化 国家干预 广义社会法 狭义社会法
  • 简介:一、问题的提出行为时、中间、裁判时的适用问题属于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或溯及力问题。从旧兼从轻原则、不溯及既往原则,是刑法界比较熟悉的刑法时间效力原则,是处理犯罪行为时和犯罪裁判时法律不一致情况下的法律适用原则,这是新旧两的选择适用问题。但在近期的刑事司法实践中,因涉及适用刑法修正...

  • 标签: 刑事司法 法的适用 时间效力 刑法 裁判 法律适用原则
  • 简介:经济主体范畴的提出,意味着主体内涵与外延的明确界定,决定着经济的效力范围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是经济范畴体系的重要一环。

  • 标签: 经济法 法主体 范畴
  • 简介:文章从分析法律移植与中国法的国际化进程,法律移植与国家主权、国家意识形态、中国法的本土资源以及立法成本等关系入手,指出法律移植是世界法律发展的一个基本历史过程,是法律发展的规律之一.文章最后对法律移植与21世纪中国法的发展作了展望.

  • 标签: 法律移植 中国法 法律发展 立法成本 世界法 国家主权
  • 简介:”最初为“刑”之一种,即流放。作为刑罚,其本身就含有惩罚与遏止两重含义。“”字从“水”,“水”既是一种惩罚的手段,同时又作为永恒的象征。《说文解字》说“平之如水”,强调的是“”的规范统一特性,而不是其公平性。“”字的含义经过了“刑”、“刑赏”和以刑赏为保障的各种社会规范三个发展阶段,其完备时期是在战国时期。

  • 标签: 规范
  • 简介:<正>一、经济是关于经济秩序的法律经济是经济秩序的。经济秩序则是调节经济运行并规范在经济运行中起重要作用的经济主体的行为的原则。经济秩序最基本的原则取决于制定经济计划的方法。它们可以通过

  • 标签: 经济法 限制竞争 世界经济秩序 贸易实践 国际法 经济政策
  • 简介:<正>的价值、正义与利益的概念就当代中国法学来说,的价值,或法律价值,是本世纪80年代从有些西方法学作品中引入的一个概念。从字面上讲,的价值可以有不同的含义。第一,它指的是促进哪些价值;第二,指法本身有哪些价值;第三,在不同类价值之间或同类价值之间发生矛盾时,根据什么标准来对它们进行评价。从这一意义上讲,的价值即指它的评价准则。美国法学家庞德(R·Pound)在其法理学作品中所讲的价值问题就是评价准则:在法律调整或安排背后"总有对各种互相冲突和互相重迭的利益进行评价的某种准则。""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

  • 标签: 正义论 各种利益关系 局部利益 评价准则 法律调整 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