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2
224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感染源控制是腹腔感染治疗的核心,准确定位以及有效引流是控制感染源的要点和难点。笔者基于膜解剖理论及对腹腔感染状态下解剖结构异常的理解,结合自身的临床实践,探索性提出腹腔感染分区概念,旨在引导判断并定位感染源,同时规划精准、安全的引流路径,以期提高腹腔感染的救治水平,改善患者预后。

  • 标签: 腹腔感染 腹腔分区 膜解剖 膜间隙 解剖结构异常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腹游离皮瓣形式分类、制备策略及在乳房再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5年9月至2020年1月湖南省肿瘤医院和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行游离下腹皮瓣移植即刻或延期乳房再造的乳腺癌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术中根据穿支实际情况制备以下4种形式的下腹皮瓣进行乳房再造:(1)游离全段腹直肌肌皮瓣;(2)携带内侧或外侧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3)携带中间部分腹直肌的游离腹直肌肌皮瓣;(4)游离腹壁下动脉穿支(DIEP)皮瓣。统计分析各类下腹皮瓣的术中情况(皮瓣质量、血管蒂长度、制备时间等)、再造乳房外观及并发症情况。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结果共纳入181例乳腺癌患者,其中Ⅰ期111例,Ⅱ期70例,患者年龄(38.5±4.8)岁(25~64岁)。共制备197侧游离下腹皮瓣。其中,制备游离全段腹直肌肌皮瓣12侧(6.1%),皮瓣质量为(355.8±16.4)g,血管蒂长度为(5.7±0.8)cm,制备时间为(37.4±2.5)min;携带内侧或外侧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肌皮瓣41侧(20.8%),皮瓣质量为(357.4±20.5)g,血管蒂长度为(6.9±0.6)cm,制备时间为(45.9±4.9)min;携带中间部分腹直肌的腹直肌肌皮瓣68侧(34.5%),皮瓣质量为(362.6±24.7)g,血管蒂长度为(7.2±0.3)cm,制备时间为(49.4±6.3)min;游离DIEP皮瓣76侧(38.6%),皮瓣质量为(368.4±24.0)g,血管蒂长度为(9.8±0.4)cm,制备时间为(49.7±3.1)min。3例患者术后发生血肿,急诊探查清除血肿,所有皮瓣均完全成活。12例患者术后6~24个月行脂肪注射局部修整。随访14~60个月,平均37.1个月,未出现乳腺癌复发病例;再造乳房外形可,质地满意,无皮瓣挛缩变形;皮瓣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壁功能无明显影响;采用全段腹直肌肌皮瓣和游离DIEP皮瓣的患者各有1例发生轻度腹壁疝,二次手术加强腹直肌前鞘后缓解。结论下腹穿支血管的位置、大小、来源以及血管蒂的解剖情况变化较为复杂,必须根据实际情况采取相对最安全的皮瓣制备形式。DIEP皮瓣并不是游离下腹皮瓣唯一的选择。

  • 标签: 腹直肌肌皮瓣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 游离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应用占比情况及其作用。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5年11月—2018年12月湖南省肿瘤医院168例采用下腹皮瓣移植的乳腺癌术后乳房再造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31~62(42.5±5.3)岁,体质量指数为23~32(27±1.8)kg/m2;均为单侧乳房再造,左侧102例、右侧66例。其中,一期乳房再造89例,二期乳房再造79例。观察项目:(1)分析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手术中应用的长度、管径、占比等情况;(2)术后随访观察皮瓣成活及再造乳房恢复情况。结果(1)168例患者中,89例(53.0%)患者的供区皮瓣同时携带腹壁浅静脉,(一期47例,二期42例),长度(4.20±0.27)cm、管径(1.30±0.25)mm,35例(20.8%)同时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一期16例,二期19例),长度(3.10±0.38)cm、管径(0.50±0.14)mm。实际移植2/4下腹皮瓣74例(44.0%),全部采用一侧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移植(一期55例,二期19例);实际移植3/4下腹皮瓣54例(32.2%),一期22例,二期32例;实际移植4/4下腹皮瓣40例(23.8%),一期12例,二期28例;(2)16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12~42个月,皮瓣均成活顺利(成活率100%),再造乳房外形可,弹性好,无皮瓣挛缩变形,患者对外形较满意,腹部供区仅遗留线性瘢痕,腹部功能无明显受限。结论腹壁浅动静脉在下腹皮瓣移植乳房再造术中的实际应用相对较少,是否携带腹壁浅动静脉不影响下腹皮瓣移植的成活率。

  • 标签: 腹壁动脉 腹壁浅动脉 腹壁浅静脉 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 乳房再造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后腹腔镜肾根治性切除联合下腹小切口治疗上尿路上皮癌的可行性和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湖北省总队医院2005年4月至2016年12月采用后腹腔镜下肾根治性切除联合下腹小切口治疗的肾盂癌和输尿管癌患者52例的临床资料。52例均为单侧发病,患者均无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全身麻醉下先取健侧卧位,行后腹腔镜下根治性肾切除术,夹闭患侧输尿管但不离断。Hem-o-lock分别夹闭肾脏血管后,切断肾动、静脉,完全游离肾脏。缝合3个腹腔镜切口。改平卧位,取患侧下腹小切口,长5.0~6.0 cm。继续游离下段输尿管至膀胱。袖套状切除输尿管开口处膀胱壁1.5 cm。从下腹小切口完整取出患肾、输尿管。切口下端另取切口置入橡皮引流管。术后均按膀胱尿路上皮癌方案给予膀胱灌注。结果52例手术均成功,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无输血病例,无二次手术病例。术后未出现尿漏、切口感染、大出血等并发症。术后病理报告为肾脏尿路上皮癌41例,输尿管尿路上皮癌11例。术后随访48例,失访4例。1例术后13个月死于心血管意外,47例患者术后膀胱镜下均未见膀胱肿瘤,无局部及远处转移。结论后腹腔镜联合下腹小切口行肾盂癌或输尿管癌根治性切除术,操作简便,对手术器械要求低,患者创伤小,恢复快,符合微创手术的要求。

  • 标签: 肿瘤,腺和上皮 肾肿瘤 输尿管肿瘤 腹腔镜检查 肾切除术 外科手术,微创性 泌尿外科手术 手术后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使用下腹陈旧手术切口做直肠癌标本取出和预防性造口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普通外科2017年1月~2019年6月间收治的中低位直肠癌腹腔镜保肛手术后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22例应用了既往下腹及盆腔脏器手术切口取出标本和预防性造口(观察组);选取同期情况相近的经左侧腹直肌切口取标本,经右下腹行预防性造口的直肠癌患者4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和造口及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比较,出院时采用功能状态(Karnofsky)评分评价患者功能状态。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进食时间、造口袋首次渗漏时间、结直肠吻合口漏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2.539、0.879、0.866、0.774,χ2=6.508;P>0.05)。观察组术后各时间点患者疼痛情况评分分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5.695,7.614,6.677;P<0.05),术后使用镇痛药物人次显著下降(χ2=5.213,P<0.05)。两组患者造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造口还纳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为(83.7±5.6)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8.4±5.2)分(t=2.906,P<0.05)。结论对于中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后行末端回肠双腔造口的患者,使用下腹陈旧手术切口做标本取出和预防性造口是安全可行的,患者术后恢复较快,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直肠肿瘤 陈旧切口 末端回肠双腔造口 保肛手术
  •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2018年6月至2019年3月武汉市第一医院择期行腹膜透析置管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6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局部麻醉组(LA组,30例)和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组(NB组,30例)。LA组:术前给予1%利多卡因+0.5%罗哌卡因混合液20 ml在手术切口和手术路径进行局部浸润麻醉。NB组:行术侧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腹直肌鞘内注射1%利多卡因+ 0.5%罗哌卡因15 ml,腹横肌平面给予1%利多卡因+ 0.5%罗哌卡因20 ml。记录患者入室时(T0)、麻醉完成后(T1)、手术开始切皮时(T2)、手术开始后20 min(T3)、手术结束时(T4)的心率(HR)和平均动脉压(MAP)。记录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补救镇痛次数,术中、术后24 h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因无法耐受转换为全身麻醉的比率和麻醉相关不良反应。结果与T0时比较,T2和T3时LA组HR明显增快[(93.1 ± 9.7)、(99.8 ± 11.6)次/min比(78.4 ± 10.5)次/min]、MAP明显升高[(105.1 ± 13.7)、(110.5 ± 14.4)mmHg(1 mmHg=0.133 kPa)比(92.1 ± 12.8)mmHg](P<0.05),NB组各时点HR和MA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LA组比较,NB组T2和T3时的HR和MAP均明显降低(P<0.05)。NB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LA组[(70.67 ± 7.39)min比(82.57 ± 8.09)min](P<0.05)。LA组术中补救镇痛次数明显多于NB组(48次比10次)(P<0.05)。NB组术中和术后24 h的疼痛VAS评分明显低于LA组[(3.25 ± 0.65)分比(5.85 ± 0.76)分、(1.46 ± 0.57)分比(2.37 ± 0.45)分](P<0.05)。LA组转全身麻醉率为3.33%(1/30),NB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均无明显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超声引导下腹直肌鞘阻滞联合肋缘下腹横肌平面阻滞用于腹膜透析置管术是安全有效的,术中麻醉效果确切,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且患者术后镇痛效果良好,无明显麻醉相关不良事件,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超声检查 麻醉,局部 腹膜透析 导管,留置 腹直肌鞘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制备机械通气腹腔高压动物(猪)模型,观察机械通气对腹腔间隔室综合征(ACS)动物肝脏细胞学及酶学指标的变化规律。方法选择健康成年实验猪6只,全麻后行气管插管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呼吸模式为:容量控制通气(VCV),设定潮气量(VT)10 mL/kg,呼吸频率(RR)16次/min,吸入氧浓度(FiO2)0.40,呼气末正压(PEEP) 5 cmH2O(1 cmH2O=0.098 kPa)。采用水囊叠加加压法制备腹腔高压动物模型,通过向加压水囊注入生理盐水模拟腹腔增压过程,每注入50 mL生理盐水测压1次。于术前和术后4 h内每隔1 h经耳缘静脉采血5 mL,行肝脏酶学检查;4 h后处死动物取肝脏组织,光镜下观察病理学改变。结果6只猪均成功制模,动物的RR、心率(HR)均维持平稳,实验过程中无一只发生气压伤或死亡。腹腔高压动物模型中腹腔压力与腹腔增容量呈正相关关系(r2=0.839 6,P=0.003 7)。术前和术后1、2、3、4 h各间点丙氨酸转氨酶(ALT)、碱性磷酸酶(ALP)、胆碱酯酶(ChE)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随时间延长,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术后1 h较术前明显升高(U/L:46.84±8.57比23.35±5.14,P<0.05),术后2、3、4 h均较术前明显降低(U/L:16.33±3.58、14.54±3.35、15.44±3.21比23.35±5.14,均P<0.05);γ-谷氨酰转移酶(GGT)亦呈先升高后降低趋势,但仅术后1 h较术前明显升高(U/L:101.20±17.79比51.34±9.13,P<0.05),其余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光镜下可见肝组织汇管区小叶间静脉扩张淤血,小叶间胆管扩张,小胆管增生;汇管区结缔组织增生,大量急慢性炎细胞浸润;肝细胞肿胀,胞质淡染,部分细胞呈气球样变,可见点状坏死。结论机械通气下腹腔高压可使肝脏出现明显的酶学改变和细胞学损害。

  • 标签: 腹腔高压 模型,动物 压力-容积曲线 肝脏
  • 简介:摘要外科手术中,如何进入正确的手术层面直接决定着一台手术的成败和观感。特别是对于结直肠癌的根治手术,错误的手术层面意味着出血、肿瘤残留以及并发症。那么究竟应该如何进入正确手术层面并维持层面拓展?近30年来微创外科的发展,使其进入了腹腔镜的时代,同时完整系膜切除理念的推出,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手术解剖层面的重要性,从组织、神经、血管为导向寻找手术层面,逐渐发展为以膜层面为导向,沿着膜层面的规律去寻找手术层面,可以达到更完整意义上的微创。本文从结直肠的胚胎发育和膜的解剖特征两方面来介绍外科膜层面,指导腹腔镜结直肠手术。

  • 标签: 腹腔镜 结直肠肿瘤 膜层面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2种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术对患者腹部功能和美学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7月至2018年6月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完成的乳房再造病例的临床资料。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将采用腹壁下动脉穿支皮瓣(DIEP)或保留肌肉的带蒂横行腹直肌肌皮瓣(TRAM)行乳房再造的患者纳入研究。设计调查表评价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的腹壁强度,以及术后1年腹部外观;应用BREAST-Q乳房再造腹部健康模块评估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和术后1年对腹部的满意度。应用SPSS 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2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组术前、术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共纳入32例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2组,其中DIEP乳房再造组17例,年龄(43.6±9.2)岁,TRAM乳房再造组15例,年龄(41±10.1)岁。术后随访12~73个月,平均41.5个月。术前DIEP组和TRAM组腹壁强度评分分别为(4.71±0.47)分和(4.60±0.50)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DIEP组患者的腹壁强度评分为(2.65±0.86)分,高于TRAM组的(1.93±0.70)分(P<0.05),2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DIEP组腹壁强度评分为(4.65±0.49)分,显著高于TRAM组的(4.07±0.88)分(P<0.05),DIEP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M组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2组腹部外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DIEP组和TRAM组腹部满意度评分分别为(86.53±5.68)分和(85.87±7.31)分,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DIEP组患者腹部满意度评分为(76.41±7.74)分,高于TRAM组的(68.00±9.08)分(P<0.01),2组评分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1年,DIEP组腹部满意度评分为(85.00±5.32)分,与TRAM组的(82.93±6.12)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IEP组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RAM组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2种腹部皮瓣乳房再造患者均能获得较好的腹部外观,DIEP乳房再造患者术后1年腹部功能和腹部满意度能恢复至接近术前水平,而TRAM乳房再造患者仍低于术前水平,更长期的影响需要做进一步研究。

  • 标签: 乳房成形术 腹壁 穿支皮瓣 肌皮瓣 生活质量 病人满意度
  • 简介:摘要加速康复外科(ERAS)是一种优化围手术期管理、改善临床结果并降低医疗成本的系统护理方法,近年来ERAS被引入腹壁疝修补术中,通过健康宣教、戒烟、体重控制、血糖及疼痛管理、感染及血栓预防等术前管理优化措施,预防低体温、标准化麻醉管理、补液控制、微创操作、控制性置入管道等术中管理优化措施,以及多模式镇痛、术后早期活动及胃肠功能恢复及血糖控制等术后管理优化措施,有效降低了手术部位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减轻了患者疼痛、缩短了住院时间,其中围手术期疼痛管理、术后早期活动及恢复胃肠功能等ERAS要素是腹壁疝修补术中缩短住院时间、改善预后的关键。ERAS能安全、有效地应用于腹壁疝修补术。

  • 标签: 疝,腹部 围手术期医护 加速康复外科 疗效比较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导下导丝复位术治疗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8年11月至2020年10月本院收治的行维持性腹膜透析的15例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DSA引导下导丝复位术治疗。观察所有患者复位成功率、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术后,13例(86.67%)患者复位成功,2例(13.33%)复位失败,后者予以重新手术后导管功能恢复正常,该2例患者均有网膜包裹。所有患者术后均无出血、脏器损伤、隧道感染及腹膜炎发生。结论DSA引导下腹膜透析导管复位术具有较高的复位成功率,不良反应少,是腹膜透析导管移位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标签: 血管造影术,数字减影 腹膜透析 导管移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携带两套血供的下腹壁联合(体)皮瓣修复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环形缺损的疗效。方法2018年3月-2020年6月,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手外科收治脱套伤致四肢大面积软组织环形缺损患者15例,缺损范围:25.0 cm×9.0 cm~30.0 cm×18.0 cm。急诊予以彻底清创及创面VSD处理,待创面肉芽组织红润后,以下腹壁为供区,根据创面特征设计形状及大小匹配的联合皮瓣。穿支组合包括腹壁下动脉(DIEA)、腹壁浅动脉(SIEA)以及旋髂浅动脉(SCIA)。供区直接Ⅰ期闭合。由同一组医生门诊随访评估术后效果。结果术后除1例皮瓣边缘部分坏死,经Ⅱ期植皮后愈合,其余14例皮瓣全部成活,供、受区创面均Ⅰ期愈合。随访时间18~24个月,平均20个月。皮瓣外形满意,质地柔软,末次随访时未出现异常毛发生长、色素沉着等;供区仅遗留线形瘢痕,未出现腹壁疝等并发症。7例上肢功能重建按臂、肩和手功能评定标准(DASH)评分,优5例、良2例;8例下肢功能重建按下肢功能评定标准(LEFS)评分,优5例、良3例。结论携带双血供的下腹壁联合皮瓣供区隐蔽,设计简单,穿支搭配灵活,切取面积大,能修复肢体大面积软组织环形缺损,以最大程度实现保肢治疗。

  • 标签: 下腹壁 联合皮瓣 四肢 软组织缺损 重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不同手术路径下腹股沟疝修补术后疼痛比较及慢性疼痛因素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月,广东省第二中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腹股沟疝患者150例,根据单双数字法将患者分为无张力组和腹腔镜组,每组75例。无张力组采用无张力修补术,腹腔镜组采用腹腔镜下腹股沟疝修补术。观察并比较2组患者的急性和慢性疼痛情况,并采用Logistic模型探讨影响慢性疼痛的因素。结果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长于无张力组,术后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均低于无张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的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精神状态、躯体疼痛和精力得分均高于无张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术后1、3、5 d的疼痛评分均低于无张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和12个月,腹腔镜组慢性疼痛率为4.00%和2.67%,无张力组为3.33%和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45岁、性别为女、有吸烟史、疝环直径>3.0 cm和切口感染是术后6个月慢性疼痛的危险因素,腹腔镜手术是保护因素。结论腹腔镜腹股沟疝修补术能显著降低术后早期疼痛,是腹股沟疝修补术后慢性疼痛的保护因素。

  • 标签: 疝,腹股沟 疝修补术 腹腔镜 疼痛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全身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在剖宫产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6月至2019年8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无法实施椎管内麻醉需行全身麻醉剖宫产孕妇60例,术前无早产及胎儿窘迫症状,且均为初次行剖宫产手术者。60例产妇均为单胎、足月(孕38~41周)妊娠,美国麻醉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依据麻醉方式分为全身麻醉复合腹横肌平面阻滞组(N组)和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30例。两组术后均行患者自控静脉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麻醉前、切皮即刻及胎儿剖出时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和术中阿片类药物瑞芬太尼的用量;比较两组胎儿剖出后的Apgar评分。结果与N组比较,切皮即刻、胎儿剖出时G组产妇血压升高,心率加快(P<0.05); N组需追加瑞芬太尼次数少于G组(P<0.05)。胎儿剖出后1 min,N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9.13±0.68)分,高于G组新生儿的(7.83±0.59)分,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腹横肌平面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应用于剖宫产手术,可减少胎儿娩出前阿片类药物及吸入麻醉药物的用量,产妇血流动力学更平稳,对新生儿影响较小。

  • 标签: 全身麻醉 超声引导 腹横肌平面阻滞 剖宫产
  • 简介:摘要腹内疝以后天性较为常见,多是由于手术后腹腔粘连或腹腔解剖结构改变所致,是临床并不罕见的术后并发症。因缺乏特异性的临床表现,腹内疝术前诊断率低,延误治疗可造成肠管缺血和坏死,导致短肠综合征等灾难性后果,因此临床应重视腹部手术后腹内疝的预防。本文结合文献和笔者的经验介绍几种常见腹部胃肠道手术后腹内疝预防的措施和方法。

  • 标签: 疝,腹部 外科手术 吻合术,Roux-en-Y 预防
  • 简介:摘要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疝与腹壁外科采用腹腔镜腹腔内补片植入(IPOM)修补治疗的13例成人胸骨旁疝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初发病例。13例患者胸骨旁疝腹腔镜下IPOM修补手术均顺利完成,术中无肝脏、膈肌、纵隔及肠管损伤发生;术后疼痛需使用镇痛剂辅助治疗患者2例,使用时间2 d;术后平均住院时间(3.2±1.0)d;所有患者术后3 d时均未见呼吸及吞咽功能障碍、肺部感染、伤口感染及出血发生。13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均未见疝复发、慢性疼痛及补片感染发生。本研究表明腹腔镜下IPOM修补是治疗成人胸骨旁疝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腹直肌鞘阻滞(RSB)用于开放式胃切除术的效果。方法选取滨州市中医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拟行开放式胃切除手术的胃癌患者41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n=21)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375%罗哌卡因40 mL行RSB,B组(n=20)患者在全凭静脉麻醉基础之上使用0.9%氯化钠注射液40 mL行RSB。皮肤缝合完毕后即给患者安装静脉自控镇痛泵行病人自控镇痛(PCA)。比较两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和术后PCA药物的使用剂量。结果A组术中瑞芬太尼使用剂量为(1 021.4±172.0)μg,明显低于B组的(1 415.0±330.6)μg(t=-4.04,P=0.001)。A组术后1 h、2 h的PCA药物使用剂量分别为(1.14±0.90)mL、(0.85±0.70)mL,均明显低于B组的(1.85±0.70)mL、(1.45±1.00)mL(t=-5.96、-2.75,P < 0.001、P=0.009)。术后3、6、12、24、48、72 h,两组PCA药物使用剂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对开放式胃癌切除手术患者,术前于切口两侧精确实施RSB(注射0.375%罗哌卡因40 mL)可显著减少术中瑞芬太尼的使用量和术后2 h 内PCA镇痛药物的使用量。

  • 标签: 超声检查 腹直肌 神经鞘 神经肌肉阻滞 胃肿瘤 胃切除术 麻醉药,局部 镇痛,病人控制 剂量效应关系,药物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9年我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星状病毒(Astrovirus,AstV)感染的流行特点,为AstV腹泻防控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9年各监测哨点医院的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样本及临床信息。采用RT-PCR检测AstV,描述AstV感染的流行特征。结果采集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粪便标本共4 918份,检测4 531份,AstV阳性检出率为5.30%,四川省AstV阳性检出率最低(1.23%),甘肃省AstV阳性检出率最高(14.36%);AstV在男性患儿和女性患儿中阳性检出率分别为5.14%和4.52%,无明显性别差异(P>0.05);AstV感染无明显年龄、城乡差别和季节特征(P>0.05);AstV阳性病例中,常见临床表现为腹泻伴呕吐等症状,腹泻次数多为0~2次,粪便性状常为水样便。结论AstV是我国5岁以下腹泻住院患儿的主要病原之一,临床诊疗时须予以考虑,需持续开展监测。

  • 标签: 病毒性腹泻 星状病毒 流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