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慢性渐进性动脉疾病,是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的重要病因。中药在抗AS方面表现出多机制途径、不良反应少的优点。中药抗AS机制主要有调节脂质代谢、抗脂质过氧化、抗炎、抗凝,以及保护血管内皮细胞的结构和功能等。中药抗AS作用机制方面仍有待于系统研究,发挥作用的化学成分尚需进一步明确。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 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综述
  • 简介:摘要正气亏虚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的发病基础,主要涉及心、脾、肾亏虚;痰瘀互结、痹阻脉道是AS斑块形成的病机关键。临床从“虚-痰瘀”论治AS,可以“痰瘀并重,补虚为要”为治疗原则,运用益气活血化痰法,益气健脾、祛痰化瘀法,补肾化痰活血法等治疗方法,多可改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及部分炎症反应相关指标,调节脂质代谢,抑制斑块生长。另外,还可尝试从补虚角度对本病进行防治。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痰瘀 正气 中医药疗法
  • 简介: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 CAS)与老年人认知功能下降密切相关,可导致持续性或进展性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障碍。血管性认知损害(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VCI)被认为是一种可干预疾病。研究显示,CAS是VCI的主要病因之一,进一步研究两者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防治VCI。

  • 标签: 颈动脉疾病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狭窄 认知障碍 脑血管障碍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pSS的动脉粥样硬化风险较高,与普通人群相比,也更容易发生心脑血管疾病。传统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等对其有一定贡献;此外,pSS自身以及治疗药物也是其发病的重要因素。建议对pSS患者进行必要的心血管风险评估,同时,也需要更多的高质量试验研究这些患者的最佳治疗,从而预防心脑血管事件。

  • 标签: 干燥综合征,原发性 动脉粥样硬化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的主要病因之一,尽早明确诊断对患者的后期治疗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传统的影像学评估方法不足以准确评估该类疾病,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high resolution MR vessel wall imaging,HR-VWI)以及斑块的影像组学快速发展,显示出独特优势,血管内成像以及计算流体动力学(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CFD)等新兴方法在颅内动脉粥样硬化诊断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而不同评估方法的联合应用会提高临床诊断的准确率。现对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像学评估方法进行综述,以明确不同方法的主要作用。

  • 标签: 颅内动脉粥样硬化 高分辨磁共振血管壁成像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计算流体动力学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最常见的心脑血管系统疾病之一,也是导致卒中发生的重要原因。目前关于动脉粥样硬化发病机制的研究尚未完善。单细胞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差异研究的新兴技术成为了动脉粥样硬化病因研究的新手段,为此提供了新的思路。文中对近年来单细胞测序技术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标签: 单细胞测序技术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 简介:摘要氧化应激和炎症在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中存在相互作用。细胞内高血糖促进线粒体活性氧(ROS)的产生,增加细胞内晚期糖基化终产物的形成,激活蛋白激酶C、多元醇途径导致ROS生成增加,ROS直接增加炎症因子和黏附因子的表达。脂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增加、纤溶凝血机制异常等因素,所有这些都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进展。表观遗传学miRNAs表达的变化影响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中靶基因的调节,与ROS和炎症的增加相互作用,促进动脉粥样硬化。这篇综述强调了加速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探讨了miRNAs在糖尿病相关动脉粥样硬化中的潜在作用。

  • 标签: 糖尿病 动脉粥样硬化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健康体检人群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探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的危险因素。方法以2005至2019年期间,北京市体检中心接受至少5次常规健康体检且首次检查无颈动脉粥样硬化者3 344例的健康成年体检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 714例(占51.25%),男性、女性平均年龄分别为47.14岁、47.56岁。建立回顾性纵向监测队列,对随访期间颈动脉粥样硬化检出情况进行采集,以Cox回归模型分析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在随访时间5.17年内,2 038例发生颈动脉粥样硬化(占60.94%,男性、女性分别为66.69%、54.91%);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偏高(60岁HR=18.973,95%CI:12.353~29.139)、女性(HR=0.639,95%CI:0.582~0.701)、高血压(HR=1.166,95%CI:1.047~1.298)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低(HR=1.011,95%CI:1.009~1.013)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病相关。结论年龄、性别、血压和肾小球滤过率估计值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队列研究 体格检查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心血管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健康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我国人群中心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快速增长。心血管病是可以预防的,控制心血管病负担的增长需落实预防为主、关口前移的慢病防控方针。本文主要围绕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病,阐述了心血管病零级预防、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的概念和措施,以及心血管病预防的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对心血管病预防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 标签: 心血管病 预防级别 预防策略
  • 简介:摘要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与卒中发病及复发风险增高相关。易损斑块的组织病理学特征包括存在脂质坏死核心、斑块内出血、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活动性炎症以及薄/破裂的纤维帽。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会促进斑块内出血,且与斑块破裂、局部栓子形成及远端栓塞相关。对比增强超声能通过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来识别颈动脉易损斑块。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新生血管形成 对比增强超声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血清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CTRP5)、脂联素(APN)的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19年8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患者共125例,其中健康对照组45例,T2DM无CAS患者(T2DM组)40例及T2DM合并CAS患者(T2DM+CAS组)40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CTRP5、APN水平。结果T2DM患者血清CTRP5较对照组升高(P<0.05),且T2DM+CAS组进一步升高(P<0.05)。血清APN在T2DM患者中减低(P<0.05),但在T2DM组与T2DM+CAS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CTRP5为T2DM合并CAS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T2DM合并CAS的筛查指标;血清CTRP5与APN、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收缩压、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体重指数(BMI)和空腹胰岛素(FINS)相关(P均<0.01)。结论血清CTRP5水平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相关,可作为T2DM是否合并CAS的预测因子。

  • 标签: 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5 脂联素 2型糖尿病 糖尿病大血管病变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脂质代谢异常、慢性炎症性血管疾病,是引起冠心病、脑梗死、外周血管病等的主要原因,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声动力治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新型的无创靶向治疗方式,其可能通过诱导巨噬细胞凋亡或自噬、抑制病理性血管生成、改善血管炎症等机制对斑块发挥良好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对声动力疗法治疗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作用机制和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 标签: 声动力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活性氧 细胞凋亡 细胞自噬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AS)是在动脉壁上形成的纤维脂肪病变,由它引起的心血管疾病(cardiovascular disease,CVD)是造成全世界范围内死亡的第一大病因。该疾病的主要特征是脂蛋白在内皮下的累积导致血管壁中持续发生的炎症反应,因此多种固有免疫细胞和适应性免疫细胞都参与了该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自身抗原和非自身抗原可以通过触发T细胞和B细胞局部的应答导致血管炎症。大量临床和实验数据表明T细胞和B细胞都参与了AS的形成,并且不同的细胞亚群可能具有完全相反的作用。文章就AS中T细胞和B细胞调节机制进行了概述,以期为AS的预防和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适应性免疫细胞 T细胞 B细胞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卒中、缺血性心脏病等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其主要病理学机制包括炎性细胞浸润、氧化应激和血管内皮功能障碍等。作为一种内源性抗氧化酶,血红素加氧酶-1(heme oxygenase-1, HO-1)在动脉粥样硬化过程中发挥抗炎、抗氧化和舒张血管等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并阻止不稳定斑块的进展。文章对HO-1在动脉粥样硬化中的保护作用和机制研究进行了综述,探讨了HO-1作为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潜在治疗靶点的重要意义。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血红素加氧酶-1 炎症 氧化应激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评价价值。方法回顾性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接受全脑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OCT检查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比较有症状组与无症状组人口统计学、基线临床资料以及DSA和OCT影像学资料。应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39例患者,有症状组21例,无症状组18例。有症状组纤维斑块检出率显著低于无症状组(38.1%对77.78%;P=0.023),而斑块破裂(38.1%对5.56%;P=0.023)和巨噬细胞浸润(42.86%对11.11%;P=0.037)检出率显著高于无症状组。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斑块破裂(优势比6.982,95%置信区间1.068~45.660;P=0.043)和巨噬细胞浸润(优势比6.480,95%置信区间1.009~41.625;P=0.049)与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存在显著独立相关性。结论OCT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斑块特征具有评价价值。斑块破裂和巨噬细胞浸润为有症状颈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

  • 标签: 颈动脉狭窄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镁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stenosis, ICAS)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疑似卒中患者。收集基线特征资料,通过磁共振血管成像评估ICAS。采用多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血清镁与ICAS的独立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 354例患者,包括1 451例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416例ICAS)和903例非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84例ICAS)。总体研究人群中位年龄67岁(四分位数间距60~77岁),男性1 420例(60.30%),中位血清镁0.86 mg/L(四分位数间距0.81~0.92 mg/L)。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CAS组血清镁显著低于非ICAS组(P=0.013);在非缺血性卒中患者中,ICAS组血清镁有低于非ICAS的趋势(P=0.057)。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优势比(odds ratio, OR)1.02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010~1.030;P<0.001]、高血压(OR 1.393,95% CI 1.048~1.851;P=0.023)、糖尿病(OR 1.444,95% CI 1.133~1.841;P=0.003)为卒中患者ICAS的独立危险因素,而血清镁(OR 0.252,95% CI 0.064~0.996;P=0.049)为缺血性卒中患者ICAS的独立保护因素。结论血清镁较低与ICAS风险较高相关。

  • 标签: 颅内动脉硬化 颈动脉狭窄 卒中 脑缺血 危险因素
  • 简介:摘要易损斑块破裂是导致急性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巨噬细胞是易损斑块中主要的炎性细胞,与易损斑块的发生、发展及破裂密切相关。对易损斑块的早期诊断及干预能降低急性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而分子影像的发展为早期成像提供了可能。文章对易损斑块中与巨噬细胞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目前用于巨噬细胞靶向成像的分子探针进行了综述。

  • 标签: 斑块,动脉粥样硬化 分子显像 巨噬细胞 发展趋势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老年人心肌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1年6月丽水市人民医院收治的老年心肌梗死患者98例为观察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将患者分为轻度(25例)、中度(43例)、重度(30例)3个亚组;另选取该院同期体检健康人群50例为对照组。均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评估受检者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其与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结果心肌梗死组98例患者中,超声检出颈动脉斑块者88例,检出率为89.8%(88/98),共检出颈动脉斑块327个;对照组检出颈动脉斑块者17例,检出率为34.0%(17/50),共检出颈动脉斑块85个。心肌梗死组患者斑块性质以混合斑块、软斑块为主,占比分别为34.8%(114/327)、51.4%(168/327);对照组斑块性质以钙化斑块为主,占比62.3%(53/85),两组斑块性质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23,P < 0.001)。对照组与心肌梗死组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07,P < 0.05);且随着心肌梗死患者病情的加重,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加重(χ2=15.17,P < 0.05)。重度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为(1.49±0.26)mm,均高于中度组的(1.28±0.24)mm、轻度组的(1.15±0.21)mm、对照组的(0.82±0.16)mm(t=5.21、7.42、14.29,均P < 0.05);重度组颈动脉斑块积分(PS)为(2.56±0.51)分,均高于中度组的(2.33±0.45)分、轻度组的(1.58±0.39)分、对照组的(1.12±0.36)分(t=3.00、11.23、14.77,均P < 0.05)。相关性分析显示,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及IMT、颈动脉斑块积分均呈正相关(r=0.41、0.33、0.28,均P < 0.01)。结论老年人心肌梗死严重程度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存在相关性,可将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作为心肌梗死严重程度的预测指标。

  • 标签: 心肌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 超声检查,多普勒,彩色 老年人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3个月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急性脑梗死患者191例进行前瞻性研究,根据患者3个月预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153例)和预后不良组(38例),对两组患者之间的一般资料、既往病史和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评价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采用Logistic进行危险因素分析。结果预后不良组患者糖尿病病史比例[20.3%(31/153)]、入院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3.03±2.01)分]、24 h收缩压血压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12.06±4.46)mmHg]和24 h收缩压血压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8.61±3.08)%]低于预后良好组[47.4%(18/38)、(5.61±3.84)分、(14.75±3.46)mmHg、(10.41±2.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统计量值分别为χ2=11.73、t=4.01、t=3.46、t=3.38;P值分别为0.001、<0.001、0.001、0.001)。因24 h收缩压SD与24 h收缩压CV存在明显的共线性,故分别将其纳入Logistic回归模型中,将糖尿病病史、入院NIHSS评分和24 h收缩压SD纳入自变量,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3.649,95%CI:1.545~8.648,P=0.003)、入院NIHSS评分(OR=1.472,95%CI:1.247~1.725,P<0.001)和24 h收缩压SD(OR=1.201,95%CI:1.085~1.336,P<0.001);将糖尿病病史、入院NIHSS评分和24 h收缩压CV纳入自变量,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不良危险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糖尿病病史(OR=4.695,95%CI:1.873~11.766,P=0.001)、入院NIHSS评分(OR=1.922,95%CI:1.513~2.441,P<0.001)和24 h收缩压CV(OR=1.220,95%CI:1.045~1.425,P=0.012)均是影响患者预后评价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4 h收缩压SD和24 h收缩压CV较平均血压值对患者预后的影响在临床预测中更具价值,且控制糖尿病患者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预后价值较高。

  • 标签: 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血压变异性 改良Rankin量表评分 危险因素 预后
  • 作者: 王深明 刘瑞明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2年第05期
  • 机构: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广州 510080 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80,血管疾病诊治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广东),广州 510080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通外科实验室,广州 510080
  •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疾病,可由血脂异常、内皮细胞功能障碍、血管平滑肌细胞增生、免疫炎性反应等多种因素引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未完全阐明。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在转录、转录后、翻译、表观遗传学等多个层面调节基因表达,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供了新的方向。本文阐述了lncRNA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对内皮细胞、平滑肌细胞、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的调控作用,以期为临床诊疗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提供新思路。

  • 标签: 长链非编码RNA 动脉粥样硬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