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的发展现状和时下研究热点,以期为国内开展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系统检索2009—2019年收录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的英文文献,文献类型为Article,利用CiteSpace (V.5.6.R2版本)软件对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领域的研究机构、来源期刊、被引文献、关键词等进行可视化分析。结果共纳入4 705篇文献,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呈持续性增加趋势;发文量最多的机构和期刊分别是华盛顿大学和《JMIR Mhealth and Uhealth》;通过相关文献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得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可行性研究、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干预性研究、疾病管理和自我保健、移动医疗应用程序评价4个研究热点。结论为推动我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的发展,建议未来研究人员应及时关注国际权威机构、期刊的研究成果,借鉴国际移动医疗应用程序研究知识基础,探索符合我国国情的应用程序研发之路。同时应规范设计研究方案,开展高质量干预性研究,并尽快构建我国移动医疗应用程序评价体系。

  • 标签: 文献计量学 移动医疗 应用程序 可视化分析 研究热点
  • 简介:摘要近来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肿瘤越来越普遍,其不良反应也逐渐被认识。今报道2例应用PD-1抑制剂后引起高血糖症患者。病例1,女性,87岁,因“口腔鳞癌”应用信迪利单抗3个周期后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最终进展为1型糖尿病合并酮症,予胰岛素治疗后血糖较平稳,最终因原发病进展死亡。病例2,男性,49岁,因“肾癌”应用纳武利尤单抗18个周期后出现血糖异常升高,予调整降糖方案后,血糖逐步平稳。对于应用PD-1抑制剂患者,临床医生需加强观察内分泌腺体功能的随访,及时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 标签: 高血糖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 个体化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设计并通过三维打印制作定制型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颅底联合假体,验证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方法前瞻性收集2016年10月至2020年11月于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外科就诊的TMJ-颅底联合病损患者,将术前颌面部CT数据导入Mimics 18.0 软件,根据颅颌面骨应力分布、TMJ和颅底解剖结构与关节运动特征,个性化设计TMJ-颅底联合假体,主要包括颅底、关节窝、关节头和下颌柄4个部件。通过五轴精加工和三维打印等技术制作假体。手术选择改良耳颞前切口[必要时附加下颌后和(或)下颌下切口],显露TMJ-颅底联合病变后,在导板辅助下精准切除病变,固定假体。术中和术后分别对常规评价、颅颌关节结构及功能评价等指标进行记录和评估。结果10例患者[男性4例,女性6例,年龄(43.2±13.6)岁]术中假体均顺利就位且与骨面贴合紧密。随访(29.4±17.3)个月(6~54个月)后,术后患者咬合关系稳定,切口愈合良好,面形得到较好维持,均未发生头晕、头痛、脑脊液漏及永久性面神经损伤等不良症状;术后疼痛、饮食、下颌运动功能、开口度和患侧侧方运动均有明显改善,但前伸和健侧侧方运动恢复欠佳;术后曲面体层X线片和CT检查均显示假体未见明显松动、移位、断裂等;术后假体位置与设计位置相比,功能区最大误差为(0.52±0.17) mm,非功能区最大误差为(1.62±0.26) mm。结论本项研究自主研发的定制型TMJ-颅底联合假体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有效性和精确性。

  • 标签: 颞下颌关节 颌面假体 颅底 三维打印 定制型假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微信平台优化急救接诊程序在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利用微信平台优化AECOPD患者的急救接诊程序,根据流程优化时间将聊城市传染病医院接诊的AECOPD患者分为对照组(2017年2月至2018年3月,51例)和观察组(2018年4月至2019年5月,45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急救效果、生命体征、临床症状评分和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院前急救时间、通气完成用时和静脉通路建立用时均低于对照组,急救成功率高于对照组;急救后,两组患者的呼吸频率、心率水平和CAT评分较急救前明显下降,氧饱和度明显上升(均P<0.05),且观察组的呼吸频率和CAT评分低于对照组,氧饱和度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心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89%低于对照组的17.65%,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AECOPD患者院前急救中利用微信平台对急救接诊程序进行优化,能明显缩短急救时间,改善AECOPD患者的体征和临床症状,提高急救成功率。

  • 标签: 微信平台 院前急救 急性加重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接诊程序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个体化发育支持评估程序和护理在早产黄疸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济宁医学院附属湖西医院收入的早产黄疸患儿90例,以双盲选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常规护理)和研究组(个体化发育支持评估程序和护理),每组45例。比较两组患儿护理后的胆红素水平、黄疸指数、黄疸持续时间、黄疸消退时间、腹胀改善时间以及达到足量喂养天数时间差异。结果两组患儿出生1 w后,研究组患儿的胆红素水平及黄疸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黄疸持续时间及黄疸消退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儿的腹胀改善时间及达到足量喂养天数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对早产黄疸患儿群体,个体化发育支持评估程序和护理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以及价值,不仅可对患儿的病情发展起到良好的控制作用,还有利于进一步加快患儿的胃肠道功能发育以及临床症状的改善,可积极推广。

  • 标签: 个体化发育支持评估程序 早产黄疸患儿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起搏融合自身传导(SyncAV)程序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中的疗效及优势。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连续收集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心医院心内科植入带有SyncAV功能的CRT或心脏再同步治疗除颤器(CRT-D)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关闭SyncAV功能)和SyncAV组(打开SyncAV功能)。术前评估心功能,行12导联心电图及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得QRS时限(QRSd)、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等参数。术后6个月随访再次评估上述各项指标。结果共入组6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且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对照组33例,SyncAV组32例。对照组中25例患者左心室导线植入侧后静脉,SyncAV组中26例植入侧后静脉(75.8%对81.3%,P>0.05)。SyncAV组患者起搏QRSd显著短于对照组[(137.3±13.1)ms对(144.8±12.2)ms,P<0.05]。术后6个月随访,SyncAV组患者LVEDD[(61.7±12.3)mm对(67.7±9.9)mm,P<0.05]、LVESD[(49.5±13.0)mm对(56.0±11.1)mm,P<0.05]较对照组显著缩小,而LVEF显著增加(43.8%±9.6%对36.7%±6.2%,P<0.01)。与基线状态比较,SyncAV功能较传统双心室起搏进一步缩短QRSd [(-29.1±12.5)ms对(-20.0±11.9)ms,P<0.01],减小LVEDD[(-8.6±8.7)mm对(-3.6±6.7)mm,P<0.05]和LVESD[(-11.1±10.0)mm对(-5.5±7.3)mm,P<0.05],提高LVEF(15.9%±8.2%对9.0%±3.7%,P<0.01)。结论对伴有LBBB和房室传导正常的患者,SyncAV程序较传统双心室起搏可进一步改善电同步性和心脏功能。

  • 标签: 心脏再同步治疗 起搏融合自身传导 左束支传导阻滞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微信小程序"天使排班"对护理人员满意度的影响。方法便利抽样选取解放军第922医院4个病区43名护士为研究对象,2019年4月1日开始应用微信小程序"天使排班",2019年4月1日至2019年6月30日(实施后)、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3月31日(实施前)分别对护士采用自行设计满意度调查表和护理团队工作积极性调查表进行调查。比较应用"天使排班"前后护士满意度和工作积极性。结果应用微信小程序"天使排班"后安排班次的合理性、调班的灵活性或弹性、满足意向排班、工作量适中、班次安排的自主性方面明显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应用前后能级结构搭配合理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微信"天使排班"后喜欢工作安排、发挥技能特长、感到工作范围融洽、精力充沛、热情主动关心患者、做好医护配合、团队协作、工作态度认真、主动提出建议、收入劳动匹配等方面明显优于应用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微信小程序"天使排班"可以提高护士满意度和促进护理团队工作积极性,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天使排班"小程序 护理人员 满意度
  • 作者: 侯文潭 薛涛 李秋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6-25
  • 出处:《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年第06期
  • 机构:山东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济南 25002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济南 250021,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内分泌代谢病科 糖尿病足防治中心,济南 250021
  • 简介:摘要循证指南中提出伴有溃疡风险的糖尿病患者往往需要使用定制鞋。笔者对《关于糖尿病及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定制鞋设计方案的说明》一文进行摘译和解读,介绍为糖尿病和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开发定制鞋的设计方案,旨在为定制鞋的临床使用提供依据。

  • 标签: 糖尿病足 定制鞋 设计方案 周围神经病变 足底压力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主动风险护理程序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8月—2019年8月在金华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78例HIE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不同的护理方案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针对常规护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因素进行目标分析,设计并执行主动风险护理程序。比较两组HIE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住院时间、家属护理总满意度评分及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儿脑水肿消失时间、肌张力恢复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儿家属护理总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主动风险护理程序能有效缩短HIE患儿临床症状改善时间,缩短住院时间,提高家属护理总满意度,降低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并能提高护理质量。

  • 标签: 婴儿,新生 缺氧缺血性脑病 主动风险护理程序 护理满意度
  • 简介:摘要恶性胶质瘤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且预后最差的肿瘤,程序性死亡蛋白1/程序性死亡蛋白配体1(PD-1/PD-L1)作为免疫检查点分子,其抑制剂是近年来实体瘤免疫治疗的新药。比较黑色素瘤等其他肿瘤,PD-1/PD-L1抑制剂目前在恶性胶质瘤中的临床效果不佳,可能与肿瘤的异质性及微环境的多样性相关。本文就PD-1/PD-L1在恶性胶质瘤中的研究进展和当前的挑战进行综述。

  • 标签: 程序性死亡蛋白1 胶质瘤 免疫
  • 简介:摘要膝骨关节炎(KOA)导致的膝部疼痛非常常见,尤其中老年人群。基础治疗很关键,药物治疗包括全身和局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和局部糖皮质激素,均是有效的药物治疗方法。局部富含血小板血浆注射可以促进损伤的组织修复,但其快速镇痛作用不明显。而射频等介入治疗的镇痛作用有待进一步临床摸索和观察。

  • 标签: 骨关节炎 疼痛 程序治疗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PD-L1)抑制剂能特异性阻断免疫检查点PD-1/PD-L1介导的肿瘤免疫逃逸,增强抗肿瘤免疫应答,被广泛应用于恶性黑色素瘤、非小细胞肺癌、肾细胞癌等恶性肿瘤的治疗中。然而,并非所有患者都能从中获益。阐明导致PD-1/PD-L1抑制剂出现疗效差异的原因,对临床选择合适的获益人群、评估疗效与预后、避免延误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总结了影响PD-1/PD-L1抑制剂抗肿瘤疗效的主要因素,对其现存的研究分歧和可能原因进行简要分析。进一步的深入研究有助于为临床实践制订合理的疗效评估方案、解决耐药问题。

  • 标签: PD-1/PD-L1抑制剂 免疫治疗 生物标志物 肿瘤
  • 简介:摘要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在霍奇金淋巴瘤中具有独特的作用机制和较好疗效。多个PD-1抑制剂单药已被批准用于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患者较晚期的挽救治疗,其与其他小分子靶向药物、免疫活性药物或细胞毒性药物等联合应用可进一步提高疗效,较传统方案的安全性更好,也被尝试用于复发难治患者及一线治疗。另外,9P24.1扩增、PD-1配体表达、循环肿瘤DNA水平等可能是预测PD-1抑制剂疗效的潜在生物标志物。

  • 标签: 霍奇金淋巴瘤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药物疗法,联合 分子靶向治疗 程序性死亡受体1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小细胞肺癌(SCLC)约占肺癌的15%,是一种神经内分泌肿瘤,生长迅速、极具侵袭性,容易早期发生远处转移。尽管SCLC对一线化疗敏感,但容易短时间内复发。在过去的5年间,免疫治疗在SCLC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特别是在程序性死亡受体1和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方面,SCLC治疗模式已经发生改变。文章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在SCLC中的探索研究做一综述,以期为广大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

  • 标签: 癌,小细胞肺 免疫检查点抑制剂 程序性死亡受体1 程序性死亡受体配体1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医护共同决策护理级别的程序优化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入住该院心胸外科的40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0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方法对患者进行护理级别判定,实验组采取医护共同决策护理级别判定。对比两组护理级别分布、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护理质量及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两组三级护理分布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一级护理人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5),二级护理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措施落实情况整体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护理质量明显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满意度总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医护共同决策护理级别可优化分级护理质量,使护理措施有效落实,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率。

  • 标签: 医护共同决策 护理级别 心胸外科 护理质量 患者满意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营养团队的程序化随访对2型糖尿病患者随访管理的效果,为临床提供实践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择2016年3月—2017年12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糖尿病专科随访门诊就诊的2型糖尿病患者144例,应用联合营养团队的程序化随访进行前瞻性观察,完成2年随访后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比较基线、第12个月、第24个月患者肥胖、血糖、自我管理行为的变化。结果最终141例患者完成2年随访,第24个月时141例患者BMI(21.73±1.89)kg/m2,腰围(77.57±1.68)cm,腰臀比(0.87±0.04),空腹血糖(5.14±0.92)mmol/L,糖化血红蛋白(5.27±0.73)%,总胆固醇(3.92±1.67) mmol/L,甘油三酯(1.94±0.68) mmol/L,低密度脂蛋白(1.04±0.31) mmol/L,干预后第24个月、第12个月、基线3个时间点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32.629、5.556、5.640、89.734、122.451、43.373、74.888、35.887;P<0.05)。第24个月时患者糖尿病自我管理行为量表中饮食(20.33±3.09)分、运动(11.13±1.54)分、血糖监测(11.78±1.99)分,足部护理(10.42±1.91)分,与基线和第12个月比较评分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25.276、72.250、74.503、37.928;P<0.01)。结论联合营养团队的程序化随访可以改善2型糖尿病患者肥胖、血糖、血脂相关指标,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 标签: 糖尿病,2型 联合营养团队 随访 营养 前瞻性研究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和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在股骨远端骨肉瘤保肢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纳入2012年8月—2019年3月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股骨远端骨肉瘤患者32例,其中男22例、女10例,年龄8~73(22.1±15.9)岁。本组32例新辅助化疗均有效,均行股骨远端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术治疗。按照假体重建方式分组: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型假体组(定制组)12例,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组(新轴心式组)2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年的国际肌肉骨骼肿瘤协会(MSTS)评分系统的功能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肿瘤复发率,观察两组术后并发症以及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中15岁以下的8例儿童患者术后双下肢长度差。结果保留自身关节的定制组与新轴心式组术后1年MSTS评分分别为(26.6±2.6)分和(22.6±1.8)分,膝关节HSS评分分别(90.1±4.1)分和(70.4±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019、11.375, P<0.05);两组肿瘤复发率分别为2/12和15%(3/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20)。术后保留自身关节定制组出现1例假体髓内柄断裂、1例伤口不愈合,新轴心式组出现2例假体松动、2例伤口不愈合。定制组中,保留骨骺的15岁以下8例患儿中术后满2年者双下肢长度差均大于20 mm。结论在满足严格的保肢适应证和标准的新辅助化疗前提下,对于距离膝关节面有一定安全距离的股骨远端骨肉瘤段切除假体重建治疗患者,相比于新轴心式膝关节假体重建,采用保留自身膝关节的定制型假体重建虽然不能解决儿童日后双下肢不等长的问题,但能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膝关节功能。

  • 标签: 骨肉瘤 保留自身关节手术 膝关节 假体置换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检测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程序性死亡-配体1 (PD-L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PD-1/PD-L1信号通路在儿童ALL中的作用机制以及其作为潜在治疗靶点和预后预测指标的可行性,为儿童ALL的诊疗提供新思路。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8年9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9例ALL患儿骨髓标本,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59例ALL患儿(包括初诊ALL 47例,复发ALL 12例)初诊时、诱导治疗后、早期强化治疗后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1、PD-L1的表达,并收集患儿的相关临床资料,以同期收治的15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儿骨髓标本为对照组。结果PD-1在初诊组、复发组及对照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2.402,P>0.05),PD-L1在复发组[(7.32±3.60)%]和初诊组[(3.18±2.37)%]的表达率均大于对照组[(0.84±0.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8.048,P<0.05)。初诊组患儿骨髓单个核细胞中PD-L1在不同治疗阶段的表达:治疗前(B=1.293)>诱导治疗后(B=0.036)>早期强化治疗后(B=0.000),提示随着治疗的推进呈下降趋势;PD-L1的表达在低危组(B=-3.912)<中危组(B=-3.595)<高危组(B=0.000),提示PD-L1的表达与ALL危险程度分级有关,危险程度分级越高,PD-L1蛋白表达越高。结论PD-L1高表达可能参与儿童ALL的发病机制,不仅可作为儿童ALL的不良预测指标,还可作为化疗疗效评价指标;PD-1/PD-L1信号通路可能是儿童ALL的潜在治疗靶点。

  • 标签: 程序性死亡分子1 程序性死亡-配体1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