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外阴叶状肿瘤是一种罕见的疾病,目前国内外报道不足20例,其大多数为良性肿瘤。外阴叶状肿瘤的来源有两种假说,一是起源于外阴异位乳腺组织,即“乳房线”学说;二是来源于肛门-生殖器乳腺样腺体,可分泌雌、孕激素,具有分化成良、恶性肿瘤的潜力。本文报道1例16岁青春期女性原发性外阴叶状肿瘤,单侧发病,肿瘤切面为典型叶状肿瘤外观,行外阴肿物剥除术,术后病理检查可见肿瘤表面被覆腺上皮和肌上皮,梭形间质细胞丰富,管内生长呈叶状结构;免疫组化法检测显示腺上皮细胞中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转录因子GATA结合蛋白3(GATA3)表达阳性,肌上皮细胞中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α平滑肌肌动蛋白(SMA)、p63表达阳性,符合良性叶状肿瘤的诊断。通过总结本例患者的临床表现、肿瘤形态、病理检查等情况,以期对外阴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诊断及治疗有进一步的认识。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2016年9月收治的1例年轻女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术前考虑为右乳巨大恶性叶状肿瘤。行右乳肿物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活检术,使用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行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6个周期化疗,接受术后放疗25次。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I期愈合,随访4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恶性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核心原则为扩大切除保证切缘阴性,切缘距肿瘤≥1 cm。术后胸壁皮肤缺损大,Kiss皮瓣能很好地修复创面。术后化疗及放疗可能降低患者复发转移概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Kiss皮瓣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深圳市人民医院甲乳外科2016年9月收治的1例年轻女性乳腺巨大恶性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术前考虑为右乳巨大恶性叶状肿瘤。行右乳肿物扩大切除+腋窝淋巴结活检术,使用带蒂背阔肌Kiss皮瓣修复创面。术后行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6个周期化疗,接受术后放疗25次。术后皮瓣顺利成活,创面I期愈合,随访4年无局部复发及远处转移。结论恶性叶状肿瘤以手术治疗为主,其核心原则为扩大切除保证切缘阴性,切缘距肿瘤≥1 cm。术后胸壁皮肤缺损大,Kiss皮瓣能很好地修复创面。术后化疗及放疗可能降低患者复发转移概率。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Kiss皮瓣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不同病理分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抽取南阳市中心医院2010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良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65例)为良性组,交界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35例)及恶性乳腺叶状肿瘤患者(10例)为混合组(45例)。患者均采用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与磁共振成像(MRI)等影像学检查并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影像学检查结果、手术治疗方法及效果。结果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乳腺叶状肿瘤的准确率(98.18%,108/110)高于MRI(90.91%,100/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χ2=5.641)。良性组患者肿瘤局部切除术占比高于混合组,肿瘤扩大切除术、乳房切除术占比低于混合组(P<0.05)。良性组局部复发率、转移率分别为1.54%(1/65)、1.54%(1/65),低于混合组的11.11%(5/45)、13.33%(6/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不同病理分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临床诊断中,乳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准确率高。对乳腺叶状肿瘤患者实施手术治疗,良性肿瘤多采用局部切除术,交界性和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以肿瘤扩大切除为主,若患者病情加重,则需要全乳切除。治疗后良性肿瘤患者局部复发率、转移率低。

  • 标签: 乳腺 叶状肿瘤 病理分型 诊断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介入活检诊断乳腺叶状肿瘤(PTB)的价值。方法抽取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大同煤矿总医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学检查确诊的PTB女性患者48例,均行超声介入活检。48例患者年龄30~65岁,PTB良性36例、交界性7例、恶性5例。分析患者超声影像表现,并统计超声介入活检与手术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情况。结果超声介入活检诊断PTB的准确度为95.83%(46/48),PTB良性、交界性、恶性诊断符合比例分别为34/36(94.44%)、7/7、5/5。34例PTB良性及9例PTB交界性者超声影像表现为肿瘤呈分叶状、长径<5.0 cm、内部回声为实性、边缘清晰、无或少量血流信号,5例PTB恶性者肿瘤则呈圆形或椭圆形、长径≥5.0cm、内部回声为囊实性、边缘模糊、血流信号丰富。结论超声介入活检诊断PTB的准确度较高,能提供肿瘤位置、长径、形态等影像学信息,可为后续的手术治疗提供依据。

  • 标签: 乳腺叶状肿瘤 超声介入活检 病理学检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乳腺中心接受手术切除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的276例乳腺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临床病理学资料。入组患者均为女性,年龄(41.5±11.3)岁(范围:11~76岁),肿瘤最大径为35(28)mm[M(QR)]。276例患者均接受开放手术,包括乳房全切除术17例,肿物切除术259例。随访截至2020年9月30日。采用Kaplan-Meier法计算各类叶状肿瘤的累积无局部复发生存率,采用Log-rank检验进行组间比较,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术后病理学检查证实良性叶状肿瘤191例,交界性67例,恶性18例。249例患者获得>6个月的随访,局部复发率为14.1%(35/249),复发间期为(28.6±22.2)个月(范围:2~96个月),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分别为(29.1±18.1)个月(范围:2~80个月)、(32.1±30.1)个月(范围:5~96个月)、(12.0±6.9)个月(范围:8~20个月)。肿瘤最大径(≥100 mm比<50 mm,HR=3.968,95%CI:1.550~10.158,P=0.004)、肉瘤类异质性分化(有比无,HR=26.933,95%CI:3.105~233.600,P=0.003)是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恶性叶状肿瘤远处转移导致死亡1例,良性、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的3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88.2%、81.7%、81.4%(P=0.300)。结论叶状肿瘤有一定的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肉瘤类异质性分化可能与叶状肿瘤的局部复发相关。

  • 标签: 乳腺肿瘤 叶状瘤 局部复发 无局部复发生存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病理诊断明确且术前进行过超声造影检查的患者(叶状肿瘤23例、纤维腺瘤57例),回顾性分析其超声造影表现,采用χ2检验或t检验分析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在超声造影表现和病理中微血管密度间的关系。结果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比较,边界是否清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增强顺序、增强强度、均匀性三者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2.960、24.419、4.901,P均<0.05)。叶状肿瘤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后边界清晰、散在的离心性不均匀低增强。纤维腺瘤超声造影表现为增强后边界清楚、向心性均匀高增强。结论超声造影对乳腺叶状肿瘤与纤维腺瘤有一定的鉴别诊断价值,可为临床手术方法的选择提供参考。

  • 标签: 超声检查 造影剂 乳腺 叶状肿瘤 纤维腺瘤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真空辅助旋切(VAE)与开放手术对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广东省妇幼保健院2013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128例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均为女性,年龄为(37.7±9.1)岁(范围:16~56岁)。80例接受超声引导下VAE(微创组),48例接受开放手术(开放组)。采用t检验、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术后局部复发的预后因素。结果微创组肿瘤最大径小于开放组[(20.6±7.4)mm比(42.0±2.0)mm,t=-7.173,P=0.000]。随访时间为(36.4±1.8)个月(范围:12~71个月),7例发生局部复发,微创组和开放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5.0%(4/80)和6.3%(3/48)。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5 mm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OR=0.122,95%CI:0.016~0.901,P=0.039),手术方式、年龄、绝经状态及同侧乳房曾患纤维腺瘤病史不是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预后因素。微创组肿瘤最大径<25 mm和≥25 mm患者的局部复发率分别为2.9%(2/69)和2/11。结论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与肿瘤大小密切相关。对于肿瘤最大径<25 mm者,VAE术后局部复发率低,术中应保证切除范围以避免局部复发。

  • 标签: 乳腺肿瘤 复发 真空辅助旋切术
  • 简介:摘要卵巢转移合并原发(ovarian metastatic malignancy with primary tumor,OMMPT)是一种罕见现象,指卵巢转移伴发卵巢原发性肿瘤。本组1例为卵巢转移性结肠腺癌伴成年型颗粒细胞(AGCT),另1例为子宫体子宫内膜样癌(EC)转移至卵巢成熟性囊性畸胎(MCT),并复习文献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为治疗及预后提供依据。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真空辅助旋切(VAE)手术治疗乳腺良性叶状肿瘤疗效及术后局部复发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纳入2012年1月—2020年1月运城市中心医院收治的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患者共256例,均为女性,其中160例采用超声引导下VAE手术治疗,96例采用开放手术治疗。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有关影响因素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将单因素分析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进一步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5 mm和既往同侧乳房纤维腺瘤疾病史与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有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25 mm是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VAE手术可降低最大径<25 mm的乳腺良性叶状肿瘤术后局部复发率;肿瘤最大径≥25 mm往往预示患者术后高局部复发风险。

  • 标签: 乳腺肿瘤 外科手术 复发 叶状肿瘤 疗效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颅内Ⅱ级孤立性纤维/血管外皮细胞(solitary fibrous tumor/hemangiopericytoma,SFT/HPC)与血管型脑膜(angiomatous meningioma,AM)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或病理证实的两个中心共68例Ⅱ级SFT/HPC患者及41例AM患者的术前磁共振成像资料,按7∶3的比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训练组(n=77)和验证组(n=32)。图像进行标准化后,利用3D slicer软件于T1WI、FLAIR及T1WI增强轴位图像勾画感兴趣区(region of interest,ROI)并进行特征提取;采用最小冗余最大相关(minimum redundancy maximum relevance,mRMR)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算法进行降维,筛选最具诊断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并绘制受试者操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其鉴别诊断效能。结果从T1WI、FLAIR和T1WI增强序列中各提取16、13、12个影像组学特征,从多参数MRI序列中提取9个影像组学特征进行模型建立,4种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T1WI模型为0.98 (敏感度100%,特异度92.86%);FLAIR模型为0.92 (73.47%,100%),T1WI增强模型为0.89 (79.59%,85.19%),多参数模型为0.99 (98.04%,96.15%),在验证组中的准确率分别为87.50%、75.00%、68.75%和90.63%。结论多参数MRI影像组学特征对Ⅱ级SFT/HPC与AM的鉴别效能优于单一序列,其中单序列中T1WI影像组学特征鉴别效能最高。

  • 标签: 磁共振成像 血管外皮细胞瘤 血管瘤型脑膜瘤 影像组学 鉴别效能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动态对比增强磁共振成像(dynamic contrast enhance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DCE-MRI)在弥漫性胶质患者体及周水肿区的灌注特点及其对肿瘤分级的临床应用价值,从而为临床提供可靠的手术切除范围。材料与方法根据2016年WHO胶质分类和分级标准将患者分为低级别胶质(low-grade glioma,LGG;Ⅱ级)组17例和高级别胶质(high grade gliomas,HGG;Ⅲ+Ⅳ级)组27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DCE-MRI检查,工作站进行DCE-MRI后处理,提取容积转运常数(volume transfer constant,Ktrans)、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extravascular extracellular space volume fraction,Ve) 2个参数,选取体区、周1 cm水肿区、周1~2 cm水肿区及对侧半球正常白质区为感兴趣区,得到各参数的测量值,比较其在HGG组、LGG组中的差异。应用Spearman相关系数分析Ktrans值、Ve值与弥漫性胶质病理分级之间的相关性。结果HGG组体区、周1 cm水肿区及周1~2 cm水肿区Ktrans、Ve分别高于LGG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7.821、9.468、8.670,Ve值相比,t=4.411、7.812、2.544;P<0.05);两组肿瘤各区域Ktrans、Ve从体区至正常白质区呈递减趋势,两组体区Ktrans、Ve与周1 cm水肿区、周1~2 cm水肿区、正常白质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GG组:Ktrans值相比,t=5.845、9.907、10.654,Ve值相比,t=4.398、8.194、9.014;P<0.05;LGG组:Ktrans值相比,t=7.763、8.085、8.397,Ve值相比,t=6.719、7.328、7.370;P<0.05);HGG组周1 cm水肿区与周1~2 cm水肿区、正常白质区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6.966、7.780,Ve值相比,t=7.920、8.053;P<0.05),周1~2 cm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1.006,Ve值相比,t=0.617;P>0.05);LGG组周1 cm水肿区与周1~2 cm水肿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1.733,Ve值相比,t=1.751;P>0.05);周1 cm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2.012,Ve值相比,t=2.021;P>0.05);周1~2 cm水肿区与正常白质区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Ktrans值相比,t=0.654,Ve值相比,t=1.184;P>0.05)。Ktrans值、Ve值与弥漫性胶质病理分级呈正相关(r=0.811、0.734,P<0.05)。结论DCE-MRI能提高肿瘤的分级并指导临床手术切除范围。

  • 标签: 弥漫性胶质瘤 瘤周水肿 动态对比增强 磁共振成像 分级 灌注成像
  • 简介:摘要影像学在嗜铬细胞(PCC)和副神经节(PGL)的诊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常用于指导治疗。肿瘤相关易感基因的发现使人们对临床和影像学表型有了更好的了解。功能显像在PCC和PGL亚型中具有灵敏度和特异性优势,因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已有几种靶向PCC和PGL特定受体和代谢过程的放射性药物被开发,包括131I/123I-间碘苄胍、6-氟-18-L-3,4-二羟基苯丙氨酸、18F-FDG和68Ga-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DOTA)-生长抑素类似物,其中2种已被用于治疗。该文重点关注目前用于PCC和PGL的显像方法,这些方法因临床表型和基因表型而异。

  • 标签: 嗜铬细胞瘤 副神经节瘤 生长抑素 MIBG DOTATATE FDOPA FDG
  • 简介:摘要脑干胶质既是临床罕见病也是难治性疾病。在过去的十年间,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基础研究的发展和临床转化、新治疗理念的推广,对脑干胶质的生物学特性和治疗方式均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但是与大脑半球胶质相比,脑干胶质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及患者的预后均有差距,是神经外科医生面临的巨大的挑战。本文从脑干胶质的外科治疗、基础研究的进展及儿童弥散内生型脑干胶质等热点内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论述。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