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0
387 个结果
  • 简介:摘要HIV/AIDS在世界上广泛流行,抗逆转录病毒药物尚无法彻底根除HIV感染,开发新的治疗和预防方法仍然至关重要。不断分离到的广中和抗体(bnAb),在抗HIV-1感染和治疗方面的应用日益突出,也为新疫苗的设计带来曙光。本文对近年来bnAb的分离鉴定的技术及中和表位特征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综述。

  • 标签: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1 单克隆抗体 中和 表位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具有高广中和活性的HIV-1感染者包膜蛋白(Env)基因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方法根据中和宽度是否高于90%将样本分为高广中和活性组(hBCN+组)和非高广中和活性组(hBCN-组),采用单拷贝基因组扩增法(SGA)分离全长Env基因,通过两组样本Env基因的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的对应性分析(COA),并基于相似性指数D(A,B)计算及与宿主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的比对探讨两组毒株的氨基酸及密码子使用特点。结果对应性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和hBCN-组毒株RAAU数据沿两个主轴分布形成两个相对独立的簇,表明两组毒株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相似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hBCN+组(0.097)低于hBCN-组(0.102),且两组毒株相比较,hBCN+组Env基因与人具有相似使用模式的密码子少于hBCN-组,提示hBCN+组毒株在感染者体内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结论hBCN+和hBCN-两组毒株的Env基因具有相对独特的氨基酸使用模式,hBCN+组毒株对宿主的适应性较hBCN-组毒株低。

  • 标签: HIV-1 膜蛋白 高广谱中和活性 相对氨基酸使用度(RAAU) 相对密码子使用度(RSCU)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 标签: 肠杆菌科 蒙特卡洛法 碳青霉烯类药物 血流感染
  • 简介:摘要目的基于药代动力学/药效学理论,利用蒙特卡洛模拟研究评价和优化碳青霉烯类药物治疗产超广β-内酰胺酶(ESBLs)肠杆菌科细菌血流感染的给药方案。方法收集全国血流感染细菌耐药监测联盟2018至2019年分离自患者血液的产ESBLs肠杆菌科细菌3 225株,其中大肠埃希菌2 731株,肺炎克雷伯菌494株。采用蒙特卡洛模拟计算并比较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3种药物不同给药方案对肠杆菌科细菌感染的达标概率(PTA)和累积反应分数(CFR)。结果对于亚胺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最低抑菌浓度(MIC)≤0.25 μg/mL时,所有给药方案的PTA值均>93.00%;当MIC=0.5或1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所得PTA不达标外,其余给药方案PTA值均>97.00%;当MIC=2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8 h,750 mg次/6 h和1 g次/6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对于美罗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007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所得PTA值均>90.00%;当MIC≤0.125 μg/mL时,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外,其余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1 g次/8 h和2 g次/8 h四种方案的PTA值>90.00%;当MIC=0.5 μg/mL时,仅500 mg次/6 h,750 mg次/6 h和2 g次/8 h三种方案PTA值>90.00%;当MIC=1 μg/mL时,8种给药方案PTA值均不达标。对于厄他培南,当肠杆菌科细菌MIC≤0.125 μg/mL时,3种方案PTA值均>92.00%;当MIC=0.25 μg/mL时,500 mg次/24 h和750 mg次/24 h两种方案的PTA值分别为57.22%和82.75%,1 g次/24 h方案PTA值为92.87%;当MIC≥0.5 μg/mL时,3种给药方案PTA值均<60.00%。亚胺培南7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美罗培南除500 mg次/12 h和1 g次/12 h两种方案的CFR值分别为69.92%和82.33%外,其余6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8.00%。厄他培南3种给药方案CFR值均>92.00%。结论通过蒙特卡洛模拟分析,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的推荐经验给药方案分别为500 mg次/8 h、500 mg次/8 h或500 mg次/6 h、1 g次/24 h。目的给药需根据肠杆菌科细菌实际MIC值适当调整方案。

  • 标签: 肠杆菌科 蒙特卡洛法 碳青霉烯类药物 血流感染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质流式技术是近来年发明的一门新兴技术,它利用金属同位素标签替代荧光标签,并利用质对标签进行定量,通过结合质和流式细胞技术,可以同时对单细胞进行超多参数、无需补偿的测量,大大增强了评估复杂细胞系统和过程的能力,弥补了荧光流式的不足。其高通量、高灵敏度和高稳定性的特点尤其适合于免疫、肿瘤、血液、药物和遗传学等学科的研究中。

  • 标签: 质谱流式细胞技术 荧光流式细胞术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168例胰腺钙化涵盖了6个病种,其中慢性胰腺炎(CP)钙化者占73.2%。胰腺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恶变病例中的钙化比例高于无恶变病例中比例(8.3%比0.7%)。CP癌变风险较高的独立风险因素为胰腺肿块以及胰腺实质萎缩、年龄>55岁、体重指数(BMI)>24 kg/m2、胰腺钙化。肿块型CP的癌变主要独立风险因素为胰腺钙化。

  • 标签: 胰腺钙化 胰腺疾病谱 恶变
  • 简介:摘要肺炎的病原学诊断极易误诊和漏诊,是临床和实验室的共同关注点。本文拟对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医院获得性肺炎、免疫受损患者肺炎的病原学检查、病原、注意事项、报告等进行综述。

  • 标签: 肺炎 病原 病原学诊断
  • 简介:摘要回眸《中华消化杂志》创刊40年来的办刊历程、报道主题和所取得的主要成绩,面对新形势,将始终恪守为读者和作者服务的办刊初心,与时俱进启新程,服务中国消化事业,创办精品期刊。

  • 标签: 中华消化杂志 创刊40周年 精品期刊 学术质量
  • 简介:摘要标准物质是实现检验结果准确可比的主要技术手段之一,而质技术作为一种临床检验新技术,在使用标准物质时同样需要区分标准物质的不同作用,合理选择并应用于测量方法确认、校准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从而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比性。本文从标准物质在临床质中存在的问题出发,对于标准物质在测量方法确认、校准物及质量控制等方面的使用注意事项进行了介绍和总结。

  • 标签: 标准物质 临床质谱技术 应用
  • 作者: 陈尚威 高莉 何融泉 黄志广 周华富 孔晋亮 杨林杰 黄素宁 甘廷庆 莫伟嘉 莫俊贤 陈罡
  • 学科: 医药卫生 >
  • 创建时间:2021-08-14
  • 出处:《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2021年第08期
  • 机构: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南宁 530021,广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放疗科,南宁 530012,广西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南宁 530007,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30021 广西医科大学第七附属医院/梧州工人医院胸心外科,南宁 543001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同源盒A(homebox A,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预后价值及潜在分子机制。方法利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HOXA家族基因在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至2017年10月收集的3对肺鳞癌及癌旁组织标本中的表达量,并整合其他多种技术分析计算标准化均数差(SMD)评价HOXA家族基因在1 214例肺鳞癌和1 139例非癌肺样本中的差异。绘制Kaplan-Meier曲线并通过Cox比例风险分析计算风险率(HR)评价HOXA家族各基因表达对肺鳞癌患者总体生存的影响。使用Pearson检验分析测序数据中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甲基化程度与表达值的相关性。结果HOXA9、HOXA10、HOXA7、HOXA1和HOXA13在肺鳞癌中显著高表达(SMD=1.14、0.41、0.61、1.72、1.03);HOXA5在肺鳞癌中显著低表达(SMD=-1.21)。HOXA家族中高表达基因的预后模型具有显著的预后分层价值(HR=1.41,P<0.05)。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值与甲基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r=-0.640,P<0.05)。结论HOXA家族基因在肺鳞癌中的表达受异常甲基化的调控。HOXA家族联合预后模型有望应用于肺鳞癌患者的临床预后评估。

  • 标签: 肺鳞癌 基因芯片 预后 甲基化
  • 简介:摘要液相色谱-串联质技术在检验医学领域正在快速应用与发展,从高分辨质促进生物标志物的高效筛选,到三重四极杆质助力验证生物标志物对疾病的诊断与疗效监测,其应用贯穿于组学研究到实验诊断的不同领域与环节,逐渐成为疾病研究与诊断的一种不可或缺的技术手段。目前大部分液相色谱串联质平台处于医学研究阶段,临床推广与应用还存在一些挑战。

  • 标签: 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组学 定量检测 临床应用
  •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某海岛作业人员门诊疾病特征,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提供依据。方法对我国南方某海岛部队医院门诊就诊资料进行分析,描述门诊疾病特征及军队人员和地方人员就诊疾病的差异。结果共分析门诊就诊资料10 113人次。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病(17.7%)、呼吸系统疾病(15.0%)、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疾病(14.0%)、损伤和中毒性疾病(12.0%)是门诊常见病、多发病。军队人员和地方人员门诊疾病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58.0,P<0.01)。结论某海岛作业人员常见病为肌肉骨骼及结缔组织病、呼吸系统疾病、皮肤及皮下软组织疾病、损伤和中毒性疾病,应作为疾病保障和预防的重点,且应根据驻岛作业人员工作性质及任务的不同,因地、因时制定相应的保障方案。

  • 标签: 驻岛人员 疾病谱 流行病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探索9~12岁超重肥胖男孩性激素、脂质代谢的特异性变化和相互关系。方法72名9~12岁男童被分为正常体重组(n=42)、超重组(n=15)和肥胖组(n=15)。应用血液激素检测和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飞行时间质(UPLC/QTOF/MS)的非靶向脂质组学方法,对72名青春期前体重异常男孩的性激素水平和脂代谢检测,利用多元统计分析比较不同肥胖程度男孩性激素水平和脂代谢的差异。结果(1)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清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含量显著低于正常体重组,且肥胖组显著低于超重组(P<0.05);超重组和肥胖组的血清脱氢表雄酮(DHEA)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体重组(P<0.05)。(2)非靶向脂质组学方法鉴定并筛选出超重组与正常体重组组间脂质差异物171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组间脂质差异物218种,超重组与肥胖组组间脂质差异物34种,其中超重&肥胖组与正常体重组均有的差异脂质物有150种。(3)SHGB与脂质差异物磷脂酰胆碱(PC)(20∶0/0∶0)和PC[18∶1(9E)/0∶0]呈正相关(r=0.6, P<0.05),DHEA与脂质差异物甘油二酯(DG)[17∶2(9Z,12Z)/22∶0/0∶0]呈正相关(r=0.5, P<0.05)。结论9~12岁超重肥胖男童存在骨龄提前现象且与DHEA水平的升高有关,但性激素水平与体格发育不同步;超重肥胖男童血清DHEA显著升高的同时,DG[17∶2(9Z,12Z)/22∶0/0∶0]水平明显上调,血清SHGB显著降低的同时,大多数PC显著下降,其作用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 标签: 脂质组学 性激素 肥胖 超重 儿童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损伤程度与心肌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照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议定的分级标准,按照患者脾破裂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15例,Ⅳ级17例,比较不同损伤程度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脾破裂损伤程度与心肌酶的关系。结果术后3、7 d外伤性脾破裂损伤患者CK、CK-MB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Ⅳ级损伤患者术前、术后2、12 h、术后1、3 d时的CK-MB水平高于Ⅲ级,Ⅲ级高于Ⅱ级,Ⅱ级高于Ⅰ级(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水平无相关性(P>0.05);CK-MB鉴别外伤性脾破裂损伤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Ⅲ级与Ⅳ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826、0.820。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K-MB水平随着损伤程度的升高而升高,CK-MB在脾破裂损伤程度的判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脾破裂 心肌酶谱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甲状腺癌是对内分泌系统影响最大的恶性肿瘤,其中甲状腺乳头状癌是最常见的类型,多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质技术有助于寻找肿瘤发展中的关键分子及筛选与肿瘤相关的潜在的标志物,近年来已被广泛用于肺癌、食管癌、胃癌、卵巢癌、宫颈癌、甲状腺癌等各种恶性肿瘤的研究中,成为肿瘤潜在标记物检测的强有力的工具。现对近年来质技术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研究中的应用进展做一综述。

  • 标签: 甲状腺癌 质谱 进展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脾破裂患者损伤程度与心肌酶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六安医院2014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65例外伤性脾破裂行脾切除术患者临床资料,依照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议定的分级标准,按照患者脾破裂损伤程度分为Ⅰ级16例,Ⅱ级17例,Ⅲ级15例,Ⅳ级17例,比较不同损伤程度患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水平,分析脾破裂损伤程度与心肌酶的关系。结果术后3、7 d外伤性脾破裂损伤患者CK、CK-MB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Ⅳ级损伤患者术前、术后2、12 h、术后1、3 d时的CK-MB水平高于Ⅲ级,Ⅲ级高于Ⅱ级,Ⅱ级高于Ⅰ级(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MB水平呈正相关(r=0.585,P<0.05);外伤性脾破裂损伤程度与CK水平无相关性(P>0.05);CK-MB鉴别外伤性脾破裂损伤Ⅰ级与Ⅱ级、Ⅱ级与Ⅲ级、Ⅲ级与Ⅳ级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32、0.826、0.820。结论外伤性脾破裂患者的CK-MB水平随着损伤程度的升高而升高,CK-MB在脾破裂损伤程度的判断方面具有较高的效能。

  • 标签: 脾破裂 心肌酶谱 脾切除术
  •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基因芯片筛选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中差异表达的环状RNAs(circRNAs),初步探讨circRNAs在房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连续入选2019年10月1日至10日在泰州市人民医院拟消融治疗的4例房颤患者和4例正常对照者,应用芯片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circRNAs差异表达,进行基因本体论(GO)、代谢信号通路(pathway)分析,建立circRNAs-miRNAs共表达网络。结果初步筛选出120条差异表达circRNAs,上调65条,下调55条。GO分析富集最大的生物过程包含磷脂酰乙醇胺酰基链重塑、磷脂酰胆碱酰基链重塑、磷脂生物合成等,富集最大的细胞组成包含特殊颗粒、细胞表面、细胞外区等,富集最大的分子功能包含2-酰基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活性、跨膜信号受体活性、1-酰基甘油-3-磷酸酰基转移酶活性等。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分析提示差异表达circRNAs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涉及炎症和免疫系统。circRNA_7571、circRNA_4648、circRNA_4631和circRNA_2875是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4个circRNAs,hsa-miR-128-3p是共表达网络中与circRNAs作用最多的节点。结论房颤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存在差异表达circRNAs,与房颤的发病机制可能相关。circRNA_7571、circRNA_4648、circRNA_4631和circRNA_2875是共表达网络中结合节点最多的前4个circRNAs。circRNA-hsa-miR-123p在房颤发病机制中可能起关键性作用。

  • 标签: 心房颤动 环状RNAs 芯片 表达谱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徐州地区新生儿苯丙酮尿症(phenylketonuria,PKU)筛查特征及构建徐州地区苯丙氨酸羟化酶(phenylalanine hydroxylase,PAH)基因和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相关基因突变。方法选择2015年11月至2020年3月徐州地区出生并采用串联质技术进行苯丙氨酸(Phe)及苯丙氨酸与酪氨酸比值(Phe/Tyr)测定的新生儿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应用高通量测序联合Sanger测序技术对苯丙氨酸异常患儿进行基因分析。结果共计完成450 355名新生儿苯丙氨酸相关指标测定,确诊115例PKU,患儿Phe及Phe/Tyr比值显著升高,PKU发病率为1∶3 916。其中PAH基因突变113例,PTS基因突变2例。PAH基因突变患儿中纯合子突变5例,PAH合并PTS双基因突变1例,PAH基因3位点突变2例。PAH基因高频突变类型为2号外显子错义突变,常见基因突变主要包括c.158G>A (p.R53H) (24.7%,56/227)、c.728G>A (p.R243Q) (15.0%,34/227)、c.611A>G (p.Y204C) (5.3%,12/227) 、c.721C>T (p.R241C) (5.3%,12/227)和c.1068C>A (p.Y356X) (4.8%,11/227)。共发现3个新的PAH基因突变(c.234dupA、c.441+15C>G和c.1096C>T)及1个新的PTS基因突变(c.286G>A)。结论徐州地区PKU较常见,属于PKU高发地区,基因突变以PAH基因突变为主。

  • 标签: 苯丙酮尿症 苯丙氨酸羟化酶 四氢生物蝶呤缺乏症 基因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