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病例报告是一种重要的医学学术交流方式,通过呈现1个或1组病例的诊治过程来体现报告者的诊疗思维,并在此基础上围绕主题展开讨论。一个精彩的病例报告需要报告者在病例选择、资料收集、报告整理及口头表述等各个环节做好充分准备。本文将分享病例报告的准备、撰写和演讲等方面的一些个人心得体会。

  • 标签: 病例报告 幻灯片 学术交流 演讲
  • 简介:摘要燃煤发电企业中存在厂煤和炉煤热值差异的问题会导致煤炭资源的浪费和企业经济效益的降低,所以文章对电力企业中的厂煤和炉煤之间存在热值差异的原因进行详细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了相应的对厂煤和炉煤之间的热值差进行控制的措施,以供参考。

  • 标签: 入厂煤 入炉煤 热值差异控制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改良髂股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的安全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采用改良髂股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路治疗的43例复合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15例;年龄为15~78岁,平均48.7岁;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T形骨折7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双柱骨折29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1~20 d,平均7.6 d。所有患者均采用顺行后柱螺钉结合前方钢板固定。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患髋功能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90~240 min,平均157.3 min;术中出血量为300~1 500 mL,平均537.2 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解剖复位32例,满意复位10例,复位差1例。43例患者术后获9~19个月(平均14.3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折均获愈合,愈合时间为10~15周(平均12周)。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折断及伤口感染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优12例,良19例,中7例,差5例,优良率为72.1%(31/43)。结论改良髂股路联合有限Pfannenstiel路治疗复合髋臼骨折可以获得良好复位,具有术中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创伤小等优点,疗效相对满意。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外科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8月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骨二科收治的20例三踝骨折患者资料。男16例,女4例;年龄20~70岁,平均49.6岁;均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复位内固定治疗外踝、后踝和内踝。术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的踝-后足评分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功能。结果本组患者手术时间为85~115 min,平均88.4 min;术中出血量为50~600 mL,平均120 mL。所有患者术后均获随访,时间为12~20个月,平均14.5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3.2~5.4个月,平均3.8个月。随访期间无手术切口感染坏死、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畸形愈合等并发症发生。术后12个月AOFAS的踝-后足评分[(87.8±6.4)分]较术前[(32.3±4.9)分]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54,P<0.001);根据VAS评分:0分1例,1~3分13例,4分6例。结论三踝骨折采用后外侧路联合前内侧路内固定治疗手术时间少、出血量少、并发症少,疗效确切。

  • 标签: 踝损伤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前内侧入路 后外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直接前方路(direct anterior approach, DAA)联合直接后方路(direct posterior approach,DPA)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4月采用DAA联合DPA路治疗18例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患者资料,男13例,女5例;年龄19~56岁,平均43.2岁;车祸伤15例,高处坠落伤3例;13例股骨头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下方,5例骨折线位于股骨头凹上方;髋臼骨折按Letournel-Judet分型:后壁骨折14例,后柱伴后壁骨折2例,横断伴后壁骨折2例。采用DAA路处理股骨头骨折,采用DPA路处理髋臼骨折。术后行骨盆X线及CT检查,评价骨折复位、愈合情况及股骨头坏死、坐骨神经损伤、臀上血管神经损伤、异位骨化等情况;按照Matta影像学标准评价髋臼复位质量;采用Thompson-Epstein评分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时间75~205 min,平均133 min;术中出血240~600 ml,平均371 ml。所有患者手术切口一期愈合。1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36个月,平均15.7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10~14周。3例患者伤后出现坐骨神经损伤症状,均于术后6~12周恢复。股骨头骨折均获得复位,Matta影像学标准示髋臼解剖复位13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2例,总体满意率88.9%(16/18)。术后2例患者发生异位骨化,均为BrookerⅠ级;无一例发生医源性血管损伤、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感染、内固定物断裂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根据Thompson-Epstein评价系统评价髋关节功能,其中优7例,良8例,可2例,差1例。结论DAA联合DPA路治疗PipkinⅣ型股骨头骨折手术创伤相对较小,术中能直视下复位、固定股骨头及髋臼后部骨折,可有效保护旋股内侧动脉、坐骨神经、股外侧皮神经等重要结构,降低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的发生,术后临床疗效满意。

  • 标签: 股骨头 骨折 外科手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直接后方路(DPA)与Kocher-Langenbeck(K-L)路治疗髋臼后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至2018年6月期间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45例髋臼后部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手术路不同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7例,女4例;年龄为(42.2±14.7)岁;采用DPA钢板固定治疗。B组24例,男21例,女3例;年龄为(42.8±11.9)岁;采用K-L路钢板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骨折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末次随访时患髋功能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60.0±15.7)min]、手术切口长度[(9.6±1.1)cm]显著短于B组患者[(115.2±42.4) min、(17.6±2.3)cm],术中出血量[(325.7±79.9) mL]显著少于B组患者[(404.2±147.4) 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5例患者术后获12~37个月(平均19.2个月)随访。两组患者术后骨折复位质量、骨折愈合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改良Merle d'Aubigne & Postel评分系统评定患髋功能:A组优14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为90.5%(19/21);B组优12例,良3例,可6例,差3例,优良率为62.5%(1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K-L路相比,DPA具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手术创伤更小及髋关节功能恢复更好等优点,可安全、有效地处理髋臼后部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手术入路 后柱 后壁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额底纵裂经鸡冠路切除颅咽管瘤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应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分析2010年12月至201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神经外科采用额底纵裂经鸡冠路切除且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咽管瘤的10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影像学资料和随访资料,利用统计学方法分析患者的肿瘤全切率、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通过该手术路,肿瘤全切率达90.1%(91/101),病死率1.9%(2/101)。术后并发症以钠离子代谢紊乱最常见[54.5%(55/101)]。结论额底纵裂经鸡冠路可以在安全、彻底的切除肿瘤的同时,尽可能避免下丘脑及周围临近组织的损伤。

  • 标签: 颅咽管瘤 额底纵裂 鸡冠入路 下丘脑
  • 简介:摘要髋臼骨折的损伤机制为股骨头撞击髋臼导致的髋臼骨性结构破坏,手术目的是重建髋关节的头臼匹配关系并维持稳定。由于髋关节的特殊解剖结构,股骨头的遮挡使其前后面不能相互照应,因此手术路的选择关系到手术区域显露、骨折复位质量、固定效果,直接影响手术疗效;合理的手术路选择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手术创伤及手术并发症等方面均有较大优势。髋臼骨折的手术路包括前方路和后方路,但由于髋关节的解剖复杂性及髋臼骨折的多样性,没有一种手术路能完成所有类型的髋臼骨折手术。笔者阐述多种手术路的解剖特点及适应证、手术路选择策略,为临床医师处理髋臼骨折提供参考。

  • 标签: 髋臼 骨折固定术,内 手术入路
  • 简介:摘要Draf Ⅲ型手术是治疗顽固性额窦炎症、额窦黏液囊肿、内翻性乳头状瘤、骨瘤、脑脊液鼻漏或进行前颅底肿瘤前期切除的主要手术方式。经典的Draf Ⅲ型手术需要首先辨认额窦开口再进入额窦,易导致术腔出血和手术时间延长。经中线路手术即“outside-in”(由外向内)技术,避免了寻找额窦口的步骤,早期即确定解剖界限,大大降低了手术时间和难度。本文介绍这一手术技术的有关解剖和操作方法,并对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探讨。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单独应用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0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36例髋臼骨折患者资料。男28例,女8例;平均年龄为45.2岁(27~78岁);左侧15例,右侧21例。骨折按Judet-Letournel分型:前柱骨折13例,前柱加前壁骨折3例,双柱骨折12例,前方加后半横形骨折6例,T形骨折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平均为6 d(2~12 d)。所有患者采用单独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行切开复位钢板螺钉内固定。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与术后18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髋关节Harris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本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平均为213.2 min(110~340 min)。根据Matta评分标准评定术后骨折复位质量:解剖复位28例,满意复位8例。36例患者术后获平均20个月(18~25个月)随访。36例患者术后18个月时VAS评分为(0.7 ± 0.6)分,显著低于术前[(6.7 ± 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6例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3.2个月(1.5~6.0个月)。末次随访时36例患者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80~95分,平均90.6分;优26例,良10例。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内固定失效、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结论单独应用改良Stoppa路或结合髂窝路治疗髋臼骨折的近期疗效良好,可以安全、有效地处理同时累及髋臼前、后柱的骨折。

  • 标签: 髋臼 骨折 骨折固定术,内 骨板 骨钉 改良Stoppa入路 切开复位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桡动脉路及经股动脉路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8月巩义瑞康医院介入科收治的120例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患者,男66例,女54例,年龄(51.97±3.47)岁,年龄范围为44~66岁。根据路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经桡动脉组及经股动脉组,每组60例。经桡动脉组使用Cordis桡动脉穿刺包行右桡动脉术,经股动脉组采用经股动脉路方式行介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治疗时间(手术时长、X线照射时长)及并发症(皮下血肿、动脉痉挛)发生情况。结果经桡动脉组治疗有效率[95.0%(57/60)]高于经股动脉组[83.3%(50/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长、X线照射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桡动脉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6.6%(4/60)]低于经股动脉组[30.0%(18/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经桡动脉路行腹部肿瘤病变介入治疗的有效率较经股动脉路高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腹部肿瘤 介入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改良踝关节后外侧路和传统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6月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46例三踝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4例,女32例;年龄19~71岁[(49.2±14.9)岁]。Lauge-Hansen分型:旋后外旋型4度33例,旋前外旋型4度13例。25例采用改良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改良路组),21例采用传统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传统路组)。比较两组术后3 d和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踝关节屈伸活动度和踝关节功能Baird-Jackson评分、术后患肢麻木及伤口坏死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1~21个月[(14.8±2.2)个月]。术后3 d两组VAS、骨折愈合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周改良路组VAS为3.0(3.0,4.0)分,显著低于传统路组的4.0(3.0,5.0)分(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踝关节跖屈活动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改良路组背伸活动度为(11.8±2.8)°,显著大于传统路组的(8.1±3.5)°(P<0.01)。末次随访时两组Baird-Jackson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传统路组4例出现患肢麻木,2例伤口皮肤坏死,改良路组无患肢麻木及伤口皮肤坏死出现(P<0.01)。结论改良踝关节后外侧路与传统踝关节后外侧路联合内侧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三踝骨折均能取得良好疗效,但前者具有疼痛减轻、踝关节背伸功能恢复更好、术后并发症少等优势。

  • 标签: 踝关节 踝损伤 骨折固定术,内
  • 简介:摘要本述评对目前基本成熟的各种颈外路腔镜下甲状腺手术进行了综合评价,包括操作的便利性和容易程度、创伤的大小、手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美容效果、并发症以及费用效益比值等。

  • 标签:
  • 简介:摘要正常的肩肘关节运动能为手发挥其功能提供有效的空间,肘关节功能的丢失会明显减少手的活动空间。冠状突是位于尺骨近端,是构成肘关节重要的骨结构组织,冠状突是肘关节前方重要的骨性阻挡,可以防止肘关节后脱位。冠状突同时是尺侧副韧带前束、外尺侧副韧带的止点,对于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尺骨冠状突骨折Regan-Morrey分型是根据侧位X线片上冠状突骨折块的高度将其分为三型。一型:骨折累及冠状突尖部;二型:超过冠状头高度的50%或以下;三型:骨折超过冠状突高度的50%。O’Driscoll分型是在Regsn-Morrey分型基础上增加了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分型,同样分为三型:一型为冠状头尖部骨折,二型为冠状突前内侧面骨折,三型为冠状突基底部骨折。肘关节骨折治疗的目标是尽早恢复肘关节无痛活动,维持肘关节的稳定性,恢复关节的力量。常用的路包括后正中路,kocher路,延长的Kocher路,kapan路,内侧路,前内侧路,前侧正中神经与肱血管间隙路等。此外肘关节镜也是治疗部分尺骨冠状突骨折的不错的选择,但要严格把握适应证,尤其是对于粉碎性的冠突骨折不适用。尺骨冠状突骨折的路仍存在争议,每个路都有自己的适应证和优缺点。一期重建骨性和软组织性稳定结构是早期肘关节锻炼的基础。

  • 标签: 尺骨冠状突 骨折 分型 手术入路 适应证
  • 简介:摘要腹膜后肿瘤的治疗以根治性切除为主。腹膜后解剖位置的特殊性、肿瘤种类的多样性及多脏器累及的复杂性对术者的手术技巧提出了较高要求。良好的暴露是手术顺利切除的关键,术前应根据肿瘤位置和大小选择合适的切口及手术路。按累及部位,腹膜后肿瘤总体上可分5类:右上腹、左上腹、右下腹、左下腹及盆腔,不同部位的腹膜后肿瘤有其特有的手术路及技巧,总体上应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必要时可采用多种路及技巧。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时经桡动脉路与经股动脉路行椎动脉支架植入术的效果差异。方法选择武汉市江夏区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自2017年12月至2022年3月收治的63例经脑血管造影证实为椎动脉起始部重度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经同侧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0例(桡动脉组),经股动脉穿刺植入支架33例(股动脉组)。桡动脉组患者另根据椎动脉病变部位分为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根据椎动脉解剖分型分为Ⅰ型亚组与Ⅱ型亚组。对比分析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患者间基线资料及手术资料(支架植入成功率、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的差异,对比分析桡动脉组各亚组患者间手术资料的差异。结果桡动脉组与股动脉组相比,支架植入成功率、术后3 d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等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曝光时间、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9.01% vs. 30.00%)及穿刺点血肿发生率(3.03% vs. 20.05%)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桡动脉组Ⅱ型亚组与Ⅰ型亚组相比,左侧亚组与右侧亚组相比,置鞘至支架植入时间、手术时间及曝光时间均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经股动脉路相比,经桡动脉路实施椎动脉支架植入的手术成功率相当,围手术期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但手术用时更短,操作难度更低,穿刺点并发症发生率更低,其中椎动脉解剖分型Ⅱ型较Ⅰ型、左侧病变较右侧的效果更优。

  • 标签: 经桡动脉入路 经股动脉入路 椎动脉狭窄 支架植入
  •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经胫骨路与经辅助内侧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前交叉韧带(ACL)的位点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解放军第九〇四医院骨科收治的47例ACL断裂患者资料。根据不同手术路分为两组:A组21例,男15例,女6例;年龄为(29.5 ± 4.8)岁;采用经胫骨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B组26例,男18例,女8例;年龄为(31.2 ± 9.6)岁;采用经辅助内侧路可调袢钢板固定重建ACL。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隧道位置、末次随访时膝关节Lysholm评分及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评分(IKDC)、膝关节前后及旋转稳定性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47例患者术后获18~27个月(平均22.3个月)随访。四格表法定位股骨隧道内口中心位点:A组和B组患者的X轴位点分别为25.6% ± 2.5%、26.7% ± 1.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轴位点分别为19.8% ± 2.0%、30.6% ± 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A组和B组患者膝关节Lyholm评分分别为(90.9 ± 3.4)、(92.4 ± 3.9)分,IKDC评分分别为(89.9 ± 3.5)、(90.2 ± 3.8)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之间前抽屉试验、Lachman试验及轴移试验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胫骨路和经辅助内侧路制备股骨隧道类等长重建ACL,前者位点较后者更接近髁顶位置,二者术后近期均能获得满意疗效。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关节镜检查 类等长重建 创伤和损伤 经胫骨入路 经辅助内侧入路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扩大颅底路和标准翼点路治疗床突旁脑膜瘤的疗效。方法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经手术治疗的床突旁脑膜瘤患者41例,按肿瘤大小随机分为标准翼点路组(19例)和扩大颅底路组(22例),比较两组在肿瘤全切、视功能改善、手术用时、术中失血量、颅神经损伤等围术期指标的差异。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标准翼点路组与扩大颅底路组的全切率分别为74%(14/19)和91%(20/2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638,P<0.05)。视功能改善率分别为65%(11/17)和79%(15/19),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315,P<0.05)。手术用时分别为(201.50±23.17)分和(209.50±19.37)分,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777,P>0.05)。术中失血量分别为(134.20±12.37) ml和(159.60±22.47) ml,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6.352,P>0.05)。术后动眼神经麻痹发生率分别为11%(2/19)和9%(2/22),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96,P>0.05)。结论扩大颅底路可提高床突旁脑膜瘤患者的全切率和改善视觉功能。

  • 标签: 床突旁脑膜瘤 前床突切除术