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时电子心监护是一种评估胎儿宫内状态的手段,Ⅱ类监护图形是可疑心监护图形,在临床常见,表现形式多样,且不典型,提示胎儿在宫内可疑窘迫,对于该类图形,需正确识别和解读,进行必要的临床干预(如宫内复苏)及后续的再评估。本文重点介绍各种宫内复苏方法及对各种复苏方法的评价。

  • 标签: Ⅱ类胎心监护 宫内复苏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分析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CTA)三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探讨不同处理方式对DCTA三妊娠围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进行产前检查并分娩的57例DCTA三妊娠孕妇的临床资料。首先单纯以减少胎儿数目为目的进行分组,分为期待妊娠组(27例)和选择性减组(30例),进一步将选择性减组根据不同减方式分为保留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CDA)双组、保留双绒毛膜双羊膜囊(DCDA)双组以及保留单组3个亚组。比较期待妊娠组以及选择性减组3个亚组围结局的差异。结果选择性减组分娩孕周为(34.5±5.7)周、足月产率为53%(16/30),分别高于期待妊娠组的(29.9±6.0)周、7%(2/27);选择性减组流产率为10%(3/30),低于期待妊娠组的33%(9/27);两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选择性减组的孕产期并发症及新生儿ICU(NICU)入住率也显著低于期待妊娠组(P<0.05)。选择性减组中,保留MCDA双组(6例)、保留DCDA双组(13例)、保留单组(11例)的分娩孕周分别为(32.2±4.3)、(33.0±6.3)、(37.4±4.7)周,流产率分别为1/6、1/13、1/11,早产率分别为4/6、7/13、0/11,足月产率分别为1/6、5/13、10/11,至少一胎儿存活率分别为5/6、12/13、10/11,NICU入住率分别为6/8、9/18、0/10。保留单组足月产率最高,NICU入住率最低,分别与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保留DCDA双组比期待妊娠组的足月产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CTA三妊娠风险高,早期减去MCDA双保留单的足月产率最高、新生儿结局最佳。对于希望保留双继续妊娠的孕妇,应充分告知风险,可考虑减去MCDA中的一,保留DCDA双继续妊娠。

  • 标签: 妊娠, 三胎 妊娠减少, 多胎 射频消融术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妊娠合并完全性前置胎盘(complete placenta previa,CPP)的临床特征以及围结局。方法2012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双妊娠2 937例,回顾性分析其中合并CPP的孕妇62例(双组)与同期分娩的单妊娠合并CPP的孕妇204例(单组)的临床资料。采用t检验、非参数检验、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或多重线性回归,比较2组孕妇的妊娠结局和围产儿结局。结果双妊娠合并CPP的发生率为2.11%(62/2 937)。胎盘植入性疾病在双组和单组分别占48.4%(30/62)和53.9%(110/20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P>0.05)。双组产前出血、首次产前出血孕周小于29周、产前出血量>200 ml及产前出血次数≥3次的比例均明显高于单组[分别为56.5%(35/62)与39.7%(81/204)、35.5%(22/62)与12.7%(26/204)、17.7%(11/62)与4.9%(10/204)及21.0%(13/62)与10.3%(21/204),χ2值分别为5.42、16.62、10.78和4.8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与单组相比,双组产前出血量>200 ml、产前出血次数≥3次、34周以及32周前早产、急诊剖宫产及因产前出血而急诊剖宫产的发生风险更高[校正OR值(95%CI)分别为4.36(1.17~16.30)、3.15(1.01~9.79)、17.24(5.36~55.46)、9.85(2.32~41.77)、3.98(1.72~9.20)及3.10(1.22~7.85),P值均<0.05]。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双组急诊剖宫产的分娩孕周较单组提前2.22周(0.17~4.27周),但双妊娠产后出血量、剖宫产产后出血、输注红细胞和子宫切除的风险与单组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与单相比,双合并CPP者的早产、急诊剖宫产、尤其是因产前出血而急诊剖宫产比例高。对于双合并CPP者,应积极预防早产,根据病情个体化安排手术时机,可考虑适时提前分娩。

  • 标签: 前置胎盘 妊娠,双胎 子宫出血 产后出血 妊娠结局 早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对双妊娠母婴围结局的影响。方法对2013年1月至2019年10月在北京市海淀区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772例双绒毛膜性双妊娠孕妇进行回顾性研究,收集孕妇基本信息和母婴围结局数据(包括年龄、孕次、孕周、受孕方式、分娩方式)及孕产妇及新生儿并发症等。所有研究对象于孕24~28周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根据OGTT结果将研究对象分为GDM组(157例)和糖耐量正常(NGT)组(615例)。137例GDM孕妇检测了糖化血红蛋白(HbA1c)。按照HbA1c是否达标,将GDM孕妇分为血糖控制未达标的GDM组(HbA1c≥5.5%,25例)和血糖控制达标的GDM组(HbA1c<5.5%,112例)。组间各指标的比较采用t检验、秩和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结果GDM组双妊娠孕妇年龄明显大于NGT组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GDM组≥35岁的高龄孕妇比例高于NGT组[分别为28.0%(44/157)和17.1%(105/615),P=0.002]。GDM组孕前肥胖患病率较NGT组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2)。GDM组与NGT组双妊娠孕妇在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早产率,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以及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呼吸窘迫、畸形/发育异常、双死亡及转入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发生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控制达标的GDM组、血糖控制未达标的GDM组和NGT组孕妇比较,分娩孕周、剖宫产率、早产率以及胎儿生长受限、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膜早破、胎盘早剥、产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血糖控制未达标的GDM组可见早产、胎儿生长受限、胎膜早破发生率呈增加趋势,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子代结局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妊娠女性中,GDM未增加母婴不良围结局。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妊娠,多胎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陕西省育龄妇女围孕期产前检查(检)次数与双新生儿小于龄儿(SGA)发生风险的关联。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于2013年7至12月在陕西省30个区(县)对30 027名2010年1月至2013年11月期间怀孕且结局明确的育龄妇女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回顾性收集人口学信息、孕史、孕期生活方式、疾病史、营养素补充及孕期保健等资料。通过查阅出生证明获取新生儿的龄和出生体重等资料,按出生胎次登记为双A和双B。最终将资料完整的356名育龄妇女及其双新生儿纳入分析。采用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产检次数与SGA发生风险的关联。结果育龄妇女年龄为(27.44±4.68)岁;农村居民占79.49%(283名);检≥7次者占44.38% (158名)。新生儿龄和出生体重分别为(37.64±2.51)周和(2 510±497)g,双A和双B的SGA发生率分别为51.40%(183/356)和53.37%(190/356),其中产检≥7次者双A和双B的SGA发生率分别为44.30%(70/158)和42.41%(67/158),低于检<7次者[分别为57.07%(113/198)和62.12%(123/198)](P值分别为0.017和<0.001)。广义估计方程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以检<7次者为参照,调整次、出生胎次、居住地、母亲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财富指数、被动吸烟、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围孕期服用叶酸和围孕期服用铁剂、新生儿性别等因素后,检≥7次者发生SGA的OR(95%CI)值为0.60(0.40~0.91)。结论检≥7次可降低陕西省双新生儿SGA的发生风险。

  • 标签: 怀孕期间 产前保健 出生体重 双生
  • 简介:摘要目的足月小样儿与出生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龄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评价,探讨两者间围高危因素及危险因素分析对比。方法收集本院新生儿科收治的龄>37周的小于龄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研究。根据出生体质量分为观察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169例,对照组(出生体质量≥2 500 g)48例,收集孕妇及患儿围生期相关资料,分析纳入的患儿母亲孕期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患儿生后常见疾病发生率及感染指标差异。结果观察组母亲发生并发症最多的前4种疾病依次是糖尿病(33.14%,56/169)、高血压(13.02%,22/169)、多胎妊娠(10.65%,18/169)、GBS感染(6.51%,11/16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中分娩因素有慢性宫内窘迫(6例)、胎盘异常(6例)、胎膜早破(11例)、宫(69例),与对照组(分别为7例、6例、8例、11例)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新生儿出生体质量(2.25±0.16)kg、Apgar评分(9.34±0.64)分、身长(46.78±1.79)cm、头围(32.03±1.21)cm、住院天数(5.03±2.50)d,与对照组新生儿[分别为(2.61±0.12)kg、(9.05±0.88)分、(48.35±0.79)cm、(32.72±0.67)cm、(3.76±1.35)d]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与体质量>2 500 g的足月小于龄儿相比,足月小样儿的疾病发病率相对较高,预后相对较差。因此,对孕产妇加强产前健康教育,按时定期检,尽早发现孕期高危因素,有助于降低足月小样儿出生率,从而提升新生儿出生质量。

  • 标签: 足月小样儿 足月小于胎龄儿 围产高危因素 并发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双妊娠合并妊娠期糖尿病(GDM)的围结局,并分析双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住院分娩的双妊娠孕妇757例,根据75 g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结果,分为双GDM组196例,正常双组(双未合并GDM)561例。收集各组母儿的临床资料、围结局和新生儿结局,并采用t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χ²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评价双GDM发病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双GDM组的75 g OGTT FPG、1 h血糖和2 h血糖均大于正常双组;双GDM组的分娩孕周、新生儿出生体重小于正常双组,<37周的早产率大于正常双组;双GDM组的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大于正常双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相比,年龄、孕前体重指数(Pre-BMI)、孕次、次、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占比、绒毛膜性质、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病史及糖尿病家族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将以上因素进行多因素的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35岁(OR值为2.335)、Pre-BMI≥24.0 kg/m2(OR值为2.356)、PCOS病史(OR值为1.932)、糖尿病家族史(OR值为3.127)是双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双GDM增加了<37周的早产、新生儿RDS、感染及贫血发生率;年龄≥35岁、Pre-BMI≥24.0 kg/m2、PCOS病史和糖尿病家族史是双GDM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糖尿病,妊娠 双胎妊娠 围产结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母输血(fetomaternal hemorrhage, FMH)综合征是指因某种原因胎儿血液通过绒毛间隙进入母体血液循环,引起胎儿贫血或母体溶血性输血反应的一组症候群。FMH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易漏诊,围产儿死亡率高。可通过超声测量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收缩期峰值速率及Kleihauer-Betke试验评估胎儿贫血程度及失血量,处理方法包括宫内输血及终止妊娠。母输血量>20 ml/kg与胎儿/新生儿的并发症发病率或死亡率有关。FMH在双妊娠中的发病罕见报道。本例患者为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妊娠,其中一出现FMH表现,死宫内,另一胎儿在严密监测下期待至足月分娩,结局良好。

  • 标签: 胎母输血综合征 妊娠,双胎 死胎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胎儿DNA、肌酸激酶(CK)、甲蛋白(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剖宫产术中证实为前置胎盘患者72例,其中合并胎盘粘连患者23例为胎盘粘连组,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9例为胎盘植入组,单纯前置胎盘患者30例为单纯前置胎盘组。均于孕20~27周检测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分析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之间关联性及对前置胎盘情况的预测价值,同时,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患者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比较两者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分析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胎盘植入组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明显高于胎盘粘连组、单纯前置胎盘组[(1 018.96 ± 442.15) copies/ml比(659.27 ± 320.26)和(390.64 ± 102.53)copies/ml、(103.54 ± 26.39) U/L比(88.30 ± 20.65)和(62.78 ± 15.84) U/L、(319.65 ± 62.14) μg/L比(284.62 ± 55.96)和(232.64 ± 48.6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体外周血胎儿DNA与CK、AFP呈正相关(r = 0.899和0.769,P<0.01),CK与AFP呈正相关(r = 0.782,P<0.01)。母体外周血胎儿DNA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的AUC最大,为0.8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83.33%。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高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928.64 ± 257.73) copies/ml比(460.02 ± 188.95) copies/ml、(105.83 ± 26.88) U/L比(66.33 ± 20.39)U/L、(292.52 ± 58.39) μg/L比(259.29 ± 42.6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粘连、胎盘植入、产后出血量、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均为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 = 3.544、4.183、3.413、3.222、3.109和3.313,95% CI 1.905~6.593、2.401~7.286、1.832~6.359、1.729~6.005、1.659~5.827和1.831~5.994,P<0.01)。结论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与前置胎盘患者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妊娠结局改善。

  • 标签: 前置胎盘 肌酸激酶 甲胎蛋白类 母体外周血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母体外周血胎儿DNA、肌酸激酶(CK)、甲蛋白(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医院剖宫产术中证实为前置胎盘患者72例,其中合并胎盘粘连患者23例为胎盘粘连组,合并胎盘植入患者19例为胎盘植入组,单纯前置胎盘患者30例为单纯前置胎盘组。均于孕20~27周检测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比较三组一般资料、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分析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之间关联性及对前置胎盘情况的预测价值,同时,统计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并根据妊娠结局分为不良妊娠结局患者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比较两者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分析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的影响因素。结果胎盘植入组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明显高于胎盘粘连组、单纯前置胎盘组[(1 018.96 ± 442.15) copies/ml比(659.27 ± 320.26)和(390.64 ± 102.53)copies/ml、(103.54 ± 26.39) U/L比(88.30 ± 20.65)和(62.78 ± 15.84) U/L、(319.65 ± 62.14) μg/L比(284.62 ± 55.96)和(232.64 ± 48.62)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母体外周血胎儿DNA与CK、AFP呈正相关(r = 0.899和0.769,P<0.01),CK与AFP呈正相关(r = 0.782,P<0.01)。母体外周血胎儿DNA预测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的AUC最大,为0.842,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78.26%、83.33%。不良妊娠结局患者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高于良好妊娠结局患者[(928.64 ± 257.73) copies/ml比(460.02 ± 188.95) copies/ml、(105.83 ± 26.88) U/L比(66.33 ± 20.39)U/L、(292.52 ± 58.39) μg/L比(259.29 ± 42.65)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盘粘连、胎盘植入、产后出血量、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水平均为前置胎盘不良妊娠结局的影响因素(OR = 3.544、4.183、3.413、3.222、3.109和3.313,95% CI 1.905~6.593、2.401~7.286、1.832~6.359、1.729~6.005、1.659~5.827和1.831~5.994,P<0.01)。结论母体外周血胎儿DNA、CK、AFP在孕妇前置胎盘合并胎盘粘连或植入中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且与前置胎盘患者妊娠结局密切相关,早期检测上述指标有助于临床合理制定干预措施,促进妊娠结局改善。

  • 标签: 前置胎盘 肌酸激酶 甲胎蛋白类 母体外周血 胎盘粘连 胎盘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产前经历包括母亲应激、抑郁和焦虑,这些构成了影响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发育的关键因素。先前研究已明确胎儿运动对健康胎儿发育的重要影响,但未涉及母亲的心理健康因素。该研究旨在评估与单相比,母亲心理健康因素对双运动轨迹的影响。方法我们对30例健康妊娠母亲(单平均孕周27.8周,双为27.2周)的56份超声扫描中的胎儿触摸和头部运动进行编码,并在预约超声扫描时完成孕妇的应激、抑郁和焦虑的问卷调查。结果母亲抑郁显著增加胎儿自我触摸。双间触摸在母亲应激时显著降低,在母亲抑郁中显著增加。母亲心理健康因素对双头部运动的影响显著大于单,母亲抑郁显著降低双头部的运动频率。结论与单相比,双母亲的心理健康可能会对子宫内形成的身体图式类型产生影响。将来的研究还需进一步评估这些产前因素是否对生后身心产生影响。

  • 标签:
  • 简介:摘要与三绒毛膜三相比,单绒毛膜三和双绒毛膜三由于包含了单绒毛膜多胎,并发症风险高,常导致不良妊娠结局。相对于期待治疗,几种常用的减策略均可以降低早产率、延长孕周、增加胎儿体重。减去独立胎盘胎儿无法避免单绒毛膜双并发症;减去单绒毛膜双之一可能会出现留存胎儿死亡且对术者的技术要求高;减去单绒毛膜双结局最好。对单绒毛膜三策略的评价仍需要更多研究数据。现就不同的减数目、减对象和手术方式对单绒毛膜三和双绒毛膜三妊娠结局的影响进行综述。

  • 标签: 三胎 妊娠,三胎 妊娠减少,多胎 妊娠结局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温度下阻断羊肺动脉对羊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探讨低温对大脑的保护作用。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将18只孕羊(孕120~140 d),南方山羊种,由广州市白云区隆归兴科动物养殖场提供,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常温组(n=6)、低温组(n=6)和对照组(n=6)。分别在不同时间点采集羊的上腔静脉血,检测白细胞介素(IL)-1、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和S100B蛋白。取左侧顶叶脑组织,做大体病理和电镜检测。取羊大脑,计算组织含水率用以表示不同实验组大脑水肿的程度。结果实验过程中3组羊NSE随时间明显上升(F=14.531,P<0.01),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691,P<0.05);S100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787,P<0.05)。3组羊血中IL-1β低温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4.017,P>0.05)。羊血中SOD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869,P>0.05)。3组大脑含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1.410,P<0.01)。大体病理在低温组和常温组动物脑组织都是轻微损害,低温组脑组织的损害更轻。结论羊阻断肺动脉模型对羊的大脑有较明显的影响,宫内羊水转流降温到亚低温可减轻羊心脏操作对大脑的损害。

  • 标签: 胎羊 体外循环 肺动脉 中枢神经系统
  • 简介:摘要心监测是评估胎儿宫内状况的重要措施,通过心监测获得的信息有助于及早发现胎儿宫内缺氧并及时干预,但随着胎儿监护技术的广泛使用和种类多样化,过度监护导致过度干预等问题日渐显露。本文对不同类型的心监测方法及其临床价值进行讨论。

  • 标签: 胎心监测方法 电子胎心监护 间断胎心听诊 围产儿死亡率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射频消融术(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对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DCTA)三选择性减的安全性以及影响妊娠结局的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期间在南方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深圳市人民医院产科因DCTA三要求RFA选择性减病例的患者资料,对手术经过、临床结局和并发症,以及其分娩胎盘进行分析。结果共有12例DCTA病例纳入本回顾性分析,RFA手术时孕周为(15.6±1.3)周,分娩孕周为(36.9±1.1)周(34+4~38+2周)。12例中8例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与未接受介入性产前诊断的病例相比,两组从RFA手术到分娩的间隔差异以及分娩孕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共分娩新生儿23例,6例(26%)小于龄儿。无论是独立绒毛膜单还是单绒毛膜双羊膜囊(monochorionic diamniotic, MCDA)保留,出生体质量的平均百分位数明显低于单妊娠胎儿体质量的第50百分位数(P<0.001)。1例DCTA中的MCDA保留RFA术后4 h死亡(8.3%),死前保留一度出现胎儿心动过速伴胎动消失,分娩后胎盘检查显示MCDA保留侧胎盘苍白而减灭侧胎盘瘀血。收集10例DCTA中MCDA保留存活的胎盘,9例可见保留胎盘循环通过双之间血管吻合支不同程度灌注了减灭部分胎盘小叶,1例无明显灌注减灭胎盘的病例MCDA保留体质量百分位数最低。结论RFA减对于DCTA三安全有效,减后进行介入性产前诊断手术不影响RFA术后继续妊娠时间,术中监测MCDA保留心率和胎动异常与不良结局有关,胎盘检查有助于了解不良结局原因,保留胎生长潜能或许与双之间的血管吻合类型有关。

  • 标签: 三胎 射频消融术 胎盘 妊娠结局 双绒毛膜三羊膜囊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分析双绒毛膜三羊膜囊(dichorionic triamniotic, DCTA)三妊娠孕中期行不同减术的妊娠结局。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20年1月在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孕中期行减术的51例DCTA三妊娠孕妇的病历资料,根据减术的指征,分为预防组(39例)和治疗组(12例),每组再根据不同的减方法分为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减术组(保留双绒毛膜双)、氯化钾-单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保留单绒毛膜单)、氯化钾-双组(氯化钾心脏注射减保留单绒毛膜双)。比较预防组和治疗组组内及组间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胎儿宫内死亡、新生儿死亡等差异。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或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组内两两比较采用Bonferroni方法校正。结果(1)治疗组减手术孕周大于预防组[(18.5±3.1)与(15.0±2.3)周,t=-4.209,P<0.001];预防组中RFA减手术孕周大于氯化钾-单及氯化钾-双组[(17.2±1.6)与(13.8±1.5)、(12.7±1.0)周,t值分别6.630和3.875,P值均<0.05]。(2)预防组减术后流产率低于治疗组[10.3%(4/39)与5/12,Fisher精确概率法,P<0.05],活产儿比例高于治疗组[85.7%(48/56)与10/18,χ2=5.640,P=0.018]。预防组中氯化钾-单组无出生体重<1 500 g,组内不同减方法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两比较并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不同减方法活产儿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RFA组高于氯化钾-双组(6/6与1/6,Fisher精确概率法,P=0.015)。2组中3种不同减方法的流产率、分娩孕周、出生体重、<32周分娩、足月分娩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母并发症中,预防组和治疗组的RFA组与氯化钾-单组均未发生单绒毛膜双并发症和围产期死亡。2组中共5例(10个胎儿)行氯化钾心脏注射减保留单绒毛膜双,其中4个胎儿流产,3个胎儿宫内死亡、无新生儿死亡,3个胎儿活产;预防组发生选择性生长发育受限1例(两活产),治疗组发生双输血综合征1例(一胎儿宫内死亡,另一活产)。结论无论是预防性减还是治疗性减,RFA减术保留双绒毛膜双羊膜囊双及氯化钾减术保留独立胎盘单妊娠结局相当。

  • 标签: 妊娠,三胎 妊娠减少,多胎 射频消融术 氯化钾 注射 妊娠结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产儿校正龄37周时与同龄足月儿振幅整合脑电图(amplitude integrated electroencephalogram,aEEG)的区别。方法选择贵阳市妇幼保健院新生儿科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及母婴同室收治的龄<32周和龄37周新生儿进行前瞻性研究,符合纳入标准的新生儿按抽签方式决定是否入组,龄<32周的新生儿纳入早产儿组,龄37周的新生儿纳入足月儿组。早产儿组在校正龄37周(即37~37+6周),足月儿组生后第2天做aEEG检查,比较两组aEEG的差异。结果早产儿组纳入70例,足月儿组纳入55例,两组新生儿均有睡眠觉醒周期,两组aEEG背景连续性和活动睡眠期带宽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早产儿组活动睡眠期和安静睡眠期下边界振幅值小于足月儿组,安静睡眠期波谱带宽大于足月儿组,安静睡眠期原始脑电图仍有较多不连续图形存在,落后于足月儿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龄<32周早产儿校正龄37周时aEEG成熟度仍落后于同龄足月儿。

  • 标签: 婴儿,早产 足月儿 脑电描记术 振幅整合脑电图
  •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单绒毛膜三羊膜囊(monochorionic triamniotic, MCTA)三的妊娠结局及减术对其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纳入2012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23例MCTA三病例,均于早孕期在本院产前检查,根据孕妇是否接受减分为选择性减组(随机减去一保留双,8例)及期待妊娠组(15例)。比较组间年龄、妊娠终止孕周及妊娠结局的差异。选择性减组再根据减方式分为早孕期负压抽吸减组(3例)及中孕期射频消融减组(5例),比较组间妊娠结局的差异。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期待妊娠组与选择性减组比较:妊娠终止孕周[(31.7±4.1)与(28.8±8.8)周]、32周后早产率(9/15与4/8)、至少二孩存活率(12/15与4/8)、至少一孩存活率(13/15与5/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期待妊娠组发生双输血综合征1例,于孕19周行胎儿镜手术,33周+2胎膜早破,行剖宫产分娩三;孕17周发生双反向动脉灌注序列征1例,拒绝减,孕33周一胎儿心消失存活一孩(另一为无心畸胎)。(2)不同减方式亚组妊娠结局比较:早孕期负压抽吸减组与中孕期射频消融减组平均妊娠终止孕周[(28.5±7.6)与(28.9±10.4)周,t=1.145,P>0.05]以及至少一孩存活率(2/3与3/5)、至少二孩存活率(2/3与2/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概率法,P值均>0.05)。均未出现减术后感染和胎膜渗漏。结论对于MCTA三妊娠,选择性减与期待妊娠相比母结局基本无差异。

  • 标签: 妊娠,三胎 妊娠减少,多胎 妊娠结局 回顾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