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4
75 个结果
  • 简介: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政法领域全面深化改革,推动改革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今年1月制定的《中国共产党政法工作条例》明确使用并多处提到'政法改革'范畴。从司法改革到政法改革,是法治领域改革的一次历史性飞跃,标志着法治领域改革迈入新阶段。政法改革是国家治理领域的深刻变革。

  • 标签: 国家治理体系
  • 简介:古今中外的法治类型可以概括为“守成法治”和“革新法治”。《商君书·定分》中的“孝公难题”提出了革新法治建立的三个基本难题:革新立法的溯及既往、法治权威的时不我待和执法官员的违法乱纪。当代中国与商鞅变法时期面临的相似的现代性挑战和制度建设目标,使得理解、思考和回答孝公难题对于当代法治理论的建构和法治实践的发展具有了重要的学术意义。

  • 标签: 孝公难题 法治概念 溯及既往 新法权威 官员守法
  • 简介:政府规制模式的转型是我国当代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从公权力到公共事务”以及“规制缓和与政府职能强化”标示着主体与行为的两种规制变迁路径。而法治水平作为行政法实施的动态亦可以被假设为一种创新标准,适用于社会管理创新的评价体系。

  • 标签: 社会管理创新 规制 自治 法治
  • 简介:固守法人概念、变革法人分类模式是我国《民法总则》法人制度的重要特点。其中,固守法人概念既是历史传承使然,亦是建立完整法人制度逻辑起点的需要。它蕴含的法律方法论的综合,是变革法人分类模式合理性分析的工具。《民法总则》采用营利法人与非营利法人的分类模式,具有完整的归纳与演绎的逻辑思维过程,传承了《民法通则》分类方法的基本思路,集合了30年来我国法人理论、立法和司法融会贯通的法律成果;而特别法人的一般性规定则是巧妙和睿智的安排。社团法人和财团法人的分类方式蕴含在《民法总则》的条款里,仍然具有重大的意义。《民法总则》的法人分类模式是当下之最佳选择,其发展演变的趋势是更新涵义的社团与财团分类模式的采用。

  • 标签: 固守法人 变革法人 发展 演变
  • 简介:强制缔约是私法自治衰落的表现之一,它不同与格式合同、命令合同.强制缔约可分为直接的强制缔约与间接的强制缔约两种基本类型,它的产生对既有合同法律制度形成了一定的冲击,是私法社会化的表现,体现了消费者保护的思想.我国民事立法不仅要确立各种具体的强制蹄约形态,而且要建立起关于强制缔约的一般规则.

  • 标签: 强制缔约制度 近代 民法 私法自治 合同法 中国
  • 简介:在当代艺术生产过程中,赛伯文化利用技术手段、技术材料、技术方式,从艺术生产的操作层面不可抗拒地渗透到艺术生产的观念层面,科学技术已成为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支配着当代艺术生产。当代大众传播活动不断助长了技术力量向艺术生产的本体性渗透。由于当代艺术的生产对科学和技术的依赖,不知不觉间,传统的、手工艺性质的艺术生产活动和鉴赏型的艺术消费行为逐渐消失了;对艺术创造性的追求渐渐变成了对技术和工具革新的追求。在赛伯文化不可拒绝的影响下,技术作为操纵艺术行为的幕后指挥正在渐渐走向艺术舞台的中心。赛伯文化已经悄悄地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和审美习惯赖以形成的生活习惯。

  • 标签: 互联网 艺术生产 审美习惯
  • 简介:―、综述与缘起清末以降直至民国是一段由“旧”转“新”的历史时期。“预备立宪”与“地方自治”引发了晚清政府至北洋政府时期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治体制与结构的巨大转变,也改变了“清代立国以来二百五十多年形成的固有行文秩序”。[1]与政治体制变革相伴而生的是传统公文制度向现代公文制度的转型。公文制度变革的背后暗含着新政体下的政权结构与行政效率试图寻求稳定发展的一种调适过程。后发国家现代化的过程,似乎需要出现强有力的国家政权来推动。这一强政权的推动不仅表现为现代国家建立后,政权机构的设置、公务人员的选任、国家权威的下渗,还表现为现代公文制度的革新。公文革新,既是与传统中国旧式公文的告别,试图用新的公文程式宣告君权的没落与民权的建立;同时,也是国家权威借助公文这一载体,自上而下地使地方各级政权意识到国家政权的存在与行为的必要性与合法性。

  • 标签: 公文制度 基层政治 革新 实践 荣县 民国
  • 简介:<正>一、强制性措施是否强制措施我国刑事诉讼法第58条第一项规定:“侦查是指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办理刑事案件过程中,依照法律进行的专门调查工作和有关的强制性措施。”这里侦查中所指的“强制性措施”与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拘传、取保候审、监视居住、拘留和逮捕等五种强制措施是否同一概念,有无联系和区别?法学界的认识颇不一致。大体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强制性措施与强制措施在含义上和外延上没有什么差别。因为强制措施是刑事诉讼法规定的赋予特定含义和内容的概念,除此之外不能再有别的强制措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 刑事诉讼法 强制性措施 公安机关 收容审查 取保候审
  • 简介:明初重典治吏的主要措施肖光辉,黄晓明明太祖即位不久,即用“重典治吏”,这是明代别于封建社会其它各朝代而独具的一个显著特征。对明太祖重典治吏的得失,史家评述甚多,但对朱元璋重典治吏的措施却缺乏系统的总结。今梳理有关典籍,将其重典治吏的主要措施归纳为以下...

  • 标签: 主要措施 《大明律》 朱元璋 治吏 枉法 初重
  • 简介:贸易与投资有着密切的关系.影响市场准入或出口竞争的贸易措施,对投资的数量、部门构成、地理分布会产生重要影响,甚至对投资流向造成扭曲.因此,从投资的角度看,对"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特别是对发达国家采取的保护主义的措施,应予调整或限制.我国也必须制定和完善有关立法,使有关的贸易措施既有利于发展对外贸易,也有利于利用外资.

  • 标签: TRIMS 《与投资有关的贸易措施》 原产地规则 自由贸易协定 市场准入 出口限制措施
  • 简介:<正>德国刑法上的“保安处分”制度,更为确切完整的提法应该是“矫正保安措施“(MaBregelnderBesserungundSicherung),因为这种措施旨在预防行为人继续实施危险行为和妨碍公众安全。矫正保安措施不汉存在于联邦德国,在奥地利和瑞士等国的刑法上也有。

  • 标签: 保安措施 德国刑法 保安性 刑罚 刑法典 行为人
  • 简介:<正>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相对人不服行政强制措施可以提起行政诉讼,把行政机关采取行政强制措施的行政行为纳入司法审查的范围,如何审查行政强制措施,是行政审判的新课题。一、行政强制措施的概念、特征及类型法学界传统观点一直把行政强制措施视同行政强制执行,认为它是强制当事人履行其行政法上义务的一种手段。笔者认

  • 标签: 行政强制措施 司法审查 行政机关 相对人 行政强制执行 行政诉讼法规
  • 简介:解雇行为具有形成效力,雇主的解雇决定送达劳动者即发生消灭劳动关系的后果。劳动关系的属性使得不当解雇的事后救济往往无法完全补偿劳动者的损失。建立不当解雇之临时救济措施,有条件限制解雇行为的形成效力是现代国家的普遍作法。我国现行法律不仅未在实体法中规定解雇争议期间劳动者的工作权,也未在程序法中设置相应的保全措施,使得劳动者在司法救济期间的相关利益无法得到保障。借鉴他国的立法经验,赋予部分劳动者在解雇争议处理期间享有继续工作的权利,以及建立行为保全措施,构建不当解雇之临时救济措施

  • 标签: 解雇争议 临时保护 继续工作 行为保全
  • 简介:我国公安机关一身兼二职,既享有所谓刑事侦查权又执掌着公安行政职权,在刑事案件的侦查过程中,有权依法对被告人、犯罪嫌疑人采取刑事拘留、监视居住、取保侯审、扣押物品、冻结、搜查、收容审查等强制措施;在行政执法过程中也有权对违法行为人的人身、财物实施查封、...

  • 标签: 刑事强制措施 行政强制措施 行政诉讼 安机关 刑事案件 行政职权
  • 简介:<正>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了一种特殊的非诉讼程序——督促程序,即对于以给付一定金钱或有价证券为内容的债务,久民法院根据债权人的申请,向债务人发布支付令,如果债务人在法定期间内没有提出异议,债权人可以支付令为根据,请求人民法院予以强制执行的程序。督促程序的立法本意是无须经过诉讼程序,节省人力、

  • 标签: 督促程序 惩罚性措施 债务人 诉讼程序 债权人 发布支付令
  • 简介:执行程序可适用财产保全措施滕尚文执行程序是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重要阶段。人民法院作出的判决、裁定、调解书,仲裁机关依法作出的裁决书和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所确定的权利义务,如当事人不自觉履行,人民法院将在执行程序中,通过依法采取各种强...

  • 标签: 财产保全 执行程序 人民法院 当事人 被执行人 执行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