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儿童胸腔积液的病因。方法收集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收治住院的胸腔积液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病因将患儿分为感染组(肺炎旁胸腔积液、结核性胸膜炎及脓胸)及非感染组,同时按照年龄进一步分为≤3岁、>3~7岁和>7岁组,分类统计,回顾分析胸腔积液患儿的病因。结果1 165例胸腔积液患儿中,感染性胸腔积液746例(64.0%),其中肺炎旁胸腔积液697例(697/746例,93.4%)。肺炎旁胸腔积液中肺炎支原体感染457例(61.3%)。感染性胸腔积液多见于7岁以上儿童(339/479例,70.8%),非感染性胸腔积液主要见于3岁以下儿童(188/324例,58.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6.33,P<0.05)。非感染性胸腔积液419例(36.0%),其中多系统疾病239例(57.0%)、恶性胸腔积液97例(23.2%)。18例死亡患儿均为非感染性胸腔积液者。结论儿童胸腔积液的主要病因为感染,感染中最多见的为肺炎旁胸腔积液,主要病原为肺炎支原体。

  • 标签: 胸腔积液 病因 住院 儿童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5至2020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过敏性疾病就诊患儿常见吸入变应原的临床分布特征及其变化。方法回顾性纳入2015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就诊于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并进行了血清吸入变应原特异性IgE(sIgE)检测的患儿(0~14岁),sIgE检测采用Phadia1000检测系统的放射变应原吸附试验荧光酶联免疫法。分析这6年期间变应原的特征及变化趋势,计数资料使用构成比描述,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结果共纳入4 608例次检测,患儿共4 575例,年龄(5.4±2.9)岁、中位数5.0岁,男性3 176例(68.9%)、女性1 432例(31.1%),北方地区患儿4 294例次(93.2%)、南方地区患儿295例次(6.4%)、未知地区19例次(0.4%)。入组患儿的常见变应原为点青霉、分枝孢菌、烟曲霉、交链孢菌混合物(1 956/4 457例次,43.9%)及交链孢霉(276/630例次,43.8%),其次为蒿(300/889例次,33.7%)、葎草(12/38例次,31.6%)及豚草、蒿、雏菊、蒲公英、黄花混合物(909/2 874例次,31.6%)。6年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过敏均呈上升趋势,霉菌(2015年38/130例次、29.2%,2020年1 574/3 233例次、48.7%)、草花粉(2015年11/77例次、14.3%,2020年1 069/3 072例次、34.8%)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8.953、49.559,P=0.000);树木花粉呈上升趋势(2015年1/10例次、10.0%,2020年516/2 122例次、24.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1.111,P=0.292)。尘螨(2015年36/146例次、24.7%,2020年321/1 408例次、22.8%)、宠物毛皮屑(2015年7/33例次、21.2%,2020年411/2 398例次、17.1%)变应原阳性率基本保持稳定(χ2 =0.258,P=0.611;χ2 =0.379,P=0.538)。2015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38/130例次、29.2%),其次为尘螨(36/146例次、24.7%),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仍为霉菌(1 574/3 233例次、48.7%),其次为草花粉(1 069/3 072例次、34.8%)、树木花粉(516/2 122例次、24.3%)。结论霉菌可能是北京地区过敏性疾病患儿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随着时间的推移,草花粉、树木花粉逐渐超过尘螨成为除霉菌之外的常见变应原。

  • 标签: 变应原 儿童 过敏性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2010—2020年期间北京市某儿童医院儿童主要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迁情况,为儿童过敏性疾病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研究,以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怀疑过敏性疾病就诊并进行血清免疫球蛋白E(总IgE和特异性IgE)检测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共纳入45 746例居住在北京地区的儿童,年龄范围0~17岁,中位数(四分位间距)为3.8(2.5,5.3)岁。男童28 918例(63.2%),女童16 828例(36.8%)。婴幼儿组(<3岁)14 984例(32.8%)、学龄前组(3~6岁)22 049例(48.2%)、学龄期组(6岁及以上)8 713例(19.0%)。应用ImmunoCAP变应原系统(荧光酶联免疫法)检测并采用χ²检验进行统计分析11年期间变应原的致敏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单价食物变应原sIgE阳性检出率前3位依次为鸡蛋白42.6%(2 788/6 577例次)、牛奶38.4%(2 606/6 782例次)和小麦31.8%(1 417/4 449例次);单价吸入变应原依次为豚草42.6%(440/1 034例次)、艾蒿38.4%(1 045/3 191例次)、链格孢31.3%(3 358/10 725例次)。鸡蛋白47.0%(1 904/4 048例次)、牛奶41.9%(1 769/4 226例次)、小麦33.9%(973/2 870例次)在婴幼儿组阳性检出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91.495、73.907、16.966,P均<0.05),坚果混合fx1(22.5%,121/537例次)、花生(24.9%,111/446例次)、大豆(20.0%,74/370例次)和虾(7.48%,44/588例次)在学龄组阳性率最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4.436、10.751、11.569、13.703,P均<0.05)。婴幼儿组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链格孢霉(14.8%,422/2 859例次),学龄前期以豚草(34.5%,143/415例次)和链格孢霉(33.5%,1 762/5 254例次)为主,学龄期豚草(56.4%,282/500例次)和艾蒿(48.2%,573/1 189例次)检出率最高。2010—2020年期间鸡蛋白、牛奶、小麦、芝麻、花生的阳性检出率整体存在差异,呈现出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χ²=10.293、χ²=12.066、χ²=7.402、χ²=32.458、χ²=31.747,P均<0.05);大豆阳性检出率呈现下降趋势(2010年21.4%、173/809例次,2020年15.4%、70/455例次),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6.751,P=0.009)。2010—2020年期间霉菌、草花粉、树木花粉、动物皮屑均呈现出上升趋势,霉菌(2010年26.7%、1 066/3 998例次,2020年40.2%、1 705/4 243例次)、草花粉(2010年19.8%、259/1 308例次,2020年39.3%、1 472/3 746例次)、树花粉(2010年17.0%、180/1 058例次,2020年29.8%、916/3 075例次)、动物皮屑(2010年18.5%、111/601例次,2020年26.6%、672/2 522例次)上升显著,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168.600、163.601、65.931、17.271,P均<0.001);但尘螨(2010年30.7%、1 270/4 132例次,2020年26.7%、1 126/4 221例次)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²=16.822,P<0.001)。2010年最常见的吸入变应原为尘螨30.7%(1 270/4 132例次),其次为霉菌26.7%(1 066/ 3 998例次),而2020年最常见的变应原为霉菌40.2%(1 705/1 243例次),其次为草花粉39.3%(1 472/3 746例次)。结论2010—2020年期间北京地区儿童主要食物变应原仍以鸡蛋白、牛奶、小麦为主,但霉菌和花粉类逐渐取代尘螨成为最主要的吸入变应原。

  • 标签: 变应原 儿童 免疫球蛋白E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上海市儿童CT扫描受检者剂量参数的调查,探讨上海地区儿童CT扫描剂量分布情况,并为建立上海地区儿童受检者CT检查诊断参考水平提供依据。方法2021年在上海地区全部4家儿童医院开展儿童头颅、胸部、腹部CT扫描受检者剂量普查,调查对象按年龄0~、1~、5~、10~15岁分为4个年龄组,每个年龄组调查30例,收集受检者基本信息、CT扫描参数、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和剂量长度乘积(DLP)等剂量指标,分析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之间和同一部位同一年龄组不同医院之间CTDIvol、DLP的差异。结果头颅CT扫描时,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5、25、28、43 mGy和402、477、504、752 mGy·cm;胸部CT扫描时,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2.7、2.2、2.8、5.4 mGy和40、48、75、176 mGy·cm;腹部CT扫描时,0~、1~、5~、10~15岁组儿童CTDIvol和DLP的75%位数分别为4.9、4.4、8.2、12 mGy和106、131、273、471 mGy·cm。同一部位不同年龄组之间和同一部位同一年龄组不同医院之间CTDIvol和DLP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头颅、胸部和腹部,CTDIvol:χ2=221.68、167.27、127.07,DLP:χ2= 220.63、261.46、216.61;4个年龄组,CTDIvol:头颅χ2=30.46、38.39、25.21、73.04,胸部χ2= 30.46、35.69、58.92、48.03,腹部χ2=66.58、41.62、48.93、67.38;DLP:头颅χ2=28.82、72.49、47.72、52.34,胸部χ2=28.82、35.95、50.66、41.64,腹部χ2=45.53、26.02、39.34、44.24,P <0.05)。结论上海市4家儿童医院头颅、胸部、腹部CTDIvol和DLP的P75低于或接近国家标准和欧洲部分国家诊断参考水平,部分扫描部位的DLP较高,儿童CT扫描程序还有进一步优化的必要。

  • 标签: 儿童 CT扫描 辐射剂量 诊断参考水平 容积CT剂量指数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并分析眼内期视网膜母细胞瘤(RB)死亡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临床分析。2009年至2017年于北京儿童医院接受治疗后死亡的眼内期RB患儿14例23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7例10只眼,女性7例13只眼;单眼5例,双眼9例。患儿年龄(17.2±15.5)个月。所有患儿均行数字化广域眼底成像系统检查。参照眼内期RB国际分期标准对RB进行分期。23只眼中,B期1只眼,C期2只眼,D期12只眼,E期8只眼。患儿接受的治疗手段包括全身化学药物长春新碱、依托泊苷和卡铂方案(VEC方案)治疗、眼球摘除手术、玻璃体切割手术。回顾分析患儿基本情况、就诊年龄、诊断时间、就诊原因、病理诊断、治疗及主要死亡原因。结果14例患儿中,首发症状表现为白瞳症12例;眼红1例;斜视1例。行全身VEC方案治疗1~6个疗程;眼球摘除手术5例,其中3例获取到病理标本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玻璃体切割手术治疗3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的3例中,累及巩膜和视神经、视神经、视盘各1例。肿瘤转移和(或)颅内病灶死亡7例(50.0%,7/14),患儿中位生存期19个月。因治疗相关死亡4例(28.6,4/14),包括化学药物治疗相关副作用死亡3例,眼球摘除手术后器官衰竭死亡1例;患儿中位生存期3.5个月。早期放弃治疗死亡3例(21.4%,3/14);患儿中位生存期15个月。结论颅内转移是眼内期RB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 标签: 视网膜母细胞瘤 死亡原因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眼球摘除术 玻璃体切除术
  • 作者: 顾莺 柳龚堡 王颖雯 王传清 曾玫 陆国平 王中林 夏爱梅 陶金好 翟晓文 周文浩 黄国英 徐虹 桂永浩 张晓波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2-12-13
  • 出处:《中华儿科杂志》 2022年第11期
  • 机构: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护理部,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医务部,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控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感染传染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重症医学科,上海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血液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心血管中心,上海 201102,国家儿童医学中心 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肾脏科,上海 2011
  • 简介:摘要新型冠状病毒全球流行下,在儿童专科医院实施有效的常态化管理策略既能保障普通儿科人群的诊疗需求,又能提高既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现症感染患儿的救治及时性,同时降低院感发生率。目前,针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门、急诊和病房管理措施报道鲜见,本文就新型冠状病毒区域性大流行的情况之下所实施儿童新冠门、急诊-病房一体化管理策略进行实践经验介绍。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2013至2018年6年间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的主要死亡原因及其变化趋势。方法收集2013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西安市儿童医院住院患儿中全部死亡病例资料,统计分析新生儿、婴儿、1~5岁、>5岁(≤16岁)儿童死亡构成比及主要死因。死亡率计算方法为当年死亡人数与当年总住院人数的比值。结果844例死亡病例中,男∶女1.2∶1,农村∶城市2.1∶1,新生儿、婴儿、1~5岁、>5岁各年龄阶段死亡构成比分别为17.9%、35.1%、32.1%和14.9%;排名前5位死因分别为肺炎(18.0%)、先天性心脏病(16.4%)、意外伤害(9.7%)、白血病(5.1%)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5.0%);其中意外伤害致死因素中反流窒息24.4%、车祸伤22.0%、坠落伤18.3%、中毒17.1%和气道异物3.7%。不同年龄段中婴儿期死亡人数最高35.1%,致死因素前5位分别为先天性心脏病(28.0%)、肺炎(22.2%)、意外伤害(8.1%)、中枢神经系统感染(3.7%)和先天性巨结肠(2.0%)。6年间死亡率由2013年的2.65‰降至2018年的1.62‰,下降1.03‰。结论2013至2018年西安市儿童医院死亡病例中,肺炎仍是各年龄阶段最主要的死亡原因,其次为先天性心脏病和意外伤害。需加强医疗卫生宣教,做好个人防护及预防(疫苗接种),降低肺炎的发生;加强孕期监测及婴幼儿的管理,防止先天畸形及意外伤害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死亡率 死亡原因 意外伤害
  • 简介:摘要2019年12月,武汉市出现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例,且很快在全国各地出现此类病例,形势严峻。疫情期间,儿童本身感染性疾病多发,加之季节性流感高发,这对儿童加强流行病学筛查,有效隔离、治疗和防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者根据儿童专科医院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诊疗应急流程,严格执行筛查、隔离制度,规范诊治流程,科学布局使用感染病房,以控制疫情传播,保障患儿、家属及医护人员的安全。

  • 标签: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儿童医院 应急管理 综合防控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两家儿童医院信息系统调查分析儿童银屑病临床特征。方法利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信息系统,调取2015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确诊的儿童银屑病门诊患者资料进行临床流行病学调查。采用t检验和卡方检验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共纳入5 235例银屑病患儿,男女比例1∶1.08,就诊年龄M(Q1,Q3)为8.37(6.48,10.50)岁,以学龄期最常见;发病年龄为7.57(5.37,9.82)岁。5 235例银屑病患儿中,寻常型3 195例(60.82%),脓疱型281例(5.37%),红皮病型19例(0.36%),关节病型1例(0.02%)。受累部位以躯干部最常见,占87.76%(1 097/1 250),四肢占87.68%(1 096/1 250),头皮占62.56%(782/1 250),面颈部占35.76%(447/1 250)。4 319例(82.50%)治疗方案以外用药为主,177例(3.38%)接受系统治疗,832例(15.89%)应用抗生素治疗。3 497例应用初始治疗方案的患儿中,3 423例(97.88%)可控制,无治疗方案变化,2.12%需要调整治疗方案。结论两家儿童医院就诊的儿童银屑病患儿发病年龄及就诊年龄均以学龄期为主,临床类型以寻常型最常见;皮损多呈泛发,以躯干及四肢受累最常见,头皮受累不少见;多数儿童银屑病外用药可控制,少数需要系统治疗。

  • 标签: 银屑病 儿童 皮肤表现 临床方案 医院信息系统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医院ICU医护人员对ICU儿童谵妄知信行的现况,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于2020年4月20日—5月10日选取全国26家儿童医院的ICU医护人员作为研究对象,采用自行设计的ICU儿童谵妄知识-态度-行为问卷调查儿童医院ICU医护人员的知信行得分情况,并采用多重线性回归分析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共回收问卷740份,有效问卷734份,有效回收率为99.2%。结果734名儿童医院ICU医护人员中,对谵妄相关知识非常了解者78名(10.6%,78/734),仅有236名(32.2%,236/734)接受过ICU谵妄知识的培训;395名(53.8%,395/734)临床开展了ICU谵妄管理,评估实施者以医生为主,占63.5%(251/395),护士评估者占36.5%(144/395)。734名儿童ICU医护人员谵妄态度得分最高条目为"临床护理工作中需要了解ICU谵妄的相关知识",得分(4.22±0.83)分。多重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医护人员身份、所在科室、是否接受培训是儿童医院ICU医护人员ICU儿童谵妄知信行水平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儿童ICU医护人员对谵妄知识掌握不足,对ICU谵妄态度积极,护理行为主动性不足,ICU儿童谵妄管理临床开展不足,缺乏规范化。建议针对儿童ICU医护人员开展关于ICU谵妄相关知识的多元化培训方案,制订ICU儿童谵妄评估流程,将谵妄评估常态化到临床实践中,以对ICU儿童谵妄做到早期识别,采取预防措施减少谵妄的发生。

  • 标签: 儿童 谵妄 重症监护病房 知信行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的病原体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河北省儿童医院2019年呼吸道感染患儿848例,采集标本为鼻拭子、痰液、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检测11种病原体,包括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结核分枝杆菌复合群、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支原体、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原学检测阳性率为49.8%。支原体感染检出率为15.0%,其次为多重感染(10.3%)。肺炎支原体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出率最高,革兰阳性菌、革兰阴性菌均在鼻拭子中检出率最高。年龄因素与支原体感染相关,学龄期组支原体感染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婴幼儿组(37.1%比10.8%,χ2=65.759,P<0.05)。不同季节病原菌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049,P=0.004)。结论河北省儿童医院2019年呼吸道病原的检出率为49.8%,支原体是最主要的病原体。肺炎支原体在支气管肺泡灌洗液中检出率最高。年龄因素与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秋季病原菌检出率最高。

  • 标签: 儿童 感染 病原体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北京儿童医院(BCH)改良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LH)04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将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北京儿童医院血液肿瘤中心收治的采用BCH改良HLH-04方案(诱导期将地塞米松替换为甲泼尼龙、减低依托泊苷的剂量和频次、除自身免疫相关HLH外不使用环孢素)治疗的110例HLH患儿作为改良组,将2012年1月至2015年12月该中心收治的应用标准HLH-04方案治疗的102例HLH患儿作为对照组,对两组的早期缓解率、生存率、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组间比较采用秩和检验或χ²检验。结果改良组患儿发病年龄为 1.9(1.1,3.5)岁,男 65 例,女 45 例;对照组发病年龄为2.0(1.2,4.6)岁,男 47 例,女 55 例。两组患儿在发病年龄及性别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除纤维蛋白原[1.3(1.0,1.7)比1.1(0.8,1.4)g/L,Z=-2.67,P=0.008]、自然杀伤细胞活性[13.9(13.4,16.3)%比14.9(12.0,16.1)%,Z=-2.34,P=0.028]之外,两组患儿在病因、病程、首发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改良组与对照组患儿2个月、3年总生存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84.5%(93/110)比76.5%(78/102),78.2%(86/110)比67.6%(69/102),χ2=2.28、3.07,P=0.131、0.080]。骨髓抑制主要发生于前3周,发生率低于对照组[47.3%(52/110)比62.7%(64/102),χ2=5.11,P=0.024]。与对照组相比,改良组真菌感染率较低[3.6%(4/110)比13.7%(14/102),χ2=6.93,P=0.008]。改良组死于化疗后不良反应的患儿较少[8.0%(2/25)比30.3%(10/33),χ2=4.31,P=0.038]。结论BCH改良HLH-04方案减低了化疗强度,总体疗效不劣于标准HLH-04方案,明显降低了化疗相关骨髓抑制率、真菌感染率和病死率。

  • 标签: 淋巴组织细胞增多症,嗜血细胞性 儿童 队列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河北省儿童医院儿童呼吸道感染病原谱的流行病学特点。方法选取2018年1-12月河北省儿童医院呼吸道感染患儿1 927例进行回顾性研究,标本为鼻拭子、痰液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采用恒温扩增技术完成靶基因的扩增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肺炎支原体检出率为21.1%(406/1 927),肺炎链球菌检出率为13.1%(253/1 926),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检出率为10.7%(206/1 927)。肺炎链球菌在>1~3岁年龄段、第二季度检出率最高。金黄色葡萄球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在0~1岁年龄段检出率最高。鲍曼不动杆菌在0~1岁、>8~14岁年龄段检出率较高。流感嗜血杆菌在>1~3岁年龄段、第二季度检出率最高。肺炎支原体在女性、>3~8岁年龄段、第四季度检出率最高。结论检出率排名前三位的病原体依次是肺炎支原体、肺炎链球菌、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在0~1岁病原体检出率较高,检出种类较多。病原体的检出率与性别、年龄和季节因素存在一定相关性。

  • 标签: 儿童 病原体谱 流行病学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2014—2018年河南省儿童医院手足口病流行特点。方法对2014—2018年河南省儿童医院报告的手足口病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其流行病学特征。结果2014—2018年河南省童医院共报告手足口病79 356例,占全院传染病报告总数的76.31%,其中重症病例839例,占1.06%。报告病例全年呈双峰分布,主峰在4月至6月,次峰在10月至11月。病例主要为5岁以下儿童,占97.38%;男性病例报告数高于女性,性别比1.51:1。病例主要为散居儿童,占79.29%。引起手足口病的病原为肠道病毒71型(enterovirus type 71,EV71)、柯萨奇病毒A组16型(coxsackie virus group A type 16,CA16)和其他肠道病毒,EV71感染略呈下降趋势,其他肠道病毒感染略呈上升趋势。结论手足口病为常见的儿童传染病,春夏季高发,多发于5岁以下散居儿童,应加强监测、传染源管理和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控。

  • 标签: 手足口病 流行病学特征 病原学监测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住院儿童呼吸道腺病毒感染的特征及腺病毒感染与喘息症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于河北省儿童医院住院的48 153例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腺病毒检出情况,对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年龄组腺病毒感染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并采用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儿童腺病毒感染引发喘息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48 153例患儿中腺病毒阳性者603例,阳性率1.25%,男女之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92,P=0.442);各年份间腺病毒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251,P=0.068);腺病毒四季均有检出,冬春季阳性率(1.50%、1.31%)高于夏秋季(0.98%、1.08%),不同季节腺病毒检出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490,P=0.001);~≤6岁组检出率最高,为2.13%(199/9 339例),1岁以内患儿检出率最低(146/17 861例,0.82%),各年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89.580,P<0.001);喘息组患儿腺病毒检出率(362/21 015例,1.72%)高于非喘息组检出率(241/27 138例,0.8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6.702,P<0.001);行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特应性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肥胖、早产、妊高症为儿童腺病毒感染相关喘息症状的危险因素(OR=7.463、5.772、2.992、2.119、1.714)。结论腺病毒冬春季感染率高于夏秋季,3~6岁儿童易感。喘息患儿检出率高于非喘息者,特应性体质、反复呼吸道感染、肥胖、早产、妊高症为儿童腺病毒感染相关喘息症状的危险因素。

  • 标签: 腺病毒 喘息 急性呼吸道感染 儿童 流行病学 相关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乌鲁木齐儿童医院分离的肺炎链球菌分离株的血清型分布和耐药状况,评估使用13价肺炎链球菌结合疫苗(PCV13)预防感染和控制耐药流行的潜在价值。方法复苏2018年1-12月乌鲁木齐儿童医院检验科分离的肺炎链球菌。采用荚膜肿胀试验检测血清型,评估PCV13覆盖率。采用E-test法检测分离株对青霉素、阿莫西林、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采用梅里埃VITEK 2 Compact全自动细菌鉴定及药敏分析系统检测美罗培南等其他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结果共成功复苏225株肺炎链球菌。常见血清型为19F(32.9%)、23F(12.0%)、19A(10.7%)、6B(10.2%)和6A型(8.0%)。PCV13覆盖率为80.4%。<2岁和≥2岁患儿分离株之间,以及汉族和少数民族患儿分离株,血清型分布未见明显不同,PCV13覆盖率也相似。分离株对口服青霉素的中介率和耐药率分别为57.8%和31.7%。以脑膜炎界值判断,胃肠外青霉素耐药率高达89.4%,对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不敏感率达47.5%和64.6%,以中介为主。菌株对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唑、四环素耐药率高,分别达98.1%、67.6%和89.6%,对阿莫西林、美罗培南、左氧氟沙星和莫西沙星敏感率均超过90%。PCV13型菌株对青霉素的耐药性较非PCV13型菌株更强。结论乌鲁木齐地区儿科肺炎链球菌分离株以19F、23F、19A、6B和6A型常见,PCV13型覆盖率约80%,汉族和少数民族儿童分离株血清型分布未见明显差异。菌株对红霉素普遍耐药,临床考虑肺炎链球菌脑膜炎时,应注意菌株对青霉素等耐药率高。推广使用PCV13可有效预防儿童肺炎链球菌感染和耐药菌株的播散。

  • 标签: 肺炎链球菌 血清型 耐药性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相比于标准护理方法,以药用蜂蜜为敷料能否缩短PICU患儿1~3期压力性损伤的愈合时间。设计多中心开放式平行分组随机对照试验。场所和研究持续时间三级医院PICU,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对象纳入发生压力损伤(1~3期)且年龄在2个月~17岁的危重症患儿;排除使用两种以上正性肌力药物、有急性伤口感染征象、伤口直径>5 cm或已知对蜂蜜过敏的患儿。干预措施将患儿随机分为药用蜂蜜敷料组或标准(常规)伤口护理组,以治疗压力性损伤。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主要结果是伤口愈合时间,干预组采用麦卢卡或活性钩吻蜂蜜敷料/凝胶,随访纳入患儿至死亡或出院。共纳入99例患儿,干预组51例,标准护理组48例。组间包括营养状态在内的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面罩接触点的骨隆起。干预组和标准护理组的中位痊愈时间分别为7 d(95%CI 6~7)和9 d(95%CI 7~10)(P=0.002,对数秩检验)。在任意时间,干预组患儿的压力性损伤愈合可能性是标准护理组的1.9倍(风险比1.86,95%CI 1.21~2.87)。干预组未发生过敏反应或继发伤口感染。结论药物蜂蜜敷料的使用减少了危重患儿压力性损伤愈合时间。无患儿发生过敏反应或继发性细菌感染。

  • 标签: 蜂蜜 伤口护理 压力性溃疡 压力性损伤 药用蜂蜜 钩吻蜂蜜 麦卢卡蜂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相比于标准护理方法,以药用蜂蜜为敷料能否缩短PICU患儿1~3期压力性损伤的愈合时间。设计多中心开放式平行分组随机对照试验。场所和研究持续时间三级医院PICU,2017年8月至2019年1月。对象纳入发生压力损伤(1~3期)且年龄在2个月~17岁的危重症患儿;排除使用两种以上正性肌力药物、有急性伤口感染征象、伤口直径>5 cm或已知对蜂蜜过敏的患儿。干预措施将患儿随机分为药用蜂蜜敷料组或标准(常规)伤口护理组,以治疗压力性损伤。测量方法与主要结果主要结果是伤口愈合时间,干预组采用麦卢卡或活性钩吻蜂蜜敷料/凝胶,随访纳入患儿至死亡或出院。共纳入99例患儿,干预组51例,标准护理组48例。组间包括营养状态在内的基线特征具有可比性。最常见的损伤部位是面罩接触点的骨隆起。干预组和标准护理组的中位痊愈时间分别为7 d(95%CI 6~7)和9 d(95%CI 7~10)(P=0.002,对数秩检验)。在任意时间,干预组患儿的压力性损伤愈合可能性是标准护理组的1.9倍(风险比1.86,95%CI 1.21~2.87)。干预组未发生过敏反应或继发伤口感染。结论药物蜂蜜敷料的使用减少了危重患儿压力性损伤愈合时间。无患儿发生过敏反应或继发性细菌感染。

  • 标签: 蜂蜜 伤口护理 压力性溃疡 压力性损伤 药用蜂蜜 钩吻蜂蜜 麦卢卡蜂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