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2 个结果
  • 简介:<正>一、外层空间及其法律问题的提出外层空间法,简称外空法,是法律科学和自然科学之间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它不但涉及国际法,而且涉及到地球物理学、气象学等学科。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Sputnik)。半年内,第二、三颗人造卫星又相继飞上了天空。宇宙空间问题就提到日程上来了。1961年4月12日,苏联第一艘宇宙飞船由宇航员加加林驾驶进入了运行轨道。1962年2月20日,美国宇航员格林驾驶的宇宙飞船也进入了轨道。1969年7月20日,美国阿波罗号宇宙飞船第一次到达了月球。这是人类第一次接触到月球的表面。他们在月球上行走,进行了一系列试验,收集了一些月岩石标本,在那里放了许多仪器,然后回到了他们的登月舱,离开了月球。1970年4月,我国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人造卫星 法律地位 宇宙飞船 国际法 法律问题
  • 简介:<正>空间探索始于一九五七年十月四日;那一天,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被发射入环绕地球的轨道。几年后,一九六一年四月十二日,苏联的尤里·加加林进行了第一次空间载人飞行。一九六九年七月二十日,在一次迄今为止最为复杂的空间探索使命——阿波罗十一号计划——中,美国宇宙航行员尼尔·A·阿姆斯特朗和埃德温·E·阿尔德林成为首先踏上月球表面的人。一九七一年苏联空间探测器火星二号和火星三号把宇宙容器送上了火星的表面;一九七二年六月二十二日苏联无人空间探测器金星八号在金星着陆。美国空间探测器

  • 标签: 国际空间法 使用空间 国际法 外层空间 禁止核试验条约 国际合作
  • 简介:外层空间法介绍(二)──外层空间的法律地位(续)赵理海(二)关于外层空间界限的学说关于外层空间的界线问题,有两种不同的学说。一种是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出发,,其中有的是以高层大气学中的分层概念,有的是以气象学中的分层概念作为理论根据,来制定划分领空和外空...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法律地位 高层大气学 星际飞行 同步卫星轨道 波哥大宣言
  • 简介:澳门刑法的空间效力原则赵国强一、刑法空间效力适用原则概述刑法的空间效力可以包括刑法对地域的效力和刑法对人的效力两大部分,换句话说,也就是指刑法在多大的地域内适用以及刑法对哪些人适用。刑法的空间效力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刑事管辖权问题,故在大陆法系国家的...

  • 标签: 澳门刑法典 澳门地区 行为人 刑事管辖权 普遍管辖原则 刑法空间效力
  • 简介:传统的属地管辖原则在网络空间失灵。实害或者影响关联性标准是解决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问题的方案之一。但是,该标准具有形式较模糊、内容不确定、借鉴不充分、根据不明确等缺陷。与此标准相关,我国刑法亦无法原封不动地移植最低联系标准、最密切联系原则以及领土具体化说、社会关系重心说、效果原则、普遍原则等。我国的网络主权是一项事实性和领土性的物理权力。基于该网络主权观,结果及与行为的关联度模型可能是对我国管辖规定的最优解释。根据此模型,实害结果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越直接、集中的法院地法院管辖地位越高;危险结果及其与行为的关系越间接、松散的法院地法院管辖地位越低。无论如何,刑法的网络空间效力的标准设定应遵循国际法主权原则、刑法体系性原则、程序正当性原则、司法技术性原则、国际法标准原则等五项原则。

  • 标签: 网络空间 属地管辖 效果原则 普遍原则 关联性标准
  • 简介:空间是人类探索自然奥妙的和平区域。人类发明飞机、火箭、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登上月球,探索宇宙奥妙,本是为人类谋求福利。然而在人类进行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却产生了环境问题。空间环境污染包括空中碎片、酸雨、臭氧层破坏、温室效应。国际社会对空间可持续发展达成了共识。必须重视空间的法律地位问题,加强空间环境保护,以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标签: 环境保护 空间技术 空中碎片 臭氧层破坏 温室效应 可持续发展
  • 简介:做"好编辑"是有路径可循的吗?很多人说有,可是真不见得.比如说做到术业有专攻,但在学术分支细如发丝的今天,这已经是不可能的任务,再比如说做一个"法学的边缘人",既然朱苏力已经放言自己是"法学的边缘人",还有谁敢这样自诩?况且法学作为与神学、医学共生的三大学科,其实与医学极为神似,骨子里讳莫如深,态度上冷冷清清.这让人觉得很为难,不知道该勇往直前还是作守株待兔状.

  • 标签: 编辑工作 法学思想 出版业 业务素质
  • 简介:大体上,刑法私法化是指在以纯粹公法建构的刑法中引入私法的理念、原则与方法,以实现在刑事法治框架内的犯罪治理多元化。刑法私法化在刑事立法和司法中均有显性体现,其蕴涵了恢复正义、经济效益等价值追求,如此现象的产生既有刑法之内的原因驱动,也有刑法之外的因素使然。尽管刑法私法化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传统刑法理论及其适用范式,但其并未走向真正的对立面。传统刑法理论中犯罪的法益侵害性、消极的责任主义原理以及罪刑法定、罪刑相适应等刑法基本原则,均为刑法私法化提供了充分的理论空间

  • 标签: 刑法私法化 犯罪治理 法益侵害 责任主义 刑法基本原则
  • 简介: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是指一个国家的刑事法律适用于哪些人和那些地方的法定范围。从另一个角度讲,刑法的空间效力实质上解决的是一个国家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行使刑事管辖权的问题。因此,刑法的空间效力范围不仅为国家司法机关进行刑事追诉确定了明确的对象与地域范围;也为一个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提供了法律依据。在现代社会里,任何一个国家的刑事法律,不管通过何种形式,都必须确定其适用的空间效力范围。一个国家行使刑事管辖权所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与有关外国刑事管辖权的交叉与冲突。所以,确定作为国家主权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刑事管辖权,涉及到许多国际法上的问题。究竟如何

  • 标签: 空间效力 外国刑法 刑事管辖权 刑事追诉 国家司法机关 范围问题
  • 简介:外空技术进步、外空活动国际化和商业化等新形势给“发射国”概念带来了挑战。由于“发射国”概念各个要素发生的变化,传统“发射国”概念已经无法完全适应当前外空活动的需要。在新技术、国际合作和商业化背景下,可以从国际立法、国内立法和合作契约等三个层面作出适当安排,应对空间发射活动发展带来的挑战。

  • 标签: 外层空间法 发射国 责任公约 登记公约
  • 简介:陈晓景在《知与行》中撰文认为,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和实现绿色发展,其具体路径也必须要遵循良法善治的法治内涵,确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良法理念,通过治理能力法治化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法制化来保障和实现绿色发展。首先,保障绿色发展的法治思维必须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价值理念,坚决摒弃强渊人在自然中的主导地位,

  • 标签: 绿色发展 法治内涵 路径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 治理体系
  • 简介:防空识别区(AirDefenceIdentificationZone,即ADIZ),是指从一个国家的陆地或水域表面向上延伸的划定空域,在该空域内,为了国家安全,要求对航空器能立即识别、定位和管制。1950年和1951年,美国和加拿大先后建立防空识别区,向大西洋和太平洋延伸几百海里。凡进入防空识别区的航空器,必须报告身份,以便地面国识别、定位和管制。现近20个国家或地区建立了这类区域。今年4月,发生在我国南海上空的中、美撞机事件,引起了世界的普遍关注,也引发了国内法学界的思考,有学者即曾提出了设立我国的防空识别区的建议。本文最早刊登在《哈佛国际法俱乐部公告》上,后重载于1964年的《阿尔贝达法律评论》第3卷第2期。文章对美、加两国设立防空识别区的法律依据等相关问题作了详尽的阐述。虽时间久远,但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现经作者同意,译成中文,特此刊发,以期有助于我国的理论及实务部门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 标签: 防空识别区 国际法 邻接空间 ADIZ 法律性质
  • 简介:移动空间的依托——公共交通工具,是城市人的活动发生空间位移时的主要运载体,对其犯罪盲区实施科学的综合治理是防控城市公共交通载体犯罪的有效途径。移动空间是一种很特殊的空间实体,存在许多犯罪盲区的致盲因素。对移动空间盲区实施综合治理,既要注重对所有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共性对策,也要注重不同类型移动空间盲区的综合治理各有侧重。

  • 标签: 城市犯罪 移动空间 空间盲区 综合治理
  • 简介:审判团队建设是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的探索与抓手。目前审判团队建设面临人员、机制、辅助系统等多方面的问题,为此,应当严格审判团队选任程序,修改法院组织法和诉讼法,建立人员退出机制,改革审判团队的决策咨询和考评机制。

  • 标签: 审判团队 选任程序 决策咨询
  • 简介:审判中心制度的构建定位于诉讼制度的改革与完善,相关举措是在保持现行司法体制不变情形下展开的,这只是一种技术路径的改革。技术路径的改革由于缺乏系统环境的支持,往往难以收到预期效果,实践中的困难正印证了这一点。审判中心的本质是确立审判权威,而审判权威的树立仅靠审判环节难以实现,需要放在更大的司法体制系统视野下,在三机关职权关系上做出调整,即确立法院中心、树立法院权威,这是审判中心乃至审判权威得以实现的外在基础。未来审判中心或者审判权威的真正建立需要在对相关原则、制度加以修改完善基础上,围绕系统和技术双重路径立体化、复合式展开,方能真正实现审判中心。

  • 标签: 审判中心 法院中心 审判权威 系统路径 技术路径
  • 简介:明确“过劳死”的法律责任性质是劳动者权益保护以及对其实施有效法律救济的重要条件。“过劳死”是一种职业灾害,其法律责任同时兼具侵权责任与工伤责任性质,二者在司法实践中的适用,各国存在着差异性。当前我国调整“过劳死”现象的法律规范存在不足,预防“过劳死”之法律制度缺失,“过劳死”受害者无法得到法律救济,“过劳死”这一职业灾害的预防无法得以落实。“过劳死”立法显得尤为必要,应不断完善侵权行为损害赔偿认定标准,明确劳工补偿与侵权行为损害赔偿的适用,细化过劳死的认定标准,逐步拓展“过劳死”的法律救济范围,加强“过劳死”的法律预防。

  • 标签: 过劳死 法律责任 侵权行为 工伤
  • 简介: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但由于目前还欠缺系统的法律予以规范,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还存在很多问题。本文拟揭示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立法现状与不足,论述地下空间权归属、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管理部门及其职能和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促进措施等问题,以期对中国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立法有所裨益。

  • 标签: 空间权 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立法
  • 简介:自然经济不能产生至上的司法权威,独立、终局性的司法权威只能建立在市场经济的基础上.市场经济内涵的平权关系及其秩序图式对司法权威提出了制度化要求,为司法权威生成提供了具有平等法律地位和维权意识的诉讼法律关系主体.从而为司法权威确立了程序平等、裁判中立和裁判终局等价值和制度要素.

  • 标签: 市场经济 平权关系 司法制度 程序平等 司法中立 权利本位
  • 简介:公民理应是行宪的主体。然而我国公民行宪却存在规范与现实间的悖论,即规范的先进性与现实的落后性之间的矛盾。造成这一矛盾的最主要原因,是现行的宪法实施机制只把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当成了构建宪法秩序的“客观法”,而没有将其当成公民追求自己利益的“主观权利”。公民可以通过行使宪法请求权的方式行宪,但须在宪法规范和宪法制度层面进行配套改革。

  • 标签: 公民 行究 宪法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